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育实习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班级语文教育实习教案
七班级语文教育实习教案5篇
教师要擅长用教案,借鉴、自编、改编一些题,作为补充题。

总之,认真的研究教案是钻研教材的一项格外重要的工作,它对教学质量提高有着重要好处。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七班级语文教育实习教案,期望对大家的学习挂念。

七班级语文教育实习教案1
《在沙漠中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2.理清课文叙述的挨次及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理清的心理变化过程,品尝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的优秀品质。

能力目标
1.学习认真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目标
体会生命的意义,培育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坚强意志与品质;;生疏探险的真正意义,学会生存,乐观、乐观地面对人生。

【重点难点】
1.梳理的心理变化过程,生疏的优秀品德。

2.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教学设想】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探险,是布满危急的活动,当那些英勇的探险者们身陷逆境、面对死亡的威逼时,他们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他们是否也有常人一样的恐惊?是什么使他们对探险那样着迷?让我们走进探险家的心灵
世界,去感受他们的情怀。

2.本文节选自《人类的大地》,是法(国家)作家圣埃克絮佩里(人名),其代表作有《夜航》《空军飞行员》《小王子》等。

圣艾克絮佩里,是一位具有传奇颜色的人物。

他是优秀的飞行员,法国航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同时他又是一位精彩的作家,他把自己的飞行体验,对生活的宠爱,对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写入作品,为人类呈现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人们评价他有飞行员的士气,诗人的气质,儿童的纯真,思想家的深度。

3.词语积累
乙醚(mí) 虫豸(zhì) 硌(gè) 犁铧(lí)(huá)
脐带(qí) 真谛(dì) 噎(yè) 筛糠(shāi)(kāng)
比方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

( )
形容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 )
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

(芸芸众
生)
比方因惊吓或受冻而身体颤抖。

(筛糠)
二、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写“我”和战友在利比亚的撒哈拉沙漠的一场遇险。

课文描述的是圣埃克絮佩里和他的同伴在一次飞行中,盲目地撞在利比亚的沙漠地带。

空气湿度百分之十八,残存的饮料不到一升。

期望飞机在纵深三千公里地带,从高空搜寻出混杂在沙漠中千万颗黑点中的两颗黑点,只是一种幻想。

但是他们没有放弃生的期望,在寸草不生的沙漠里东奔西走,受尽海市蜃楼的愚弄,查找沙上的踪迹,把期望寄予于露水,盼念茫茫沙海中一个悠悠晃晃的驼队来营救。

★★的飞机因故障坠毁在沙漠中心时,他面临的危急:寒冷、严重的缺水、饱受寒风的鞭打无处藏身,濒临死亡。

★★的心理变化过程:苦痛——无望——安静——骄傲、无悔、乐观——士气重燃
★★能从无望、苦痛中转而变的安静、乐观的缘由:
①认为他的死亡是人的忍耐力所致,决不是他的错。

②假如能够回去,他会卷土重来。

③他的冒险是去查找自己的真理,这就是对人类的责任感。

④他认为为人类的命运而死是死得其所,所以他不埋怨。

⑤20、21节,文中“我”期望着早晨的露水,以给自己带来生的期望,强调了身处沙漠的我们对水的渴盼。

总之表明白“我”信念坚决,连续查找生路,对生存下去布满了信念。

2.用大量的篇幅来表达自己面对死亡威逼时的感受,读着这篇内心
独白式的文章,联系的生平,你认为是个怎样的人?
宠爱生命、珍视生活,却又勇于为事业而牺牲;满怀激情、执着追求,诗意地生活;宠爱人类,富有责任感。

3.是怎样理解探险的意义的?
冒险,不是为了寻求刺激,不是为了显示个人超凡的士气,而是出于对社会的奉献,出于造福人类的责任感。

4.很幸运,最终他们俩遇上商队获救了。

他曾写过这样一段精彩的文字:
飞行员用飞机这个工具,也跟障碍进行了较量。

他们飞行在万里长空,悬挂在满天乱云之间,要与高山、海洋、风暴钩心斗角。

绚丽多彩的土地和天空,风吹粼粼的海面,金黄色的晨曦晚霞,这些令人心驰神往的景色,对他们是生命的庇护,还是死亡的诱惑?他们看到的太阳,是经受磨难重重的星夜后看到的光明的太阳;他们看到的大地,是穿越风雨雷电后看到的安静的大地;他们看到的人,是迷失在冰天雪地、沙漠荒野后看到的亲切的人。

在这种严酷的职业熬炼下,经受多次生与死的搏斗,圣埃克絮佩里向我们呈现的人生意义,行动价值,心灵底蕴到底是什么呢?老师在他身上看到,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生活、对他人的一种责任。

我们还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①应当有战胜困难的信念。

②身处逆境应当看到生活的期望。

③逆境中应当有一种乐观、乐观的态度。

④生命的价值在于发觉。

⑤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生活、对他人的一种责任。

三、质疑探究,理解关键句
1、“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不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


沙漠夜晚的低温存严重的缺水使感到寒冷难耐,死亡的危急更让感到无望,这是所面临的危急的真实写照。

2、“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


运用比方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沙漠的恶劣环境和的感受,语气并不沉重,反而有些风趣,表现了镇静乐观的精神。

3、“我们期盼黎明就像农人期盼春天,我们期盼中途站就像期盼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查找自己的真理。


贵重的露水在黎明才有,黎明代表着生的期望,所以说期盼黎明就像农人期盼布满期望的春天;中途站维系着飞行员的生命,所以说期
盼中途站就像期盼福地。

这两句话体现了对生命的宠爱。

“群星”代表大自然,“在群星中查找真理”就是在同自然的搏斗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这句话体现了对自己的追求的骄傲。

4、“我没有一点儿圆满。

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

不过,我最终是呼吸过海风了。


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是有意义的,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没有使生命虚度,所以即使失败,甚至牺牲生命,他也无怨无悔。

三、拓展延长
1.2021年,北京高校山鹰社登山队有五位高校生,在攀登西藏希夏
邦马西峰时患病雪崩,两人遇难,3人失踪。

山难发生之后就有很多人开头思考高校生登山的意义。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高校生不具有登山运动员的专业素养,不应当参与这种专业性强的极限运动,他们这是拿生命开玩笑。

持赞同意见的人则认为登山运动体现的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探究精神,高校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应当用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参与登山也是未尝不行的。

2.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对沙漠描写的美丽诗句:
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呈现了黄沙莽莽的雄奇瑰丽。

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一诗则表明白将士们戍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3.依照下列句子仿写。

我们期盼黎明就像农人期盼春天,我们期盼中途站就像期盼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查找自己的真理。

示例:我们渴求知识就像饿汉渴求面包,我们渴求进步就像渴求健壮成长,我们在坎途中查找抱负。

四、课堂小结
1.人生的道路不会一马平川,也不是一帆风顺,每个人宠爱的生活是不同的,每个人对成功人生的生疏和理解也是不同的,这是人类进步、文化多元的标志。

我们不强求一致,只要是有利于个人进展,有
利于人类整体的生活、人生态度都是可取的,并且应当得到敬重。

我想对于本文的学习,重要的不是对文本的理解,而应把这种精神和理念转化为自己的一种行为和能力。

要记住:
面对生活,豁达而不旁观,一如傲霜斗雪的梅花,于素雪晶莹中坦然释放,任凭风云变幻,孤独地守望春天;面对生活,清爽而不冷漠,一如心存高远的溪流,于舒缓低吟中洗涤万物,随时间荏苒,执着地一路欢歌。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

2、什么样的生活是你憧憬的生活?人生怎样才算成功?写一篇短文。

发散角度1:我憧憬一种轰轰烈烈的生活,成就一番伟业是人生成功的标志。

古有秦始皇,今有毛泽东,他们就是用自己的才智和胆略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他们是我崇拜的英雄。

发散角度2:我宠爱一种安静的生活,平平淡淡做事就是人生的成功。

尽管人类有很多杰出人物,但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一般平凡的。

这些人是构成人类群体的基础。

没有这些平凡而一般的人的悄悄奉献,英雄也难以成功。

发散角度3:我宠爱一种拥有大量财宝的生活,财宝的多少是人生成败的标志。

由于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基础就是物质财宝,没有财宝,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

拥有了财宝,人类的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才会得到促进。

发散角度4:我宠爱一种布满诗情画意的生活,精神的富足和心灵
的愉悦是我的追求,以微笑面对世界是我幸福的证明。

七班级语文教育实习教案2
《地震中最坚强的人》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叙述的挨次,概括课文内容。

2、学习认真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教学重点:学习认真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导入新课
1、叙述故事《地震中最坚强的人》汶川县的映秀学校的一女生,没了左腿还是爬了出来!------
2、提问:为什么她能够忍受这么大的苦痛?
3、请学生简洁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阅读与概括
1、快速阅读
要求:默读、留意速度、抓住内容要点(教师巡察,解答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问题)
2、概括主要内容
文章写“我”和战友在利比亚的撒哈拉沙漠的一场遇险。

三、细读文本
1、粗读课文后,你觉得“我”被困沙漠中,总的感受是什么?(苦痛)
2、请用“——”划出我遇到的苦。

#因血液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干渴。

#寒风越刮越猛,吹得他团团转。

#感到呼吸困难。

#找不到任何水,连露水也没有------
3、对这些苦痛,心情如何? 请用“~~~~~~”划出表心情的语句。

#寒风就象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

------苦痛#我跑不过了,在也没有力气了。

------无望#我感到,有一股图象的激流把我带到一个安静的梦里。

------安静#我没有一点儿圆满------我奋斗过-----我们应当连续走下去。

------英勇乐观
具体分析过程中加强词句的朗读、赏析。

四、质疑探究
结合上下文,品尝下列语句的含义。

1、我们期盼黎明就像农人期盼春天,我们期盼中途站就像期盼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查找自己的真理。

2、我没有一点儿圆满。

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

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

不过,我最终是呼吸过海风了。

(朗读、学生发表见解、教师补充订正、朗读感受)
五、拓展延长
1、故事背后的感悟
《地震中最坚强的人》中的女孩为什么能忍受这么大的苦痛?
那是由于她心中有一种巨大的信念。

由于她期盼着自己能够活着……
《在沙漠中心》是以真实的故事为材料的,故事中的“我” 是以自己为原型的,大家知道他后来到底怎么样了吗?
2、走进
这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1900年生在法国里昂。

1921年在法国空军服役。

1926年开头从事航空事业。

1939年参与抗德战斗。

1940年埋头从事文学创作。

1944年执行第十次飞行侦察任务时消逝于地中海上空,从今一去不返。

他就是被称为“蓝天白云耕耘者”的法国飞行员作家圣埃克絮佩里。

3、集体朗读文章结尾,感受的乐观、坚强。

七班级语文教育实习教案3
《一颗小桃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辨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予感情抱负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士气。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予感情抱负的写法。

2.培育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士气。

教学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法和抒发的情感。

2.课文赞美小桃树坚韧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课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同学们,生疏这个人吗?他叫贾平凹,凹这个字在一般话里念ao,如凹凸不平,但在北方方言和这位作家的名字里念wa。

来,一齐读他的名字。

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太阳路》。

今日再来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文章——我的小桃树。

二、夯实基础
(一)字词过关
伫(zhù)孱(càn)嵬(wéi)懊丧(ào)执着(zhuó)矜持(jīn)猥(wéi)琐
(1)伫立:长期地站立。

(2)生灵:生命。

(3)孱头:脆弱无能的人。

(4)矜持:拘谨,拘束。

(5)春游: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三步。

(6)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7)楚楚:较弱美丽。

(8)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9)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10)灼灼:形容光明的样子。

这里用来形容桃花繁盛明丽的样子。

(二)简介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

1974年开头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高校中文系。

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

1993年创作《废都》。

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021年,先后担当西安建筑科技高校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2021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2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三)背景介绍
1976年,为期十年的_最终结束,在这十年期间,很多被时代耽搁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头反思,开头追求。

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_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

通过它坎坷的诞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期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究正成长的真实历程。

文章最终小桃树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个花蕾,岂止是“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它更是青
年一代胸怀大志、奋起直追、报效祖国的象征。

三、整体感悟
1、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课文是按这个挨次叙述的吗?谁能依据课文的挨次来叙述?
2、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再来看看,你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
4、“学贵有疑”,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这是你们认真思考的结果。

有人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重要。

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和小桃树亲密相关,那我们先来弄明白这是一棵怎样的桃树?从这个问题入手,再来逐步解决其他几个问题。

四、合作探究
1、联系全文分析的梦是什么?
答:课文中6次提到自己的梦,较明确的有两处:一是孩提时代埋桃核,“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二是到城里上学前夕,桃树两尺来高的时候,那“梦是绿色的”。

通读全文之后不难看出,接受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意在通过对小桃树坚韧生命力的赞美来表达自己所寄寓的深刻含意。

早在孩提时代,便对奇特的将来有了朦胧的憧憬,因此埋下桃核,希冀“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

进城上学以后,更是“血气方刚,常要以济于下的人物”(贾平凹《夜籁》)。

这个梦自然是绿色的,由于绿色象征期望和生气,简言之便是“奋斗”,并且“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

这便是的梦。

虽然走上社会以后,的际遇曾患病到类似桃树那般的风和雨,那“再不消沉,再不
疲软,再不行怕”(贾平凹《游了一回龙门》),雨中仍“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

的梦是坚韧的,恰如的性格。

2、文中说:“可怜的小桃树!”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几方面?寄寓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答:写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样子很委琐,花儿单薄等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被人鄙视,孤独孤独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患病风雨等的摧残来表现它的可怜。

面对挫折和磨难,只要不屈不挠,定能创造出奇特的将来。

五、总结全文
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坚韧生存。

赞颂了小桃树坚韧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奇特的将来。

小桃树是坚强的,在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红的,在风中摇着,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闪着时隐时现的光。

只要活着,就有期望,不是吗?幻想不管多么深邃在内心,不管多么遥远在将来,只要有一朵花苞,就有开放的时候。

七班级语文教育实习教案4
《驿路梨花》
【教学目标】
1、撇开思维方式。

把握文章的奇妙与曲折。

2、各种形式的阅读,,感觉文章语言的诗意美。

3、了解及写作背景,了解本文的主题.
4、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难点:阅读课文,了解为什么以“梨花”为标题。

【教学活动设计】
一、课堂导入:
(课前播放轻音乐,播放梨花图片)
我们身边有很多奇特,例如我们今日走进的课文,不仅有秀丽的文章还有梨花林、秀丽和善的哈尼族小女孩,更有贵重的中国品质。

这篇文章就是今日我们要学习的的《驿路梨花》。

二、正课:
(一)曲折的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并用“我”第一人称来概括整个故事。

结合课前预习快速进行。

2、把握叙事角度,试图总结整个故事。

例如:
(1)我是一家草屋,十多年前,是一群解放军叔叔砍树种草,便利过
路人避风挡雨,搬到山上捡梨…
(2)教师点拨:叙述挨次的特点和差异。

3、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是什么?小屋的仆人是谁?
(1)学生思考;
(2)小组争辩;
(3)全班沟通。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构思奇妙的写作方法。

(二)赏析品尝
1、圈点勾画好词和好句,这些词和好句子最能触动心弦,标记它们或写出你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师的提示:它可以从用词、写作和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得到观赏。

(1)同桌沟通
(2)小组争辩
(3)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组的代表进行点评
教师适当点拨:这篇文章里的语言具有诗的意境,处处如诗如画2、升值而读,读,读,读出诗歌的秀丽感受。

(1)指名学生读;
(2)教师配音范读;
(3)生配音读。

(三)写作背景
1、简要介绍学生对的理解
学生在课前结合课文并联系的共同知识。

2、教师补充的生活经受和写作背景。

呈现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理解彭荆风的作品。

彭荆风由于家境贫寒,只读了两年学校,成为学徒、校对员、记者、副编、文学团体“木叶文艺俱乐部”。

他经受了很多苦难,但他坚信自己已经成为一个格外有影响力的作家。

“_”中入狱7年。

“梨花”是他出狱后的第一部作品。

在经受了这么多困难困苦之后,他在他的著作中描述没有怨言,但有些是人性的善与美。

正如他自己所写的:在经受了一般百姓难以忍受的熬煎之后,当我真诚地面对云南边疆的纯朴的少数民族,召唤奇特的将来时,我不禁表达了我对过去的想法!我只想发觉和传播生命的美,这就是为什么我写的梨花。

3、学生联系课文再谈对和文章中一系列人物所彰显的传统美德。

(四)思考理解
1、思考“梨花”的梨花的含义,体会梨花精神。

2、明确“驿路梨花”做题目的妙处。

3、读写结合,选择自己最观赏的一种花,它有着怎样的象征含义。

(1)呈现
(2)相互点评
小结:你也是雷锋,他也是雷锋,假如我们都是雷锋。

那么我们的祖国将是什么样呢?
七班级语文教育实习教案5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教学目标:
1.识记文中字词,了解的有关知识。

2.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理解文章,把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4.领悟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5.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

教学重点:把握本文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呈现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领悟本文夹叙夹议、行文平易、内涵丰富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导语:大家看我们语文课本封面的“语文”二字,知道是谁写的吗?它出自我们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之手。

字体浑厚圆润,气概凛然,正如叶老先生的品德:宽厚待人,严于律己。

今日,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先生,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先生。

老师板书题目: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2.学生通过预习作业对叶圣陶有了肯定的了解。

全班齐读课题。

勾画解释1关于叶圣陶和的重要信息。

简介张中行和叶圣陶:
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人,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与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
文选》等。

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赞扬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早期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倪焕之》。

“九一八”事变后,乐观参与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短篇小说。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主要作品有《稻草人》等。

二、字词预习与沟通
1.出示任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2.反馈指导:小组开火车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全班齐读生字词,并找学生用其中至少两个词造句,以检验学生对词义的把握。

草率(shuài)生疏(shū)商酌(zhuó)恳切(kěn)
譬如(pì rú)朦胧(lóng)累赘(zhuì)拖沓(tà)
稳妥(tuǒ tiē)诲人不倦(huì juàn)不耻下问(chǐ)
鞠躬尽瘁(jū gōng jìn cuì)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 lí)
3.解释下列词语。

(1)〔修润〕修改润色。

(2)〔商酌〕商量斟酌。

(3)诲人不倦:教育人特殊急躁,从不厌倦。

诲:教育。

(4)不耻下问:比方虚心好学,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请教。

指人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