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专题07 纪念刘和珍君(讲)(提升版)(必修1)(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要点】
1.探究重点词句的含义。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词句的重点含义。

【探究活动】
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的深刻含义。

你觉得哪些词语需要着重品味,请标示出来。

1.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不过前行。

【教师释疑】
本题考查和训练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的水平。

揣摩、品味语言,要结合全文的语境和段落语境。

既要对其中重点词语着重分析,又要对全句的深层意思实行解说。

【讨论明确】
1.“尤”,副词,更加,惨案已使鲁迅感到悲哀,但也许流言家的无耻才真正使鲁迅奋起反击。

“出离愤怒”,愤怒到极点,甚至超出极限,无法忍受了。

“深味”,深深地体味。

“浓黑的悲凉”,“悲凉”可感而不可视,“浓黑”则是形象化、可视化的词,用“悲凉”修饰“浓黑”,是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仿佛“悲凉”可感可触可视,而且是极度的悲惨和冰凉。

“快意”,感到痛快;“奉献”,恭敬地表现。

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入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三是警告“非人间”的魑魅魍魉,不要因为肆无忌惮地杀人而高兴得太早,血债是一定要以同物来偿还的。

2.“直面”,直接面对。

面,动词,面对。

“正视”,正眼看,不回避。

“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

这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

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奋不过起,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

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3.“已”,时间副词,已经;“尤”,水准副词,更加。

两个副词连用,表示强烈的递进语气。

“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流言”,则比刀枪更加阴险。

军人凶残,文人嚣张。


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笔杆,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白色恐怖。

正是这种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至“默无声息”了。

不过横行无忌的杀人者别忘记: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

“不在……就在……”这个选择复句,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4.“依稀”,模模糊糊。

“微茫”,隐约,不清晰。

更,表示水准的加深或进一步。

这个并列复句,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即使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很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希望;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探究活动】
1.“苟活者”指什么人?
2.怎样理解“真的猛士”?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分析句子含义和人物的特征的题目,注意结合全文和作者的情感作答。

【讨论明确】
1.“苟活”,苟且偷生的意思,贬义;“苟活者”是作者自指。

在第一部分,鲁迅称自己为“生者”“后死者”,与“死者”“逝者”相对。

第三部分把自己说成“苟活到现在的我”,与“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相对。

显然,“苟活”是自我贬抑,也说明鲁迅对自己的解剖确实到了无情的地步,他不惜贬抑自己来映衬刘和珍等人勇毅的形象。

其实鲁迅是大智大勇的猛士,当然他的智与勇也是持续地从奋斗者身上汲取养料形成的。

所以“苟活者”首先说的是自己,而“真的猛士”首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励。

当然,“暂得偷生”的“庸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苟活者”大有人在,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

2.鲁迅写作此文时已经“出离愤怒”了,那么“出离愤怒”之后怎样呢?做真的猛士。

“猛士”性格正是鲁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

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出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

本来说“猛士”足已表达作者的意思,再加上“真的”来修饰,起强调作用。

“真的猛士”,又是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

鲁迅是要人们不做庸人,而做真的猛士。

真的猛士站起来,“将更奋不过前行”,中国才有得救的希望。

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为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

【课堂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不过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不过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

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仅仅没有便死。

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仅仅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不过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1.“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这句话中“如此”所包含的内容。

【答案】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能永远纪念死者,记住这惨痛教训,那么烈士们的鲜血就不会是白流的了。

【解析】此题是局部题,首先从原文中找到“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所在的段落,然后从“如此”这句话的前面语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根
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概括即可。

如鲁迅在这里引用这首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作者牢记死者遗愿,死者当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2.“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不在…就在”这个选择复句,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的呼唤.激励和鼓动作用答出来。

3.作者说“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造成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

【答案】从段政府制造的惨象和流言家散步的流言可知,武力镇压和思想统治是造成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

【解析】此题是属于局部体,先找到这句话所在的段落,然后从这句话的前面内容中实行概括即可。

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可概括为武力镇压和思想统治是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

4.“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这些话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案】“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表达了作者对惨案过后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的感慨以及对段政府和流言家的极度愤慨之情。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从这些话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