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爱、婚的光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人的性欲观
从中国性文化的历史看,实际上也经历着这样的历史。
中国古代圣人谈的最多的就是欲,狭隘一些说,欲就是性的代名词。
治欲,是中国圣人全力以赴要做的事。
中国古人讲性文化,并没有单独把性拿出来分析,而是把它放在人和世界的常理上来讲。
中国人讲禁欲,不是单指性欲和食欲,还有各种欲望。
在中国人看来,人世间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老庄强调“清心寡欲”、“不可见欲”,认为“故常无欲”,意思是说人的常性是没有什么欲望。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内
心世界的宁静。
然而,儒家认为,人的欲望是人的合理要求,是人的本性,只不过要做到节制就可以了。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食色,性也。
”由此孔子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
荀子发挥了孔子的观念,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
”又说:“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肌理好愉快,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向生之者也。
”如何节制呢?孔子说:“君子好色而不淫。
”“好色”是人的本性,“不淫”是指不过分地追求和贪恋。
这是就人与天合的角度说的。
从人生本身来看,与虫蚁相同,生命苦短,韶光易逝,所以不能亏待生命,而要顺乎人的各种意愿,及时行乐,否则后悔莫及,他说:“百年,寿之大齐,得百年者,千无一焉。
设有一者,孩抱以逮昏老,几居其半矣。
夜眠之所弭,昼夜之所遗,又几居其半矣。
痛疾哀苦,亡失忧惧,又几居其半矣。
”生命是如此易逝,如果不抓住它,不赋予它意义,不顺乎它的心意,对生命来说真是太亏了。
最后,杨朱则从终极意义上进行了论述,他说,生命对任何人都一样,都要死亡。
在死神面前,无论贵贱,无论贤愚,无论暴君,也无论平民,即使是那些守仁节欲、苦苦生活的人,都是一样的,双目一闭,什么都了了。
“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
腐骨一矣,孰知其异!”
那么,还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不要为博得一个好名声而折磨自己了。
折磨自己,就是折磨人性,折磨人性,就是违背天道,违背天道而活着,岂不是离本质太远了吗?
后世多不赞同杨朱的纵欲观,认为它代表了一种狂妄不羁、腐朽自私的人生观。
我倒认为,杨朱也是很深刻的。
他所思考的问题正是中国人几千年来难以回避也难以回答的问题。
的确,如果我们违背了天意,而刺瞎双眼,拒绝五色;挥刀自宫,灭绝性欲,岂不是欺天太甚!如果人生不死,真能
阴永远附于阳。
实际上,对这种法则的挑衅,首先不是来自于某种学说和思想,它来自于人性。
是人性的一次次苏醒与冲动及至反抗造成了一些既定事实,才焕发起一种思想和运动。
于是才有了另一种婚姻一夫一妻制。
这也渐渐成了经验,而且已经是既成法则。
试问:此种天理何存?有学者云:阴阳本平等。
两种天理都能蒙住人的眼睛和内心,因为经验使然。
然而这种经验真的是真理吗?否,还要观察人的本性。
因为在生活中,以经验的独立来争取婚姻上的平等似乎也渐渐有了问题。
平等是一种感受,即使经济上不平等也不会妨碍内心的平等。
学说总是有限的,卑陋的,书呆子。
西方首先有了一夫一妻制,然而婚外恋又成了风气。
中国的一些地方也是这样,这与过去一夫多妻制和男人可以逛窑子有什么区别呢?掩耳盗铃而已。
人类有一段历史是母系氏族,也就是说那时的婚姻是一妻多夫制,或者说女人是社会的主宰。
我们不知道那时的女人是不是像后来的男人那样也可以逛窑子,但从实用的角度来看,那时需要的是大量地繁殖人类,以抵制洪水猛兽。
那么,抛却人伦,只问天理何存呢?我想可能是:天地有母生焉。
这大概是人类的历史。
然而思想家总是要赋于其意义,也就是要找出人伦中的原因——情爱。
大多数思想家都不愿否认一个事实:爱情,被认为是婚姻的基础,尤其是近现代思想家。
实际上,这正是一夫一妻制的内在原因。
而且人类总是蒙着眼睛说话:“人的爱情有且仅有一次。
”这是很多天真的思想者所持的态度。
也有人在不断地提醒人们:人在不断地爱着,又在不断地失去,生生不息,永恒不灭。
但人们总是记着神话传说、荷马史诗、爱情小说和荆棘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