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刘氏庄园清代民居研究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州市刘氏庄园清代民居研究初探
刘玉凤;李红光
【摘要】From the brick coupons burrows,yard and other aspects,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spatial layout of vernacular buildings of Qing Dy-nasty of Liu-family Manor,through on-the-spot investigation,made specific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and combining with the protection current situation of Liu-family Manor,targeted put forward residential buildings protection suggestions,conducive to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our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s.%从砖石券洞门、院落等方面,介绍了刘氏庄园清代民居建筑群的空间布局,通过实地调研,对民居建筑群的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并结合刘氏庄园的保护现状,提出了针对性的民居保护建议,有利于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
【年(卷),期】2016(042)003
【总页数】3页(P1-3)
【关键词】清代民居;空间布局;民居特色;保护建议
【作者】刘玉凤;李红光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郑州 450045;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郑州45004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5
林州地处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会处。

刘氏庄园坐落于林州市南部五龙镇中石阵村内,村庄周围群山蜿蜒,连绵起伏,226省道从村庄西部穿越
而过。

刘氏庄园位于村内南北主街道的中部东侧,曾是乾隆年间刘震峰及其子的宅院。

现存建筑群占地约1. 44万m2,规模宏大,气度非凡,是林州市南部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群落。

刘氏庄园始建年代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十四年,后又历经嘉庆、道光及民国年间三次大规模的修筑行动,迄今已有二百六十余年的历史,虽历经沧桑,却风采依旧。

刘氏庄园坐落于中石阵村卧羊山下一个东高西低的半坡上,现存建筑群为刘家主宅院,留有一座砖石券洞门,四路较完整的院落,有20多个四合院,其中主院10个,房屋290余间,尽管有部分古民居被改建,但建筑整体风貌尚存,四路院落,从西向东,随地势步步升高,形成相互关联,又自成一体的建筑群[1],这些建筑院墙宽厚、屋宇高大,青石与青砖交相砌筑,给人以庄严之感(见图1)。

1)砖石券洞门。

庄园正门为一座两层砖石券洞门,券洞的外宽3. 9 m,内宽2. 2 m,高3. 14 m,深4. 5 m。

券洞外侧匾额刻有“气爽风清”四个空心大字。

二层内外两侧墙壁上
相对各开设一个八角窗,从这里可以观察到庄园内外的情况,便于进行放哨和防卫。

2)西院。

西一院位于建筑群最西侧,与西二院有胡同相隔。

前院由倒座房、东西厢房和正房组成,大门辟于东南角,形制普通;中间院落包含一座两层三开间的主楼和单层三
开间的东厢房,主楼坐北朝南,院门辟于东南角,有简易小门楼,面向胡同;北侧
院落建造年代较晚,据正房上的匾额题款知为民国十四年,正房单层五开间,南侧檐廊,东厢房建筑高度略低。

西二院由于历代分割,又有改建,原貌变动较大。

现遗存两个小院,院门均向北开
设,格局异于其他院落。

北院正房坐南朝北,五开间,前出檐,设檐廊。

西配房为三开间格局,不设檐廊;中院由北、东、南三座两层三开间建筑围合而成,院门开
在西北角。

三栋建筑均为两层三开间,前后檐墙。

3)中院。

中院为现存规模最大、格局保存最完整的院落,也是刘氏庄园南北轴线的核心所在。

建筑基底高于西院,站在庄园西门东望,高出的屋顶墙面清晰可见。

中院呈九门相照格局,建筑序列由南向北依次为倒座→一进院→过厅→二进院→客厅→三进院→过厅→正房→后花园。

宅院大门为屋宇式金柱大门,辟于院落正中,与过厅相对,屋顶高耸,突出明显。

前院设倒座房。

二门设过厅三间,均为两坡硬山单檐屋顶,四根方形石门柱,三层青石台阶为连续抱鼓石裙边。

院内青砖铺地,客厅和东西配房皆为单层五开间,立于台阶之上。

客厅五间七架,四根方形石柱立于墙壁内部,柱间枋板上多有彩画,装饰精美,客厅后檐墙开门。

第四进院,为保存最完整的清代院落,由过厅、正房、东西配楼围合而成,房屋高大恢弘(见图2)。

过厅亦为三间,形制式样同二进院内过厅。

正房坐北朝南,两层五开间,高踞台阶之上,屋顶高出东西配楼,确立其在院落中的核心地位。

厢房后退躲闪,正房三间露脸,院落开敞。

正房北侧原为后花园,现被村民开辟成为房基地,已无迹可寻。

中院还存有两进院落的西偏院,位于中心院落以西。

一进院内有西屋四间,镶门镶窗,带阁楼。

二进院内西屋高大,两层三开间,北屋建筑矮小。

4)东院。

东院格局曾遭破坏,现以第三进院保存最为完整。

又称绣楼院(见图3),是建筑序
列的高潮部分,也是现存建筑群内规模最大的庭院。

主楼高大恢弘,是建筑群中体量最大的房屋,五间三层,东西长约15 m,南北宽7 m,基石至房脊高约15 m,砖木石结构,屋顶为灰色板瓦屋顶,五脊六兽,别具一格,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刘氏庄园的雄姿。

顶层为明楼、明檐、明柱,敞开式立面,边有前沿小墙,为九幅砖
瓦式,正中砖砌龟背形,两侧为古老钱菱花式样,五间相连。

建筑三层封檐处一圈兽头砖雕,雕刻精美。

主楼后墙二三层开窗,二层于中间位置设三个拱形小窗,三层设三个圆形小窗。

东西配楼皆为两层五开间格局,屋门设于次间,石阶位于当心间。

建筑皆于明次间前向前伸出形成月台,作为住户日常生活的操作平台。

整个院落宽阔明朗,古朴雅致,透露出昔日主人身份和地位的显赫。

四路院落中,房屋均为硬山屋顶,灰瓦覆盖,墙体以砖墙和土坯墙居多,石材多用在墙体下部,倒座房临街一侧墙壁上留有数个拴马石,门前有旗杆窑。

每个院落除正门外,还各在东北和西北角设小门与外界相通,使各院落之间保持高度的通达性。

通过对林州刘氏庄园古民居建筑群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刘氏庄园清代民居存在如下特点:
1)院落宽敞疏朗,空间尺度宜人。

各院落多为长方形,用地阔达。

两侧厢房后退躲闪,正房露脸,形成宽敞的院落,尺度亲切宜人,无压抑感。

在绣楼院中,如图3所示,东西配楼遮挡正房仅1 m
左右,院落宽度几乎等于厅堂通面阔。

院内栽花植树,引来花香满院,各种生活场景也在庭院内铺陈展现,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庭院不仅仅是内外空间的一个过渡,更是家庭活动的中心场所[2]。

2)平面布局灵活,建筑形制多变。

院落格局灵活,主要院落采用“正房+两侧厢房”“主院+跨院”的格局,一些小
院则是“正房+东/西厢房”。

究其原因,主要与建造年代有关。

中院和东院在刘
氏家族鼎盛时期建造,彼时家业丰厚,建造上投入更多的资金,故而院落占地阔达,建筑宏伟。

而西院建设最早,建造规模比较小,这就决定了在后来的整修中院落形制不可能有大的改变,而在民国时期整修时,刘家实力也大不如前,故建筑在整体规模和气势上都弱了几分。

院落内建筑形式也灵活多变,不拘一格。

以中院的二进院为例,三座建筑形制各不相同。

正房前墙上部为木质隔扇窗棂,下部为土坯砖墙,
无出檐。

厢房均为五间两所,却各有千秋。

西厢房北所三间前出檐,设檐廊,墙体为槛墙形式,东厢房则为砖石与土坯混合砌筑的石墙。

中国传统民居的灵活性由此略见一斑。

3)建筑厚重敦实,地域特色明显。

建筑门洞较为方整,门窗洞口上采用硕大的方形条石作为过梁,构件相对较大,给人以厚重敦实之感。

建筑均为砖木石结构,通设青石基础。

墙体采用复合型墙体,即内部为土坯砖层,外墙面包镶青砖,整个墙壁厚度达到四五十厘米,方形的扒墙石间隔分布于青砖之间,在转角处演变为条状青石带,丁砌的青砖与扒墙石一起与土坯砖层组合成纵横交错的拉结体系,从而保证了墙体的整体性和强度。

这种建筑形式和建造方式与周边东太行山支脉区域其他民居有很大相似之处,在卫辉小店河传统民居和鹤壁大胡村李家大院古民居中也可以看到,虽然石材运用比例有所区别,但建筑形式还是有共通之处的。

当地许多20世纪修建的老房子也传承了刘氏庄园的建筑式样及建造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地域特征。

4)装饰简洁大气,质朴典雅并存。

建筑装饰素雅,以砖雕、石雕、木刻彩绘为其特色。

砖雕和石雕多出现在门楼、屋角装饰、柱础、门墩、封檐等处,木雕、彩绘主要集中在屋檐处木构架、梁柱等处。

这些雕刻栩栩如生,灵巧生动,却又不让人觉得繁琐,既有粗犷之美,也不乏精巧细腻之秀。

适当的装饰处理使得建筑看起来更加地亲切宜人,透露出建筑在规整格局中蕴含的活泼个性,并且营造出浓郁的生活气氛[3]。

门窗花形种类繁多,式样简洁大气,古朴典雅。

门窗上方有宽大的长方形石匾,当心间的石匾上刻有文字,两侧石匾上无文字,但是仍有内三环套月外菱形图案。

有的石匾文字周围雕刻有卷草纹样、兰、竹、莲、牡丹、云朵等等吉祥物图案。

文字内容或表达主人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如“兆吉”“永昌”;或描绘自然景观,如“春云出岫”“树欎林丛”;
又或是对后代的训诫,如“善有余庆”。

这些匾额也反映出了刘家人重视教育、注
重家族修养、与人为善的美好品质。

1)现状及存在问题。

2006年,刘氏庄园列入《河南民俗经典、首批河南“老字号”、首批河南古代暨近代民居民间建筑保护名录》(由河南省文联会联合省委宣传部及全省18省辖市
相关机构公示) ; 2014年,刘氏庄园所在中石阵村列入第二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单。

但据当地民众所言,政府及相关部门并没有对其采取实质性的保护措施,刘氏庄园至今没有列入任何一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总体上仍处于保护无序的状态。

刘氏庄园目前存在问题有: a拆掉旧房,原地建新房,建筑群整体风貌遭到破坏; b.迁新弃旧,院落被废弃,损坏加剧; c.旧的民宅不能满足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村民
私自对其改建、拆建,破坏了原有格局; d.建筑年代久远,不少墙体、屋顶出现裂缝,甚至坍塌,有些建筑存在崩塌和倾倒的趋势; e.文化苍白,村民保护意识淡薄,屋内的许多古家具古屏风被变卖,一些有价值的石雕柱础等被盗窃贩卖。

2)保护建议。

a.加强基础性工作,摸清家底[4],认清民居价值。

相关部门及专业人士要尽早
对其进行测绘、调研和影像记录等基础工作,整理有关刘氏庄园的基础资料和数据,建立详尽的民居档案资料库。

b.引导村民建立民居保护意识,并对其进行技术指导。

只有居住者充分认识到民居的价值,才会自发主动地去保护它,从根本上降低人为因素对民居造成的破坏,为我们留住这座历史厚重的建筑遗产。

c.政府拨付资金,帮助修复部分严重残损建筑。

保护的基本原则是“修旧如旧”,尽量保持古建的原真性。

根据传统建筑风貌价值及其完好程度,分别采用保留、改善、更新、再生等保护整治模式[5]。

d.增加宣传,扩大影响力。

借助林州当地发展文化旅游的东风,招商引资,按其旧貌维修复原,宣传推广,把刘氏庄园打造成为林州的“乔家大院”,与当地其他清代古宅民居一起形成一条以清代居住建筑、民俗文化为主线的精品旅游线路。

民居建筑产生于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传承、发展,造就了这一地区民居的特征[6]。

刘氏庄园古民居是在豫北一带特殊地理环境中孕育和发展的,是先民智慧的集中凝结。

它是历史进程中结合地域及文化特色形成的建筑产物,对研究豫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传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献】
[1]王天定.刘家大院亟待抢救[N].河南日报,2014-08-13.
[2]吴柳琦,李红光.卫辉小店河传统民居初探[A].第十七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9.
[3]熊红彦,常瑞敏.鹤壁市大胡村李家大院古民居建筑群建筑特色初探[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版),2013,27( 3) : 104-106.
[4]左满常,渠涛,王放.河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范晓琳,苗琨,吕锐.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J].华中建筑,2011,
29( 2) :158-160.
[6]李秋香,罗德胤,贾珺.北方民居[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