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_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高一上册期中考试历史模拟测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_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高一上册期中考试历史
模拟测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有学者经过考证,将甲骨文中的等形状识为“田”字,但也有学者认为应识作“井”或“场”字。
据此可知
A.古文图形能准确进行识读
B.文献资料是最可靠的史料
C.同一信息会有不同的解释
D.文字考据定能反映历史全貌
2.下图为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的较多带有神徽的玉琮;右图为四川三星堆遗址发掘出不带
神徽的玉琮。
这些考古成果表明
良渚玉琮三星堆玉琮
A.远古时代玉器非常重要B.中华文明古老多元
C.不同文化间互动频繁D.古蜀文化相对先进
3.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
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
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植焉,三也。
”由此可知,西周“封建之道”
A.传承了商朝的统治体系B.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C.加强了中央集权D.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4.“礼”强调差异,“乐”强调和同,周公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在“制礼”的同时又“作乐”,使“礼”与“乐”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
周公的这种思想
A.提出于礼崩乐坏动荡时代
B.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史观
C.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D.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5.春秋时期,天子行祭祀之礼,撤祭时唱《雍》。
《论语》记载,鲁国权贵三家大夫在撤祭时,也唱《雍》。
孔子评论说,他们怎么可以在自家堂上行此大礼?据此可知,孔子主张
A.推行仁政B.简化祭礼
C.维护周礼D.隆礼重法
6.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
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
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他们思想的共同点是
A.构造小国寡民社会B.适应争霸战争需要
C.重建社会有序体制D.维护下层平民利益
7.公元前500年,东部的齐国和燕国,铸造了形状不同的刀币。
公元前355年,秦国开始使用半两钱,而南方的楚国使用铜铸布币。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秦国商品经济居于领先地位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货币统一
C.经济文化差异影响货币形态D.国家统一稳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8.先秦时期,齐国根据土地质量的好坏和数量的多少征收赋税;鲁国根据耕地的多少征收赋税;楚国根据土地产出的多少相应的征收赋税。
这些举措
A.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B.极大地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C.使得铁犁牛耕在全国得到普及D.有效地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
9.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有一套山川祭祀体系。
秦统一后,秦始皇在关中七大名山祭祀基础上,又将泰山、嵩山、恒山、会稽、湘山等东方五大名山纳入祭祀体系。
其意在
A.推动文化整合B.加快统一进程
C.扩大统治区域D.优化地方治理
10.秦汉政府在以文书命令的形式下达某项行政事务时,往往会明确告诉下级完成期限,这个
期限通常被称为“期会”或“会日”。
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剧B.官僚政治受到冲击
C.中枢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D.集权统治不断强化
11.大逆罪是源于秦朝的一种罪行,主要指涉毁坏皇家宗庙、山陵及宫阙等礼制性的建筑物的
犯法行为,是历代刑律处罚最重的一类犯罪。
秦律规定此类犯罪事实一旦确认,则不分首从一律处死,而亲属也会因此受到株连。
大逆罪的这一立法精神
A.体现了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B.表明了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C.诠释了轻罪重罚的法家思想D.强化了君权神授的权力观
12.
由以上司马迁对历史细节的记载可知,汉初
A.延续了西周的礼乐等级制度
B.思想大一统趋势开始出现
C.西汉政权面临内忧外患局面
D.地方势力削弱了中央王朝
13.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这一举措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增强了西汉实力
B.密切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C.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D.加强了与欧洲和北非的政治交往
14.《齐东野语》载:“自高、惠以来,十五税一。
文帝再行赐半租之令,二年、十二年,至十三年,乃尽除而不收。
景帝元年,亦尝赐半租,至明年,乃三十而税一,即所谓半租耳。
”汉初政府此举
A.有利于经济恢复B.抑制了商业发展
C.为了藏富于民D.带来了王国问题
15.《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
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A.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
C.儒学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D.东汉豪强势力发展迅速
16.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特诏朝会时为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设专席而坐,称“三独坐”。
而“三公”的权力逐渐旁落,仅“备员而已”。
这反映了
A.三公制度的消亡B.中枢行政的分裂
C.君主专制的加强D.地方权力的弱化
17.两汉时期社会评品清议之风盛行,这种对人物的评品,在东汉时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据《后汉书·许绍传》载,许绍与其兄许靖咸誉高名,爱共核论乡里人物之曲直,每月更换品题,以致汝南有“月旦评”之风。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基于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察举制度的实施
C.九品官人之法的推行D.社会环境的宽松
20.西晋时期“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北方人常常谑称南方人为“鱼鳖之徒”。
至北魏时期,京城洛阳食鱼之人渐多,甚至出现了“洛鲤伊鲂,贵于牛羊”的景象。
这一变化表明A.南北饮食习惯趋同B.民族交融加强
C.北方农业得到恢复D.南方经济地位上升
21.《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琅琊王氏自汉谏议大夫王吉以下,更魏晋南北朝,一家正传六
十二人,三公令仆五十余人,侍中八十人,吏部尚书二十五人。
”东晋时期更有“王与马,共天下”等谚语流传。
与此现象密切关联的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三省六部制
22.图为出土于山西大同市一处北魏墓的壁画,描绘了墓主人生前的出行场景。
画中牛车与马
匹并行,随行仆从胡发汉装,拱手肃立,秩序井然。
该壁画最适合用于研究当时
A.民族融合的趋势B.庄园经济的繁荣
C.士族政治的兴盛D.等级制度的森严
23.孝文帝要求鲜卑人穿汉人服饰,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并鼓励改姓鲜卑贵族与汉族高
门士族通婚。
孝文帝还颁行均田令,发展农耕经济。
孝文帝上述举措
A.旨在完成北方地区统一B.废除了汉族高门士族的特权
C.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D.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潮流
24.面对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贵族元丕不肯着汉服,仍“雅爱本风,不达新式,至于变俗迁洛,改官制服,禁绝旧言,皆所不愿”。
这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
A.突出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新旧之争B.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从而举步维艰C.导致北方政局混乱不利于南北融合D.先习俗变迁再制度变革的策略失当25.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下列关于均田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土地私有制B.均田制下采用两税法收赋税
C.土地国有制D.均田制保障了农民劳动时间
26.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的政权更迭频繁,但是经济迅速发展,出现富庶的局面。
这一“富庶的局面”的出现
A.引发政治中心的持续南移B.受到北方人口南迁的推动
C.表明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D.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基础
27.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
然而,秦朝与隋朝却都是二世而亡。
其主要原因是
A.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B.统治集团的内讧变乱
C.宦官擅权和外戚临朝D.横征暴敛及苛政黩武
28.唐代某农书提到一种农具:“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
……所以进退。
进之则箭下,入土
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由此可知该农具
A.简易便携B.调节灵活
C.结构复杂D.经久耐用
29.据统计,天宝三年(744年),全国共有赋役义务的民户(以成年男丁为统计口径)八百二
十万,他们每年向唐政府缴纳的绢达七百四十万余匹,绵一百八十五万余屯(一屯合六两),
布一千六百万端(一端合六丈)。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租庸调制的实施B.纺织技术的进步
C.戒奢从简的风尚D.雇佣关系的普及
30.《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名著,书中孙思邈将妇人方、儿童方置于首要位置。
此书名为“千金”,并不是说其中药方价值千金,而是指“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由此可见,《千金方》
A.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B.收录的药方价值较低
C.是世界上首部国家药典D.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
31.唐玄宗初年,西北、北方地区各民族活动频繁,边地州府防务事重,朝廷组织军事行动也
多跨地域,从内地和边地各州县抽调包括府兵在内的人力、物力。
如何协调边地各州、府防务,统一军事管理,成为当务之急。
节度使制就是在此形势下建立的。
据此可知,节度使的设置A.削弱了地方的军事权力B.适应了巩固边防的需要
C.导致出现藩镇割据局面D.促使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32.有学者称,五代十国时旧秩序解体、新制度待建,是中国历史从破坏、杂糅走向整合的时期。
这说明五代十国
A.孕育着封建政治制度新发展B.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C.为国家再次大统一奠定基础D.是唐后期政治局面的继续
33.在今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
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
34.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一面夸张地展示战争的残酷和环境的恶劣,一面更凸显保家卫国的豪
情和建功立业的抱负:中晚唐时期的边塞诗更加倾向于低迷悲观和忧郁忡忡的心理表达,透露出深刻的慷慨壮烈和伤感悲凉氛围。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诗人力图全景再现社会真实B.思想演进影响文人审美情趣
C.文学风格折射社会环境变迁D.商品经济导致文风日渐世俗
35.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36.唐朝时期,每一政令的下达,必须经过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
然而,由于三省分工不同,观点难免有异,致使政令不能及时下达,贻误事机。
为此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以救其弊。
这说明
A.三省职权分工不明确B.三省六部制不断完善
C.三省制度强化了相权D.尚书省职权进步扩大
37.钱穆说:“但若门下省或故为异同,中书省或固执己见,则可争论不休,若一意苟合,则又失去复审作用,都会削弱行政效力。
于是乃有三省合议之要求。
”“三省合议”的场所是
A.中书省B.枢密院
C.中书门下省D.政事堂
38.唐政府为加强同边疆各族的联系,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
其中为加强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而采取的策略是
A.武力征服
B.实行和亲
C.册封吐蕃首领
D.设机构直接管理
39.《资治通鉴》记载,回纥众酋长奏请唐太宗:“臣等既为唐民,往来天至尊所,如诣父母,请于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一道,谓之参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驿,各有马及酒肉以供过使,岁贡貂皮以充租赋。
”这一现象主要归因于唐朝
A.善于军事征服B.推行和亲政策
C.实现民族平等D.治世国力强盛
40.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一件金栉背,整体器型月牙形,掐丝编制对称卷草纹,主体金珠堆累佩兹利纹样,造型精美。
卷草纹来自西域“棕叶”的纹样,佩兹利纹则是诞生于古老的中亚克什米尔地区披肩上的图案。
唐代首饰造型说明
A.唐文化兼收创新的精神B.凸显民族融合的基本特征
C.源自唐朝丝绸之路开通D.地域性文化差异渐趋模糊
第II卷(综合题,共4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30分)
材料一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再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
划分全国为十三州,直接代表皇帝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
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
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材料二魏晋以后的九品中正制度,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来说,较以前是进步的。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涉及的汉武帝治国举措。
(6分);据材料二指出“这制度”的名称,并结合所学说明其较以前“进步”的理由。
(8分)
材料三
安史之乱以后,国家失去有效地控制户口及田亩籍账的能力,土地兼并更是剧烈,加以军费急需,各地长官都可以任意用各种名目摊派,无须获得中央批准,于是杂税林立,中央不能检查诸使,诸使不能检查诸州,赋税制度非常混乱。
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江南地区出现武装起义。
建中元年(780年)正月,正式以敕诏公布。
规定,“租庸调”和一切杂捐、杂税全部取消,但丁额不废;依照丁壮和财产的多少定出户等,分夏秋两次征收,依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两税法”颁布以后,到建中(780年正月至783年十二月)年间末,就有了1 300多万贯的两税收益,比“两税法”以前唐王朝的全部财赋收入还要多出百万,唐王朝的全部财赋收入达到了3000余万贯。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行的背景和实行的意义。
(16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材料
上表是先秦至魏晋历史发展的关键词表,从中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阐释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
C B B C C C C B A
D A C B A D 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C B
D C B C A D A C B D B A A 31323334353637383940
B A D
C C B
D B D A
二、非选择题
41.(30分)
(1)(14分)
举措:实行推恩令;设刺史;设中外朝;尊崇儒学(设太学);盐铁官营。
(任答3点得6分)制度名称:科举制。
(2分)
理由:打破了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特权垄断;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相对公平公正;有利于重学风气形成(任答3点得6分)(2)(16分)
背景:安史之乱以后,中央集权严重削弱;土地兼并严重;地方任意摊派,全国赋税混乱,严重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社会矛盾尖锐,社会秩序动荡。
(任答4点得8分)
意义: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征税标准体现公正,对后世赋税制度产生重大影响(任答4点得8分)
42.(10分)
关键词:张骞、长安、丝绸。
(1分)
主题:张骞通西域密切了中原同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
(2分)
阐释:西汉时期,张骞为贯彻汉武帝夹击匈奴的战略意图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各国,虽未完成战略意图,但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
自此,汉地丝绸、金属工具、井渠法传到西域,西域的良马、骆驼以及各种皮毛制品源源不断东来。
综上,张骞通西域,既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也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