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晚清外交的转变》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 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 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晚清外交的转变:
表现:观念、机构、人员、礼节、范围
成因: 西方列强的侵略
自然经济体制的瓦解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艰难发展 中外联系加强的需要 进步人士的推动
鸦片战争后,中国是在西方列强以武力强迫下签订不平等条约 加入条约体系的。清政府为了维持原有的统治,不得已做出一系列 改革使之适应新的情况,由被动接受西方到主动学习西方并逐渐学 会国际法维护自身利益。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 在陈述两国关系方面,二者有何不同?
英方:增进邦交,扩大贸易 两广总督:蛮夷之邦与天朝上国的关系,视双方往来为朝贡关系
乾隆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
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
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
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采王,种种贵重之
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责奇巧,并无更需尔国
制办物件......
----摘编自《清实录》
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
拒绝了英方的各项要求
前
观念 华夷
机构 人员
无
朝 贡
体
礼礼 尊卑 系
范围 东方 国家
鸦
片
后
战
争
平等、近代外交意识
近
代 外交机构、外交官的产生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19后世,纪又70在年美代国,旧针金对山日、本日阻本止横琉滨球、国神向户中、国大进阪贡及,南有洋地华方侨督聚抚居在的 商上埠奏设中立强了调领:事琉馆球,向这来反是映中了国清的政藩府属A,.日力本图“摆不脱应不阻平贡等”条;约中的国约使束 B臣.应外邀交请上西开方始各出国现驻制日度公性使变,化“C.按照逐万步国向公近法代与外评交直转曲变”。这说明 D当.时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中国近代外交
--晚清外交的转变
英国对中国:“单相思”很久了
1583年和1596年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两 度写信给明万历帝,要求通商,但没 有送达。 1759年,英国商人洪任辉的不满广东 官员盘剥,前往北京告“御状”,被 押至澳门囚禁三年; 1787年,派出凯恩卡特使团要求中国 取消贸易限制,和平经商,互设使节, 因大使中途病故而没有到达;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祝贺乾隆 皇帝寿辰,谈判失败而归; 1816年,派阿美士德使团来华,商谈 贸易、通商和互派使节,嘉庆帝不愿 1793年中英第一次正式“约会” 接见,后被逐出京城。
----《从“朝贡体系由”到被“动条到约主体动系”看近代中共外交的转型》
对于列强的入侵使西方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外交方针,按照西方 的外交方式来处理对外交涉事物。而对于亚洲的藩属国,清朝统治 者仍然无视海外地的变迁,而陶醉于自己的礼仪文明,死守世界中 心主义那一套,继续沿用传统的宗藩关系,以“天朝大国自居”对 藩属国进行册封,接受其朝贡。
外 内:总理衙门→外务部
交 外:遣使与驻外
体 系
外交礼节、程序变化
世界
概念解读
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是特指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化时期,从传 统的“华夷秩序”观念和体系向以近代西欧国际法观念为 主导的“条约体系”转型的过程,是近代中国逐步调整变 通与变革传统外观念,并最终为以西欧国际观念主导的国 际政治体系以平等身份接受的历史变迁进程。
晚清中国外交体制变化发展研究》
由务虚到务实
在外交转型过程中表现迟缓,更落后于西方国家。这是由于中 国外交转型并不是自身意识形态发展的结果,是帝国主义“拔苗助 长”的杰作,且中国原有的经济体系、政治体系并没有完全解体。
---《从“朝贡体系”到“条约体系”看近代中共外交的转型》
滞后性
晚清外交的转变:
表现:
原因:
特点: ①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影响: ②实现了近代中国与世界的接轨
③中国外交官与西方国家据理力争,激发了中 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心。 ④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陷后,两江总督何桂 清恐战火北延,主动派下属去与英、法等国领事联 络,宣布:“粤事应归粤办。上海华夷并无嫌隙, 应当照常贸易。”咸丰帝在给何桂清的上谕中也认 为“上海华夷既无嫌隙,自应照旧通商”。这说明 当时( )A.中央集权削弱 B.地方官员主动适 应国际外交C.地方自主性增强 D.满清政府缺乏现 代国家观念
----《新晚清旧政杂府陈改革下的中国外交近代化》
“朝贡体系”为显示“天朝上国”实力与天子威严,更加注重 “礼”而非”利“。鸦片战争结束后,这种基于“礼”的务虚外交 使得晚清政府为维护“国体”之“礼”不惜放弃国家主权利益...... 《天津条约》签订后,对于条约中修改通商关税税则等内容,以何桂 清、桂良为代表极力反对。他们深刻认识到关税关系到国家主权和国 家利益,在他们的努力下清政府打消了企图放弃通商关税的想法......
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 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 尼使团采华。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 礼物,以表达英国国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利益, 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
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 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幕顺之心。惟 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 沾乐利”。
2、1895年,在中日《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中, 李鸿章曾想把第一款修改如下:承认朝鲜的独立 自主,并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同时要求日方 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其目的是( )A.试图 确保中国东北边疆的安全
晚清外交的转变:
表现:观念、机构、人员、礼节、范围
成因: 西方列强的侵略
自然经济体制的瓦解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艰难发展 中外联系加强的需要 进步人士的推动
鸦片战争后,中国是在西方列强以武力强迫下签订不平等条约 加入条约体系的。清政府为了维持原有的统治,不得已做出一系列 改革使之适应新的情况,由被动接受西方到主动学习西方并逐渐学 会国际法维护自身利益。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 在陈述两国关系方面,二者有何不同?
英方:增进邦交,扩大贸易 两广总督:蛮夷之邦与天朝上国的关系,视双方往来为朝贡关系
乾隆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
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
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
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采王,种种贵重之
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责奇巧,并无更需尔国
制办物件......
----摘编自《清实录》
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
拒绝了英方的各项要求
前
观念 华夷
机构 人员
无
朝 贡
体
礼礼 尊卑 系
范围 东方 国家
鸦
片
后
战
争
平等、近代外交意识
近
代 外交机构、外交官的产生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19后世,纪又70在年美代国,旧针金对山日、本日阻本止横琉滨球、国神向户中、国大进阪贡及,南有洋地华方侨督聚抚居在的 商上埠奏设中立强了调领:事琉馆球,向这来反是映中了国清的政藩府属A,.日力本图“摆不脱应不阻平贡等”条;约中的国约使束 B臣.应外邀交请上西开方始各出国现驻制日度公性使变,化“C.按照逐万步国向公近法代与外评交直转曲变”。这说明 D当.时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中国近代外交
--晚清外交的转变
英国对中国:“单相思”很久了
1583年和1596年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两 度写信给明万历帝,要求通商,但没 有送达。 1759年,英国商人洪任辉的不满广东 官员盘剥,前往北京告“御状”,被 押至澳门囚禁三年; 1787年,派出凯恩卡特使团要求中国 取消贸易限制,和平经商,互设使节, 因大使中途病故而没有到达;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祝贺乾隆 皇帝寿辰,谈判失败而归; 1816年,派阿美士德使团来华,商谈 贸易、通商和互派使节,嘉庆帝不愿 1793年中英第一次正式“约会” 接见,后被逐出京城。
----《从“朝贡体系由”到被“动条到约主体动系”看近代中共外交的转型》
对于列强的入侵使西方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外交方针,按照西方 的外交方式来处理对外交涉事物。而对于亚洲的藩属国,清朝统治 者仍然无视海外地的变迁,而陶醉于自己的礼仪文明,死守世界中 心主义那一套,继续沿用传统的宗藩关系,以“天朝大国自居”对 藩属国进行册封,接受其朝贡。
外 内:总理衙门→外务部
交 外:遣使与驻外
体 系
外交礼节、程序变化
世界
概念解读
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是特指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化时期,从传 统的“华夷秩序”观念和体系向以近代西欧国际法观念为 主导的“条约体系”转型的过程,是近代中国逐步调整变 通与变革传统外观念,并最终为以西欧国际观念主导的国 际政治体系以平等身份接受的历史变迁进程。
晚清中国外交体制变化发展研究》
由务虚到务实
在外交转型过程中表现迟缓,更落后于西方国家。这是由于中 国外交转型并不是自身意识形态发展的结果,是帝国主义“拔苗助 长”的杰作,且中国原有的经济体系、政治体系并没有完全解体。
---《从“朝贡体系”到“条约体系”看近代中共外交的转型》
滞后性
晚清外交的转变:
表现:
原因:
特点: ①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影响: ②实现了近代中国与世界的接轨
③中国外交官与西方国家据理力争,激发了中 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心。 ④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陷后,两江总督何桂 清恐战火北延,主动派下属去与英、法等国领事联 络,宣布:“粤事应归粤办。上海华夷并无嫌隙, 应当照常贸易。”咸丰帝在给何桂清的上谕中也认 为“上海华夷既无嫌隙,自应照旧通商”。这说明 当时( )A.中央集权削弱 B.地方官员主动适 应国际外交C.地方自主性增强 D.满清政府缺乏现 代国家观念
----《新晚清旧政杂府陈改革下的中国外交近代化》
“朝贡体系”为显示“天朝上国”实力与天子威严,更加注重 “礼”而非”利“。鸦片战争结束后,这种基于“礼”的务虚外交 使得晚清政府为维护“国体”之“礼”不惜放弃国家主权利益...... 《天津条约》签订后,对于条约中修改通商关税税则等内容,以何桂 清、桂良为代表极力反对。他们深刻认识到关税关系到国家主权和国 家利益,在他们的努力下清政府打消了企图放弃通商关税的想法......
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 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 尼使团采华。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 礼物,以表达英国国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利益, 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
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 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幕顺之心。惟 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 沾乐利”。
2、1895年,在中日《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中, 李鸿章曾想把第一款修改如下:承认朝鲜的独立 自主,并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同时要求日方 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其目的是( )A.试图 确保中国东北边疆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