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浙江省温州市2018届普通高中选考适应性测试二模历史试题 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3月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适应性测试
历史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其中加试题为30分,用【加试题】标出。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有学者认为:“既然周王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当时人便称宗族为‘家’,意味与‘国’相对立的团体,因而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该学者的认识反映了西周时期
A.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B. 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
C. 分封制不利于稳定政治局势
D.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D
【解析】材料显示出,人民只知爱家不知爱国,体现出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选D;材料与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无关,排除A;B项说法有误;分封制不利于稳定政治局势说法错误,排除C。
2. 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这一主张
A. 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B. 体现了对孔子“德治”思想的发挥
C. 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
D. 具有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可知材料主要指孔子人的思想,故选B;材料与中国早期民本思想无关,排除A;材料为体现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排除C;具有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与材料无关,排除D。
3. 通过这条运河,从巴蜀一带出发的粮船被送到战争前线,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秦军在百越战场上兵锋凌厉、势如破竹,攻克了岭南。
这条运河是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灵渠
D. 井渠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灵渠位于广西岭南,利于秦军作战,故选C;都江堰,郑国渠皆位于四川;井渠则是汉代开始开凿的,排除其他选项。
4. 浙江慈溪唐五代秘色瓷窑址的发掘,使人们得以进一步认识“夺得千峰翠色来”名句所赞美的一类瓷器。
有学者认为秘色瓷是当时这类瓷器的上佳之品。
“这类瓷器”是
A. 青瓷
B. 白瓷
C. 唐三彩
D. 釉下彩绘瓷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
根据唐代这一信息可以排除D项釉下彩绘瓷。
根据“越窑翠色”可以判断为青瓷,故选A。
5. 下图所示为唐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
他以楷书最着,其遒媚劲健的书体,虽稍带颜法,却自创一派,成为“唐书尚法”的突出代表之一。
他是
A. 张旭
B. 颜真卿
C. 柳公权
D. 黄庭坚
【答案】C
【解析】柳公权博采众长,别出新意,自成“柳体”,他的字方折峻丽,骨力劲健;稍显颜法,却自创一派,故选C项;颜真卿创造出敦厚雄浑的“颜体”。
6. 明代某士人指出:“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
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一旦禁止,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万一乘风揭竿,扬帆海外,无从追捕,死党一成,勾连入寇。
”这一言论意在说明
A. 闽省之民皆以海为生
B. 闽省渔业发达的原因
C. 沿海贸易网络的形成
D. 海禁政策的弊端所在
【答案】D
【解析】“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可知这里的“禁”应是指海禁;一旦禁止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易形成敌对势力,故在说海禁政策的弊端所在,故选D。
闽省之民皆以海为生,闽省渔业发达的原因则为表面现象,排除A,B;材料与沿海贸易网络无关,排除C。
7. 据《清季外交史料》所记,“主权”概念最早出现在1860年代,从1875年至1894年,每100页文件只出现1次“主权”一词;从1895到1899年,每100页出现2.5次;从1900年到1901年,每100页出现8.8次;从1902年到1910年,每100页出现22次左右,其中1909年每100页出现37次。
该史料反映出
A. “主权”一词使用频度与近代社会变迁相关
B. 洋务运动催生了国人“主权”意识的出现
C. 维新变法运动促使民众“主权”意识高涨
D. 辛亥革命推动了“主权”一词的广泛使用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进入近代化社会后,“主权”一词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主权”一词使用频度与近代社会变迁相关,故选A;洋务运动与催生了国人“主权”意识无关,排除B;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只是阶段性,排除C,D。
8. 晚清某官员在奏折中论及一场战争时指出,“往岁英法犯阕,不过赔千余万两,添设通商口岸二三处而已,未闻割地以求成也,今倭一海岛小国,以中国之全力受困东隅,国将何以为国?”这场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今倭一海岛小国,以中国之全力受困东隅,国将何以为国?”可知输给东洋岛国,赔款,割地,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材料与其他战争无关,故选C。
9. 康有为写道:“百事万世,皆祖竞争,以才智由竞争而后进,器艺由竞争而后精。
”梁启超则称:“进化者,向一目的而上进直谓也。
日迈月征,进进不已,必达于其极点。
凡天地古今之事物,未有能逃进化之公例者也。
”上述思想意在
A. 批判封建纲常名教
B. 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C. 宣传资产阶级革命
D. 激发国人救亡图存意识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凡天地古今之事物,未有能逃进化之公例者也。
”并结合所学可知运用进化论说明国家改革进步的必然,激发国人救亡图存,故选D;材料与批判封建纲常无关,排除A;而
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知识表面现象,并非本质。
10. 孙中山说:“我国民要脱满洲政府束缚,要将满洲政府所有压制人民之手段、专制不平
之政治、暴虐残忍之刑罚、勒派加抽之苛捐与及满洲政府所纵容之虎狼官吏,一切扫除。
”他意在
A. 建立中国同盟会
B.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C.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 改善工农生活
【答案】B
【解析】从材料“脱满洲政府束缚……之虎狼官吏,一切扫除。
”并结合所学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故选B;A,C皆为手段;材料与改善工农生活无关,排除D。
11. 1905年的一首歌谣中唱道:“卢沟桥,汉口岸,消息流通流不断,快马如飞轻舟似叶,哪及火轮一寸铁,祝我帝国好好好,祝我铁路早早早,一时勤劳百世安,从今不歌行路难。
”这首歌谣反映了
A. 通信工具飞速发展带来的便捷
B. 交通工具的进步加速了社会交流
C. 卢汉铁路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
D. 出行难的问题已经得到完全解决
【答案】B
【解析】快马如飞轻舟似叶,哪及火轮一寸铁可知交通工具的进步加速了社会交流,故选B;通信工具飞速发展带来的便捷是表现,排除A;C,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2. 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战地记者写道,历史上作为转折点的小城的名字有很多,滑铁卢、葛底斯堡、凡尔登,今天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名字,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城镇,一个京杭大运河经过的城镇,一次胜利已使它成为中国最知名的“村庄”。
这一“胜利”是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战役
D. 枣宜会战
【答案】C
13. 某国际会议最后宣言规定:“每个与会国家在对柬埔寨、老挝和越南三国的关系上,保证尊重上述各国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并对其内政不予任何干涉。
”最终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
这次会议是
A. 开罗会议
B. 雅尔塔会议
C. 日内瓦会议
D. 万隆会议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日内瓦会议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为亚洲和平奠定了基础,故选C;开罗会议是二战议题,雅尔塔会议确立了战后体系,万隆会议则是亚洲发展问题,皆可排除。
14.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说:“我们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
”这表明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①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②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之间的矛盾
③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④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八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③④正确,故选D。
15. 2017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衔的技术团队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获得丰
收。
追溯历史,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是在
A. 20世纪60年代
B. 20世纪70年代
C. 20世纪80年代
D. 20世纪90年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1972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故在20世纪70年代,故选B。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下列条文,按其写入宪法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③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④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
A. ④③①②
B. ②①③④
C. ④①③②
D. ③④②①
【答案】A
【解析】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是在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故顺序是④③①②,故选A。
17. 对下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我国参与重要国际政治和经济组织简表(部分)
A.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加入国际组织
B. 两极格局解体加速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
C. 中国在国际舞台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D. 中国和世界共享多边贸易体制带来的利益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故选C;结合史实,A,B皆为有误选项,排除;材料中并未体现中国和世界共享多边贸易体制,排除D。
18.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记载,陪审员每日3个奥波尔;九个执政官一天的薪金为4个奥波尔。
五百人议事会成员一天可得到薪金5个奥波尔。
城邦也给那些驻扎在萨摩斯等地的公职人员支薪,作为其生活费用。
上述记载的现象最早可能发生在
A. 梭伦改革时期
B. 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
C. 希波战争时期
D. 伯里克利执政时期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知,在雅典开始实行津贴制度,结合所学,伯里克利改革开始实行,故选D;其他选项皆可排除。
19. 古罗马在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公民法不太适应新的形势,为了处理外邦人之间及罗马人与外邦人之间的诉讼案件,罗马政府设置了
A. 首席将军
B. 陪审法庭
C. 外事裁判官
D. 最高大法官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罗马进入帝国时期后,原有的法律已经不适合国家发展,人口众多,矛盾激化,故设外事裁判官专门处理罗马公民与外邦人民之间的矛盾,故选C;. 首席将军,陪审法庭皆为希腊改革措施,排除A,B;最高法官行使最高裁判权,与题意无关,排除D。
20. 《十日谈》虽然讴歌了人性,但主要集中在人性中的本能方面。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莎士比亚的作品
A. 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B. 率先揭露了教会的贪腐
C. 密切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 呼唤人本身的彻底解放
【答案】A
【解析】文艺复兴早期注重人性中的本能方面,随着运动的发展,人性的品格有所提高,即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故选A;宗教改革揭露了教会的贪腐,排除B;人与自然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C;D项所发过于绝对,排除。
21. 他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
他曾说,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不久便可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
他是
A. 伏尔泰
B. 孟德斯鸠
C. 卢梭
D. 狄德罗
【答案】C
【解析】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排除A,材料中可以看出,注重社会与人民的发展,符合卢梭《社会契约论》,故选C;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狄德罗是经济学家,排除B,D。
22. 17世纪,英国议会颁布的某法案规定:凡进入英国或其殖民地港口的商船,必须是英国或该殖民地所有,其船员只能是该船所属地的臣民;欧洲商船可以进入英国港口,但只能携带本国商品,配备本国船员。
该法案是
A. 《十二铜表法》
B. 《航海条例》
C. 《权利法案》
D. 《王位继承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是英国议会颁布的《航海条例》,故选B;《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律,排除A;《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皆主要限制国王权力,与材料无关,排除C,D。
23. 借助立法手段,调节劳资关系是罗斯福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
下列法案明确对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作出规定的有
①《全国工业复兴法》
②《社会保险法》
③《全国劳工关系法》
④《公平劳动标准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国工业复兴法》有国家干预,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的内容;《全国劳工关系法》明显是关于劳工立法的;《社会保险法》是关于社会保障的,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排除其他选项。
24. 电影《至暗时刻》是一部传记历史片,主要讲述:面对纳粹势力的肆虐,徘徊犹豫中的英国面临着生死一线的选择。
在这“至暗时刻”,接替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面临黎明前的黑暗,作出了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决定。
作出“决定”的当年,英国取得的反法西斯重要成果有
①迫使德国法西斯的“海狮计划”搁浅
②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成功撤退
③使德国陆军遭到第一次重大失败
④英美苏三大国开始联合行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接替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极力主张抗击到底,迫使德国法西斯的“海狮计划”搁浅,①正确;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成功撤退为以后的胜利保存了实力,
②正确;故选A。
25. 某组织的成功运作打破了传统理论所认为的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很难结成经济集团,只有经济发达的国家之间,才能通过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自由贸易政策来实现成员国间的真正平等互利的认识。
该组织是
A. 欧洲联盟
B. 北美自由贸易区
C. 世贸组织
D. 亚太经合组织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国际经济合作组织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故选B;欧盟主要是政治联合,排除A;亚太经合组织与世贸组织并非经济一体化,排除C,D。
26. 【加试题】20世纪著名的学术理论家、哲学家之一卡尔·波普尔曾这样阐述他对历史研究的认识:“不可能有‘事实如此’这样的历史,只能有对历史的各种解释,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终的,每一代人都有权形成自己的解释。
他们不仅仅有权形成自己的解释,而且有义务这样做,因为的确有一种寻求答案的紧迫需要。
”卡尔·波普尔强调
A. 历史解释因时而动且因人而变
B. 历史是由各种各样的解释构成
C. 没有一种完全正确的历史解释
D. 历史事实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中
【答案】A
【解析】每一代人都有权形成自己的解释。
他们不仅仅有权形成自己的解释,而且有义务这样做,因为的确有一种寻求答案的紧迫需要,结合所学可以总结为历史解释因时而动且因人而变,故选A;其他选项皆说法有误,排除。
27. 【加试题】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宰相刘沆因范师道(侍御史)、赵抃(殿中侍御史)“尝攻其短,阴上书出之”。
范师道、赵抃被罢台职以后,御史中丞张昪抗议说:“天子耳目之官,进退用舍必由陛下,奈何以宰相怒斥之?愿明曲直以正名分。
”宰相刘沆“亦力诋台官朋党”。
张昪怒不可遏,“益论辩不已,凡上十七章,沆知不胜,乃请以本官兼一学士守南京”。
十二月,刘沆罢相知应天府。
据此可知
①宰相处理行政事务的权力基本被剥夺
②御史中丞一定程度上监督宰相规范执政
③御史中丞的设立是为了分散宰相权力
④御史中丞及属下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结合史实宰相处理行政事务的权力基本被剥夺,说法错误,排除①;御史中丞的设立为了监督宰相规范执政,②正确;排除③;故选D。
28. 【加试题】有学者指出,“自缔结和约以后,最初立法的缺点便立即暴露出来:国家好像一下子就解体了。
每个殖民地都成了一个独立共和国,都要求享有完全的主权。
邦联政府被它的宪法弄得软弱无力,不再有共同的危险感作为它的支柱,眼看着船舶上悬挂的国旗(星条旗)被欧洲大国凌辱而毫无办法……在邦联政府就要毁灭时,它正式证明自己无能为力,并向宪制权呼吁。
”该学者认为
A. “缔结和约”是指1781年《巴黎和约》
B. 《独立宣言》成为当时邦联政府的宪法
C. 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是当时的迫切需要
D. 联邦制的确立和权力运行挽救了合众国
【答案】C
..............................
29. 【加试题】欧洲国际关系新体系的建立对匈牙利所产生的影响与对捷克斯洛伐克产生的影响完全不同。
在确定匈牙利的战后国界时,它被看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新的边界将大约三分之一的匈牙利人排除在外,原来在中欧居统治地位的匈牙利现在被削弱成一个小国。
身处敌对的“小协约国”的侧翼,匈牙利将它的外交政策朝向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后来
在(20世纪)30年代又转向同样对凡尔赛体系怀有强烈不满的纳粹德国。
上述现象反映了
A. 法国为寻求安全保障在一战后加入了“小协约国”
B. 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问题按照民族自决原则来处理
C. 匈牙利在20世纪30年代加入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
D. 欧洲国际关系新体系暂时缓和了矛盾却不具有稳定性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欧洲国际关系新体系的建立对匈牙利所产生的影响与对捷克斯洛伐克产生的影响完全不同;匈牙利变成了弱国;从而外交政策随时变化,反映出欧洲国际关系新体系暂时缓和了矛盾却不具有稳定性,故选D;其他选项皆可排除。
30. 【加试题】古城位于山西晋中盆地南端。
“旧城狭小,东西二面俱低,周宣王时尹吉甫北伐猃狁,驻兵于此,筑西北二面。
”“洪武三年,重筑周围十二里八分四厘,崇三丈二尺,濠深广各一丈,门六座……后建敌台四十座。
”“县城自康熙四十五年增修补筑,后百数十年来,未经修理,以致墙垣坍塌,敌楼倾圮……几无影形。
”“道光三十年,邑候刘公涖任……邀董事诸绅捐资重修……咸丰六年冬,工始竣。
工科之费十二万缗有奇。
”“光绪六年,又濬之,北城士民复捐资,疏瀹北面城濠,自是金汤永固,保障万世矣。
”对该史料解读正确的有
①古城初修及明初重修扩建均突出了其军事功能
②康熙之后古城因商业贸易衰落而致其少有修补
③光绪年间日升昌票号等兴起推动古城完成重建
④整座城墙现为中国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康熙之后古城因商业贸易衰落而致其少有修补说法错误,排除②;材料并未涉及
日升昌票号,排除③;故选B。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7年,蔡元培做了北京大学校长,认为无论任何学派苟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悉听其自由发展。
对于教员,一以学诣为主,讲授以不背思想自由为界限。
对于学生,破除其做官发财思想,及专己守残陋风,扩大治学范围,了解科学的重要,以祛偏狭之见。
他对陈独秀早表钦佩,近又读过一年来的《新青年》,益觉陈的见解多和他相合,遂聘为文科学长,共商整顿大学办法,罗致优良的教师,一向以腐败闻的北京大学,气象大变,面目一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
——据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整理材料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入中国,给正在寻求解放道路的中国人民提供了思想武器,也为新文化运动增添了新的内容。
北京大学成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中心,一支以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文化新军开始组成。
——引自张申府《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的回忆》(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北京大学成为“大本营”的原因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
(2)列举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为宣传“新的内容”所发表的重要文章。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北京大学在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1)原因:《新青年》由上海迁到北京;蔡元培就任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知识分子到北京大学任教。
两面旗帜:民主、科学。
(2)列举:《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作用: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十月革命胜利后成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中心;形成了一支文化新军。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北京大学成为“大本营”的原因包括《新青年》由上海迁到北京;蔡元培就任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知识分子到北京大学任教;第二小问,两面旗帜:民主、科学。
(2)结合所学可知列举:《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作用: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十月革命胜利后成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中心;形成了一支文化新军。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