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是《尚書·泰誓》中具有永恆性、定論性的治國平天下的大道。

意謂人民的眼睛就是上天的眼睛、人民的耳朵就是上天的耳朵。

人類歷史的進程無論發展到何時,只能遵循不能違悖。

過去如此,現在亦然。

諸如“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天地間有桿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等,均是這一定論通俗、具體的體現。

“言為心聲”,民聲就是民心的反映,不可充耳不聞。

否則便是“悖道逆天”自絕於人民。

歷史是一面鏡子,閉目塞聽、拒諫飾非者只要照一照則會自慚形穢,無地自容!!!
一、令群臣直言詔 ——唐太宗
朕聞堯舜之君,自愚而益聖;桀紂之暴,獨智以添愚。

故異于逆順于忠言,則殊榮辱於帝道。

朕登躡宇內,字育黔黎,恐一德之或虧,懼小瑕之有累,候忠良之獻替,想英俊之微猷。

而諫鼓空懸,逆耳之言罕進;謗木徒設,悸心之論無聞。

昔惟魏征,每顯餘過。

自其逝也,雖過莫彰。

豈可獨非於往時,而皆是於茲日。

故亦庶僚苟順,難觸龍鱗者歟?所以虛己外求,披迷內省。

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誰之責也。

自斯以後,各悉乃誠,若有是非,直言無隱。

(譯:朕聽說堯、舜這樣的明主,克己自謙而愈加聖明;桀、紂這樣的暴君,自作聰明,卻反而更加愚昧。

因此,對於拒絕或聽從忠言的不同態度,就會導致帝道榮辱之不同。

朕榮登皇位,統治天下,撫育百姓,擔心有一件事辦不好,懼怕極細小的過失會引發起不好的後果。

因而時刻等候忠良之臣提供意見,盼望才俊之士進獻良謀。

但是諫鼓空掛,很少有人進獻逆耳的忠言;謗木徒然設置,令人震驚的言論卻沒有聽到。

過去全靠魏征,每每暴露我的過失,可是自從他去世後,朕雖然有失誤卻無人指出,難道唯獨過去朕有錯誤,而現在就都正確?可見這都是百官隨便順從,不敢觸犯皇帝的威嚴啊!所以朕虛心採納和徵求眾官建議,誠懇地剖析和反省自己,(你們)提出建議而未被採納,這是朕所自願;但是,朕要採用,卻沒有人發表言論,又是誰的過錯?自今以後,各位官員人人全力以赴,如果朕有做得不對的地方,也要毫無顧忌地指出來,不要有所隱瞞。


二、令官民各上便宜詔 ——魏·孝文帝
帝業至重,非廣詢無以致治;王務至繁,非博無以興功。

先王知其如此,故虛己以求過,明恕以思咎。

是以諫鼓置於堯世,謗木立於舜廷,故能耳目四達,庶類鹹熙。

朕承累聖之洪基,屬千載之昌運,每布遐邇,景行前式。

承明之初,班下內外,聽人各盡規,以補其闕。

中旨雖宣,允稱者。

故變時法,遠遵古典,班制俸祿,改更刑書。

寬猛未允,人或異議,思言者莫由請,求諫者無因自達,故令上明不周,下情壅塞。

今制百辟卿士,工商吏民,各上宜。

利民益治,損化傷政,直言極諫,勿有所隱,務令辭無煩華,理從簡實。

朕將覽,以知世事之要,使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為戒。

(譯:建立王朝的事業十分重要,不廣泛徵求意見就不能達到大治;君主的事務十分繁多,不博采眾人之言,就不能建立功業。

先王知道這一點,所以虛己以求過,明恕以思咎。

由於諫鼓置於堯世,謗木立於舜廷,消息很靈通,所以萬物興盛,國家大治。

我承繼歷代先帝的基業,擔負著興盛國家的責任,所以推行教化,以古代的制度做為
準則。

承明初期,向內外頒佈了詔書,所任人民各自盡力進諫,以補朝廷之缺。

我的旨意雖然已經宣佈,但稱心如意、公平允當的並不多。

所以我改變了現在的法則,遵循古代的制度,按照班位決定俸祿,變更法律條文。

以前寬大嚴厲並不均衡,有人持有異議,想提意見的人無處申訴,而想納諫的則無法辦到。

所以使君主求諫之心不能得到貫徹,而下面的意見又不能及時上報。

現在我規定,諸侯大臣及工商吏民,各自向朝廷進諫。

無論是君主所做有利於人民和國家治理的事,還是傷風敗俗有損教化的事,臣民都要毫無保留的提出自己的意見,但一定要避免辭藻繁冗華麗,而道理要質樸、簡約。

我將親自批閱臣民的上疏,以便得知國家大事的綱要,使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為戒。


上述兩則史實,雖然出自兩個不同朝代的最高統治者,但求賢、納諫若渴是一致的,旨在希冀時時聽到民聲,下情上達。

兩個最高統治者都是封建王朝的皇帝,尚且能“虛己以求過”,何況一再宣稱民主、自由的社會主義呢?更應廣開言路,垂聽民聲。

“先民有言,詢於芻蕘。

”《詩經·大雅·板》意謂“古代賢人,向割草打柴的黎民請教徵求意見”。

漢·王充在《論衡·書解》篇中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國家政治的晦明、得失,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看得一清二楚。

他們的共識往往最真實地表現在街談巷議和網路的貼子之中,哪怕是怨氣沖天,怒髮衝冠也不失為實實在在,善策良謀盡在其中,豈可置若罔聞?《三國志·吳書·樓玄傳》曰:“興國之君樂聞其過,慌亂之主樂聞其譽。

”某些自以為是的陰謀家,一貫正確的無恥政客,請問爾系前者還是後者???若自詡為後者的話,堪稱荒謬至極!“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何來一貫正確???
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也曾引用過《宋史·喬行簡傳》中的名言:“賢路當廣而不當狹,言路當開而不當塞。

”事實證明卻是說一套做一套。

比如說網路媒體依法依規嚴格管理固然應該,但是很多依法依規,至情至理、利國利民的貼子,被“網路殺手”封殺!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務之急是著手解決凸顯的不可調和的種種矛盾,諸如(1)地方與中央的矛盾,為什麼中央三令五申禁止的有關規定,到地方就變味、失效?(2)官民之間的矛盾,為什麼官民的魚水情會變成“油水情”(吳邦國語)。

(3)貧富差距日益加大的矛盾,為什麼勤勞不能致富,打工一輩子卻買不起遮風避雨的“窩”?反之不勞而獲的權貴卻能發家、一夜暴富???
如是危及共產黨執政地位的矛盾,欲出自權貴之口,則是一好百好;欲出自廣大人民群眾之口則是危在旦夕。

聽誰的,照誰說的做,是鞏固執政地位的關鍵。

漢·韓嬰在《韓詩外傳卷十》中曰:“有諤諤爭臣者,其國昌;有默默諛臣者,其國亡。

”此之謂也。

“得萬人之兵,不如聞一言之當。

”《淮南子·說山訓》是以廟堂之上的政要們不妨學學魏孝文帝和唐太宗的“廣開言路、虛己納諫”何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