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济宁市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济宁市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塘荷韵
季羡林
⑴楼前有清塘数亩。

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

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⑴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

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

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⑴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

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

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

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

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⑴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

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

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

到了第二年,我翘盼的水面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

此时我已经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

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⑴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

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

而且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

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⑴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

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

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的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

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

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

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

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

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
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

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⑴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

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

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

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

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

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

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

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

⑴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

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

其它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

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

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欣赏一番。

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

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

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

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⑴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

“蝉噪林愈静,鸟呜山更幽。

”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

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

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

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

”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

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⑴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

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

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花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

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

“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⑴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塘荷景是作者审美对象,全文以荷花的播种、萌动、生长、凋落为脉络,抒写由此生发的感悟与思考。

B. 第⑴段“旧的思想意识”是指上文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对荷塘、荷花的美好印象。

C. ⑴⑴两段作者不惜用大量笔墨描写莲子发芽的过程,除表达对荷花的殷切期盼,也为下文写荷叶铺满荷塘蓄势。

D. 作者第⑴段引用旧诗,以昔日未能亲临西湖之“深恨”,衬托今日楼下清塘荷花堪比西湖的快意和自豪。

2. 标题是“清塘荷韵”,荷之“韵”体现在哪些方面?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本文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均以荷花为写作对象,但二者的写作意图不尽相同,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学教师
[法]巴比塞
天气很热,可以听见苍蝇在飞。

除了苍蝇嗡嗡地叫之外,还有一种有节奏的、单调的嘈杂的低语声传到墙外。

这是一所小学,这所小学的内部和世界上所有的小学内部一样:一排排黑色的小书桌,许多个小脑袋也是黑的(在桌子的方形上露着小脑袋的圆形)在这些中间,一个男子好似巨人样出现在那儿:那是小学教师。

像世界上所有的小学教师一样,他施展着出奇的技巧和耐心,以吸引和集中三十个小脑袋的注意力,并要把现实世界的广阔形象往这些小脑袋里面灌输一部分。

这位小学教师名叫巴多梅罗·佐里。

他是一个安详,淳朴而又温和的人。

全村人都说他认真仔细,在村子这狭小的圈子里,他那严格守时的习惯人人称暖。

要是万一他上课迟到,人们就会下这样一个结论:那一定是时钟跑快了。

他在思想上也像在生活上一样以严正的态度要求自己。

他的一些主张并非是大家都欢迎的,特别是那些有关于团结与合作的主张。

所以有些人说他是一个赤色分子,有些人在他们内心里,在他们那可怜的奴隶的内心里感到奇怪:一个人竟然同时又是赤色分子,又这样诚实。

但就是这些人也不禁对巴多梅·佐里肃然起敬。

卡瓦达的两位重要人物,两位穿黑袍的人,神甫和他的助理,他们却别有看法。

他们挑不出一点可以攻击小学教师的地方——除了他对于自由以及大众福利的魔鬼般的见解之外——因此就越发怀恨他。

神甫和神甫助理监视着小学校——这是塑造下一代的车间。

假如要想掌握未来,就应当先把学校抓在自己手里。

神甫和他的影子——神甫助理对这个过于诚实、过于独力自主的小学教师怀有不共戴天之仇——特别是由于小学教师得到大家的同情,他的危险性也就愈大。

然而因为在他的行为和言论中找不到一点真正具有破坏性的东西,那就得想别的办法来整他了。

在今天这个不幸的西班牙,教士们有权闯进学校,监视教学活动。

我说的那天,正在上着课,门忽然开了,阴暗的课堂里显出一小块亮光。

两个穿黑袍的人就从那块亮光中走了进来。

接着,他们便站在那里,听起课来。

佐里不动声色地继续讲课。

他正在向小儒昂尼托提问,这孩子挺胆怯,也许是没有好好听讲,结结巴
巴地说:“正义……平等……”
神甫向前跨了两大步,蓦地站在孩子面前,怒气冲冲地问:“这是什么意思?”儒昂尼托被问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班上最好的学生,十四岁的路易士想显示下他刚才好好听讲了,并且记住了教员的话,便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背了一通:“神甫大人,人是平等的。


“岂有此理!”那穿黑袍的人大声喊道。

他一边往前冲,一边把拳头一直伸到这好学生的鼻子底下。

“岂有北理!这是违反教义的。

上帝从没有说过人是平等的,而且圣·保罗倒是以上帝的名义说过人是不平等的!”他叫喊着。

鬓角上暴起一根青筋,嘴角流出-些唾沫。

这时,指手划脚的神甫助理,把双臂向天举起。

小学教师平静地、坚定地走过去说:“神甫先生,请允许……”
教士怒吼道:“允许你什么!允许你撒谎,并且教这些孩子们也撒谎吗?孩子们,你们听我说:你们的老师对你们撒谎!”
“佳嘴!”小学教师说。

他脸色变得很苍白,目不转睛,双手有点发抖。

可是对方咆哮得更凶了。

小学教师倒退了两步,脸色比方才越发惨白了,眼睛瞪得更大了。

孩子们站了起来,骚动起来了。

小学教师感到自己完蛋了,结结巴巴地说:“你是个卑鄙的家伙。


他刚喃喃地说出这句话来,神甫助理就向他扑去,抓住他的双臂。

同时,神甫举起手来就要打他。

可是枪声响了两下,神甫摔在地上,神甫助理也倒下去下了。

神色凶猛的小学教师从自己的疯狂行动中惊醒过来,又开了第三枪,倒在两个教士身旁。

1926年,一位敢于对孩子们讲正义的小学教师就这样死去了。

(王尚民译,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写小学教师时用“一个男子好似巨人一样出现在那儿”,既表现出他和坐在教室里的小学生比身材高大,也暗含其人格高大的意思。

B. 神父和他的助理之所以怀恨小学教师,与小学教师有不共戴天之仇,是小学教师对于自由和大众福利的见解得到了大家的同情,对二人形成了威胁。

C. “鬓角上暴起一根青筋,嘴角流出些一唾沫”,这里的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出神父在面对一个十四岁的小学生回答问题后气急败坏的神情。

D. 小说在刻画主人公时既有正面描写,如佐里在课堂上的讲课,面对教士蛮横态度时的神情;也有侧面烘托,如他万一上课迟到时村民的态度。

5. 小说的前半部分以介绍人物为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如何理解小说结尾“1926年,一位敢于对孩子们讲正义的小学教师就这样死去了”这句话?请结合作品分
析其含意。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兔和猫
鲁迅
住在我们后面院子里的三太太,在夏间买了一对白兔,是给她的孩子们看的。

这一对兔总是关在后面的小院子里的时候多。

乌鸦喜鹊想要下来时,他们便躬着身子用后脚在地上使劲一弹,哗地一声直跳上来,像飞起了一团雪,鸦鹊吓得赶紧走,这样的几回,再也不敢近来了。

三太太说,鸦鹊到不打紧,至多也不过抢吃一点食料,可恶的是一只大黑猫,常在矮墙上恶狠狠地看,这却要防的。

孩子们时时捉他们来玩耍:他们很和气,竖起耳朵,动着鼻子,驯良地站在小手的圈子里。

它们夜里的卧榻是一个小木箱,里面铺些稻草,就在后窗的房檐下。

这样的几个月之后,它们忽而自己掘土了,大家都奇怪,后来仔细看时,原来一个的肚子比别一个的大得多了。

大家都高兴,说又有小兔可看了:三太太便对孩子们下了戒严令,从此不许再去捉。

我的母亲也很喜欢他们家族的繁荣,还说待生下来的离了乳,也要去讨两只来养在自己的窗外面。

有一天,我忽听得许多人在那里笑,寻声看时,却见许多人都靠着三太太的后窗看:原来有一个小兔,在院子里跳跃了。

孩子们争着告诉我说,还看见一个小兔到洞口来探一探头,但是即刻便缩回去了,那该是他的弟弟罢。

从此小院子里更热闹,窗口也时时有人窥探了。

然而竟又全不见了那小的和大的。

这时是连日的阴天,三太太又虑到遭了那大黑猫的毒手的事去。

我说不然,那是天气冷,当然都躲着,太阳一出,一定出来的。

太阳出来了,他们却都不见。

于是大家就忘却了。

惟有三太太是常在那里喂他们菠菜的,所以常想到。

她有一回走进窗后的小院子去,忽然在墙角上发见了一个别的洞,再看旧洞口,却依稀的还见有许多爪痕。

这爪痕倘说是大兔的,爪该不会有这样大,她又疑心到那常在墙上的大黑猫去了,于是也就不能不定下发掘的决心了。

她终于出来取了锄子,一路掘下去,虽然疑心,却也希望着意外地见了小白兔的,但是待到底,却只见一堆烂草夹些兔毛,怕还是临蓐时候所铺的罢,此外是冷清清的,全没有什么雪白的小兔的踪迹,以及他那只一探头未出洞外的弟弟了。

气愤和失望和凄凉,使她不能不再掘那墙角上的新洞了。

一动手,那大的两只便先窜出洞外面。

她以为他们搬了家了,很高兴,然而仍然掘,待见底,那里面也铺着草叶和兔毛,而上面却睡着七个很小的兔,
遍身肉红色,细看时,眼睛全都没有开。

一切都明白了,三太太先前的预料果不错。

她为预防危险起见,便将七个小的都装在木箱中,搬进自己的房里。

三太太从此便深恨黑猫。

白兔的家族更繁荣,大家也又都高兴了。

但自此之后,我总觉得凄凉。

夜半在灯下坐着想,那两条小性命,竟是人不知鬼不觉的早在不知什么时候丧失了,生物史上不着一些痕迹。

我于是记起旧事来,先前我住在会馆里,清早起身,只见大槐树下一片散乱的鸽子毛,这明明是膏于鹰吻的了,上午长班来一打扫,便什么都不见,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我又曾路过西四牌楼,看见一匹小狗被马车轧得快死,待回来时,什么也不见了,撒掉了罢,过往行人憧憧地走着,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
假使造物也可以责备,那么,我以为他实在将生命造得太滥了,毁得太滥了。

嗥的一声,又是两条猫在窗外打起架来。

“迅儿,你又在那里打猫了?”
“不,它们自己咬。

它哪里会给我打呢。


我的母亲是素来很不以我的虐待猫为然的,现在大约疑心我要替小兔抱不平,下什么辣手,便起来探问了。

而我在全家的口碑上,却的确算一个猫敌。

我曾经害过猫,平时也常打猫,因为他们总是在夜里大嚷,嚷到使我睡不着。

况且黑猫害了小兔,我更是“师出有名”的了。

我觉得母亲实在太修善,于是不由地就说出模棱的近乎不以为然的答话来。

造物太胡闹,我不能不反抗他了,虽然也许是倒是帮他的忙……那黑猫是不能久在矮墙上高视阔步的了,我决定地想,于是又不由地一瞥那藏在书箱里的一瓶青酸①。

一九二二年十月
(有删改) [注]①青酸:即氰酸钾,一种剧毒的化学品。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着重写白兔,故事围绕着白兔的出现和消失展开,情节起伏曲折,令读者不禁因白兔的生死存亡,时而高兴,时而忧虑。

B. 《兔和猫》写的虽是动物,但却意蕴深远。

看似一个童话故事,实则在影射现实社会,是作者对国民生存问题的深层思考。

C. “母亲”喜爱白兔的同时对黑猫也心怀仁慈,她不问是非曲直,宽厚、容忍地对待一切。

对于如此“修善”,“我” 并不认同。

D. 三太太发掘旧洞时始终不见白兔的踪影,颇感“凄凉”,这与之后“我”感到“凄凉”原因相同,都是对死去白
兔的同情。

8. 分析本文叙述上特征。

9. 《兔和猫》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其背后隐藏着作者一颗“火热的心”,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注]其失。

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

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

书成,王爱重之。

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

”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

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

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

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

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

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

勃往省,度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

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

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

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

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

”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

(选自《新唐书·王勃传》,有删改)[注]擿(tī):指出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B.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C.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D.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书》,又称《前汉书》,体例上大体承袭《史记》,但把“书”改为“志”,把“本纪”并入“世家”。

B. 及冠,男子年满十八岁,到了成年。

冠:古代男子十八岁举行冠礼,戴上成年人的帽子。

C. 左迁,文中指贬官,降职。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D.九月九日,重阳节。

古人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日重阳。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勃敢于质疑,率性惹祸。

他小时候读颜师古注释的《汉书》,写文章指出其中的错误。

他在王府任职,随性写文章惹怒皇帝,被逐出王府。

B. 王勃因事犯罪,英年早逝。

罪犯曹达躲藏在他家里,他害怕事情泄露,杀了曹达,应判死罪,后被赦免。

他去探望父亲不幸落水,去世时不满三十岁。

C. 王勃下笔成章,才华横溢。

都督在滕王阁摆宴,请他的女婿和其他人作序,都没有答应,请到王勃,王勃却毫不推辞,下笔成章,令都督大为赞叹。

D. 王勃补祖辈书,因梦作书。

他的祖父王通曾作书一百多篇,后来有些遗失了,他予以补全。

他读《易》后做梦,醒来后作了几篇《易发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

(2)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下面小题。

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修堤蓄西湖水以利灌溉,对西湖情有独钟。

《春题湖上》正是一首描写西湖春景的诗,前三联写景显出一个“碧”字,末联抒情着落一个“留”字。

B.开篇“画图”为本诗诗眼,其后五句则是画图具象。

诗人俯仰之间,远望近观,用有情笔触写景,一连串比喻形象地再现了西湖山水和田园的明媚风光。

C.颔联“排”“点”两字最为生动传神,诗人妙用比拟描绘西湖的山水。

看那青松排列山面,随山势形成千层翠屛;圆月点缀波心,因流水浮起一颗明珠。

D.时任杭州刺史,诗人《钱塘湖春行》同样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致,《钱塘湖春行》写西湖行来一路所见美景,《春题湖上》更像是匆匆离去时静观西湖美景。

15.后人评论此诗“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唐宋诗醇》)。

诗中表现出诗人哪两种“余情”?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默写。

(19)《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他的家门不兴旺缺少幸福。

(20)《陈情表》表明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孤弱无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陈情表》用“至微至陋,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李密身份虽低但却得到重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

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

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

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

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

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

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

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

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17.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B. 他家还有别亲人——我想是他的妹妹吧——在那儿扮演哑剧中的小鬼。

C.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D. 您让您父母不必要地为您深深忧虑,并且——只是顺便提一下——还以这样一种闻所未闻的方式玩忽职守。

18. 好的表达,在运用表达技巧时是非常注重准确性和感染力的。

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句子进行简要分析。

19. 有人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