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雅各布逊的“隐喻”与“换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雅各布逊的“隐喻”与“换喻”
从词义学范畴来讲:隐喻是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之间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的引申方式。

换喻又名转喻,一种、一个词或词组被另一个与之有紧密联系的词或词组替换的修辞方法。

反映两类显示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的比喻,这种相关在人们的心目中进场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一类的现象。

可以分为三种:一、结果替代原因;二、使用者替代使用对象;三、实质替代形式。

例如:“北京”代替“中国”,“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

罗曼·奥西波维奇·雅各布逊(1896——1982),出生于莫斯科一个犹太人家庭,是20世纪最杰出的语言学家、诗学家和符号学家。

毕业后任莫斯科戏剧学院俄语教授,1920年移居布拉格。

1933年人教于捷克马萨里克大学(今普基涅大学),教授俄罗斯语文学和捷克中世纪文学。

1949年任哈佛大学斯拉夫语文学及普遍语言学教授。

1982年卒于波士顿。

雅各布逊的语言学术经验十分丰富,因此为促进现代语言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文学研究领域,雅各布逊对隐喻和换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他认为“隐喻以实在的主体同它的比喻式的代用词之间的相似性和类比为基础”,“换喻则以人们在实在主体和‘邻近的’代用词之间的接近联想为基础”,两者是一种二元对立模式,代表了语言的共时性模式与历时性模式的根本对立的本质。

在雅各布逊的《隐喻和换喻的两极》文章中说“相似性出现障碍的结果是阴雨无法实现,毗连性出现障碍则是环宇无从进行”。

由此可知,雅各布逊对“隐喻”和“换喻”的认识可以大致分别概括为“相似性”与“毗连性”。

正如他的语言学中,认为“话语段的发展可以沿着两条不同的语义路线进行的,这就是说,一个主题是通过相似性的关系或者毗连性关系引导出下一个主题的出现”,由于这两种关系分别在隐喻和换喻当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看来最好用“隐喻过程”这一术语称谓前一种情形,而用“换喻过程”来说明后一种情形。

所以,在语言学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文化模式、个性和语言风格的影响下,往往是其中一方,不是隐喻过程便是换喻过程,取得对另一方的优势,也就是说:这两种过程非此即彼地受到抑制,甚至会完全停滞。

在文中所提到的一次著名的心理学测验当中,儿童在说出头脑里出现的最初的语言反映时,恰恰在这次实验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语言,所有的结果,不是对原有事物(刺激物)的替换,就是对原有事物的补充,。

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原有事物和补充语一起构成了地地道道的某种句法结构,往往是一个语句。

这两种类型的反应被分别称为“替换性反应”和“谓语型反应”。

例如:就替换型反应而言,同言重复“棚屋”;同义词“窝棚”和“茅屋”;反义词“宫殿”以及隐喻“山洞”和“地穴”。

两个词所具有的相互代替的能力便是位置相似性的例证。

故特定的个人正是在位置和语义两方面,通过选择、组合或归类,在运用相似性和毗连性的联系,从而显现出个人风格、趣味和语言的偏好。

并且,相似性和毗连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语言艺术上便显得尤为显著。

而在时隔格律的
各种形式中可以找到可供研究这一关系的丰富材料。

在语言的任何层次,无论形态的、词汇的、句法的,还是措辞用句上的,都会以其中之一的方式出现,从而产生了引人注目的一个完整系列。

这便为我们在特定的语言集团中判断哪些是对应现象提供了客观依据。

如:在俄国抒情诗歌中,占据优势地位的的是隐喻结构,而英雄史诗里则以换喻手法为主。

·······
隐喻是相似性,换喻是毗连性,并且隐喻和换喻这两种手法之间的竞争无论在个人还是在社会的所有象征过程当中都有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