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论文摘要】作业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其目的在于消化和巩固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可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传统的作业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往往是“一刀切”,作业类型单一。
导致总有一部分学生不愿完成作业,使得优秀学生吃不饱,后进学生吃不了;培养不出拔尖的学生,更弥补不了后进生知识的缺漏。
新课程标准要求“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
”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多动脑筋,设计出学生喜欢的作业,这样才能完成教学目标。
以下是我在作业设计的几点策略:一、作业设计要突出趣味性; 二、作业设计要突出层次性;三、作业设计要突出多样性;四、作业设计要突出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我们伟大的教育家孔圣人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新课程改革也一直倡导:“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作业作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有效的补充是我们教育教学活动中所不可缺少的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形式。
在应试教育又一次席卷而来的时候,我们的教学又陷入了题海战术的深渊。
做不完的作业,机械的重复来又重复去的数学题,使得多少孩子过早的戴上了近视眼镜,又使得多少孩子失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最珍贵的童年记忆。
面对这一切我校老师也进行了深深的探索,到底怎样才能设计作业才能既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以下是我在作业设计的几点策略:
一、作业设计要突出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
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所以我们设计作业如果只是“以教材为中心编制习题”的话,那么,充其量无非是在帮助学生读懂“例子”而己。
无形中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割裂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枯燥乏味。
因此,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应讲究趣味性,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进行生活化的作业设计,计具有童趣性的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热情者和主动者。
小学生的行为方式受情绪影响很大,感兴趣的事情干得起劲,反之则消极对待。
趣味性作业设计正是迎合了小学生的这种心理。
例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后,设计了一道“数青蛙”的游戏性作业: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这样做,可以改变原来口算题的枯燥、乏味现象。
像这样设计一些如“小猴子摘桃子”、“玩扑克牌”、“掷股子”等带有童趣性的游戏性作业,把一道道计算题融合在故事情节或玩耍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二、作业设计要突出层次性
新课程观要求教师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富有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
作业作为体现这些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它的设计则要做到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分层设计作业。
作为数学老师,我们在布置作业时,不能“一棍子”打死,全班学生都做相同的作业。
我们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为他们提供进步的空间。
在教学中我把作业难易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
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可选择C,中等可选B,稍差可选A。
例如:在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我设计了如下的作业:
A、一个长方体纸盒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做这个纸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它的体积是多少?
B、一个长方体纸盒的棱长总和是52厘米,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C、一个长方体纸盒的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底面周长是2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这样,基础差的学生和基础中等的学生只要根据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直接完成,知识的应用较为直接,重点是让其巩固课堂上所涉及的知识点,而对于学优生,则以提高拓展为主,充分发挥其敏捷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便提高综合、灵活运用及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作业设计要突出多样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中要尊重学生探究的需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可以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尝试改进为包括自我选择性作业、操作性作业、趣味表演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多种类型的探究性作业。
可以让学生在作业的时候以社会调查、
现场观察、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方式来完成;鼓励学生以看、听、触和想象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来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
改变以往那种把作业只是当作师生之间浅薄的、机械的文本符号的往来。
例如在学了二(下)统计以后,让学生统计上学期间和双休日校门口7:30-7:50中经过的汽车、摩托车、自行车以及其他车辆经过的数量统计。
根据统计的数量情况,分析造成校门口车辆堵塞的原因,以及寻找如何解决塞车问题的策略。
这样的作业设计,教师充分的凭借教材内容,给学生一个起点、一个支点,并由此来激发学生调动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让学生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生活和学习中熟悉的材料来挖掘和展示他们的潜能,自然地显现出各自不同的智力类型和能力倾向,不仅获得了许多的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还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难忘的体验,促进了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动力。
四、作业设计要突出有效性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
如学习“轴对称图形”后,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请你在家观察一些蜻蜓、蝴蝶等平面图形的形状,有什么发现?对具有这种特征的图
形你有什么感觉?又如数学活动课“节约用水”教学后,可让学生调查家里或学校每月的用水情况,根据调查的结果,写一份合理用水的建议书。
再如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后,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家中消毒液的说明书自己配置一些消毒药水给厨房用品消毒;在学习“比例尺“后,可以要求学生对自己家里的客厅制作一个平面图,并思考:你认为客厅的设计和摆设合理吗?你有什么改进的措施?为什么?请你写一篇探究报告。
总之,作业设计的艺术可谓无穷无尽,我们必须在实践中逐步去探索和挖掘更新、更多的科学的方法来设计作业,确立以学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数学作业观。
要树立起新的数学作业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使每一个学生享受作业带来的成功与快乐,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