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语文八上《三峡 》课时练(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
阅读《三峡》,完成1—4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1.解释以下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沿溯.阻绝溯:________
(2)属.引凄异属: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________
3.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清荣峻茂〞在脑海中呈现出的是怎样一幅画面。
4请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上文描绘了三峡的景色。
说到三峡,你会想到的古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当你眼前呈现出长江宽阔的江面上帆船航行的景象时,想到的古诗句是________,
二、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郦道元《三峡》〕【乙】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假设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5.以下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
C.属.引凄异属.予作文以记之
D.予观夫巴陵胜.状高处不胜.寒
6.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B.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吏呼一何.怒
C.或.王命急宣而或.长烟一空
D.满目萧然.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7.以下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甲文把山与水结合在一起写,不仅突出了山的险峻,还写出了四季的江水特点;乙文展现的洞庭湖则水波浩荡,气象万千,气势雄阔。
B.甲文引用渔歌,既突出了三峡的特点,又渲染了秋天萧瑟的气氛;乙文以“古仁人〞的思想为依据,推出“先忧后乐〞的名句。
C.甲文写三峡四季景色,详写夏秋,略写春冬;乙文写洞庭湖一阴一晴之景,通过比照,突出不同天气对人的心情的影响。
D.甲文行文简洁,很少流露出作者的主观感情;乙文只写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完全没有涉及作者范仲淹的情感立场。
8.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⑵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1 短文二篇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章,答复以下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顶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1)沉鳞竞跃。
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相与步于中庭。
〔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3.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猿鸟乱鸣_〞和“_ 沉鳞竞跃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写了“山川之美〞,乙文描写了“月色(月夜)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
二、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顶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节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二〕至假设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写景上都写令人赏心悦目之景,但前者是融天下美景于一文,而后者是洞庭湖一处之景。
抒情上都抒发欣喜之情,但前者表达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后者则表达迁客骚人宠辱皆忘的愉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