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带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生态文明视角发现乡村的价值
看待乡村,人们习惯用人们习惯用工业文明的视角,也就是以工业化、城市化标准衡量乡村,最常见的评价指标是规模效益。
在这样的视角下,乡村的生产和消费似乎都变得不“经济”,也无法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场域。
因此,在一些人看来,乡村只能依附于城市。
然而,当我们换个评价体系,以生态文明视角看待乡村时,就会发现它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
事实上,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
跳出依附视角就能发现,乡村完全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而不是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伤害环境或“有水快流”的掠夺性农业。
乡村生活,也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
更重要的是,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为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园。
如果说,工业文明理念让人们更注重生产结果,更追求财富,生态文明理念则给予生产和生活过程同等重视,因而更能发掘生命的意义,洞察生活的幸福。
现在乡村建设的问题,不少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城市文明机械地移植到乡村,诸如“用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等想法,其实是把城市问题复制到了乡村,甚至用一个存在问题的模式替代了乡村最美好的东西。
比如,把城市的垃圾处置方式移植到乡村后,乡村生产与生活之间的有机循环被消灭了。
在乡村,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
可惜,这一有机循环文化在错误的理念支配下被消灭了,于是出现了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填埋等问题。
乡村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又像是一块精雕细琢的工艺品。
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对待它、体会它,就会发现其中不可替代的价值。
1992年,1575名科学家曾发表了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这正是与工业时代的过度索取有关。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
农民的明哲适度,似乎是永恒的。
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是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则是乡村的最大财富。
因此,新型的城乡关系,一定是尊重城乡差异基础上的互补。
而美丽乡村建设,
也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
1.下列各项是对生态文明下的乡村“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
B.乡村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比如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
C.乡村生活,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
D.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为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园。
它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总是以工业文明的视角看待乡村,也就是用规模效益这一评价指标来衡量乡村,其得出的结论是乡村无法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场域。
B.乡村中出现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填埋等破坏有机循环的问题,都是受到工业文明这一错误理念支配的结果。
C.在生态文明理念支配下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也就是说,乡村建设不要移植城市文明。
D.因为工业文明理念让人们更注重生产结果,更追求财富,所以出现向自然过度索取的情况,从而导致人类和自然产生相互抵触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会发现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和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我们遵循乡村自身的发展规律,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看待它,就会发现其独到
的价值。
B.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在于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乡村的最大财富则在于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
C.“乡村只能依附于城市”“用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这些想法和做法符合工业文明理念。
D.城乡建设在尊重城乡差异基础上形成互补,发现乡村的价值并充分挖掘、利用,从而达到利益的最大化,这符合生态文明的理念。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盛庸,不知何许人,洪武中,洪武中,累官至都指挥。
建文初,以参将从耿炳文伐燕。
李景隆代炳文,遂隶景隆麾下。
二年四月,景隆败于白沟河,走济南。
燕师随至,景隆复南
走。
庸与参政铁铉悉力固守燕师攻围三月不克庸铉乘夜出兵掩击燕众大败解围去乘胜复德州
九月论功封.历城侯禄千石。
寻命为平燕将军,充总兵官。
陈晖、平安为左右副总兵,马溥、
徐真为左右参将,进铉兵部尚书
....参赞军务。
时吴杰、平安守定州,庸驻德州,徐凯屯沧州,为犄角。
是冬,燕兵袭沧州,破,擒凯。
掠其辎重,进薄济宁。
庸引兵屯东昌以邀之,背城而阵。
燕王帅兵直前薄庸军左翼,不动。
复冲中坚,庸开阵纵王入,围之数重。
燕将朱能帅番骑来救,王乘间突围出。
而燕军为火器所伤甚众,大将张玉死于阵。
王独以百骑殿,退至馆陶。
庸檄吴杰、平安自真定遮燕归路。
明年正月,杰、平安战深州不利,燕师始得归。
是役也,燕精锐丧失几尽,庸军声大振,帝为享庙告捷。
三月,燕兵复南出保定。
庸营夹河。
王将轻骑来觇,掠阵而过。
庸遣千骑追之,为燕兵射却。
及战,庸军列盾以进。
王令步卒先攻,骑兵乘间驰入。
庸麾军力战,斩其将谭渊。
而朱能、张武等帅众殊死斗。
王以劲骑贯阵与能合。
庸部骁将庄得、皂旗张等俱战死。
是日,燕军几败。
明日复战,燕军东北,庸军西南,自辰.至未.,互胜负。
两军皆疲,将士各坐息。
复起战,忽东北风大起,飞尘蔽天。
燕兵乘风大呼,左右横击。
庸大败走还德州,自是气沮。
已而燕将李远焚粮艘于沛县,庸军遂乏饷。
明年,灵璧战败,平安等被执。
庸独引军而南,列战舰淮南岸。
燕将邱福等潜济,出庸后。
庸不能支,退为守江计。
燕兵渡淮,由盱眙陷扬州。
庸御战于六合及浦子口,皆失利,都督陈瑄帅舟师降燕,燕兵遂渡江。
庸仓卒聚海艘出高资港迎战,复败,军益溃散。
成祖入京师,庸以余众降,即命守淮安。
寻赐敕曰:“向以山东未定,命卿.镇守淮安。
今铁铉就获,诸郡悉平。
朕.念山东久困兵革,惫于转输。
卿宜辑兵养民,以称朕意。
”永乐元年,致仕。
无何,千户王钦讦庸罪状,立进钦指挥同知。
于是都御史陈瑛劾庸怨望有异图。
庸自杀。
赞曰:东昌、小河之战,盛庸、平安屡挫燕师,斩其骁将,厥功甚壮。
及至兵败被执,不克引义自裁,隐忍偷生,视铁铉、暴昭辈,能无愧乎?
(选自《明史》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庸与参政/铁铉悉力固守/燕师攻围三月/不克庸铉/乘夜出兵掩击/燕众大败/解围去/乘胜复德州/九月/论功封历城侯/禄千石
B.庸与参政铁铉悉力固守/燕师攻围三月/不克庸铉/乘夜出兵掩击/燕众大败/解围去/乘胜复德州/九月/论功封历城侯/禄千石
C.庸与参政/铁铉悉力固守/燕师攻围三月不克/庸铉乘夜出兵掩击/燕众大败/解围去/乘胜复德州/九月/论功封历城侯/禄千石
D.庸与参政铁铉悉力固守/燕师攻围三月不克/庸铉乘夜出兵掩击/燕众大败/解围去/乘胜复德州/九月/论功封历城侯/禄千石
5.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部”“尚书”均为古代中央管职名,古代中央行政机构“六部分工”,“兵部”
又称夏官,管军事。
各部的长官称“尚书”。
B.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
如“封”用于爵位,“徙、迁、调”是一般的官职调动,“擢、右迁、升”是升官,“黜、罢、除”是降官。
C.古代有十二地支纪时法,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辰即现在的7-9时,未即现在的13-15时。
D.“朕”是谦称,古人自称,意谓“我,我的”。
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
“卿”
是敬称,自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为“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盛庸先后跟随耿炳文、景隆抵抗燕军,又与铁铉合力战败燕军,在东昌大败燕军。
后在灵璧、六合、浦子口、高资港诸战皆败。
成祖入京师后,他率众投降。
B.盛庸率军驻扎东昌拦击燕军,许多燕军为火器所伤,大将军张玉死在阵中。
燕王以百名骑兵殿后,退至馆陶后顺利返回。
C.燕兵南出保定,盛庸率军力战,交战持久艰苦。
燕军几乎失败,可惜第二天东北风大起,燕军乘风左右横击,盛庸兵败逃回德州,自此气沮。
D.盛庸是一代名将,在东昌、小河战役中屡挫燕军,斩其骁将,功劳甚大。
及至兵败被俘,没能引义自杀,隐忍偷生,受到时人非议。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向以山东未定,命卿镇守淮安。
今铁铉就获,诸郡悉平。
(5分)
(2)永乐元年,致仕。
无何,千户王钦讦庸罪状,立进钦指挥同知。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长相思陈东甫
花深深。
柳阴阴。
度柳穿花觅信音。
君心负妾心。
怨呜琴。
恨孤衾。
钿誓钗盟何处寻。
当初谁料今。
8.这首词上阕如何抒发感情的?请简要赏析。
(6分)
9.词中塑造的女主人公思想情感有什么变化?请简要分析。
(5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李清照的《声声慢》词中说气候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
“,。
”
(2)李白《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
(3)《阿房宫赋》中总括秦将剥削来得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句子是“,。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盲者
刘学林
她喜欢这条路,尤其是在春天。
现在就是春天,垂柳新绿,桃花欲开未开,正是赏花时节。
她驾一辆奥迪徐徐东行,直到无路可行时才拐上田园路。
刚进档加速,一个背着一把坠胡的盲老人迎面走来。
也就一闪而过了。
然而就在这一闪而过的瞬间,她觉得这个盲老人有点面熟。
她开始回忆。
明静辽远的坠胡声响起来,那是四年前录在她记忆中的坠胡声。
难道会是他吗?
她犹豫了一下,还是调转了车头,超过了盲老人之后靠路边停住,钻出汽车,迎着盲老人站在车旁,看着盲老人用手中探路的竹竿一路敲过来。
老人虽老,腰杆却直,满脸皱纹中有一种大喜大悲之后的淡定,一种饱经沧桑之后的淡定。
她认定这一个瞎眼老人就是那一个盲老人。
“老人家,您是在隆兴街自由市场——”她顿了一下,斟酌该怎样表达,“拉琴的吗?”
盲老人站定,无语。
“你还记得,四年前,您让一个姑娘多拿几块钱的事情吗?”
“姑娘,您认错人了。
”
盲老人手中的竹竿又向前探出,以盲人特有的轻稳起步走。
她有点惘然,一动不动地看着老人的身影渐渐远去,那淡远空明的坠胡曲调却渐渐清晰起来。
她重新上路,车开得很慢,坠胡的曲调时远时近,不绝如缕。
四年前的情景如在眼前。
那时候她刚到这个大城市谋生,钱包被偷,她身无分文,饥肠辘辘。
她在隆兴街自由市场逛悠,油条的气味,卤面的气味,粉浆面条的气味,残忍无情地折磨着她的肠胃。
向大妈讨一碗粉浆面条喝喝吗?她鼓了几次勇气没有张开口。
这时候她听到了盲老人的坠胡声,那琴声淡若流云,清如溪水,也看到了坐在一条小巷的巷口操琴的盲老人。
老人不是那种睁眼瞎,该长眼睛的部位陷进去两个深坑。
老人面如荒漠,坐在闹市就像坐在渺无人迹的荒原上。
老人面前放着一个铁盒子,圆形的破旧的铁皮盒
子,盒子里有不少零票子,一角的,两角的,一元的,两元的,她看得清清楚楚还有两张五元的,一张十元的。
她的眼睛一亮,心也随之慌慌跳起来。
我只拿一张五元的,只拿一张五元的。
可是怎么拿呢?人熙来攘往,看到我拿一个瞎眼老人的钱,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她从盲老人面前走过去,又从盲老人面前走过来。
这样走了两趟,她终于想出了一个遮人耳目的办法。
当她再一次从老人面前走过的时候,她装作一不小心把老人盛钱的盒子踩翻了。
她说声“对不起”,连忙蹲下去给老人捡钱,借机把一张五元的票子握在了手心。
正在她准备起身走开的时候,老人开口说话了。
老人的声音空洞淡定,无哀无怨,无喜无怒。
老人说:“姑娘,多拿几元吧。
”
她把汽车锁进车库,上四楼回到自己的家。
所谓家,其实只是一套四室一厅的豪华住宅而已,她还没有成家。
经历了那一段穷苦磨难之后,她脚下的路忽然柳暗花明了。
由于经商的天赋,她成立了一家公司,成了一名经理。
两年之后,她已经是这个城市中的富人之一了。
她吃了两块“消闲派”,喝了一杯咖啡,点上一支烟。
那辽远的坠胡声又在她的耳边悠悠响起。
如果说她在路上拦住那位老人只是出于一个偶发的念头,那么,这时候她要报答盲老人的愿望竟是如此的强烈和急切。
第二天,她到公司安排了一下事务,就直接去了隆兴街自由市场,可是她没有找到那位盲老人。
第三天,她仍然没有找到那位盲老人。
一连四天她都没有找到那位盲老人。
她问旁边卖粉浆面条的一位大娘,大娘只说她也好几天没有听到盲老人的胡琴声了,对盲老人的其他情况也是一无所知。
她决定每天傍晚到田园路上去等待,终于如愿以偿等到了那位盲老人。
她拦住他。
盲老人漠然无语。
“这是一万元钱,您先用着。
请您告诉我您的地址,我会定期给您送去生活费的。
”
“这是从何说起?”老人在傍晚的夕阳下径直走去。
她跟上老人:“四年前您对我有恩,虽然只是几块钱。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希望您能成全我。
”
“我一个瞎子能对谁有恩?请姑娘不要污人清白。
”
盲老人说话的时候并没有回头。
(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垂柳新绿,桃花欲开未开,正是赏花时节”,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暗示女主人公历经磨难后的喜悦心情,也使作品充满了诗意。
B.盲老人的声音“空洞淡定,无哀无怨”,“面如荒漠”,“腰杆却直”,这些细节描写,反映他与世无争、淡漠从容的人生智慧。
C.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她从盲老人面前走过去,又从盲老人面前走过来”写出了姑娘犹豫、矛盾的复杂心理。
D.发生在姑娘和盲老人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人性和当下社会道德的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E.姑娘因为拿了盲老人五元钱而耿耿于怀,几年来她一直寻找盲老人,并拿出一万元报答老人,这反映了她知错就改的品质。
(2)盲老人这个形象,其主要思想性格特征有哪些?请简要分析说明。
(3)小说多次写到“坠胡声”,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说明。
(6分)
(4)这篇小说以“盲者”为题,耐人寻味。
小说中的“盲者”究竟是谁?请你根据对本文的理解,作出合理而有说服力的分析。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最精彩的表演
梅兰芳正伏在垂着淡青窗帘的南窗底下画兰竹。
他这时已经完全把自己当做一位画家来要求了,他画画不是为了收益,而是为了追求,说转移也未尝不可。
一个艺术家,当被迫必须放弃他的艺术活动时,就必须以另一种艺术活动来填补他的空虚。
当然,并没有谁不让他表演,恰恰相反,有人巴不得他表演,是他自己谢绝了舞台,千里迢迢移家到香港来过这种淡泊的生活。
而且他早已蓄起了胡须,有什么比这更能表示他断绝粉墨生涯的决心呢!
他画画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他心中活着一些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他需要以这些人做风范,坚定自甘淡泊、不慕荣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做人准则。
白石老人是先生的老师与朋友,此刻又想到了他,笔下陡增豪气。
这是一种神来之势,把几茎劲竹画得气韵不凡,仪态万方,似乎一阵风要把它刮倒,它却摇了几摇,挺立如初。
然而夫人推开镂花门走进来打断了他,她极轻慢地走到他的身边,把不速之客请求见他的事说了出来。
在香港中国饭店二楼一间精雅的餐室里,穿着浅色西装、保持着学者风度的日本电影人川喜多长政与中国同行张善琨,在整肃的餐桌前虚左恭候嘉宾。
约定的时间到了,侍者通报梅兰芳已在饭店门前下车。
川喜多慌忙站起来,丢给张善琨一个关照的眼色,便走出餐室门外,目不转睛地盯着楼梯口。
川喜多是目睹过梅先生风采的,他甚至感到先生便装时的气度比在舞台上更有魅力。
他看过先生演出的京剧作品,依川喜多行家的眼光看,作为先生的代表名剧《太真外传》,无论从清新优美的唱腔,妙曼典雅的舞蹈,光艳绝俗的扮相,响遏行云的歌喉诸方面衡量,都
已把京剧表演艺术推向绚烂的极致。
至于他在台下,诸如“器宇轩昂”“风度翩翩”等所有常用的形容仪表之美的词句,在表现他的风貌时都显得冗弱无力,以至让人不得不求助于善于状人风仪的《世说新语》。
楼梯下出现了一个老人的伛偻身影,正步履艰难地走上楼来。
这是梅兰芳,又哪儿像梅兰芳!川喜多暗暗吃惊,那弯拱的腰背,僵硬的腿脚,黧黑的面目,蓬乱的髭须,板滞的眼光,迟缓的行动,加上一开口就让人感到力竭声嘶的嗓音——这哪儿是千万人心中那位艺术之神的风姿!具有锐利观察力的川喜多惊讶之余,确有把握地认出这是先生。
先生也认出了川喜多长政——从不计其数有一面之缘的形貌中辨出了这个人。
一方是极道殷切的仰慕,一方是感谢盛情的邀请。
那些经精心挑选的中西名菜正一道道搬上桌来。
川喜多小心翼翼地问可否喝点酒,先生爽快地说:“嗓子到了这地步,还禁忌什么,再烈一点也可以!”川喜多诚恳地说:“我还有事向先生请教,烈性酒免了吧。
”
“其实先生是知道的。
”川喜多说,“我从来不拍为日本军方宣传的片子,总得让中国朋友还有点欣赏的兴趣。
我们选定了林则徐禁烟的故事,起用的是贵国观众中有巨大影响的明星。
这表明,艺术终归是艺术,不该为政治的原因,让明珠沦落在藩溷里。
所以我想,先生难道无意让久渴于先生艺术的贵国观众有一个再睹明珠的机会吗?”
先生等他说完,故意露出惊奇的样子,然后大笑起来,接着一阵剧烈的咳嗽,又努力清了清嘶哑的嗓子,说:“实在感激先生美意。
不过,您看我现在的样子——生了几年病,把腰腿都断送了,别说登台,就是走路也不能像常人一样;更要命的是嗓子,怕发展下去连说话也成问题……一个演戏的人,到了这种山穷水尽的地步,自己就惭愧得要死,若到了观众面前,那简直叫我无地自容了……”说到这里,已变成怆然的感慨和沉沉的叹息。
两天以后,川喜多长政飞回上海,向日军报道部报告说:“梅兰芳已经衰老不堪,几乎丧失了所有演出的条件,勉强把他搬上舞台,只能成为笑料,贻羞军部。
”日本军部于是打消了强制梅先生演出的计划。
两年之后,梅先生在上海大剧场庆祝抗战胜利纪念公演大会上演出,其灵活的身段,优美的舞姿,清越的歌喉和光彩照人的形象,再次让兴奋若狂的观众绝倒。
(摘编自陈炳熙《梅兰芳·最精彩的表演》,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移居香港时,梅兰芳专心画画,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绘画这种艺术活动填补自己的空虚,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以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为风范,坚守自己的做人准则。
B.川喜多长政是京剧艺术的行家,他目睹过老友梅兰芳先生的风流神采,但与他相约聚会的梅兰芳却身形伛偻,声音嘶哑,这巨大的反差不免让他陷入深深失望之中。
C.抗战期间,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梅兰芳移家香港后蓄须明志,自我断绝粉墨生涯,甘于淡泊平静的生活,以自己的誓不媚敌、洁身自好来报答祖国和人民。
D.为了拒绝日本人的邀演,梅兰芳巧妙打扮,极尽疲弱衰老之态,让人觉得他已丧失
演出条件,但在抗战胜利公演大会上,他的表演却异常精彩,让观众如痴如醉。
E.本文通过记述梅兰芳谢绝舞台、巧妙拒绝日本人邀演的过程,描写了他在中国京剧艺术上的创新表演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坚贞高洁的感人形象。
(2)文章以“最精彩的表演”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3)梅兰芳之所以为人称道,不仅缘于他的精湛技艺,还缘于他的崇高品格,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梅兰芳的崇高品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
(4)有人认为,艺术归艺术,政治归政治,不能因为政治而干扰艺术。
梅兰芳因政治原因而放弃艺术表演的做法实不足取,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如果我们今天的决定与当初坚持的宗旨___________,公司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②成功需要脚踏实地地努力,只靠烧香拜佛,这是__________,其结果可想而知。
③有些企业一面想要以诚信示人,另一面却在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如此___________,企业的信誉怎么能树立起来。
A.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缘木求鱼 B.南辕北辙缘木求鱼背道而驰C.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D.背道而驰缘木求鱼南辕北辙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被誉为互联网领域“达沃斯论坛”的“乌镇峰会”,全球网络界的许多领军人物悉数登场,这些互联网大腕的精彩演讲,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者。
B.有人观看了《穹顶之下》后,撰文反击柴静,同时指出每个老百姓都是雾霾的制造者,但是治理、消除、管控雾霾,责任在政府。
C.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在每年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举办,是各经济体领导人与工商界开展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工商界活动。
D.保持文化的蓬勃生机,要求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而且和自己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要相互学习,切磋技艺,取长补短。
15.下面填入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但是很奇怪,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__,__。
__,__,__。
__,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①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