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鹿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大的身躯很像骆驼,四条长腿也与骆驼相似,肩部特别高耸,则又像骆驼背部的驼峰,因此得名。头部很 大,眼睛较小,脸部特别长,颈部却很短,鼻子肥大并且有些下垂,上嘴唇膨大而延长,比下嘴唇长5-6厘米。 另外它们没有上犬齿,这一点与其他鹿科动物不同。雄兽和雌兽的喉部下面都生有一个肉柱,上面长着很多下垂 的毛,称为颔囊,但雄兽的更为发达。躯体短而粗,看上去与4条细长的腿不成比例。它的尾巴也很短,只有710厘米。
驼鹿角的叉数与年龄相关,6-8月龄时生出新角,初生的角为单枝,称为锥角。第三年分出2个叉,并在基部 出现角盘。第四年分出3叉,第五年分出4-5叉,第六年以后则不再呈现规律。角的长度和重量随着叉数的增加而 递增,掌状角面积的增加尤为显著。角每年脱换一次,2月中旬至3月底脱落旧角,大约一个月以后即长出新角。 7-8月间角从基部开始骨化,至9月前后完全骨化,茸皮随即脱落。 驼鹿鹿角
在北美,驼鹿生活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在南部穿过落基山脉、五大湖北部和新英格兰。据估计,该物种大 约在11,000至14,000年前从亚洲抵达北美,就在白令陆桥洪水泛滥之前不久。截止2016年,在过去100年来,该 物种的分布范围在加拿大东部省份的南部北方森林地区有所减少,但在其他地区有所扩大。它们的范围已向西扩 展到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沿海温带雨林和一些沿海岛屿。这些变化是由于人类在北方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引起 的栖息地变化。
驼鹿耳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驼鹿的嗅觉很发达。会用自己敏感的鼻子来躲避危险和寻找食物。驼鹿之间的大部分对话都是通过气味语言 进行的。潜水时鼻孔可能会收缩。鼻孔非常大,张开并朝前。前缘是圆形的。鼻孔向后变窄,并在一个点结束。 这使驼鹿能够吸收来自后面的空气。在鼻孔之间的上唇中部有一小块秃顶、皱纹、黑色的皮肤区域,即所谓的鼻 区。它是如此之小,以至于它不会触及鼻孔,并且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
骨架是小跑者的骨架,肩部有很长的脊柱突起,前后躯非常灵活。头骨的长度为56-63厘米。驼鹿的骨骼有7 个颈椎、13个肋骨支撑椎骨、6个腰椎、4个骶骨和7-10个尾骨。眼眶的宽度为19-22厘米,下颌的长度为46-50 厘米。头骨会一直生长到9岁。然而,超过90%的长度在24个月后已经实现。脑囊体积会出现较大波动,这可能与 妊娠期的发育条件有关。
仅雄兽的头上有角,也是鹿类中最大的,而且角的形状特殊,与其他鹿类不同,不是枝叉形,而是呈扁平的 铲子状,角面粗糙,从角基向左右两侧各伸出一小段后分出眉枝和主干,呈水平方向伸展,中间宽阔,很像仙人 掌,在前方的三分之一处生出许多尖叉,最多可达30-40个。每个角的长度超过100厘米,最长的可达180厘米, 宽度为40厘米左右,两只角横伸的幅度为230-160厘米,重量可达30-40千克。
虽然驼鹿在北美和俄罗斯等地分布数量较多,但在中国境内很少,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2021年2月5日)一级。
动物学史
1
命名
2
扩展
3
分类
4
捕捉
5
驯养
“Moose”这个名字在北美很常见,它源自加拿大魁北克省因努族(Innu people)的阿尔冈昆语中的“moosh” (“剥皮者和食树皮者”)这个词。“Alces alces”在北美英语中被称为“Moose”,但在英式英语中被称为 “Elk”。北美英语中的“Elk”一词指的是完全不同的鹿种“Cervus canadensis”,也称为马鹿。
低频声音深入森林深处。尽管16-21,000赫兹的可听频率范围几乎与年轻人类相同,但麋鹿听到微弱低频声 音的能力比人类发展得更好。这就是驼鹿可以在长达3千米的距离内相互通信的原因。通过张开耳朵,驼鹿能够听 到“立体声”。这使它们更容易定位噪声源的距离和方向。铲状鹿角似乎充当一种卫星天线,拾取声音,放大它 们,并将它们传递到耳朵。兴奋时,驼鹿会将耳朵向后仰或垂下。
驼鹿
鹿科驼鹿属动物
01 动物学史
03 栖息环境
目录
02 形态特征 04 生活习性
05 分布范围
07 亚种分化
目录
06 繁殖方式 08 保护现状
驼鹿(学名:Alces alces):鹿科、驼鹿属动物。体长200-260厘米,肩高160-240厘米,体重400-700千 克。肩部特别高耸,则又像骆驼背部的驼峰,因此得名。以雄性的掌形鹿角为特征。驼鹿共有8个亚种,全身的毛 色都是棕褐色,不同亚种的毛色有所不同。该物种为典型的亚寒带针叶林食草动物,单独或小群生活,多在早晚 活动。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北部和北美洲的北部。
形态特征
0 1
体态
0 2
骨骼
0 3
头部
0 4
鹿角
0 5
眼睛
0 6
唇齿
耳朵 鼻子
腿部 皮毛
驼鹿是世界上体形最大的鹿科动物,一般体长为200-260厘米,肩高160-240厘米,比大多数犀牛都高;中国 的驼鹿体重一般400-600千克,但产于北美洲的体长都达300厘米,大多数体重可达700千克,最高记录为1000千 克左右,堪称鹿类中的庞然大物。
驼鹿咬合由32颗牙齿组成,即上颌有12颗宽臼齿,下颌有同样多的臼齿,通常有8颗凿形门牙。上颌有一个 坚硬、不敏感的上颚板。门牙比臼齿硬。与其他鹿种相比,门齿的侧面比驼鹿的门齿尖端磨损得更多。驼鹿用下 颚的门牙切食物。这些动物用它们宽阔的平顶臼齿和前臼齿研磨富含纤维素的植物材料。
齿序齿序:从乳牙到恒牙的变化在驼鹿身上发生得非常快。8-12个月换门牙,15-16个月换臼齿。牙齿层层 生长。冬季形成狭窄的暗环,夏季形成较宽的富含细胞的较浅区域。
驼鹿于1904年成功引入纽芬兰岛,已成为当地的最多的有蹄类,但在圣罗伦斯湾的安蒂科斯蒂岛则未能成功。 于1910年引入新西兰峡湾的十只驼鹿相信已经消失。不过在新西兰仍有人称见过驼鹿,但真实情况仍有待考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前苏联曾研究驯养驼鹿。于1949年就曾成立驼鹿牧场,饲养了小数的驼鹿,并就其行 为特征进行选育。自1963年,这项计划在科斯特罗马继续进行,于2003年就有33匹驯养驼鹿。虽然这项计划并非 商业性,但都能从售卖驼鹿奶予参观人士而获得一些利润。这项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对驼鹿的生理及行为的研究, 并提供驯养动物的资料。
驼鹿与真正的鹿属不同,它的掌骨结构不同,上犬齿萎缩或完全缺失。所以它自成一属——驼鹿属。格鲁布 (Grubb;inWilson and Reeder2005年)认为欧亚驼鹿(Alces alces)和北美驼鹿 (Alces americanus)是不 同的物种,并引用了记录了核型、身体尺寸和比例、前颌骨形式、颜色以及鹿角结构和尺寸差异的资料(Geist 1998年,Boyeskorov 1999年)。关于驼鹿是由一个还是两个物种组成,仍有一些争论。格罗夫斯(Groves)和格 鲁布在1987年称它们为“半物种”。博伊斯科罗夫(Boeskorov)在1997年提出,驼鹿(Alces alces)的染色体种 族是不同的物种,然而,鲍耶(Bowyer)等人在2000年则提醒说,在大型哺乳动物中,染色体数目可能是一个较差 的物种指示符。基于记录欧亚驼鹿和北美驼鹿之间差异的引用来源,盖斯特(Geist)在1998年建议在亚种水平上 进行分离(即,"Alces alces alces Linneaus, 1758"和"Alces alces americanus Clinton, 1822)"。盖 斯特在1998年注意到这两种类型在西伯利亚中部和东部存在广泛的杂交区域,但博斯科罗夫在2003年将叶尼塞河 确定为这两种假定物种范围之间的边界。然而,河流两侧的鹿角形态没有差异,这表明存在大量基因流动 (Kolesnikov和Kozlovskii 2014年)。此外,遗传分析通常支持在亚特异性水平上区分两者(Hundertmark等 人2002 a,b;Udina等人2002;Hundertmark和Bowyer 2004年);在达成共识支持物种级别分类之前,需要进 一步研究。
由于眼睛排列在头部的两侧,驼鹿可以看到360度。然而,已经确定对侧面的感知只是一维的。因此,驼鹿 无法识别横向定位的静止物体。另一方面,它会立即对运动、反射或闪光灯做出反应。它们的眼睛盯着站在自己 旁边一动不动的人,却无法认出他们。
驼鹿的眶前腺会分泌出强烈气味的分泌物,并且在发情期显得特别活跃。
驼鹿的味觉非常发达,在选择食物时非常挑剔,长长的嘴唇专为刷掉树叶而设计。具独特外观的大而有力的 上唇。下颌在出生时也很短,但在半岁时会迅速变长,以便为全牙列腾出空间。驼鹿的嘴里是犁鼻器官,用于在 发情期间进行交流。
驼鹿有标记腺体,在四只脚的脚趾之间都有腺体,并以此留下气味痕迹。还有跗腺,位于背部下方和后腿上 之间,当施加压力时会分泌一种气味(甲酚)。在危险的情况下,腺体会分泌一种气味(信息素)来警告其他物 种。
毛皮相对较长,各种色调均为棕色。根据一年中的时间,动物的年龄和分布区域,颜色可以从浅米棕色到红 灰色棕色到几乎黑色不等。像许多其他哺乳动物一样,驼鹿有两层皮毛。外层毛粗而硬。单根毛发很厚,略呈波 浪状,并有大的充气腔,尤其是在冬天。头部的毛发也很脆。皮脂腺的分泌物可确保强效润滑。
驼鹿的眼睛比较小,呈褐色,略微突出。它们的直径约为4厘米,边缘有长睫毛。泪痕并不明显。瞳孔呈水平 椭圆形。视力只是适度发展。对眼睛的研究表明,视膜由许多视杆(明暗视觉)和少数视锥(色觉)组成。因此, 驼鹿在黑暗中或黄昏时都能看得很清楚,并能很好地适应其喜欢的活动时间。 驼鹿的眼睛
驼鹿的反光膜(Tapetum lucidum)像其他夜行动物一样,它们的眼球后部有一种镜子,可以反射光线。这就 是为什么当光线落在它们身上时,驼鹿的眼睛会在黑暗中发光。“镜子”被称为“反光膜”,它允许光线两次通 过视膜。另一方面,驼鹿的色觉不发达。因此可以假设驼鹿以不同的灰色阴影感知周围环境,有点像有点模糊的 黑白电影。
头部大而细长,几乎与颈部一样长。前额向前下沉,向高鼻梁处有轻微的凹陷。头部在前额处相当宽。大鼻 腔上方的面部前部显得膨胀并陡峭地向下倾斜至上唇。头端在鼻子狭窄且非常细长,带有一个长的所谓的“唇鼻 部”(muffle),带有强烈悬垂的软骨上唇。唇鼻部上覆盖着许多触须。在它们的帮助下,驼鹿可以在冬天快速选 择树枝,在夏天快速选择树叶。 驼鹿的头部
驼鹿的唇齿
作为森林动物,驼鹿必须始终依靠听觉。它相应地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驼鹿的耳朵里里外外都是毛茸茸的, 就像雷达天线一样,它们在不断地活动。耳朵很宽,逐渐变细,非常灵活,长约27-35厘米。耳朵的表面积约为 430平方厘米(人耳是7平方厘米)。驼鹿可以独立的转动耳朵,指向它想听的地方,几乎是一个完整的圆圈,甚 至在试图定位声音时一只耳朵向前倾斜,另一只耳朵向后倾斜。
亨德马克(Hundertmark)等人在2002年的报告中称,mtDNA分析揭示了该物种有三个单倍群(亚属),一个 完全是亚洲族,一个主要是欧洲族,一个主要是北美族。并被确认了8个现存的亚种。
欧洲的岩石雕刻及石洞壁画显示,驼鹿在石器时代已经被猎杀。在瑞典曾在属于公元前6000年前的木屋中发 现鹿角,显示在北欧就早已有猎鹿的活动。在斯堪的纳维亚北部,亦曾发现用作捕鹿的陷阱。这些陷阱最大达4米 长及7米宽,深2米,以树枝及树叶遮盖伪装。两侧徙斜及用木板围封,避免驼鹿从中逃走。陷阱一般都是很大量 的,横跨驼鹿出没地方超过几千米,另外亦有木围栏来引驼鹿中伏。在挪威的陷阱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700年。这 种方法捕捉驼鹿非常有效,虽然挪威政府已于16世纪限制使用,但到了19世纪仍有使用这种方法。
通过嗅觉,驼鹿不仅可以确定物体,还可以确定它的距离。这些分叉的鼻道也有另一个作用。在驼鹿栖息的 地区,冬季气温偶尔会降至零下50摄氏度。驼鹿只能在这种寒冷中生存,因为它呼吸的空气在到达肺部之前在其 鼻道中被加热了约15度。
驼鹿鼻子
驼鹿腿 驼鹿用长腿支撑着巨大而短粗的身体,腿长在90-110厘米之间,取决于性别和年龄。大型阿拉斯加 驼鹿的腿可能会长几厘米。前腿通常比后腿强壮。它们有非常灵活的前后关节,并以蹄为末端,而蹄通常是分开 的。蹄由两个强壮的、相当窄且尖的蹄趾组成,长达18厘米,以及发达的肛门趾。它们又黑又长。前趾壳比后腿 的趾甲壳稍大、稍宽。由于外角层,趾甲的前缘非常坚固。
驼鹿角的叉数与年龄相关,6-8月龄时生出新角,初生的角为单枝,称为锥角。第三年分出2个叉,并在基部 出现角盘。第四年分出3叉,第五年分出4-5叉,第六年以后则不再呈现规律。角的长度和重量随着叉数的增加而 递增,掌状角面积的增加尤为显著。角每年脱换一次,2月中旬至3月底脱落旧角,大约一个月以后即长出新角。 7-8月间角从基部开始骨化,至9月前后完全骨化,茸皮随即脱落。 驼鹿鹿角
在北美,驼鹿生活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在南部穿过落基山脉、五大湖北部和新英格兰。据估计,该物种大 约在11,000至14,000年前从亚洲抵达北美,就在白令陆桥洪水泛滥之前不久。截止2016年,在过去100年来,该 物种的分布范围在加拿大东部省份的南部北方森林地区有所减少,但在其他地区有所扩大。它们的范围已向西扩 展到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沿海温带雨林和一些沿海岛屿。这些变化是由于人类在北方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引起 的栖息地变化。
驼鹿耳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驼鹿的嗅觉很发达。会用自己敏感的鼻子来躲避危险和寻找食物。驼鹿之间的大部分对话都是通过气味语言 进行的。潜水时鼻孔可能会收缩。鼻孔非常大,张开并朝前。前缘是圆形的。鼻孔向后变窄,并在一个点结束。 这使驼鹿能够吸收来自后面的空气。在鼻孔之间的上唇中部有一小块秃顶、皱纹、黑色的皮肤区域,即所谓的鼻 区。它是如此之小,以至于它不会触及鼻孔,并且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
骨架是小跑者的骨架,肩部有很长的脊柱突起,前后躯非常灵活。头骨的长度为56-63厘米。驼鹿的骨骼有7 个颈椎、13个肋骨支撑椎骨、6个腰椎、4个骶骨和7-10个尾骨。眼眶的宽度为19-22厘米,下颌的长度为46-50 厘米。头骨会一直生长到9岁。然而,超过90%的长度在24个月后已经实现。脑囊体积会出现较大波动,这可能与 妊娠期的发育条件有关。
仅雄兽的头上有角,也是鹿类中最大的,而且角的形状特殊,与其他鹿类不同,不是枝叉形,而是呈扁平的 铲子状,角面粗糙,从角基向左右两侧各伸出一小段后分出眉枝和主干,呈水平方向伸展,中间宽阔,很像仙人 掌,在前方的三分之一处生出许多尖叉,最多可达30-40个。每个角的长度超过100厘米,最长的可达180厘米, 宽度为40厘米左右,两只角横伸的幅度为230-160厘米,重量可达30-40千克。
虽然驼鹿在北美和俄罗斯等地分布数量较多,但在中国境内很少,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2021年2月5日)一级。
动物学史
1
命名
2
扩展
3
分类
4
捕捉
5
驯养
“Moose”这个名字在北美很常见,它源自加拿大魁北克省因努族(Innu people)的阿尔冈昆语中的“moosh” (“剥皮者和食树皮者”)这个词。“Alces alces”在北美英语中被称为“Moose”,但在英式英语中被称为 “Elk”。北美英语中的“Elk”一词指的是完全不同的鹿种“Cervus canadensis”,也称为马鹿。
低频声音深入森林深处。尽管16-21,000赫兹的可听频率范围几乎与年轻人类相同,但麋鹿听到微弱低频声 音的能力比人类发展得更好。这就是驼鹿可以在长达3千米的距离内相互通信的原因。通过张开耳朵,驼鹿能够听 到“立体声”。这使它们更容易定位噪声源的距离和方向。铲状鹿角似乎充当一种卫星天线,拾取声音,放大它 们,并将它们传递到耳朵。兴奋时,驼鹿会将耳朵向后仰或垂下。
驼鹿
鹿科驼鹿属动物
01 动物学史
03 栖息环境
目录
02 形态特征 04 生活习性
05 分布范围
07 亚种分化
目录
06 繁殖方式 08 保护现状
驼鹿(学名:Alces alces):鹿科、驼鹿属动物。体长200-260厘米,肩高160-240厘米,体重400-700千 克。肩部特别高耸,则又像骆驼背部的驼峰,因此得名。以雄性的掌形鹿角为特征。驼鹿共有8个亚种,全身的毛 色都是棕褐色,不同亚种的毛色有所不同。该物种为典型的亚寒带针叶林食草动物,单独或小群生活,多在早晚 活动。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北部和北美洲的北部。
形态特征
0 1
体态
0 2
骨骼
0 3
头部
0 4
鹿角
0 5
眼睛
0 6
唇齿
耳朵 鼻子
腿部 皮毛
驼鹿是世界上体形最大的鹿科动物,一般体长为200-260厘米,肩高160-240厘米,比大多数犀牛都高;中国 的驼鹿体重一般400-600千克,但产于北美洲的体长都达300厘米,大多数体重可达700千克,最高记录为1000千 克左右,堪称鹿类中的庞然大物。
驼鹿咬合由32颗牙齿组成,即上颌有12颗宽臼齿,下颌有同样多的臼齿,通常有8颗凿形门牙。上颌有一个 坚硬、不敏感的上颚板。门牙比臼齿硬。与其他鹿种相比,门齿的侧面比驼鹿的门齿尖端磨损得更多。驼鹿用下 颚的门牙切食物。这些动物用它们宽阔的平顶臼齿和前臼齿研磨富含纤维素的植物材料。
齿序齿序:从乳牙到恒牙的变化在驼鹿身上发生得非常快。8-12个月换门牙,15-16个月换臼齿。牙齿层层 生长。冬季形成狭窄的暗环,夏季形成较宽的富含细胞的较浅区域。
驼鹿于1904年成功引入纽芬兰岛,已成为当地的最多的有蹄类,但在圣罗伦斯湾的安蒂科斯蒂岛则未能成功。 于1910年引入新西兰峡湾的十只驼鹿相信已经消失。不过在新西兰仍有人称见过驼鹿,但真实情况仍有待考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前苏联曾研究驯养驼鹿。于1949年就曾成立驼鹿牧场,饲养了小数的驼鹿,并就其行 为特征进行选育。自1963年,这项计划在科斯特罗马继续进行,于2003年就有33匹驯养驼鹿。虽然这项计划并非 商业性,但都能从售卖驼鹿奶予参观人士而获得一些利润。这项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对驼鹿的生理及行为的研究, 并提供驯养动物的资料。
驼鹿与真正的鹿属不同,它的掌骨结构不同,上犬齿萎缩或完全缺失。所以它自成一属——驼鹿属。格鲁布 (Grubb;inWilson and Reeder2005年)认为欧亚驼鹿(Alces alces)和北美驼鹿 (Alces americanus)是不 同的物种,并引用了记录了核型、身体尺寸和比例、前颌骨形式、颜色以及鹿角结构和尺寸差异的资料(Geist 1998年,Boyeskorov 1999年)。关于驼鹿是由一个还是两个物种组成,仍有一些争论。格罗夫斯(Groves)和格 鲁布在1987年称它们为“半物种”。博伊斯科罗夫(Boeskorov)在1997年提出,驼鹿(Alces alces)的染色体种 族是不同的物种,然而,鲍耶(Bowyer)等人在2000年则提醒说,在大型哺乳动物中,染色体数目可能是一个较差 的物种指示符。基于记录欧亚驼鹿和北美驼鹿之间差异的引用来源,盖斯特(Geist)在1998年建议在亚种水平上 进行分离(即,"Alces alces alces Linneaus, 1758"和"Alces alces americanus Clinton, 1822)"。盖 斯特在1998年注意到这两种类型在西伯利亚中部和东部存在广泛的杂交区域,但博斯科罗夫在2003年将叶尼塞河 确定为这两种假定物种范围之间的边界。然而,河流两侧的鹿角形态没有差异,这表明存在大量基因流动 (Kolesnikov和Kozlovskii 2014年)。此外,遗传分析通常支持在亚特异性水平上区分两者(Hundertmark等 人2002 a,b;Udina等人2002;Hundertmark和Bowyer 2004年);在达成共识支持物种级别分类之前,需要进 一步研究。
由于眼睛排列在头部的两侧,驼鹿可以看到360度。然而,已经确定对侧面的感知只是一维的。因此,驼鹿 无法识别横向定位的静止物体。另一方面,它会立即对运动、反射或闪光灯做出反应。它们的眼睛盯着站在自己 旁边一动不动的人,却无法认出他们。
驼鹿的眶前腺会分泌出强烈气味的分泌物,并且在发情期显得特别活跃。
驼鹿的味觉非常发达,在选择食物时非常挑剔,长长的嘴唇专为刷掉树叶而设计。具独特外观的大而有力的 上唇。下颌在出生时也很短,但在半岁时会迅速变长,以便为全牙列腾出空间。驼鹿的嘴里是犁鼻器官,用于在 发情期间进行交流。
驼鹿有标记腺体,在四只脚的脚趾之间都有腺体,并以此留下气味痕迹。还有跗腺,位于背部下方和后腿上 之间,当施加压力时会分泌一种气味(甲酚)。在危险的情况下,腺体会分泌一种气味(信息素)来警告其他物 种。
毛皮相对较长,各种色调均为棕色。根据一年中的时间,动物的年龄和分布区域,颜色可以从浅米棕色到红 灰色棕色到几乎黑色不等。像许多其他哺乳动物一样,驼鹿有两层皮毛。外层毛粗而硬。单根毛发很厚,略呈波 浪状,并有大的充气腔,尤其是在冬天。头部的毛发也很脆。皮脂腺的分泌物可确保强效润滑。
驼鹿的眼睛比较小,呈褐色,略微突出。它们的直径约为4厘米,边缘有长睫毛。泪痕并不明显。瞳孔呈水平 椭圆形。视力只是适度发展。对眼睛的研究表明,视膜由许多视杆(明暗视觉)和少数视锥(色觉)组成。因此, 驼鹿在黑暗中或黄昏时都能看得很清楚,并能很好地适应其喜欢的活动时间。 驼鹿的眼睛
驼鹿的反光膜(Tapetum lucidum)像其他夜行动物一样,它们的眼球后部有一种镜子,可以反射光线。这就 是为什么当光线落在它们身上时,驼鹿的眼睛会在黑暗中发光。“镜子”被称为“反光膜”,它允许光线两次通 过视膜。另一方面,驼鹿的色觉不发达。因此可以假设驼鹿以不同的灰色阴影感知周围环境,有点像有点模糊的 黑白电影。
头部大而细长,几乎与颈部一样长。前额向前下沉,向高鼻梁处有轻微的凹陷。头部在前额处相当宽。大鼻 腔上方的面部前部显得膨胀并陡峭地向下倾斜至上唇。头端在鼻子狭窄且非常细长,带有一个长的所谓的“唇鼻 部”(muffle),带有强烈悬垂的软骨上唇。唇鼻部上覆盖着许多触须。在它们的帮助下,驼鹿可以在冬天快速选 择树枝,在夏天快速选择树叶。 驼鹿的头部
驼鹿的唇齿
作为森林动物,驼鹿必须始终依靠听觉。它相应地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驼鹿的耳朵里里外外都是毛茸茸的, 就像雷达天线一样,它们在不断地活动。耳朵很宽,逐渐变细,非常灵活,长约27-35厘米。耳朵的表面积约为 430平方厘米(人耳是7平方厘米)。驼鹿可以独立的转动耳朵,指向它想听的地方,几乎是一个完整的圆圈,甚 至在试图定位声音时一只耳朵向前倾斜,另一只耳朵向后倾斜。
亨德马克(Hundertmark)等人在2002年的报告中称,mtDNA分析揭示了该物种有三个单倍群(亚属),一个 完全是亚洲族,一个主要是欧洲族,一个主要是北美族。并被确认了8个现存的亚种。
欧洲的岩石雕刻及石洞壁画显示,驼鹿在石器时代已经被猎杀。在瑞典曾在属于公元前6000年前的木屋中发 现鹿角,显示在北欧就早已有猎鹿的活动。在斯堪的纳维亚北部,亦曾发现用作捕鹿的陷阱。这些陷阱最大达4米 长及7米宽,深2米,以树枝及树叶遮盖伪装。两侧徙斜及用木板围封,避免驼鹿从中逃走。陷阱一般都是很大量 的,横跨驼鹿出没地方超过几千米,另外亦有木围栏来引驼鹿中伏。在挪威的陷阱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700年。这 种方法捕捉驼鹿非常有效,虽然挪威政府已于16世纪限制使用,但到了19世纪仍有使用这种方法。
通过嗅觉,驼鹿不仅可以确定物体,还可以确定它的距离。这些分叉的鼻道也有另一个作用。在驼鹿栖息的 地区,冬季气温偶尔会降至零下50摄氏度。驼鹿只能在这种寒冷中生存,因为它呼吸的空气在到达肺部之前在其 鼻道中被加热了约15度。
驼鹿鼻子
驼鹿腿 驼鹿用长腿支撑着巨大而短粗的身体,腿长在90-110厘米之间,取决于性别和年龄。大型阿拉斯加 驼鹿的腿可能会长几厘米。前腿通常比后腿强壮。它们有非常灵活的前后关节,并以蹄为末端,而蹄通常是分开 的。蹄由两个强壮的、相当窄且尖的蹄趾组成,长达18厘米,以及发达的肛门趾。它们又黑又长。前趾壳比后腿 的趾甲壳稍大、稍宽。由于外角层,趾甲的前缘非常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