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试卷陆地和海洋题分类汇编(含答案)5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陆地和海洋选择题
1.下图示意“世界海陆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对图中④表示的大洲描述正确的是()
A. 平均海拔最低
B. 最湿润的大洲
C. 平均海拔最高
D. “热带大陆”之称
(2)图中A表示的大洋是()
A. 太平洋
B. 大西洋
C. 印度洋
D. 北冰洋【答案】(1)D
(2)A
【解析】【分析】(1)南美洲是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平均海拔最高是南极洲,非洲3/4的面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绝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气候普遍暖热,因而被称为“热带大陆”,故选择答案D。
(2)图中A是太平洋,它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洋。
故答案为:(1)D;(2)A。
【点评】(1)地球表面是由陆地和海洋构成,陆地占29%、海洋占71%,即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却是南极大陆。
(2)世界上共有7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共有4大洋,按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
这一记载说明()
A. 太行山是由海洋演化为陆地而成的
B. 太行山今后将会从陆地转变为海洋
C. 今天的海螺海蚌是陆地演化而来的
D. 古老的海螺海蚌一直生活在陆地上
【答案】 A
【解析】【分析】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因为各种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浸长的时间,所以在短期内大多不易被人们察觉;《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隆起并抬升成为高山,这是海陆变迁的例证,
故答案为:A
【点评】地表形态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变成海洋。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海陆变迁的证据有很多,如在喜马拉雅山发现了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我国东部海域海底发现了古河流遗迹,是陆地变成海洋的例证。
3.世界上众多高大山脉多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形成的山脉是()
A. 喜马拉雅山脉
B. 阿尔卑斯山脉
C. 落基山脉
D. 安第斯山脉
【答案】 A
【解析】【分析】解: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形成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时由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落基山和安第斯山是由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故根据题意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
大陆和大陆板块相撞,形成高耸的高山和高原;大陆和大洋板块相撞,在大陆边缘形成山脉,高原,岛弧,而海陆交界处形成海沟。
4.某天,东东和珠珠用下面的地图相互抽考了一些问题,请你也参与进来,回答下面小题。
(1)东东问珠珠:“图中出现了哪些大洲?”珠珠的正确回答应该是()
A. 亚洲、非洲、欧洲
B. 亚洲、非洲、大洋洲
C. 亚洲、欧洲、大洋洲
D. 亚洲、北美洲、欧洲
(2)珠珠问东东:“此图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东东应该回答()
A. 图示区域内的气候类型分布情况
B. 图示区域内的海陆分布及板块运动情况
C. 图示区域内的人口分布情况
D. 世界交通分布情况
【答案】(1)A
(2)B
【解析】【分析】(1)依据位置,读图分析可知,图中出现的大洲有亚洲、非洲、欧洲,故选A。
(2)读图可得,此图表达的主题是图示区域内的海陆分布及板块运动情况,图中所示地中海位于板块的碰撞挤压处,红海位于板块的张裂拉伸处,故选B。
【点评】(1)亚洲主要在北半球和东半球,是面积最大的大洲;欧洲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非洲位于南北半球和东半球;大洋洲主要在东半球和南半球,是面积最小的大洲;北美洲主要在西半球和北半球;南美洲位于南半球和西半球;南极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半球,是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的大洲。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地壳的生长边界海岭和转换断层,以及地壳的消亡边界海沟和造山带、地缝合线等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
5.2018年9月5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首期研究成果在拉萨发布。
据“青藏高原地区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1)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上除南、北两极之外的“第三极”,原因是()
A.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
B. 多大江大河,淡水资源丰富
C. 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D. 地高天寒,雪山连绵
(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青藏高原隆起是由于()
A.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运动
B.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
C.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
D.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运动
(3)青藏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分布着河谷农业,主要原因是()
A. 海拔较低,气温较高
B. 海拔较低,风力较小
C. 靠近河流,灌溉便利
D.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答案】(1)D
(2)B
(3)A
【解析】【分析】(1)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这里由于海拔高,气温低,自然环境特点为高寒,因此被誉为地球上除南、北两极之外“世界第三极”.选项D符合题意.(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青藏高原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其隆起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选项B正确。
(3)青藏地区气候高寒,无法发展种植业,在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和西北部的湟水谷地分布着河谷农业,主要原因是河谷地区海拔较低,气温较高。
选项A正确。
【点评】(1)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由于本区海拔高,气候寒冷,“高”和“寒”成为本区最突出的区域地理特征,气温低也成为制约本区农牧业的主导因素,本区的农牧业为一种特殊的高寒农牧业。
(2)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
大陆和大陆板块相撞,形成高耸的高山和高原;大陆和大洋板块相撞,在大陆边缘形成山脉,高原,岛弧,而海陆交界处形成海沟。
(3)青藏高原气候高寒,只有河谷地带因为地势较低气温较高,因而适宜耕作,成为农业发达地带,被称为河谷农业。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以青海的湟水谷地、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也就是藏南谷地最典型。
6.2018年7月20日至9月26日中国圆满完成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
据“北半球图”,完成下面小题。
(1)环绕北冰洋各大洲①②③的名称正确的是()
A. 北美洲、亚洲、欧洲
B. 非洲、亚洲、北美洲
C. 欧洲、北美洲、南美洲
D. 亚洲、北美洲、南美洲
(2)下图公益海报“流浪于人类居住地的北极熊”揭示了()
A. 北极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
B. 北极地区气候寒冷
C. 气候变暖,北极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D. 北极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答案】(1)A
(2)C
【解析】【分析】(1)根据陆地轮廓可以识别出,环绕北冰洋的大洲①②③分别是北美洲、亚洲、欧洲,选项A正确。
(2)公益海报“流浪于人类居住地的北极熊”显示北极熊无家可归,揭示了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地区极冰融化,生态环境恶化。
选项C正确。
【点评】(1)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最深、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它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
大西洋是地球上第二大洋,位于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
印度洋是世界的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
北冰洋是世界最小最浅又最冷的大洋,大致以北极圈为中心,位于地球最北端,被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环抱着。
(2)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7.读板块构造示意图,我国台湾省多地震灾害的原因是()
A. 地处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B. 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C. 地处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D. 地处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
【答案】 B
【解析】【分析】解:根据板块构造示意图可知,台湾省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故答案为:B。
【点评】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
8.读西半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甲、乙两大洲的分界线是()
A. 巴拿马运河
B. 麦哲伦海峡
C. 德雷克海峡
D. 苏伊士运河
(2)图中丙、丁所在大洋分别是()
A. 大西洋、印度洋
B. 太平洋、大西洋
C. 北冰洋、印度洋
D. 太平洋、北冰洋B
【答案】(1)A
(2)B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甲是北美洲,乙是南美洲,二者的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故选A。
(2)由图可知,丙是太平洋,丁是大西洋,故选B。
【点评】(1)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亚洲、北美分界线:白令海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红海;欧、非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南北美洲分界:巴拿马运河;南美、南极分界线:麦哲伦海峡;欧洲、北美分界线:丹麦海峡。
(2)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最深、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
大西洋是第二大洋,位于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
印度洋是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
北冰洋是最小最浅又最冷的大洋,大致以北极圈为中心,被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环抱着。
9.在探究海陆变迁的时候,同学们搜集到了2018年中国主要地震分布图。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有同学对2018年中国主要地震分布进行了归纳,下列说法中最恰当的是( )
A. 集中分布在沿海
B. 集中分布在西部内陆
C. 西北部、西南部和台湾次数较多
D. 分布比较均匀
(2)同学们对2018年中国主要地震分布做了如下解释,正确的是( )
A. 主要位于板块内部
B. 主要位于板块交界处
C. 全部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D. 全部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3)以下关于防震减灾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报
B. 进行防震演练
C. 设置紧急避难场所
D. 听到地震传言,立即在网上传播
【答案】(1)C
(2)B
(3)D
【解析】【分析】(1)读2018年中国主要地震分布图分析可知,2018年中国西北部、西南部和台湾地震次数较多;故选:C。
(2)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读图可知,2018年中国主要地震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故选:B。
(3)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报、进行防震演练、设置紧急避难场所等措施能起到防震减灾的作用,切记不能听到地震传言,立即在网上散布谣言;故选:D。
【点评】(1)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省、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地壳的生长边界海岭和转换断层,以及地壳的消亡边界海沟和造山带、地缝合线等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
(3)地震时应不要惊慌,冷静面对。
首先要迅速撤到空旷地;如果来不及离开房屋时,则要迅速进入到厕所、厨房或墙角位置,或马上找支撑物躲避,如桌子、床等,应两手抱头躲到墙角;如果被埋在废墟中不能自行脱险时,尽可能挪开脸、胸前的杂物,清除口鼻的灰土,保持呼吸通畅,保持体力,冷静等待救援;在室外,马上蹲下或趴下,避开高大建筑物;高层建筑中的人不能乘电梯,要尽快逃离,应迅速关闭电源、燃气。
10.下图为地球五带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气候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温度带是()
A. a
B. b
C. c
D. e
(2)热带草原气候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
A. a
B. b
C. c
D. d
(3)四大洋中,大部分位于C温度带的是()
A. 太平洋
B. 大西洋
C. 印度洋
D. 北冰洋【答案】(1)B
(2)A
(3)D
【解析】【分析】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将地球上各地划分为五带,其中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是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温带既无直射现象,也无极昼极夜现象;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1)气候变化最明显的是位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图中b、d两个是温带,故选B。
(2)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20度的大陆西岸,分布最广的大洲是非洲,是图中a表示的是热带,故选A。
(3)由图可知,c温带度是位于北极圈以内的北寒带,四大洋中,大部分位于北寒带的是北冰洋,故选D。
故答案为:(1)B;(2)A;(3)D。
【点评】(1)根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将地球表面有共同特点的地区按纬度划分为五个热量带,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一年中有阳光直射的现象。
回归线至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到极点为寒带,均没有阳光直射现象。
(2)根据地球上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人们将地球上分为五带,其中终年炎热,也就是获得太阳光热最多的地区是热带地区,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获得太阳光热少,终年寒冷的地区为寒带,即南北极圈至极点之间的地区;介于二者之间的地区为温带,有明显的四季变化。
(3)地球表面最广阔的水域叫做大洋,全球共分为四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四大洋中面积最大的为太平洋,面积最小的为北冰洋;整体纬度最高的是北冰洋,位于北极附近。
11.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①处海域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是因为板块在进行张裂运动
B. ②地位于板块内部,地壳稳定,少有火山和地震
C. ③处山脉的形成是因为A板块和B板块在不断张裂
D. ④处所在的国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答案】 C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①是红海,在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作用下,面积不断变大;②位于板块的内部,相对比较稳定,③处是喜马拉雅山脉,该山脉在A亚欧板块和B印度洋板块的碰撞下,不断变高,④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故答案为:C。
【点评】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
大陆和大陆板块相撞,形成高耸的高山和高原;大陆和大洋板块相撞,在大陆边缘形成山脉,高原,岛弧,而海陆交界处形成海沟。
12.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大洲是()
A. 南美洲
B. 北美洲
C. 亚洲
D. 非洲(2)甲、乙两大洲的分界线是()
A. 苏伊士运河
B. 土耳其海峡
C. 里海
D. 巴拿马运河【答案】(1)B
(2)D
【解析】【分析】地球上海陆分布很不均匀,百分之七十一是海洋,百分之二十九是陆地,任何面积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西半球和南半球的海洋面积都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1)由图可知,图示半球是绝大部分是海洋的西半球,甲是位于北部的北美洲,乙是南美洲,故选B。
(2)由上题可知,甲是北美洲,乙大洲是南美洲,两大洲的分界线是在美洲狭窄处的巴拿马运河,故选D。
故答案为:(1)B;(2)D。
【点评】(1)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共分为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七个大洲,其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亚洲,面积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七大洲的面积从大到小可以有口诀记忆,即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亚洲、北美分界线:白令海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红海;欧、非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南北美洲分界:巴拿马运河;南美、南极分界线:麦哲伦海峡;欧洲、北美分界线:丹麦海
峡。
13.读图,完成小题。
(1)依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推断,下列地区会逐步消失的是()
A. 大西洋
B. 阿尔卑斯山脉
C. 地中海
D. 红海(2)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至今它还在不断升高的原因是()
A.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不断张裂
B. 印度洋板块不断挤压亚欧板块
C.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不断张裂
D. 非洲板块不断挤压印度洋板块
【答案】(1)C
(2)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知识,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1)根据图中板块运动方向可判断,红海位于板块张裂处,会扩张;地中海位于板块碰撞处,会缩小,逐步消失;阿尔卑斯山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处,会不断升高;大西洋位于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处,面积不断扩大。
故C正确。
(2)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读图可知,喜马拉雅山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印度洋板块不断挤压亚欧板块,致使喜马拉雅山脉不断升高。
故B正确。
故答案为:(1)C;(2)B。
【点评】(1)本题考查板块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2)本题考查喜马拉雅山脉不断升高的原因,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14.由广东的广州、深圳、珠海等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结合如图,完成小题:
(1)下列有关世界四大湾区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四大湾区海运交通便利
B. 四大湾区矿产资源丰富
C. 四大湾区地处中低纬沿海地区
D. 四大湾区有三个在太平洋沿岸,一个在大
西洋沿岸
(2)下列有关湾区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①经济发达
②以首都为中心
③便捷高效的交通系统
④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
⑤以重工业为主
A. ①③④
B. ③④⑤
C. ①②③
D.
①④⑤
【答案】(1)B
(2)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世界四大湾区的相关知识,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1)读图可知,四大湾区都位于中低纬度沿海地区,交通便利;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位于太平洋沿岸,美国纽约湾区位于大西洋沿岸;日本东京湾区矿产资源贫乏,需要进口。
故B错误,符合题意。
(2)粤港澳大湾区、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都位于沿海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达,都具有优美宜人的生活环境,具有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故①③④符合题意;粤港澳大湾区和旧金山湾区都距离首都较远,故②错误;粤港澳大湾区以轻工业为主,故⑤错误。
综合分析,A正确。
故答案为:(1)B;(2)A。
【点评】(1)本题考查世界四大湾区的位置及资源特征,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2)本题考查世界四大湾区的经济、交通及文化特征,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15.地球表面海陆交错分布,区域环境各具特色。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不同纬线穿过的海陆比例不同。
下列纬线中,所穿过的陆地比例最高的是()
A. 北极圈
B. 赤道
C. 南回归线
D. 南极圈(2)从河流流向分析,M所在大洲的地势特点是()
A. 东高西低
B. 北高南低
C. 中部高四周低
D. 中部低四周高
(3)在一次国际青少年网络交流中,图中四个国家的学生分别对本国的地理特征作出了如下描述,错误的是()
A. 甲——经济实力雄厚,旅游业发达.居民主要是白种人
B. 乙——素有“骑在羊背上国家”、“坐在矿车里国家”之称
C. 丙——农业发达,区域专门化、机械化和商品化程度高
D. 丁——北部是广阔的热带草原,南部是茂密的热带雨林
【答案】(1)A
(2)C
(3)D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北极圈主要穿过亚洲、欧洲和北美洲;赤道主要穿过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非洲中部和巴西的北部;南回归线主要穿过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非洲南部、巴西的南部和澳大利亚的中北部;南极圈主要穿过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比较可知:北极圈所穿过的陆地比例最高。
(2)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3)丁是巴西,北部是亚马孙平原,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故答案为:(1)A;(2)C;(3)D。
【点评】(1)该小题考查世界上的海陆分布,难度不大,可依据所给图示将几条纬线经过的地区进行对比分析。
(2)该小题考查亚洲地形地势特征,难度较小,属于常见的基础考点,要求学生牢记作答。
(3)该小题考查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概况,有难度,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重点国家的自然与人文特征,进而进行分析作答。
16.现象中,不能说明海陆变迁的是()
A. 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
B. 巴西高原上有许多动植物
C. 喜马拉雅山脉发现了“鱼龙”化石
D. 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答案】B
【解析】【分析】地球上的海陆在不断地变化,如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变成海洋,说明由目前的陆地变成海洋;喜马拉雅山区发现许多海洋化石,说明以前这里是海洋,而现在变成陆地,所以能发现生物化石;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说明以前这里是陆地,有人口分布,而现在变成了海洋;巴西高原有许多动植物分布,并不能说明海陆分布,故选择答案B。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板块运动之海陆变迁,关键一定要体现出变化而且是海陆变化才能入选。
17.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
A. 马六甲海峡
B. 苏伊士运河
C. 土耳其海峡
D. 直布罗陀海峡
【答案】 B
【解析】【分析】解:马六甲海峡位于东南亚,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通道,苏伊士运河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该运河沟通了红海和地中海,亚洲与欧洲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该海峡沟通了北冰洋与太平洋,直布罗陀海峡是欧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沟通了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