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议论文基础知识
一、议论文的概念
顾名思义,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

它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直接阐明客观事物道理,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以证明作者一定的见解或主张的,表明对人或事的看法。

因此议论文中就必须说明理由、找出根据,用以证明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意见、态度,造就是平常所说的发“议论”。

因此,凡是直接提出作者的观点、见解意见或主张,并用事实和道理作依据来加以证明,从而说服读者的文章,都是议论文。

二、议论文的三要素
议论文,一船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

1、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对所论述问题的看法和主张。

它明确表示作者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不能含混不清,更不能模棱两可。

在苏教版必修一中有一篇文章《获得教养的途径》,作者赫尔曼•黑塞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

其实活得教养的途径有很多种,比如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有道德的人交往、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等等,但作者强调的重点只是“读书”,这就让文章的写作有了明确的中心,可以不要强调其它的获得教养方式。

我们在分析一个材料的时候,往往有不同的观点,有时甚至是对立的,比如“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两者都可以成为议论的中心,没有对错之分(因此常有“反弹琵琶”一类的文章),关键是作文的分析是否能支撑你的观点,切勿文章前一半谈“近墨者黑”,后一半谈“近墨者未必黑”,这样似乎更全面,但这样就犯了一个观点不明的错误(处理的方式可用辩证分析,见后面的讲座),作文选题时必须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依据。

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前者包括古今中外的事,后者包括名言名句、格言谚语等。

论据真实,运用恰当,论点才能立得起来;否则就不能令人信服,论点就站不住脚。

如必修三中的《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为了说明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差异,作者认为西方文化的“富矿”存在于感性与理性两极,而中国文化中的感性与理性两极均不发达。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通过东、西方对艺术、体育的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事实论证。

此外,引用了“宁静以致远”、“以不变应万变”、“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乘物以游心”等理论论据。

因此文章的材料显得全面而丰富,能充分证明作者的观点。

3、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论证”的问题。

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从微观上说,这是一个如何表达观点,如何处理材料的问题;从宏观上说,这其实也是一个文章结构的问题。

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的观点,驳论则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的观点。

因此说一个是从正面证明所提观点的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他人观点的错误。

一般高中语文作文提倡立论的论证方式,非高手不要用驳论。

具体体现在使用上,体现为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等。

(后面将有具体的论证方法讲座)
《师说》是一篇古代议论文,其论证方法历来是议论文的典范。

文章一开始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紧跟着从正面讲道理:“从师”是为了“解惑”,而其目的则在于“传道”,并指出选师的依据“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接着进行三组事实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众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包,则耻师焉”,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第一个是纵向对比,后两个是横向对比,从而赞扬了“不耻相师”的态度,从而强调从师闻道的重要意义。

最后进一步从正面讲道理,通过孔子事例证明“圣人无常师”,并引用“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名言阐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意义。

这样,就把从师闻道的论述深化了一步。

文章进行论证的特点是:以“古之圣人”为榜样,结合事实从正反两面讲道理,围绕闻道解惑进行论述,同时抒发了慨叹现实之情。

三、作文要求:思想深度、语言力度、结构强度、材料厚度
1、思想的深度:要求文章不作简单性的描述,而是升华到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或拓展到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

一篇优秀的议论文不会满足于一般意义的说明,而是突出自己有深度的独特理解。

思想内容是阅卷老师评价作文优劣的重要标准,特别是材料作文,一定要有思想的深度,思想平面化的作文很难得到较高的评价。

2010年高考安徽卷要求对阮元的诗《吴兴杂诗》进行思考或联想,完成一篇作文,从诗歌内容上看,“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似乎是写景诗,但仅满足于对优美风景的赞颂显然不够深入,若从环保的角度提出尊重自然,则更深入了一层。

但两者有一个弊端,就是不能跳出材料发现其中蕴含的道理,及尊重客观规律,因此一考生立意为“适可而行方始步,量力而行却止履”则为上佳之作。

2、材料的厚度:要求材料新颖、典型、准确,能够为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

材料的来源两方面:生活和书本。

生活丰富多彩,只有留意就能积累丰富的材料,这种的材料才有真实感和鲜活感。

作为补充,电视和报纸上的新闻尽管不是亲身经历,也可以成为作文资源,但一定要加入个人的理解。

今年江苏高考题为《绿色生活》,一考生写到:在西方国家的法律中,“平等”是一个高频率的词条。

不管是顶着怎样的冠冕,他们总堂而皇之地宣称:“人人生而平等。

”其实真相不是如此,几百年来的教训告诉我们:生是平等的,但是生下来就不平等了。

比如你生在美国,家庭优裕,前途光明,你自然有能力烧天然气;氢气用不上,也可乘坐磁悬浮之类的公共交通工具。

但是很不幸,投胎的时候你走错了轮回,降生到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也只好提着尚未灭绝的塑料袋,呼吸着工业文明产生的废气,在城市中奔忙喽。

更加不幸的是,你还要经常看到或听到西方国家(或洋鬼子)指责你们不环保啊,不绿色啊,于是你愤怒了,义愤填膺,叫嚣着要怎样怎样。

但是收回遥远的视线,低头面对真切的生活,“绿色”依然遥远,属于天边外的东西。

这段文字有极强的现实感,中、美现实的区别,天然气、磁悬浮交通工具、塑料袋这些绿色生活常谈对象,以及当下国际论争等等构成了现实的环保现状,如果考生没有平时的观察和思考,就很难写出如此引起共鸣的文字,也就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对于绿色生活,我们不能面面俱到,但我们可以量力而为”。

一些常见的作文题材比如爱国、思乡、创新、拼搏等事例在书本中大量存在,而且名人名言、诗词佳句的适当借用或巧妙化用,除了使文章有说服力外,还能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同样是今年江苏高考作文《绿色生活》,一考生写到:
向往自然的生活,本应是纯朴而本真的。

虽不能人人都能像五柳先生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享受归隐山川的田园之乐,因为隐居要有经济实力,起码得是个小地主。

但古语有言,“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在嘈杂的凡尘俗世中若能丢下旁骛,向往绿色,心境便能愈发空灵,精神便能愈发超脱。

鲍尔吉曾说:“进入天空的畅途得经过原野。

”质朴而本真的绿色生活于我们则是精神上的洗礼,洗去了污世的污垢,灵魂将愈发轻便,轻得仿佛能随风飞起,淡定得似飞仙邀游于碧落之中。

所以,向往绿色的生活,更是一种心的修炼。

本段文字引用了陶渊明的诗句、俗语、和鲍尔吉的话,构成了议论的三个层次:不同于一般对陶渊明的简单认同,否定隐居的生活方式;提出“隐”重在“心境”;得出观点“向往绿色的生活,更是一种心的修炼”。

可见,名句的恰当使用,不但让论证更加充分,而且让文章更加整饬。

3、语言的力度。

语言是文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精心锤炼的语言才是好语言。

语言除了体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还要在论述的过程中充分体现语言的准确性、论辩性和逻辑性。

2010年甘肃高考作文是关于“浅阅读”的文章,请欣赏一考生作文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段】一盏茶,一缕香,一捧古卷细思量,如豆的灯光下,书香浸染,茶香缭绕,心香氤氲……
生活的节奏快了,零乱的不应该是我们内心的步伐,在这个浅阅读流行的时代,我们当守住内心的深度,心灵的深度。

【结尾段】人生有味是清欢,深阅读的清明淡雅,让我们在生活中受到心灵的净化和感悟!这是一种学生喜爱的散文化写作方式,开头的排比句式渲染出阅读时一种宁静淡雅的氛围,词语的选择也及其典雅,字里行间已经透露出要进行“深阅读”的态度,因此第二节提出观点就不显得突兀,而且第二段中的“零乱”一词从侧面表明作者对现实的否定,“不应该”则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

最后一段的“清欢”、“清明淡雅”是在文字上与开头呼应,“让我们在生活中受到心灵的净化和感悟”则是内容上在前文呼应。

因此文章将语言的优美、观点的鲜明有机联系在了一起。

下面是一篇学生作文《自己的修炼》中的一段:
人生竟是这般浮花浪蕊都尽,唯是性命相知,“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

”良师益友,伯期相遇。

读一本书,认识一个人,当你被众多益友包围时,你的境界就提高了,言谈举止脱俗高雅,纵使衣着朴素、相貌平平、没钱没房没车,你依然美丽动人、魅力无限,“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反之,你若看到迎面一位光艳亮丽的年轻女郎,奈何出口成“脏”,语言低俗,不遵守公共道德,你会不会感叹:“空有一副好皮囊!”有一句说得好“读书使人高尚”,沧桑的二十年后,当青春饭被我们吃光时,你会发现人生多变,有好书与你性命相知是一种荣耀和幸福。

此段文章语言特点明显:1、善用四字句,而且整句、散句穿插使用,使得语言节奏比较明快;2、善引用名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与“读书使人高尚”是正用,一首一尾互相照应,“浮花浪蕊都尽,唯是性命相知”是化用,更难得的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空有一副好皮囊”赋予原句新的内涵,机智幽默;3、第二人称的叙事视角,显得自然真诚,容易得到读者的认同。

4、结构的强度:一般说来,文章的结构就是要精心构想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中间部分怎样组织,各部分之间怎样衔接,使全文成为前后贯通,布局合理,层次清楚的一个整体。

后面提供的“三段论”式和“组合”式只是提供两个范式,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特点和组织的材料灵活掌握,但一个重要的工作平时一定要认真去完成:阅读优秀例文,揣摩其结构的特点,并在平时作文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请阅读下面一篇2010年山西高考满分作文
我们忘却的艰辛
时代是一棵树,过去是汲取营养的根,现在是地表上那一片丰茂与硕果累累。

我们嘲笑父辈,说他们在有鱼吃的年代还捉老鼠;在小康社会的今天还捡饭桌上的一粒米;在粮食充裕的时候还舍不得倒掉一碗馊了的菜。

在我们的嘲笑中,他们含泪。

我们嘲笑父辈,说他们在花甲的年纪都不懂得休憩;在烈日的炙烤下不懂得乘荫纳凉;在儿女已长大的年纪还释不开心怀。

在我们的嘲笑中,他们傻笑。

我们嘲笑父辈,说他们穿着老土的衣服显朴素;在城里的餐桌上依然吃得一粒不剩;在买菜时拿着皱巴巴的钱讨2毛钱的价。

在我们的嘲笑中,他们执着着。

当有一天,我们捉襟见肘了,他一声不吭地拿出那些曾被我们鄙视的节俭替我们解了围。

他们傻笑着,我们哭了。

我们忆起了那些我们忘却的艰辛,那些在田野中抚着枯死的幼苗叹息的时光。

我们也终于懂得了父辈们放心不下的原因。

他们都曾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只是用自己的辛酸晓谕我们那不能忘却的艰辛。

他们用辛劳铸就了我们勤劳民族的智慧,用智慧浇灌了一方硕果累累的沃土。

在崛起的东方大地上,我们是太阳,让这智慧之花常开不败的太阳。

//用心筑起巢的父辈在用心教会我们成长。

我们需要继承与发扬那一轮光辉。

//沧海桑田,无法预知的事情,父辈是用勤劳赢取了幸福。

//时光流转,幸福连绵,父辈是用甘甜苦涩延续了幸福。

//锦江春色,幸福蔓延,父辈在用俭朴唤起那忘却的艰辛。

朴实的父辈平实的话只告诉我们: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一个民族,忘记了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忘记了艰辛,就意味着衰落。

在有鱼吃的年代,我们不忘我们曾是一群捕鼠的人。

在繁茂的树荫里,我们会成为汲取营养的根。

作文分析:从作文的内容来看,作者表达了“忘记了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忘记了艰辛,就意味着衰落”的主题,是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古语的实代阐发,属于说真话、抒真情的一类。

从文章结构来看,开头将时代比喻为一棵树,同时将“过去”和“现代”比喻为“根”和“一片丰茂与硕果累累”,这就与文章结尾提出观点后指出“在繁茂的树荫里,我们会成为汲取营养的根”互相照应,从而让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从文章的主体来看,文章是通过对比的方式来组织的,“他们傻笑着,我们哭了”是一个过渡段,前后部分“我们”的态度形成对比,为最后观点的提出做好了铺垫。

前半部也是通过对比的方式陈述的,并构成并列关系,于是形成了“在我们的嘲笑中”和“他们”的“含泪”“傻笑”“执着”的对比关系。

因为文章的主体是“他们”给“我们”的启示,因此在材料的选择上以“他们”为主,重点突出了写作的对象,主次分明。

四、例文分析
阅读下面作文,试从思想深度、语言力度、结构强度、材料厚度这四个角度分析这篇文章。

难题
时值六月,天气晴好,东南风。

海边,劳工的号子响彻云霄,紫烟黄纸萦绕在船队的周围,波浪拍打着结实的船身,在祭坛上诵经声和钟鼓声的催促下,三千童男童女登上了准备起航的求仙大船,载着始皇帝长生不老的渴望,向传说中的蓬莱仙岛进发。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

始皇帝的奢望始终没有实现,反倒是因为自己过度求仙访道,大量服食有重金属成分的丹药,早早地落了个一命呜呼。

但是在以史为镜的历朝历代,却从来不缺乏这渴望长生不老、万古长存进而早早归西之士,也许正应了那句俗话:“人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

欲望和现实从来都是一对孪生子。

膨胀的欲望和约束的现实在同一时空内总是二元悖反,却又时时走向统一的最终道路,不可否认,这不仅是一个人生问题,更是一道亘古的哲学难题。

记得母亲总是在抱怨自己的腿脚不好,走的比别人慢,事情干的比别人少,可是在旁人眼里,没有人比母亲走的更快,也没有人比母亲干活更多。

逐渐的,母亲越来越不快乐,索性抱怨说:“要是能换双腿就好了”。

我说:“妈,其实不是你的身体不好,而是你的心跳得太快。

”有同学曾经问过我这么一个问题,世界上什么东西速度最快?我说,那必然是光啊,还有比光速度更快的东西么?同学摇摇头,是欲望。

佛说:“无欲则刚”,《金刚经》里的“金”、“刚”二字便是印证了这个道理的。

人说,“金刚”是佛祖手中的法器,无坚不摧、无往不利、所向披靡。

其实,佛本是无形无影而存于大道之中者,何来坚利之物?所以,“金刚”乃是“大智慧”,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最坚韧、最锋利的神物,正所谓:“大道无形”、“大隐隐于市”者。

而拥有大智慧的前提,则是无欲,无欲而无求,无求则能冷眼看尽花开花落,心无所动而能断世间万物,超乎时空之限而达之于宇宙,进而跳出轮回,实现大智慧。

佛也曾经曰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人之欲也,空即人之无欲也。

欲与无欲在大智慧下被统一、被消解,难题不再成为难题,最简单的便是最难的,最难的也是最简单的。

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之所以依旧存在这么一个大难题,便是因为我们无法拥有实现欲望与现实统一的大智慧。

曾几何时我们幻想自己会飞,飞到月宫去和嫦娥相会,而以千户为代表的先驱们为了实现这一欲望,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只是后来发现我们自己根本无力飞翔,只能借助于工具,但这之前,我们的梦想早已萦绕在月球上数千数万年。

现在当我们可以用第一宇宙速度脱离地球母亲的怀抱时,欲望已蔓延到无边无际的宇宙中,漫无目的却又无比饥渴地搜寻着下一个目标,甚至连数亿光年外的遥远恒星也已然成为冠名对象。

“对欲望的满足只能换来瞬间的快感和永恒的虚妄。

”不知是哪位高人曾经这么总结过,当我们回首往事时,这句话真真地刺痛了自己脆弱的心,人生观世界观突然有一种颠覆的冲动。

当我们说不得已,当我们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当我们说世上本没有路,当我们用这些借口回避自己,是否欲望和现实的难题依旧像西绪福斯一样让人嗟叹,让人惆怅,一次次地推人及己。

五、布置作业:
阅读优秀的议论文,并选择其中的一篇进行详细分析,下一节作文课先进行小组交流,再由各小组推荐一人进行全班交流。

(每一个同学必须提交电子版本给语文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