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 文言文阅读 《伯牙善鼓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
语段对比拓 展一
语段对比拓 展二
第23篇 伯牙善鼓琴
【甲】见《伯牙善鼓琴》全文。 【乙】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 既去而余音绕梁 , 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 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 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知识
第23篇 伯牙善鼓琴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1.伯牙和锺子期为什么能成为知音?
2.“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 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字词释义
3.伯牙是春秋时善弹琴的人,锺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该成 语现在的意思是?
【参考译文】 【乙】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村里的优秀人物就同这一乡村的优秀人
物交朋友,一个国家里的优秀人物就同这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 的优秀人物就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 满足,便又追论古人。吟诵他们的诗,研读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 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23篇 伯牙善鼓琴
知识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字词释义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拓展
语段对比拓展 一 语段对比拓展 二
知识
第23篇 伯牙善鼓琴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字词释义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知识
第23篇 伯牙善鼓琴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字词释义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1.伯牙善鼓琴
拓展
语段对比拓 展一
语段对比拓 展二
第23篇 伯牙善鼓琴
【词义迁移通关】
1.孟子谓万章曰 2.可乎
1.孟子谓万章曰 2.可乎
加色词释义
加色词释义 对……说 可以
课内同义迁移
课内同义迁移 谓其妻曰 未可
拓展
语段对比拓 展一
语段对比拓 展二
第23篇 伯牙善鼓琴
【阅读对比探究】 1.甲、乙两文都谈到了交友。甲文通过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说明朋友间 交往重在 ;乙文则主要论述了要同 交朋友,与 交朋友的观点。 2.结合甲、乙两文,说说应该树立怎样的交友观。
善: 擅长,善于 鼓: 弹奏 志: 意念,心情 峨峨: 山高耸的样子 洋洋: 水流宽广的样子 所念: 心中想到的 得: 懂得,知道 阴: 山的北面 卒: 同“猝”,突然
知识
第23篇 伯牙善鼓琴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字词释义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9.止于岩下
止:
10.乃援琴而鼓之 乃:
援:
11.初为霖雨之操
为:
霖雨:
操:
12.更造崩山之音 造:
13.锺子期辄穷其趣 辄:
穷:
趣:
14.伯牙乃舍琴
舍:
15.善哉,善哉,子之听夫
善:
听:
16.吾于何逃声哉
逃:
知识
第23篇 伯牙善鼓琴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字词释义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9.止于岩下
止: 停止,停留
10.乃援琴而鼓之 乃: 于是,就
援: 拿,拿过来
11.初为霖雨之操
1.甲、乙两文描写了琴艺歌声。甲文通过写伯牙寄情于琴音,而子期能领 悟琴音传达出的意趣,表现了二人具有 极高的音乐造诣(或共同的志 趣) ;乙文通过描写韩娥两次高歌一次哀哭,表现了韩娥的歌声 富有感 染力 的特点。 2.阅读甲、乙两文,分析二者在刻画人物方面的异同。 【答案】 甲文主要运用语言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如伯牙与子 期的对话,表现了二人高超的音乐造诣和相同的志趣,而锺子期听琴的感 受则从侧面突出伯牙琴技的高超。乙文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通 过众人的表现,从侧面烘托韩娥的歌声极富感染力。
拓展
语段对比拓 展一
语段对比拓 展二
第23篇 伯牙善鼓琴
【阅读对比探究】
1.甲、乙两文都谈到了交友。甲文通过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说明朋友间 交往重在 志趣相投(志同道合) ;乙文则主要论述了要同 善士(优秀的 人) 交朋友,与 古人 交朋友的观点。
2.结合甲、乙两文,说说应该树立怎样的交友观。 【答案】 ①要与志趣相投的人做朋友;②要与古今优秀的人做朋友;③朋 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④朋友间要相互促进。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4.古人有诗云“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可见,知音难觅,说说你是如何理解 “知音”的?
知识
第23篇 伯牙善鼓琴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字词释义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1.伯牙和锺子期为什么能成为知音? 【答案】 伯牙善鼓琴,可以弹奏出心中所想。锺子期善听,伯牙弹奏,子期便可 以领会。他们二人心意相通。 2.“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 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答案】 “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锺子期辄穷其 趣。”“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 了解、心意相通的人。 3.伯牙是春秋时善弹琴的人,锺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该成 语现在的意思是? 【答案】 成语:高山流水。现在的意思为“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4.古人有诗云“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可见,知音难觅,说说你是如何理解 “知音”的? 【答案】 示例:知音是存在于广袤天宇之下,茫茫人海之中却能够与自己心灵 相通、志趣相投的人;是可以与自己在心灵上产生美妙共鸣的人。
(节选自《列子·汤问》)
拓展
第23篇 伯牙善鼓琴
语段对比拓 展一
【词义迁移通关 】
加色词释义 1.三日不绝 2.过逆旅 3.弗能自禁
语段对比拓 展二
加点词释义
1.三日不绝 消失
2.过逆旅
旅店
3.弗能自禁

课内同义迁移
课内同义迁移 哀转久绝 寓逆旅 弗之怠
拓展
语段对比拓 展一
语段对比拓 展二
第23篇 伯牙善鼓琴
字词详解
字词释义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1.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2.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3.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4.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5.曲每奏,锺子期辄穷其趣。
6.吾于何逃声哉?
知识
第23篇 伯牙善鼓琴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字词释义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1.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答案】 伯牙弹奏琴,意念(出现)登高山的情景。(采分点:鼓、志) 2.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答案】 锺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啊像泰山!”(采分点:善、峨峨) 3.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答案】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玩,突然遇到暴雨,(于是)在岩石下面停留。 (采分点:阴、卒、止) 4.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答案】 起先弹奏雨水连绵的乐曲,再奏出山岩崩塌的音乐。(采分点: 霖雨、造) 5.曲每奏,锺子期辄穷其趣。 【答案】 每次弹奏曲子,锺子期总能悟透其中的旨趣。(采分点:穷、趣) 6.吾于何逃声哉? 【答案】 我如何能使琴声逃脱你的听力呢?(采分点:逃)
2.志在登高山 3.峨峨兮若泰山 4.洋洋兮若江河 5.伯牙所念 6.锺子期必得之 7.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8.卒逢暴雨
善: 鼓: 志: 峨峨: 洋洋: 所念: 得: 阴: 卒:
知识
第23篇 伯牙善鼓琴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字词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1.伯牙善鼓琴
2.志在登高山 3.峨峨兮若泰山 4.洋洋兮若江河 5.伯牙所念 6.锺子期必得之 7.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8.卒逢暴雨
【阅读对比探究】 1.甲、乙两文描写了琴艺歌声。甲文通过写伯牙寄情于琴音,而子期能领 悟琴音传达出的意趣,表现了二人具有 ;乙文通过描写韩娥两次高歌 一次哀哭,表现了韩娥的歌声 的特点。 2.阅读甲、乙两文,分析二者在刻画人物方面的异同。
拓展
语段对比拓 展一
语段对比拓 展二
第23篇 伯牙善鼓琴
【阅读对比探究 】
拓展
语段对比拓 展一
语段对比拓 展二
第23篇 伯牙善鼓琴
【参考译文】 【乙】秦青回头对他的朋友说:“从前韩娥东去齐国,路上粮食吃完了,
路过雍门时,就靠卖唱来换取食物。她走了以后,歌声的余音还在栋梁上 久久萦绕,三天不断,附近的居民还以为她没有离开。 “(她)又经过一家旅店,旅店里的人侮辱她。韩娥便拖长声音,哀哭不止, 邻里的男女老少无不为之悲伤,相对流泪,整整三天吃不下东西。急忙去 追赶她。韩娥回来后,又为大家放声高歌,全乡的男女老少欢天喜地鼓掌 舞蹈,不能自禁,都忘掉了先前的悲哀。于是大家赠给她许多财物,送她回 家。所以雍门一带的人至今还擅长唱歌和悲哭,就是仿效了韩娥传留下的 声音啊。”
拓展
语段对比拓 展一
语段对比拓 展二
第23篇 伯牙善鼓琴
【甲】见《伯牙善鼓琴》全文。 【乙】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 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 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 友也。”
(节选自《孟子·万章下》)
为: 这里是弹奏的意思
霖雨: 久下不停的雨
操: 琴曲的一种
12.更造崩山之音 造: 创作,这里也是弹奏的意思
13.锺子期辄穷其趣 辄: 总是,就
穷: 穷尽
趣: 旨趣
14.伯牙乃舍琴
舍: 放下
15.善哉,善哉,子之听夫
善: 好
听: 听力
16.吾于何逃声哉
逃: 使……逃脱
知识
第23篇 伯牙善鼓琴
原文呈现
知识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字词释义
第23篇 伯牙善鼓琴
5.伯牙如何“善”鼓琴,锺子期又如何“善”听? 6.本文是如何围绕“知音”安排结构的? 7.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8.简要说说作者如何表现伯牙高超的琴技。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知识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字词释义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第23篇 伯牙善鼓琴
5.伯牙如何“善”鼓琴,锺子期又如何“善”听? 【答案】 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心中所想皆可弹奏,琴技炉火纯青。 而锺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锺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 的心意。 6.本文是如何围绕“知音”安排结构的? 【答案】 ①“知音”是贯串全文的线索,“知音”表现在“伯牙善鼓琴,锺子 期善听”,全文围绕这句话逐步展开。②“知音”表现在“伯牙所念,锺子期必 得之”,这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③由伯牙对“知音”的感慨抒发了作者对 知音的渴求,突出文章主旨。 7.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答案】 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8.简要说说作者如何表现伯牙高超的琴技。 【答案】 作者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表现伯牙的高超琴技。 既正面描写了其弹琴的效果,表现他琴技的高超,又通过锺子期听琴的感受从侧 面突出他琴技的高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