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磁灶总体规划评审稿(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汇报内容
第一部分规划编制背景
第二部分现状概况
第三部分上位规划与相关规划分析第四部分规划范围与依据
第五部分发展目标及发展定位
第六部分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第七部分镇区建设规划
第八部分分期建设规划
第九部分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磁灶自1984年成立磁灶镇人民政府以来,先后于1990年、1999年和2006年分别
编制了《磁灶镇总体规划》。

2008年,磁灶确定建设印刷产业基地,并于2009年完
成印刷产业基地概念规划和一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使磁灶的城镇格局发生了一定
的变化,城镇建设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有必要对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更好地指导
城镇建设。

2006版年晋江市磁灶镇总体规划1999年版晋江市磁灶镇总体规划
第一部分规划编制背景
在加快海西建设的大背景下,要求磁灶抓住机遇,制定新的发展战略。

同时,磁灶的自身发展也迫切要求对镇域资源进行整合、促进产业升级,与临近的安海内坑园、五里工业园和安东园协调合作,共同将晋西片区的产业打造成为晋
江市乃至泉州市的制造业核心区域。

2010年磁灶被列入泉州市试点小城镇,为磁灶城镇建设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中磁灶镇双内路以北部分被纳入泉州9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范围。

纳入泉州中心城区后,磁灶在泉州的地位提高了,因此磁灶的定位、公共配套的标准也应相应提升。

磁灶属中心城市组团型试点镇海西位置示意
磁灶
晋江一区九园分布示意
第一部分规划编制背景
一、区位
磁灶属泉州晋江地区,从泉州市的大区域环境来看,其位于磁灶中心城区的西
南部。

北距南安市区直线距离约19公里,距晋江青阳市区约8公里;东北与泉州市
区相距约14公里;东南距石狮市区约2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良好的区位条件有利
于磁灶整合泉州市区、晋江市区和南安三地的有利资源,密切与三地的经济联系与
合作,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整体环境。

1
9


从晋江地区来看,磁灶位于晋江市西北部,东南方向比邻晋江市区
青阳镇;西南接内坑镇,至内坑晋江高铁火车站约5公里;西北与南安官
桥镇相邻;东北部与池店镇、紫帽镇接壤。

镇域面积为56平方公里。

二、自然资源
1、地形地貌
1.1 地形
磁灶镇域内地貌多属丘陵、台地,地势相对较为平坦。

镇域地形总体呈西北低东南高的态势。

磁灶境内中部有大丁山、将军山、童子山,另有罗裳山、崎山、高州山等坐落在镇域边境。

磁灶的山体高度较低,最高点在南部镇域边界的高州山,约260米左右。

但是由于制陶工业的发展,很多山体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1.2水体
磁灶境内有九十九溪(又称梅溪)彭溪、双溪、新垵水库和东山水库等重要的水体资源。

彭溪和双溪汇入梅溪后,流入晋江。

梅溪现状
东山水库现状260米
2、耕地情况
由于磁灶工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陶瓷企业的建设,导致磁灶耕地面
积逐步减少,农田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按照最新一稿晋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统计数据,磁灶2005年
耕地面积1611.39公顷,其中基本农田923.97公顷,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末期即2020年要求耕地保有量为1391.95公顷。

主要集中在磁灶的南部和
西南部。

基本农田保护区
一般农地区
林业用地区
城镇建设用地区
村镇建设用地区
独立工矿区
晋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磁灶境内文物古迹较多,由于有着1700多年的制陶史,磁灶境内的
古窑址较为丰富,文化价值较高,另外还有俞大猷墓、民生亭、王起教宅、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泉州团队纪念室、刘埯塔等各级各等级文保单位。

其中最为著名的为金交椅山古窑址,是国家级文保单位,也是泉州
市政府申报“世遗”的考察点。

四、人口概况
据磁灶人口统计部门提供,磁灶镇辖区共有1个社区,24个行政村,
66个自然村。

2010年初户籍92888人,流动人口20414人,共计113302人。

磁灶镇现状村庄(社区)规模结构一览表
规模个数村庄(社区)名称
>10000人1磁灶社区
5000-10000人2张林村、钱坡村
4000-5000人5下官路村、大埔村、新垵村、洋尾村、井边村3000-4000人5岭畔村、前尾村、下灶村、瑶琼村、官田村
2000-3000人6大宅村、太昌村、宅内村、三吴村、苏垵村、
坝头村
1000-2000人6湖头村、洋宅村、锦美村、五龙村、东山村、
上厝村
五、土地利用现状
现状用地中生产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交错分布,对整个镇域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镇域内现状用地以水
域和其他用地(E类)、生产设施用地(M类)和居住用地(R类)为主。

六、配套设施现状
1、行政管理用地
磁灶镇的行政管理用地主要集中在镇区的延泽街两侧,如磁灶镇政府、磁灶邮电局、磁灶工商局与税务局,磁灶公安局则坐落在大埔小学的北部。

2、教育科技用地
磁灶镇现有5所中学、22所小学、46所幼儿园。

基本可满足现状人口的教育需求,并达到国家相关标准。

3、文化娱乐用地
磁灶镇的文化娱乐设施较少,目前只有一座废弃的磁灶影剧院。

文体活动中心位于磁灶镇政府内。

4、体育用地
磁灶镇域内无集中的体育用地。

5、医疗保健用地
磁灶镇现有磁灶中心卫生院及其两个分院。

镇域内还分布着30多家乡村卫生所(室),但是布点不均,缺乏合理的辐射范围。

6、商业金融用地
磁灶镇已形成了由天工陶瓷建材城、下官路建陶市场和钱坡建材市场等专业市场,共同组成庞大的区域市场体系,吸引了大量国内知名建陶企业入驻。

第二部分现状概况
一、上位规划中涉及到磁灶的内容
1、《晋江市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
1.1 产业布局
●将磁灶和晋南的龙湖一起定位为晋江的粮食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粮食种植、农业高新孵化、种子种苗产业、农业综合服务业等,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五大工业产业园区的晋西工业产业园坐落于磁灶、内坑两镇之间,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

依托中国最大的石材基地(南安市水头镇)的优势,继续做大建材陶瓷(磁灶)产业,并接纳其他镇(街道)的产业扩张,适当发展新型材料、机械设备新兴产业,同时要促使泉州出口加工区加快建设、发挥效益;以福厦高速铁路晋江火车站站址在内坑镇为契机,大力发展周边地区的物流、仓储、运输等产业,建设货物集散中心。

1.2 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一般建制镇,到2020年磁灶镇域人口约14万人,镇区人口约6.5万人。

1.3 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磁灶的职能定位为工贸型城镇,是全国建陶业生产销售基地、晋江北部重要工贸城镇。

●磁灶应立足建陶业发展基础,抓住肖厝重化工基地建设的机遇,承接石化中下游项目,推进功能陶瓷、建
筑装饰涂料等陶瓷配套化工行业的发展,建设成为全国建陶业生产销售基地、晋江北部重要工贸城镇。

城镇职能结构规划图
市域工业布局规划图
2、《晋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2-2020)》
2.1城镇体系等级结构
磁灶属晋江市域城镇体系等级结构中的第三级,即一般建制镇。

2.2城镇体系规模5-10万人规模。

2.3城镇职能定位
磁灶为以建筑陶瓷为主导产业的北部城镇。

2.4晋江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
磁灶属晋西城镇密集区(即产业组团)。

晋西城镇密集区主要由安海镇、磁灶镇、内坑镇、东石镇、永和镇以及五里工业园区、安平工业园区组成,是晋江市西部主要的产业和物流基地。

充分发挥传统产业聚集程度高、生产能力强的优势,以安海镇为主要依托,以市级工业园区为重点,统筹资源,合理布局,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培育形成新
兴产业,打造国际化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地,努力将该区建成福建省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区域。

重点发展纸业、伞业、玩具、纺织服装、陶瓷建材、化工塑料以及新型材料、制药等产业。

以福厦高速铁路晋江火车站站址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物流、仓储、运输业,建设货物集散中心。

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五个镇及工业园区协调布局,避免重复建设。

3、总结
●以上两个上位规划中对磁灶的定位均是以陶瓷生产为主的工贸城镇。

●城镇等级为一般建制镇,城镇人口到2020年为5-10万人。


要求磁灶秉承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与周边的城镇协调发展。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城镇与工业园区布局规划图
二、上版总体规划
1、上版总规简介
2006年版《晋江市磁灶镇总体规划》(2004-2020)(以下简称“上版总规”)由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组织编制。

规划期限:近期2004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远景2021年后。

规划层次:镇域总体规划、镇区建设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镇域性质:全国建陶生产销售基地,制造业和物流业较发达的现代化工贸城镇。

镇域人口规模:近期(2004—2010)12.6万人;远期(2011—2020)16.0万人。

2、上版总规实施情况
由于上版总规的编制至今只有几年的时间,除已经开工建设的陶城东路、正在建设的宝洋工业区和泉州出口加工区一期外,基本无其他建设项目。

3、对上版总规的评价
上版总规对近年来磁灶的城镇建设情况进行了收集、整理和总结,并对镇域和镇区的性质和规模等做了一定的分析和定位。

但由于加快海西的建设要求、一些区域性交通条件的变化、磁灶被列入泉州试点小城镇和省印刷产业基地落户磁灶,导致这一版总规无法再继续指导磁灶的下一步发展和建设。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道路交通方面
泉三高速公路连接线现已建成,同时规划一处立交可直接与陶城东路相连,直接到达磁灶镇区。

但上一版总规中没有体现。

晋江泉州环城高速晋石段的建设已确定,在磁灶的西南部穿过,与福厦高速通过立交相连,对磁灶南部用地有较大的影响;与其并行的疏解大道在福厦高速公路以北接324国道。

上版总规中对此没有体现。

福厦铁路已建成通车,位于内坑的晋江火车站距离磁灶镇西南部仅约3公里。

如何加强与火车站的道路交通联系,借助临近火车站的优势发展磁灶镇西南部。

作为磁灶重要的外部交通条件之一的晋江火车站站前大道的建设对磁灶镇内部交通影响较大,上版总规中均没有体现。

上版总规的路网密度过小,对下一步规划的指导意义不强,同时该路网线性对磁灶丘陵地形的体现较弱。

与磁灶一路之隔(308省道)的美旗物流园区主干路-博览南路已经建成,如可与磁灶南部的路网相连,将对磁灶南部路网带来较大影响,上一版总规中也没有体现。

3.2用地布局方面
中国包装印刷产业(晋江)基地已明确位于磁灶境内,印刷产业基地概念规划已做,其一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已通过评审,上版总规中没有体现。

泉州出口加工区二期用地已经明确。

4、总结
本次总规应根据以上外部道路交通条件的变化调整路网系统,注重与火车站、美旗物流等重要片区的衔接;同时应将已经确定的用地落实到本次总规中。

三、相关规划分析与评价
1、《泉州出口加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位于磁灶镇东北部边缘,北与南安官桥相接,东与紫帽镇相邻,是专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和贸易物流服务业外向型的保税免税区,园区规划面积约3平方公里(不包括生活配套用地),首期开发约2.5平方公里。

2、《中国包装印刷产业(晋江)基地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
位于磁灶镇区东南部,一期建设用地约2.3平方公里。

其功能定位为:以印刷产业为主导,以“科技和人
文”为主题,集合印刷生产和技术研发,注重环境建设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升级产业集中区,是福建省三个印刷产业基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高约可容纳6万人,提供3.5万个就业岗位。

3、小结
本次总规应如实反映以上两个规划,在镇域用地布局中采用就近原则配置各个产业区的配套生活中心,同时应注意这些工业区的工业用地和其它用地之间防护距离的控制。

泉州出口加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中国包装印刷产业(晋江)基地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四部分规划范围与依据
一、规划范围
本次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为磁灶镇行政界限范围,镇域总用地面积56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远景:2030年后
三、规划编制依据
本次总规的规划编制依据包括上层次、相关规划、各级政府部门对磁灶镇发展的相关指导文件和相关规划法规等。

其中上层次规划的一些内容在本次规划中起到指导性作用,政府相关文件则为本次规划的编制提供了依据。

四、规划指导思想
1、以上位规划为指导,根据镇政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方针,以生态城镇为目标,改变传统工业中各自分离的方式,发展工业共生,形成聚集竞争力,深入研究未来城镇空间结构形态。

2、突出磁灶的产业特色和比较优势,加强与周边乡镇,如内坑、官桥的协调与合作,促进产业的升级发展。

落实《海西若干意见》的精神,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建设节约型生态新城。

协调好发展与保护、利用与控制之间的关系。

在产业发展和城镇空间拓展的同时,严格、有效地保护水系、山体等自然生态资源;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创造优美的居住、
生活环境,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使绿色创新之城永续发展。

五、规划重点
1、合理确定磁灶的发展目标和定位
2、调整并优化镇域空间布局结构,集约土地发展
3、合理预测磁灶镇区人口规模,划定镇区用地发展的控制范围
4、完善镇域内的道路交通体系
5、确定工程设施、公用设施的建设标准
6、贯彻公交优先原则,打造镇区慢行圈
7、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整体景观风貌,突出磁灶特色
8、合理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统筹安排镇域内各项建设用地
9、促进工业共生,打造生态产业园
10、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解决就业问题方案
一、发展目标和定位
1、发展目标
1.1总体发展目标
利用磁灶被列为泉州市综合改革试点小城镇的契机,在2030年力争将磁灶建设成为晋江西北地区可带动周边城镇发展的中心城镇;在继续做大、做强、做精原有陶瓷产业的同时,完成陶瓷产业的升级;同时完成中国包装印刷产业(晋江)基地和泉州出口加工区的建设,并大力发展绿能产业;以“生态城镇”为磁灶的城镇建设的目标,将磁灶建设成为产业和环境共同提升的现代工贸生态新市镇。

1.2经济发展目标
2015年末,争取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63亿元;2020末年争取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7.03亿元;远期2030年,争取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34.02亿元。

1.3产业发展目标
2015年末,三次产业结构争取调整为0.3:68.0:31.7;2020年末,三次产业结构争取调整为4.0:51.6:44.4;远期2030年末,三次产业结构争取调整为3.5:45.5:51.0。

1.4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建设职业学校,提高务工人员素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产业类型多样化,增加不同的就业岗位,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完善建设医疗、教育、文化、体育、住房等配套设施,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构筑全镇域的绿化开放空间系统,改善磁灶的生态环境,建设绿色生态新市镇。

第五部分发展目标及发展定位
1.5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以高标准、适度超前的原则,配置磁灶的各类基础设施,使基础设施的容量能适
应今后磁灶生产建设的需求。

磁灶基础设施的重点是完善城镇交通功能和公用工程设施。

在城镇交通方面,打造多层次、网络化、内外分离的城镇道路体系;在公用工程
设施方面,注重完善磁灶的污水排放和收集处理系统,为磁灶生态环境的改善打下坚
实的基础。

1.6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进行梅溪的水体整治,建设滨水休闲公园;山体维育,作为磁灶境内的山体公
园;控制基本农田,作为磁灶的生态开敞区,改善磁灶的空气质量;建立完善的排水
系统,杜绝污水的随意排放,将磁灶打造成为绿色生态新市镇。

2、发展定位
磁灶境内有泉州出口加工区,中国包装印刷产业(晋江)基地和自身的陶瓷产
业,这些丰厚的产业基础,同时结合海西发展的大背景和被纳入泉州980平方公里中
心城区的契机,以及上述对磁灶各个方面的分析,将磁灶定位为:以陶瓷生产和印刷
产业为主要内容的低碳工业基地,重要的绿能相关产业基地,配套完善、交通便捷、
环境优美的泉州中心城区西南部的现代工贸生态新市镇。

二、发展战略
1、区域协调,突出中心的整体发展战略
2、完善二产,推动三产的产业发展战略
3、北优南拓、西接东延的空间发展战略
4、内外明确的交通发展战略
5、重塑城镇形象,改善生态环境的环境发展战略
6、实行“绿色建筑”策略,畅享低碳生活的发展战略
一、镇域镇村体系现状特征
1、职能结构由镇区和行政村两级组成。

相对缺乏具有片区意义、综合实力较强的重点村。

2、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过大。

3、镇区的中心度低,对周边乡村发展的带动相对较弱。

4、城镇基础设施差,内部用地布局结构松散,城镇景观风貌和居民生活方式为典型的农村聚落特征。

二、镇域人口预测
磁灶镇2010年初户籍人口为92888人,暂住人口约27219人,总共为120107人。

1、综合分析法
从1999年到2009年10年间,2004年以前人口增长较为缓慢,2007年后增幅较大,其原因归结于近年来磁灶镇的工业发展迅猛,预计今后的镇域人口仍将呈现一定的增长态势。

依据收集的资料,根据趋势外推法,按照2007年以后的年平均人口增长率进行计算。

采纳全镇人口年递增率2%,基础递增率0.75%,计算全镇人口:
近期(至2015)P5=120107×(1+2%)5×(1+0.75%)5=137403人,约为14万人。

中期(至2020) P20=120107×(1+2%)10×(1+0.75%)10=157768人,约为16万人。

远期(至2030)P30=120107×(1+2%)20×(1+0.75%)20=207592人,约为21万人。

2、趋势外推法
2.1户籍人口预测
近五年镇域人口自然增长率在5‰-8‰左右,增长率呈上升趋势。

采用综合增长率法,根据2007年到2010年户籍人口统计数据,计算出人口年平均增长率R: 92888=87889(1+R)3;R=1.86%
近期(2015)户籍人口=92888×(1+1.86%)5=101854人,约为10万人。

中期(2020)户籍人口=92888×(1+1.86%)10=111686人,约为11万人。

远期(2030)户籍人口=92888×(1+1.86%)20=134287人,约为13.5万人。

2.2流动人口预测
根据人口增长的趋势以及即将开发建设的福建印刷产业基地,对磁灶的镇域机械增长率进行综合预测,取近期(至2015年)中期(至2020年)8%的增长速度。

远期(至2030年)6%的增长速度。

通过综合平衡法计算:
近期(至2015)流动人口=27219×(1+8%)5=39993人,约为4万人。

中期(至2015)流动人口=27219×(1+8%)10=58764人,约为6万人。

远期(至2030)流动人口=39993×(1+6%)15=95845人,约为10万人。

2.3镇域总人口
近期(2015)镇域总人口=101854+39993=141847,约14万人。

中期(2020)镇域总人口=111686+58764=170449,约17万人。

远期(2015)镇域总人口=134287+95845=230132,约23万人。

3、小结
综合以上两种计算方法,同时根据晋江市城镇体系规划及层次分析法进行人口校核,确定各自权重。

最后得出磁灶镇域:
近期(2010-2015年)的人口约14万人;
中期(2016-2020)16.5万人;
远期(2021-2030年)人口约22万人。

三、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1、镇域村镇发展战略
深化磁灶的城镇化发展首先要积极参与晋西产业组团的分工合作,以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其次要积极推动镇区的改造建设,提高镇区的综合配套功能,增强就业、居住的吸引力,提高镇区中心度。

1.1 强化镇区职能,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1.2 以晋西产业组团建设为基础,推动用地整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1.3 坚持生态优先,打造“绿色磁灶”、“绿色社区”
2、发展原则
2.1 因地制宜的原则
2.2 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战略相互促进的原则
2.3 区域空间整体协调发展的原则
2.4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5城乡一体化原则
3、镇域镇村体系发展方针
为加快磁灶的城镇化进程,必须促进人口和产业向镇区的合理集聚,提高镇区发展的集约程度。

在发展过程中,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注重规模、质量、功能的统一。

根据磁灶现状镇村体系发展模式,建议其发展方针为:强化中心镇区,发展中心村,整合基层村,全面提高镇村发展质量。

4、等级结构的划分
磁灶镇域村镇体系划分为三个等级,即中心镇区、中心村和基层村。

4.1 中心镇区
是磁灶和泉州中心城区西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高档生活居住地的首选。

到2030年镇区人口可达到11.5万人。

涵盖磁灶社区、大埔村、下官路村、瑶琼村、湖头村、前尾村、岭畔村、下灶村和锦美村。

4.2 中心村
是磁灶镇域的次级中心,在发展镇域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现有基础条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规划了两个中心村,分别为北部的钱坡村和南部的张林村,选择钱坡村和张林村作为中心村,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因素:
●这两个村庄现状人口为除镇区外较多。

●这两个村庄现状配套条件较好。

●钱坡村位于宝洋工业区和泉州出口加工区中间位置;张林村是磁灶南部距离美旗物流最近的村庄。

至2030年预计苏垵村可容纳29000人,张林村可容纳25000人。

4.3 基层村
结合城镇建设空间布局、用地布局、现状条件和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对部分原有村庄进行整合合并后,形成五个基层村,分别是洋宅村、大宅村、官田村、苏垵村和宅内村,至2030年各村人口预计6000人-13000人。

磁灶镇村镇体系规模结构表
等级
名称
2010年人口(人)2030年人口(人)职能
居住用地(公顷)备注
中心镇区中心镇区27160115000磁灶的政治、经济、文
化中心1063含原磁灶社区和大埔
村等9个村庄
张林村870625000南部未来发展绿能产业
的区域144钱坡村2700
29000
北部位于宝洋工业区和泉州出口加工区之间的
配套中心
167
含原新垵村等4个村庄
洋宅村18726000泉州市级文明村
36对现状村庄的保留和
改造大宅村
275210000-62对现状村庄的保留和
改造官田村324911000-66对现状村庄的保留和
改造苏垵村
5453
13000
-
75
含原井边村等2个村庄,规划的集中村庄住宅用地位于324国道以
北宅内村
256311000-67
含原太昌村等4个村庄
基层村
中心村
四、镇域空间结构规划
按照道路交通条件和现状产业类型,将磁灶划分为“三片区”,即“北部片区”、“中部片区”和“南部片区”。

1、“北部片区”
按照产业类型和权属关系北部片区又可划分为宝洋片区和泉州出口加工片区,是磁灶重要的产业片区。

2、“中部片区”
即中心镇区,是磁灶未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未来磁灶生活居住环境改造的重点区域。

规划按照区位条件和规划职能将中心镇区细划为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区、旧街风貌生活区、新区生活区、印刷产业基地一期用地、印刷产业基地二期用地、物流基地和物流基地发展备用地共七个片区,力求从生产、生活、配套等各个方面完善镇区职能。

3、“南部片区”
福厦高速公路和双内路以南,现状以村庄建设用地和农田为主,这个
片区现状因为福厦高速公路和双内路的阻隔,造成和中部片区完全割裂的状态,是磁灶未来的拓展区域。

远期结合其自身的景观条件和现状条件发展绿能产业和休闲房地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