电针结合透刺法治疗恢复期面瘫60例的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针结合透刺法治疗恢复期面瘫60例的临床观察
彭新;俞华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结合透刺法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取穴阳白、颧髎、丝竹空、颊车、地仓、翳风、下关等进行毫针透刺法针刺,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运用电针刺激阳白、下关、颊车、地仓四穴,均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治疗前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量表总体评分及局部评分表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评价.结果两组疗法对恢复期周围性面瘫均有一定疗效,可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功能障碍(P>0.05),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较好.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16(031)005
【总页数】3页(P691-693)
【关键词】恢复期面瘫;电针;透刺法
【作者】彭新;俞华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中医院针灸科乌鲁木齐8300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中医院针灸科乌鲁木齐830011
【正文语种】中文
1.1 一般资料全部60例患者均来自新疆乌鲁木齐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部(2010年1月—2014年11月间)患者,确诊为恢复期面瘫病的患者。

将符合标
准的病例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

在所收集的病例中治疗组(使用方法:电针
结合透刺疗法组)30例;对照组(使用方法:单纯针刺组)30例。

其中在收集病例过程中发现,治疗组中有9例因各种原因(如住院时间不够或者费用等问题)不能坚持治疗而脱失,对照组原因同上,有3例病例不能坚持治疗而脱失,最后结果:有
60例患者完成本病例收集,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神经病学》(贾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符合Hunt综合征面瘫标准:耳部疼痛、耳部疱疹、面瘫三大症状。

患者临床表现:面部表情肌肉达到一定瘫痪程度,额纹变浅或者消失是区分周围性和中枢性面瘫的主要临床表现,眼裂有一定程度的扩大,眼脸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或者消失,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嘱患者做鼓腮、吹哨等动作不能完成,患者鼓气时口角漏气,饮水或吃饭时有流口水或者口中“留饭“等症状。

所有患者均行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定,按House-Brackmann标准,共分6级:Ⅰ 级:功能正常;Ⅱ级:轻度功能障碍;Ⅲ级:中度功能障碍;Ⅳ级:重度功能障碍;Ⅴ级:严重功能障碍;Ⅵ级:完全麻痹即无面肌运动,缺乏张力,无连带运动,无痉挛[1]。

1.2.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主症:本病常因受风或受寒急性发作,睡眠醒来时发现两侧面部肌肉对称性失调,其表现常为:一侧面部肌肉麻木瘫痪,痛觉降低,额纹消失或者变浅,病侧眼裂变大,迎风流泪,鼻唇沟变浅或者消失,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皱眉困难、蹙额、闭目、露齿口角歪斜、鼓腮露气;部分患者在急性期时伴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舌前2/3味觉功能减退或消失(面神经受损所致)及听觉下降等临床表现。

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的面部肌肉因张力过高而出现联动现象,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

次症:兼见面部有受凉史,舌淡,苔薄白,继发感冒发热,舌红,苔黄腻等。

1.3 纳入标准符合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分期标准者;纳入患者是首
次发病者;病程在15天~6个月的患者;年龄在13~78岁之间(包括13岁和78岁者);患者为一侧面肌功能降低者。

1.4 排除标准周围性面瘫继发于其他疾病者,如脑外伤、感染性多颅神经炎、
或腮腺肿大等疾病;病程在15天以下及60天以上患者;患者有严重的糖尿病,
及原发性心血管、脑血管等疾病者,或患者精神症状较严重者;因各种原因导致病程迁延日久,面部肌肉出现痉挛及联动的患者,即“倒错”者;孕妇和哺乳期女性患者;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

1.5 方法
1.5.1 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患者精神放松状态下,令患者取仰卧位,取
0.25mm×40mm毫针(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常规消毒后,针刺太阳穴、丝竹空、迎香、阳白透鱼腰、颧髎、地仓透颊车及下关穴及合谷等经验要穴;远端配穴:可选取足三里、三阴交及太冲穴;因面部皮肤较薄,故操作时注意进针的角度及深度以免“引邪入里”。

快速进针,平刺0.5~1寸,针刺得气后,使用(KWD-808
脉冲电疗仪),接通电针仪(选择疏密波)刺激阳白、下关、颧髎、地仓四穴。

强度
以患者面部微微颤动、自觉舒适为度(调节电针时逐渐加大刺激量,避免突然加大
强度以造成患者不适),持续刺激15~20min,面部肌肉以微见颤动为最佳。

每日1次, 10天为一疗程。

对照组:与治疗组取穴相同,进行单纯的毫针针刺治疗。

1.5.2 观察指标评分标准:周围性面瘫按其面部肌肉的运动情况,比较患者两
侧面部6种运动,即抬眉、闭眼、鼓腮、撅嘴、示齿等。

记录患侧减弱程度,每
项满分3分,分别为运动正常3分、运动减弱2分、运动明显减弱1分、运动消
失0分。

另外,评估安静状态的面部情况,正常2分,轻度不对称1分,明显不
对称0分。

满分共计20分。

其中得20分为痊愈,17 ~19分为显效,14~16分为好转,无效≤13分。

来进行评分H-B(House-Brackmann) 面神经恢复评分标
准 [8](见附表1)。

根据以上评分标准,计算出面神经损伤的的分数,从而算出面神经的总评分标准,见附表2;周围性面瘫评定系统,是对单侧面神经受损的评定(双侧不能使用),从
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进行较为细致地评定,把面神经的各种功能按照分值进行综合评价,在动态评定中又按照不同的部位将联动的严重程度进行了分级,分为两个表格。

1.5.3 疗效评定标准面瘫的疗效评定判定标准面神经恢复评分标准H-B表评分:痊愈:Portmann评分为(20分),显效:Portmann评分为(17~19分);好
转:Portmann评分为(14~16分);无效:Portmann评分为(≤13分)。

1.5.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服从正
态分布,两组进行比较,观察数据为计量资料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率(%)来表示,方差齐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秩和检验,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

2.1 治疗前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2.2 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疗效比较经卡方检验,两组疗效进行比较,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之间治疗效果有差异。

见表2。

面瘫中医学认为因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而致,《玉龙歌》云:“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

”透刺法是面瘫治疗中常用方法之一。

透刺疗法是以加强刺激强度,利于针感扩散,从而达到疏通经脉,祛风散寒,调和气血,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及恢复经脉功能而收效。

面瘫在中医可归纳为筋脉失养,机体素虚,在风邪为主下致病,出现口噼[2]。

从我国现在面瘫病发病的总体情况来看,按其发病率来对我国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发病率在城市中0.038%,农村为0.026%[3]。

现代医学认为面神经炎病因尚未明确,西医认为带状疱疹为常见病因之一,多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病毒可侵犯周围的神经,使神经发生炎症、水肿、缺血等改变,并
侵至皮肤发生节段性疱疹[4],就可引起面神经炎症状,而出现面神经炎即周围性
面瘫[5]。

其治疗原则为:早期、及时、联合用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部
神经的水肿,缓解面部神经受压,促进神经的脱髓鞘功能恢复。

电针在临床中能消除炎症水肿、调节组织的营养代谢,对治疗神经肌肉麻痹疗效较好。

因此透刺结合电针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方面具有良好疗效,是目前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面瘫病的治疗中,电针可以减缓视神经支配肌肉的萎缩;不仅可以加快损伤神经轴突的生长速度,而且可使神经元树突的形态逐渐恢复;电针可以加强受损伤的面部肌肉、神经组织中的神经生长因子(NGF)mRNA等表达能力。

在选穴原则上:所选电针组穴为阳白、颧髎、地仓、下关穴;阳白穴是足少阳经穴,为少阳、阳维之会,具有疏通气血之功;地仓为手足阳明、阳跷脉交会穴可改善口颊歪斜症状;下关乃是阳明、少阳之会,起到疏通面部经络之效,在现代医学有有“独取下关”治疗面瘫之法;在电针的基础上还取承浆穴,为阳明、任脉之会,配合地仓穴治疗口颊歪斜症状,颊车也为治疗面瘫常用穴。

以上各组穴位贯通阴阳,联络脏腑诸经筋,用针刺配合电针治疗,可取多经同时得气之效,配合面部局部取穴,能疏通患侧经气,加强恢复之效。

合谷为面瘫的经验要穴;有“面口合谷收”之说;足三里穴可疏通阳明经气,调理全身气血,祛除头面之诸邪。

足三里又为强壮要穴,能扶助机体正气,增强人体抵抗力。

透刺在针灸临床中运用较为广泛,治疗各种慢性,顽固性疾病;透刺乃一针双穴或者一针多穴之法,透穴通络,沟通多经气血之功效,不仅能够治疗本经穴疾病,同时能治疗多经穴疾病,更好地“气至
病所”。

在透针针法的运用中,针感是重中之重,透刺所达到的效果都与针感息息相关[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