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通用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通用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摘要】在通用技术的教学中合理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可以在限定的时间内促使学生对给定的任务进行积极的思维与学习,从而在完成给定任务的过程中,对技术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并逐步形成技术思维。
本文在阐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通用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通用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策略
1、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通用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意义
通用技术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对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是其最终要求,要求学生通过对技术的学习和思考,在实践中融入对技术的见解,再在一定的动手操作的辅助下,最终形成技术素养。
可见,技术素养必须要通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才能逐步形成,而要对技术具有一定的理解和具备创新意识就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如果总是被动接受,通用技术的教学将陷入一个尴尬境地:教授者索然无味,学习者也无法形成技术思维上的创造能力。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给学生下达一个具体任务,学生在思想上就有了一种必须完成任务的紧迫感。
在教师讲解过程中,他们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
学生如果在任务驱动的情境中主动性受到激励,创造性得到释放,思维的活跃性也就大大的提高了,而这正是通用技术教学很多地方所需要的。
在日常的通用技术的教学中合理地运用任务驱动,可以大大减少学生对枯燥学习的审美疲劳,课程的特色也得到了体现。
研究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通用技术中的应用,对于推动通用技术教学,促进通用技术教改,具有现实意义。
2、通用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2.1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任务。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体验创设任务,这样容易将学生原有的经历与生活感受等与新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热情,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反之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结果适得其反。
在讲技术与设计时,可以让学生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去看了一遍,让他们通过自己观察找出哪此设计是充分考虑了师生的需要,哪些是只考虑了基本功能却未照顾到“人”的。
2.2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提出问题。
在精心设计任务之后,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提出问题,为完成任务做准备。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建构知识体系过程。
因此,在技术课堂上,除了传统
的课堂讲授法,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学习。
这些学习方式不仅能提高他们对该学科的兴趣,而且能促进他们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比如在分析都江堰的案例时,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在务,分小组去上网查找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资料,并且每个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要有明确的任务分工,上课时由小组来汇报他们的成果。
2.3根据学生实践中反映的问题,及时讲授新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新知识的学习,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重新建构的过程。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与他原有的知识体系发生冲突时,新的问题就产生了,也就进入了新知识的建构过程。
此时,教师要及时讲授新知识,让学生在问题的情景中,知识的建构得以顺利进行。
比如在讲解“人类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必须要依赖技术还是不能完全依赖技术?”这个问题时,可以尝试着把课堂设计为一堂辩论课。
把班上同学按照“要依赖技术”和“不能过分依赖技术”的对立观点分成正反两方,课前布置好辩论任务,安排好辩论的方式。
辩论中的争锋也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对双方论点进行了再次反思,通过这些讨论、磋商,同学们对学习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时,教师再讲出技术的两面性,学生也就更容易理解了。
2.4及时评价,反馈课堂效果。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它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句话,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精选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从而让评价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通过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等,能使评价更客观、全面和科学。
每次进行分组学习之后,填写任务完成过程评价量表。
让学生们将上课感想、学习感受以及小组合作的状况、感受和意见等写在上面,做到评价和教学同步,进而及时发现学生宝贵的创造想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剑萍,魏薇.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牟其善.走进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现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周振平.法国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