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四大剧种粤潮汉雷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放后,班本歌易名为雷州歌剧。50年代 未至60年代中,湛江地区设立了改革雷州 歌和培养雷剧新人的机构,并把雷州歌剧 更名为雷剧。雷剧工作者对雷州歌剧积极 进行改革,着重解决唱腔问题,并对舞台 美术、音乐作了全面的革新,经过50多年 的努力,他们全部掌握了原娘歌班州歌班 群众头歌各种唱腔和唱法,抓住特点,加 以发挥,整理提高,形成了一整套声腔、 板式;同时,广泛收集雷州半岛民间乐曲, 加以整理,作为场间气氛音乐;锣鼓也有 所创新,使雷剧具有完整的音乐体系和鲜 明的地方特色,丰富了艺术表现力。
粤剧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 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 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 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 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 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 更容易明白。
粤剧的起源于中国民间齐言民歌的兴起, 最早可上溯先秦的《诗经》,但这是中国 全部板式变化体戏曲如京剧、粤剧,以及 诗赞类戏曲如上海越剧、黄梅调的共同起 源。
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福建闽 南南潮语区,也流行于香港和台湾。
明代戈阳、昆山等腔流播潮州,清代西秦 戏、外江戏(以二黄西皮为主)也在潮州 演出,潮剧兼收戈、昆、梆、黄和当地丰 富的民间音乐、说唱、歌舞,深化成具有 潮州乡土特色的地方戏曲。
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来自南 戏传奇和杂剧,如《琵琶记》、《荆钗 记》、《白兔记》、《拜月记》、《珍珠 记》、《蕉帕记》、《渔家乐》等。另一 类取材当地民间传说故事或实事编撰的地 方剧目,如《荔镜记》、《苏六娘》、 《金花女》、《柴房会》、《龙井渡头》 等。
雷剧起源于广东省雷州市(原海康县), 广泛流传于雷州半岛以及雷州话方言地区。 曾经过劝世歌、歌本班、大班、雷剧的发 展过程,已有500多年的历史。雷剧经常在 雷州、遂溪、 徐闻、廉江、电白五县(市) 和湛江市郊各地演出。其演出人物众多, 场面宽阔,内容丰富,深受群众的喜爱, 成为广东四大剧种之一。2009年雷剧成为 公示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公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剧唱腔曲调优美,其歌轻婉,为曲牌联 缀体制,唱南北曲,本宋元词而益以里巷 歌谣,清代中叶以后,吸收板腔体制。
潮剧演唱用真声,唱念用古谱“二四谱”, 古腔韵味浓郁。曲调多姿多彩,有轻三六 调,优美柔媚;重三六调,庄穆端正;活 三五调,休戚凄怨;反线调,轻松诙谐。 打击乐器均有定音,伴奏有复调和声之美。
粤曲唱腔音乐的基本特色是板腔类,即梆 子和二黄,俗称“梆黄”,也即是和京剧 的“皮黄”同类,所以粤剧也属于南北路 的戏曲,即有南路“二黄”唱腔和北路 “梆子”唱腔。粤曲的板腔原是由外省传 入,是由诗赞类的齐言滚唱方式发展出来, 后来节以鼓板,由不同板式引发唱腔的变 化,故称“板式变化体”。
板腔体、诗赞体戏曲唱腔和曲牌体戏曲唱 腔最根本的不同在于,板腔体和诗赞体戏 曲唱腔没有固定的乐调旋律,旋律由曲词 的语音决定,所以即使同是“慢板”或 “中板”,可以因为曲词不同,有不同的 音乐旋律。
汉剧伴奏音乐有整套锣鼓经、唢呐曲牌一 百多首,民间小调一百多支,丝弦乐曲四 百余首,可用于烘托剧情气氛,配合人物 表演。
汉剧伴奏乐器有文场、武场之分。文场乐 器有头弦、二胡、三弦、横箫、大唢呐、 小唢呐、扬琴、提胡、秦琴、月琴、椰胡、 琵琶、古筝、芦笙、大提琴;武场有战鼓、 大鼓、边鼓、大苏锣(又称“铜锣”)、 小锣、碗锣、铜金、檀板、号头、大钹、 小钹等。
雷剧用雷州地区方言表演,以雷胡为主要 伴奏乐器,声腔体系完整、曲调优美。唱 腔创作以板式变化结构 为主,采用原雷讴 散、慢、中快板,高商雷讴散、中、快板, 高台羽调慢、中、快板,高台宫调中板, 原腔混合复、慢板等11种板式,根据剧情 和不同的意境采用女声伴唱,男女声重唱 的作曲手法来渲染不同的戏剧氛围。
广东粤剧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粤 剧的名称,虽在清光绪年间才出现,但其 源流却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叶。 建国以前的三十年间,粤剧基本上分为 “省港大班”与“过山班”(或称“落乡 班”)两大派系。
粤剧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 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 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 南方一大剧种。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 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 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 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 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 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之内。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 门联合申报,粤剧成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头弦、大苏锣及号头是广东汉剧特有的伴 奏乐器。头弦是领奏弦乐,适合伴奏成人 假嗓。大苏锣音色柔和,深沉肃穆,伴奏 较为缓慢、平稳的腔调。号头音色高尖, 雄壮猛烈,常用于开场与结束,其音又有 凄厉恐怖之感,故在两军鏖战,法场命斩 的场面中,能烘托紧张激烈、悲戚恐怖的 气氛。
广东雷剧
雷剧是广东省的一个地方剧种,也是一个 仅仅流行于雷州半岛雷州话方言雷剧区的 独特的剧种,具有浓郁而鲜明的地方特色。 湛江,是雷剧的故乡。雷剧植根于雷州半 岛,土生土长,由于它语言通俗易懂,并 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越来越为雷州人 民所喜爱。
从姑娘歌班过渡到雷州歌班,是雷州歌在 向前发展中跨出的重要一步。雷州歌班到 各地演出,逐渐发生了变化:有了固定的 演出场所,出现了长年不散的歌班,产生 了职业艺人,剧本、表演、音乐等也有所 发展。但是,雷州歌班在旧社会发展缓慢, 专业剧团也寥寥无几。据传第一个专业剧 团是雷州市的北和雷歌班,成立于嘉庆末 年(大约1816年至1820年)。剧本、表演 以及服装、道具、脸谱等,与当年粤剧无 异。至于唱,还没有固定的板腔,一到唱 歌,锣鼓息停,十分单调。直到解放前, 雷州歌班还是不为人瞩目的一种民间小戏。
歌文内容大都是劝告世人去恶从善,如早 期的劝世歌有《劝世戒烟》、《劝世戒赌》 等。这些劝世歌开始只是根据当地的真人 真事写成的叙事式的歌文,后来,艺人为 了更深刻地表现其思想内容,便虚构情节, 使其故事典型化,并按照人物分角色上场 演唱,这就形成了戏剧的雏形。
到了清康熙年问,不仅娘歌班出世歌农村 业余爱好者也在农闲之时邀集起来,凑成 班子,巡回演出,群众称之为歌班;后来 广东大戏(粤剧)到雷州半岛演出,雷州 歌班的艺人纷纷向大戏学习,把他们的表 演形式、服装、锣鼓、音乐都学了过来, 使雷州歌剧的表演完全成为戏曲的形式。 歌班演出的剧本群众称之为本歌最古老的 一出本歌《断机教子》,世传为清翰林院 编修陈昌齐修改定稿。
雷剧是从雷州半岛的民歌雷州歌发展起来 的,雷州歌源远流长。很久以前,本地劳 动人民就有用雷州歌互相唱和、逗趣答辩 的风习。明末清初,雷州歌对唱盛行,每 逢喜庆之期,歌手会聚,即兴而唱,随问 随答,比赛歌才,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据 记载,雷州市白沙镇麻扶桥就是当地最早 的对歌台。
清顺治八年(1651年),此地兴建馆专供 歌手往宿。此后,著名歌手常应邀到各地 对唱,成为专业艺人,并开始组合成立唱 班。后因有女歌手加入,群众则称之为娘 歌班。所谓娘歌班是以歌姑娘为主、歌童 为辅的男女两歌手在舞台上对歌,对歌时 男执一扇,女执一扇一巾,来往变换位置, 边舞边唱。
曲牌体戏曲唱腔却是先有乐调旋律再填曲词其中骨干音更不可修改所以无论千百首同曲牌的曲即使曲词不同但其分布之声调必然相同否则不同填一首小广东潮剧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用潮州方言演唱是形成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的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粤东闽南香港台湾及东南亚一带
广东四大剧种 粤、潮、汉、雷
潮剧有自己的体系和独特的风格。音乐唱 腔是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 体制,至今保留一唱众和,二、三人以上 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唱腔以 轻婉抒情见长,多曼声折转,清丽悠扬。 潮剧行当由南戏的生、旦、丑、净、外、 贴、末发展到现在为十类丑、七类旦、五 类生、三类净、其中以丑、旦两行表演较 有特色。
广东汉剧来自皮簧合流后的徽戏,与闽西 汉剧同属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用中州官 话演唱的剧种。清雍正至乾隆间,徽剧传 入广东后形成。 广东汉剧的表演程式与京 剧、湘剧、祁剧、湖北汉剧等剧种大同小 异,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它的武功 属南派,脸谱有百多种,以黑、红、白三 色为主,黑色象征刚勇,红色象征忠贤, 白色和青色象征阴险、奸诈。
曲牌体戏曲唱腔却是先有乐调旋律,再填 曲词,其中骨干音更不可修改,所以无论 千百首同曲牌的曲,即使曲词不同,但其 分布之声调必然相同,否则不同填一首小 曲。
广东潮剧 (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 用潮州方言演唱,是形成于广东东部、福 建南部的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粤 东、闽南、香港、台湾及东南亚一带。 潮剧历史悠久,属元明南戏的一支,在 明代称为潮腔、潮调。
粤剧的唱腔
粤曲的唱腔音乐主要分板腔类、曲牌类和 诗赞类三种。其实这都和戏曲及粤剧的发 展相关。诗赞类一般又称为说唱类。
广东本地的戏曲音乐,应以说唱类的南音、 木鱼、龙舟、板眼、粤讴等为主,因为这 是根据广东话的语言特色组成,在语分平 仄、句分上下的基础上,广东说唱类的唱 腔,曲词句格必须分为两组上下句式,因 为广东话分阴阳平,这和北方语系的阴阳 平不同,语音上有很大的差异。
广东汉剧
广东汉剧是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以 中州官话为舞台语的剧种,原称“外江 戏”、“乱弹”、“兴梅汉戏” 。 1933年广东大埔人钱热储著《汉剧提纲》 一书,将外江戏定名为汉剧,从此约定俗 成,沿称至今。 广东汉剧流行于广东的梅县、汕头和粤东 北、粤闽赣边区各地。
广东汉剧戏班是随外籍官员携带进入粤东 的。清末民初,广东汉剧班社甚多,著名 的四大班为老三多(潮阳)、荣天彩(普宁)、 新天彩(潮安)、老福顺(澄海)。角色分行有 生、旦、丑、公、婆、净六大行,而净又 有乌净、红净之别。乌净发炸音,红净则 以鼻腔共鸣为主的真假嗓结合,高音用假 嗓,低音用本嗓,唱腔悠扬清脆,颇有特 色。
广东汉剧的基本唱腔属板腔体,分为二黄、 西皮、大板和曲牌杂调四大类。皮黄板式 包括倒导板、头板、二板、三板、二六板、 马龙头、叠板、哭板(滚板)、叫头(或 称“哭科”)等,又分“正指”与“反指” 两种调门。二黄曲调平稳,宽广大方,优 雅持重,善于抒发真切、哀怨的感情。
西皮曲调灵活,高亢激昂,流畅悠扬,婉 转多腔,关于抒发喜乐感情。大板旧称 “二黄平板”,轻松活泼,悠扬潇洒,宜 喜不宜悲,常作为二黄板式情调不足的补 充。曲牌杂调包括一些曲牌、民间小调和 少量梆子、 昆曲。
广东汉剧的音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收昆 曲、高腔、吹腔、小调等,并保存很多古 老的曲牌。朴实淳厚,高昂悲壮,是广东 汉剧音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它的伴奏 乐器也颇有特色,头弦、大苏锣及号头是 广东汉剧特有的伴奏乐器。
广东汉剧的声腔基本是皮黄腔,另有有四 平调(大板)、吹腔(安春调),还有少 量昆曲、小调和佛曲等。它不但在唱腔曲 调上更为接近徽戏,而且在伴奏乐器方面,如 头弦、号头、大苏锣,都与老徽戏的徽胡、 先锋号、苏锣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