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切入点选择举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切入点选择举隅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
高课堂教学效率,应当选择恰当的切入点。

如果说庖丁解牛的绝招是切中
肯綮,那么对一堂课或一篇课文这头“牛”,教师的切入点应该如何选择呢?
一、牵住牛鼻
二、盯准文眼
三、创造意境
通过生动传神、形象逼真描写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能够有效地触发思
维灵活性,充分拓展想象空间,调动多种感官功能,令人心驰神往,步入
佳境层出的审美世界。

因此,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情景交融、美韵飘然的
艺术境界,就能引导学生迈进深刻准确地掌握课文内容、陶性冶情的殿堂。

例如,《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老师用赞美春天风和日丽、万物复苏、生意盎然的诗化语言切入课文,必然会为学生欣赏课文的生花妙笔、
领会所表达的喜悦情感和得到美的熏陶拉开精彩的序幕。

四、设置悬念
五、营建氛围
当我们走进图书馆座无虚席的阅览室,看到人人都沉醉于知识的海洋
中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受到安静的环境的感染和为知识的力量所折服。

这是氛围的传感作用。

因此,对那些感情丰富的课文,教师应该用饱含情愫、叩击心扉的语言,营造恰当的气氛切入课文,把教材的情感潜移默化
地传导给学生,使之产生审美享受,引起情感共鸣,从而掌握课文知识,
达到训练目的。

如《我的母亲》(胡适)应在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气氛
中切入;《最后一次讲演》可从慷慨激昂、无比愤怒的气氛中切入等等。

六、审析标题
有些课文的标题或别出心裁,或画龙点睛,或隐含主题,或指明对象,或异彩纷呈,教师导引学生审视辨析,直接切入课文,既可以训练学生写
诗作文命题的方法技巧,又能借此迅速扎进课文中,寻找其“所以然”。

例如《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它的“语言”是什么?
《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为什么会在中举之后发疯?为什么仅仅是胡屠户打
他一巴掌就好了?这些问题都能引发学生兴趣并进行深入思考。

七、巧接古今
历史虽然永远不会重复,但因其螺旋式的前进,古今仍有许多惊人的
相似之处。

教学有的课文,教师找准古今结合点,融会贯通,延伸扩展,
不但让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而且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诱发联想和
想象。

例如,《马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因感叹人才被愚昧的统治者埋没而
写的,教师应以当前改革开放为人尽其才提供了较好的环境与那时的状况
作对比切入课文,那么,即将思想教育寓于语文知识学习中,又培养了学
生钻进课文且跳出课文的能力。

八、妙用教具
图片、模型、幻灯、录音录像等教学手段,有利于节省时间,增大课
堂容量,加强直观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汲取更多的知识。

教师
可根据课文特点巧妙使用这些手段切入课文。

比如,钱梦龙老师教《中国
石拱桥》时,先出示教学挂图――“中国石拱桥”,让学生先不要看课文,
说明一下大拱和四个小拱之间的位置关系,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学生纷纷
回答。

当其不能准确表达而急欲看书时,老师才让他们打开课本体会“各有”与“肩”字使用的准确。

有些课文适宜用音乐切入,如《春》可以用《春江花月夜》切入,《音乐巨人贝多芬》可以用贝多芬的《生命》切入,《羚羊木雕》可以用《友谊地久天长》切入,等等。

九、回放旧课
温故知新是常用的教学方法。

在切入新课时,恰当地选择与新课密切
相关的旧课作为楔子,不论对于巩固学生已有的学习成果,还是由吸收新
信息新知识,都是相得益彰的。

如教学《范进中举》时,可以重温《变色龙》。

奥楚蔑洛夫和胡屠户的形象竟是那么相似,两相对照,更加鲜明。

十、再现背景
有的课文写作背景离现代生活久远,国别、民族、时代的不同会影响
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因此,再现必要的历史背景,是切入课文的必经之路。

诸如《雷电颂》、《最后一课》、《海燕》等,教师应当用简洁明了的语
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并根据课文主题以饱含爱国主义精神的语言切入课文
内容。

这样,学生弄清了课文的社会大环境,在教师的正确导向下,就能
情绪饱满地主动进入学习角色。

总之,切入点的选择取决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解、对教材和学
生的把握程度,是教师语文素质和教学艺术的体现。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
必须挑选好每篇课文、每堂课的切入点,才能像庖丁一样游刃有余地“解”好语文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