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走进《桥边的老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心走进《桥边的老人》
作者:张丽娜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5年第05期
以往,教师们解读《桥边的老人》这一小说文本时,形成的趋同性看法是,小说虽然写了两位人物,但写作重心还是那位待在路边的老人。
探究小说中的主体人物,也单单把老人纳入探究的对象。
通过分析其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对动物的念念不忘以及不再挪动身躯等描写,写出了这位老人的“善良、孤独、有爱心、厌恶战争和不畏惧死亡”等特征。
而我每次读完,眼前总会浮现一幅图画:茫茫雪地,逆风凛冽,白中红一点,炉火正旺也……冷与热对峙如此强烈!如何让学生能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赏析这篇小说,能够真正设身处地地走进“桥边的老人”,需要好好思考一下。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
他的创作方式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最为典型。
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而他的这种硬汉精神在另一位“老人”身上也有所体现。
《桥边的老人》是《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要要求是: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呈现的关系;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而这篇课文是海明威非常典型的一部短篇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内容朴实但不乏深意,非常符合海明威在文学创作中提出的“冰山理论”。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若要想让学生能掌握到本文的重难点,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浅想:
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旨。
拿到课文,初读一遍,真的弄不清这篇小说在讲什么。
既然是战争的背景,那么就是讲战争的残酷?似乎不错。
老人这么在意他养的小动物,那么是在歌颂他的善良?仿佛也可以。
倘若教师对这篇课文都有如此多的疑惑,那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就肯定会有很多的问题。
更何况于漪老师曾说过,语文老师在解读文本时候一定要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要揭示出“这一篇”文章它独特的价值。
因而在这篇课文中,我就注重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从文本中去探究老人的心理变化以及小说的主题。
在问题的设计上不能太琐碎。
一琐碎就容易让学生牵着老师走,增加了教师驾驭课堂的难度。
老师上得辛苦,学生听着也痛苦。
文本主要集中再现了士兵的“我要劝你走”和老人的“我知道你要劝我走,但是我要留下”的心灵对话上。
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试图劝说老人离开,末段的“对他毫无办法”即表明了这一点。
而在相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老人求生的欲望在慢慢减退甚至消散。
因而研究文本主题就应围绕着“桥边的”而不是“年迈的”“疲惫不堪的”“孤独的”来展开对文本主题的解读。
最终能让学生逐步体会到生命不朽的主题,只有从一个个生命开始,才会有今天的家园。
文本中的“我”,包括那位没出场的上尉,并没有理解老人,没有理解他所最珍爱的东西。
大家
最容易看到的战争罪恶是对生命的扼杀和财产的毁灭,但是其对人的心灵寄托的剥夺,却是常常被忽视的,也是更难加以拯救的。
小说结尾写“我”的“毫无办法”、写“我”把关心老人的那些心思寄托在他个人的“幸运”上,这才是构成小说特殊意义之所在。
而反战、人性的光辉之类的概括,是在更抽象层面上对许多这一类小说的概括,虽也算是符合题旨的概括,但尚不能充分揭示特定的这一篇小说的特殊意义。
二、关注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在“体验与建构”这个教学环节上可采取活动式学习的方式,以体验、欣赏、探究、总结这些综合性较强的学习活动为主,在一定程度上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初读课文只是看到了战争,却不知道它是怎样去描绘战争的场面。
再读课文,看到的是一个受到战争残害的老人,年近花甲,却要因为战争奔波,他能去哪儿呢?读者的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因而,老师在构建自己的问题时就得预设出学生可能会考虑到的种种答案,引导学生运用课本上的文本作为回答问题的依据,而教师还得注意不能以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情况来完成教学活动。
在这篇课文的授课过程中,可以设置“老人究竟是过桥还是不过桥”这个环节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在结合文本的情况下在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里培养自己的阅读主体意识。
三、教学设计注重与必修课本的连接。
选修课是必修课某一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难度和容量势必有所加大,但同时也要考虑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和特点,跨度不能过大。
《桥边的老人》这篇课文既要把必须掌握的名词术语,如“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等交代清楚,又不能过于纠缠这些概念,而是应注意多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教学重点偏重在理解和运用上。
在问题的设计上可以让学生结合已学过的《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形象,区别理解本文中的“老人”形象。
撷取学生已有的知识掌握,靠近必修学习内容,这样方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太大的陌生感和隔膜感,对以往的知识体系也是一种复习和巩固。
小说是需要精心品读的,这样才能读出深度和新意。
慢慢让学生讲出自己的阅读体验,用具体的语言感受“老人”,走进“战争”,靠近“海明威”。
渐渐的,他们依据小说家独特的艺术主张与艺术实践,方能学会如何阅读一篇精品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