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土木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建筑
中图分类号:TU3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59(2023)1-0108-02
DOI:10.16330/ki.1007-7359.2023.1.044
1引言
为培养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更好
地助力社会建设发展进程,各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实习体系,旨在培养实践能力高、工程意识强、专业素养好的工科大学生[1-2]。

为此,许多研究人员和高校老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实习教学进行了探索。

例如,安永辉、王立成[3]进行了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模式改革的探索,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建议;安永林等[4]提出了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的整合改革,通过专业综合分散实习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王宁等[5]提出在原有分散与集中实习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为期三个月的顶岗实习,以构建适用于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的新模式。

苏原、郑俊杰[6]提出“分组集中实习—跟踪实习—实操实训”三阶段工程实践模式,将单纯生产实习改为工程实践环节。

然而,由于受到来自实习管理模式、学生实习投入程度、实习企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实习教学仍然面临不少问题。

因此,需要对实习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与探索,本文以
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实习教学
为背景,探索新的实习教学模式,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实习的作用和价值。

2实习模式的演变及当前实习模
式的特点
2012年以前,我校土木工程专业采
用的专业实习教学模式为传统的三阶段专业实习形式。

即专业实习分为三个阶段: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认识实习在第四学期末开展,采用老师带队的集中实习方式进行为期1周的实习;生产实习也采用集中实习方式,在第六学期末开展,为期2~4周;毕业实习在第七学期末展开,采用分散实习方式,为期4周。

但是这种实习模式存在很大弊端,首先生产实习采用集中实习方式,实习队伍庞大,组织困难、安全隐患大,施工单位出于安全考虑不愿接收学生实习,同时学生缺少深入现场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毕业实习采用分散实习方式,但由于学生人数多、专业对口实习工点数量有限,同时实习时间短,学生无法全面了解施工流程,实习效果不理想。

为解决上述传统的三阶段专业实习带来的弊端,从2012年开始我校依托“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提出并建立了为期18周的“专业综合实习新模式”将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整合在一起。

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主干专业课学习后(第六学期结束),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能胜任工程单位安排的技术工作的前提下,整合延长实习时间、打破学期与假期限制,通过联系与毕业设计相关的实习工点,进行为期18周的综合实习模式。

通过几届学生的反馈,证明这种实习模式有显著优点:①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实习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实习单位技术人员不足,降低其人力成本,越来越多单位愿意接收土木工程专业实习生,并支付适当的劳务报酬,因此相应减轻了学生家庭经济负担;②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立意识、实践能力、协作能力等,同时学生和企业通过实习期间相互了解,方便择业;③有利于拓展教育和扬长教育。

学生的实习经历有利于对前期专业知识的回顾与总结,也有利于后续的课程学习,同时新实习模式有利于吸收有科研潜力的学生参与到科研和技术服务中;④加强了校企之间的交流合作,教师通过联系学生实习单位和检查实习过程,加强了教师与企业的联系,拓展了产学研服务的范围。

虽然“专业综合实习新模式”从社会效益、学生培养、学科发展上都有显著的效果,但近年来面临几个问题:①实习内容单一,18周的综合实习模式让学生对某个具体方向的工程实际有了深入了解,但随着工程单位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更加全面化,如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的学生需要
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土木工程专业实习模式
改革探索
陈正红,贺建清,陈秋南,安永林
(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要:实习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合格工科大学生的重要环节,为有效提高土木工
程专业学生实习效果,文章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基于集中式实习和分散式实习的特点,提出了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模式改革探索,建立了“集中实习—分散实习—轮换式集中实习—小组式集中实习”的实习新模式,重点探讨了新实习模式的应用过程及其效能评价,可为改革土木工程专业现有的实习教学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集中实习;分散实习;实习改革
作者简介:
陈正红(1992-),女,湖南湘潭人,毕业于中南大学矿业工程专业,博士,讲师。

专业方向:隧道工程。

基金项目: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HNJG-2020-048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004328)
建筑教学
安徽建筑
在实习过程中对基坑、边坡、隧道等不同类型项目进行全面了解,才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工作发展;②学生实习积极性降低,随着近年来学生考研人数的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第六学期结束后准备考研,并且学生认为实习影响考研复习,因此参加实习的积极性下降,不利于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③师生缺乏互动,由于教师在实习过程中没有长期实地参与学生的实习过程,仅通过中期的实习检查与学生接触,使得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减少,距离感增强,不利于教学育人和培养师生感情。

3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
实习模式改革
为克服目前实习模式的缺点,解决
实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整合集中式和分散式实习模式的优点,本文提出了对实习模式进行改革,改革后实习模式的
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改革后实习模式示意图
下面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的实习目标,探讨实习改革后的应用流程。

在第四学期期末进行第一期集中实习,即认识实习,为期1周。

在本专业教师的带领下现场参观,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老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了解和认知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的不同类型项目,建立初步的工程意识,增强专业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抓住大二学生对施工现场有强烈好奇的特性,在认识实习结束后,通过老师推荐、学生自己联系等方式确定实习工点,进行为期6~8周的第二期分散式实习。

利用暑假进入施工现场实习,这一阶段的实习主要是通过与现场技术人员交流来观察、学习施工情况,对土木工程
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有大致了解。

在实习开始前需要联系家长,这一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主要通过学生自我管理和家长配合管理进行,因此,实习工点一般选择在离家较近的地方。

第三期实习为轮换式集中实习,在第六学期的期末开展,为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本专业的不同项目,同时保证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按照专业实习目标,统一联系几种不同类型的实习项目,比如基坑项目、边坡项目、隧道项目,并且每个项目联系两个实习工点,便于人数分散。

然后,按照每年本专业人数,将学生分为六支队伍,每队学生数
为10~15人,每个项目安排熟悉本项目的专业课老师带队进入实习工点。

再让六个小队分项目进行轮换,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有专业老师现场指导与讲解的情况下具体认识不同类型的项目。

在第六学期的暑假开展小组集中实习,学生按照毕业设计分组的原则,由对应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联系实习工点。

可以通过历届校友和老师人脉来建立岩土工程方向实习群,将有意愿接受实习生的用人单位联系人汇聚到一起,用人
单位可在暑假期间发布实习岗位,负责毕业设计的老师们通过联系与毕业设计内容相关的用人单位,安排每2~3人组成一个实习小组到对应的项目实习。

每个实习小组设组长1名,通过自我管理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习任务。

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负责对本组学生管理,通过建立QQ 群与学生联系进行答疑解惑。

4实习改革的效能评价
个人效能方面,改革后的实习组织
形式多样,能让学生充分了解本行业各种类型工程现场的工作原理和施工过程,提升学生的实习参与感和实践能力。

实习时间分布合理,没有集中安排在第六学期,避免了学生因考研复习而导致的实习态度不端正,甚至放弃实习机会的情况。

同时通过前期实习可以有效激发后续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专业课上联想到工程实际,便于理解课程内容。

团队效能方面,轮换式集中实习过程让学生与指导老师之间有了更多的接触,便于队伍的管理和指导,以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小组式集中实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团队协助能力。

社会效能方面,轮换式集中实习避免了大量实习生长期进驻施工现场,降低了企业对实习生的管理难度和安全责任;小组式集中实习继承了“专业综合实
习新模式”的优点,有利于企业效益和学科发展。

5总结
在土木工程专业实习教学过程中,
要想提高学生的投入度,达到实习的目的和效果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持续的改革和探索。

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模式改革能切实有效地结合行业的新趋势和学生新动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帮助学生巩固课题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作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邓夕胜,柳军,王泽根.土木工程生产实习面临的问题及改革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S2):128-131.[2]
李爱群,孙利民,徐礼华,等.中国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4):111-116.[3]
安永辉,王立成.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综合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03):128-131.[4]
安永林,贺建清,钟新谷.土木工程专业地下方向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12):83-84.[5]
王宁,陈建伟,杨志年,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土木工程生产实习改革与实践[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3):91-95.[6]
苏原,郑俊杰.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4):107-112.
建筑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