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材中出现的我国珍稀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教材中出现的我国珍稀动物
作者:王吉源
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4年第03期
【摘要】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及在教学中遇到和发现的问题,把教材中出现过的我国珍稀动物进行了整理和归类,以便生物教师、教育工作者和高中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材;珍稀动物
文章编号:1673-0380(2014)03 -0108-02
笔者结合教育和教学实践,将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出现的我国珍稀动物进行了分类,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各位教师和学生能有所利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希望从此能倍加珍惜爱护我们身边的生灵,让我们和动物们和谐相处。
统计结果如下:
一、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食肉目熊科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大熊猫,一般称作“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数量十分稀少,体色为黑白相间,被誉为“中国国宝”。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物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在中国四川、陕西等周边山区。
食草动物,依赖竹子为生。
2004年全世界野生大熊猫数量约为1590只。
成年熊猫长约120~190厘米,体重85到125公斤,适应以竹子为食的生活。
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可爱模样深受全球大众的喜爱,在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成立时就以大熊猫为其标志。
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
二、虎Panthera tigris食肉目猫科
虎,又称老虎,是当今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也是亚洲陆地上最强的食肉动物之一。
最大的虎种体重可以达到350公斤以上。
老虎对环境要求很高,各老虎亚种均在所属食物链中处于最顶端,在自然界中没有天敌。
虎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
由南方的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以至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都能很好的生活。
在我国东北地区,也常出没于山脊、矮林灌丛和岩石较多或砾石塘等山地,以利于捕食,虎常单独活动,只有在繁殖季节雌雄才在一起生活。
无固定巢穴,多在山林区游荡寻食。
生性机警又善于游泳,能爬上5、6米高的树。
虎的活动范围较大,一般在500~900平方公里,最大的可达4200平方公里以上。
在北方觅食活动范围可达数十公里,在南方西双版纳因食物较多则活动距离短。
捕食野猪、马鹿、水鹿、狍、麝、鹿等有蹄类动物,偶尔亦捕食野禽,夏秋季亦采摘浆果和大型昆虫等。
虎的适应能力也很强,在亚洲分布很广,从北方寒冷的西伯利亚地区,到南亚的热带丛林,及高山峡谷等地,都能见到其优雅威武的身影。
我国拥有华南虎和东北虎两大亚种。
均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华南虎亦称“中国虎”,是中国特有的虎种,生活在中国中南部。
主要生活在森林山地。
多单独生活,不成群,多在夜间活动,嗅觉发达,行动敏捷,善于游泳,但不能爬树。
以草食性动物野猪、鹿、狍等为食。
一般来说,一只老虎的生存至少需要70平方公里的森林,还必须生存有200只梅花鹿、300只羚羊和150只野猪。
该亚种曾广泛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的广阔地区,以及陕西、陇东、豫西和晋南的个别地区(湖南、江西、贵州、福建、广东、广西、浙江、湖北、四川、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地。
东北虎是现存体重最大的猫科亚种,平均体长为2.8米左右,尾长约1米,平均体重350千克,东北虎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地区,国外见于西伯利亚。
体色夏毛棕黄色,冬毛淡黄色。
背部和体侧具有多条横列黑色窄条纹,通常2条靠近呈柳叶状。
头大而圆,前额上的数条黑色横纹,中间常被串通,极似“王”字,故有“丛林之王”之美称(另一说法:“汉字“王”,是根据虎头斑纹之状所造的象形文字”)。
耳短圆,背面黑色,中央带有1块白斑。
犬栖居于森林、灌木和野草丛生的地带。
独居,无定居,具领域行为,夜行性。
感官敏锐,性凶猛,行动迅捷,善游泳。
捕食大中型哺乳动物,偶食小型哺乳动物和鸟。
东北虎一般住在600—1300米的高山针叶林地带或草丛中,主要靠捕捉野猪、黑鹿和狍子为生。
它白天常在树林里睡大觉,喜欢在傍晚或黎明前外出觅食,活动范围可达60平方公里以上。
常言道:“谈虎变色”,“望虎生畏”。
在人们心目中,老虎一直是危险而凶狠的动物。
然而,在正常情况下东北虎一般不轻易伤害人畜,反而是捕捉破坏森林的野猪、狍子的神猎手,而且还是恶狼的死对头。
为了争夺食物,东北虎总是把狼赶出自己的活动地带。
东北人外出时并不害怕碰见东北虎,而是担心遇上吃人的狼。
人们赞誉东北虎是“森林的保护者”。
三、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偶蹄目鹿科
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又名大卫神父鹿,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因此又称四不像。
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有时到海中衔食海藻。
体长达两米,重300千克。
曾经广布于东亚地区。
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在汉朝末年就近乎绝种。
元朝时,为了以供游猎,残余的麋鹿被捕捉运到皇家猎苑内饲养。
到19世纪时,只剩下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一群。
1900年,在西方发现后不久被八国联军把最后一群麋鹿捕捉杀戮并从此在中国消失。
麋鹿是一种大型食草动物,体长170~217厘米,尾长60~75厘米,肩高达122~137厘米,体重120~180千克,雌性体形比雄性略小。
雌性头上无角,雄性角的形状特殊,没有眉杈,角干在角基上方分为前后两枝,前枝向上延伸,然后再分为前后两枝,每小枝上再长出一些小杈,后枝平直向后伸展,末端有时也长出一些小杈,最长的角可达80厘米。
头大,吻部狭长,鼻端裸露部分宽大,眼小,眶下腺显著。
四肢粗壮,主蹄宽大、多肉,有很发达的悬蹄,行走时代带有响亮的磕碰声。
尾特别长,有绒毛,呈灰黑色,腹面为黄白色,末端为黑褐色。
夏季体毛为赤锈色,颈背上有一条黑色色的纵纹,腹部和臀部为棕白色。
9月以后体毛被较长而厚的灰色冬毛所取代。
麋鹿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欢以嫩草和其他水生植物为食。
四、野马Equus caballus奇蹄目马科
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栖草原、丘陵、沙漠。
冬季群大、夏季群小,集群,日行性,由一母马率领。
听觉和视觉敏锐,性情凶猛。
白天活动,体壮善跑,无固定栖息地。
吃植物,冬季挖取雪下枯草和苔藓充饥。
3—5岁性成熟,寿命25—35年。
野马耐渴,可3天才饮水一次。
感官敏锐,性机警、凶野,耐饥渴,善奔跑。
以野草、苔藓等为食。
喜食芨芨草,梭梭,芦苇,冬天能刨开积雪觅食枯草.6月份发情交配,次年4~5月份产仔,每胎1仔,幼驹出生后几小时就能随群奔跑。
野马原分布于我国新疆北部准葛尔盆地北塔山及甘肃,内蒙古交界的马鬃山一带.最后一次发现野马是在1957年,估计野生种群已经灭绝,目前还有一定数量的野马生活在人工圈养或半散放状态下,80年代末期以来,野马从欧洲引回我国新疆奇台,甘肃武威半散放养殖,为野马重返大自然而进行科学实验和研究工作.原产于新疆北部,甘肃,内蒙古交界处。
五、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鲟形目鲟科
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
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
远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华鲟称为王鲔鱼。
中华鲟属硬骨鱼类鲟形目。
鲟类最早出现于距今2亿3千万年前的早三叠世,一直延续至今,生活于我国长江流域,别处未见,真可谓“活化石”。
中华鲟是底栖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在江中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
河口区的中华鲟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蛇鲲属和蛹属及鳞虾和蚬类等,产卵期一般停食。
现在中华鲟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
六、孔雀Pavo muticus鸡形目雉科
又名为越鸟,东南亚东印度群岛和南亚印度产的一种大型的陆栖雉类,有羽冠,雄的尾毛很长,展开时像扇子,有绿孔雀、蓝孔雀、黑孔雀和白孔雀四种。
绿孔雀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群居在热带森林中或河岸边,羽毛可做装饰品。
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海拔20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以及疏林、竹林、灌丛附近的开阔地。
泰国、越南及缅甸,印度东北部至中国云南南部及中部地区、东南亚及爪哇有分布。
七、猕猴Macaca mulatta 灵长目猴科
猕猴是亚洲地区最常见的一种猴,也称为猢狲,黄猴、恒河猴、广西猴。
猕猴营半树栖生活,多栖息在石山峭壁、溪旁沟谷和江河岸边的密林中或疏林岩山上,群居。
分布于西南、华南、华中、华东、华北及西北的部分地区。
猕猴适应性强,容易驯养繁殖,生理上与人类较接近。
猕猴也常被用于进行各种医学试验。
在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猕猴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中被列为易危种。
八、猞猁 Felis lynx 食肉目猫科
猞猁别名猞猁狲、马猞猁,体型似猫而远大于猫,生活在森林灌丛地带,密林及山岩上较常见。
喜独居,长于攀爬及游泳,耐饥性强,可在一处静卧几日,不畏严寒,喜欢捕杀狍子等中大型兽类。
产于东北、西北、华北及西南,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九、雪兔Lepus timidus 兔形目兔科
雪兔是寒带、亚寒带代表动物之一,是一类个体较大的野兔,体长一般在510毫米左右。
耳朵短,尾巴亦短,是我国九种野兔(其余八种为东北兔、东北黑兔、华南兔、草兔、高原兔、塔里木兔、云南兔和海南兔)中尾巴最短的。
雪兔为了适应冬季严寒的雪地生活环境,冬天毛色变白,直到毛的根部;耳尖和眼圈黑褐色;前后脚掌淡黄色;夏天毛色变深,多呈赤褐色,是我国唯一冬毛变白的野兔。
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参考文献:
[1]郑光美,王岐山.1998.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北京:科学出版社,1~346
[2]陈效一.中国保护动物图谱.2004.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4):79~231
[3]刘明玉,解玉浩.2000.中国脊椎动物大全.辽宁大学出版社,(4):465~791
[4]刘凌云,郑光美.普通生物学.2004.高等教育出版社,(2):85~226
[5]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分子与细胞》.2007.人民教育出版社,78~101
[6]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遗传与进化》.2007.人民教育出版社,114~120
[7]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稳态与环境》.2007.人民教育出版社,7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