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性复核程序在审计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审计》1998年第5期(总第144期)
根据《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规定,注册会计师可将分析性复核程序运用于审计计划和审计报告阶段,也可运用于审计实施阶段。

在会计报表审计的计划、实施和报告三个阶段中,注册会计师可根据具体目标对运用程序、方法和层次作出选择。

下面就其在审计三阶段的运用加以阐述。

一、在审计计划阶段的运用
在计划阶段运用分析性复核的目的主要是使注册会计师更加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情况,确认资料间的异常变动和意外情况,识别财务与经营弱点,确定具有潜在风险的审计领域,引导审计资源,计划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注册会计师可以按分析性复核的四个步骤进行分析性复测试,对通过分析而发现的重大差异,注册会计师应对其进行调查,并采用相应的措施,决定是否修改审计计划。

对由于注册会计师在估计期望值时使用的方法不当因素引起的重大非预期差异,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修订原预期值来解决。

不能合理解释的重大差异可能就是具有潜在风险的领域,注册会计师应考虑追加适当的审计程序或计划采取更详细的审查。

在计划阶段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可缩小审计范围,确定审计重点,使审计更有效率和效果。

二、在审计实施阶段的运用
在审计实施阶段,注册会计师将分析性复核直接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结合其他测试提高注册会计师把握或降低细节测试水平。

在实质性测试应当考虑以下十个方面的因素:
(一)分析性复核的目标。

在审计实施阶段,注册会计师将分析性复核直接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能够完成的审计目标:总体合理性目标;存在性目标;完整性目标;估价目标;分类目标;截限目标;准确性目标;充分披露目标。

(二)分析性复核的可信赖程度。

一般情况下,分析性复核结果的可信赖程度决定于以下因素:
1、分析性复核所涉及项目的重要性;
2、分析性复核结果针对同一审计目标实施的其他审计程序的结论的一致性;
3、分析性复核预期结果的准确性;
4、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
5、实施分析性复核程序者自身的能力与经验。

(三)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及相关信息的可分解程度。

(四)信息的相关性。

为使分析性复核的结果有用,所采用的数据信息必须与目标相关。

信息的相关性还意味着信息数据之间的关系是确定的。

它与环境的稳定性相关,几乎是成正比关系。

(五)相关信息的可获得性。

分析性复核得以进行的基础是信息数据之间的关系,它包括信息数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关系和明确
审计实务
分析性复核程序
在审计中的运用
◆刘军燕
《河北审计》1998年第5期(总第144期)审计实务
的因果关系。

离开了这个基础,分析性复核就无法运用,因此,相关信息的可获得性是至关重要的。

相关信息的可获得性决定于以下因素:相关信息的来源;获得相关信息的渠道。

(六)相关信息的来源。

分析性复核不仅要用到被审计单位内部的信息数据资料,而且还要用来自外部的信息资料。

如企业内部数据资料、行业情况、一般经济形势等。

(七)相关信息的可靠性。

如果分析性复核所用的相关信息不可靠,分析性复核的结果就很值得怀疑。

相关信息的可靠性可基于以下因素来判断: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前期审计中发现的会计调整事项;前期审计结果。

(八)相关信息的可比性。

比较是分析性复核的常用技术之一,但如果信息间不具可比性时,比较毫无意义,所以在对某些数据进行比较前,有必要考虑它们的可比性。

财务信息的可比性主要受会计方法的影响。

不同单位的信息可比性受会计方法的影响,同一单位的财务信息可比性主要受会计方法的一贯性影响。

(九)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指内部控制结构设计的健全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如果内部控制结构设计健全合理,各结构要素内的各项政策和程序能够得到贯彻执行并发挥作用,那么,可以认定内部控制有效。

内部控制有效性对所产生的信息资料有很大影响,它决定着信息资料的可靠性和可获得性,从而也决定着分析性复核结果的可信赖程度。

(十)前期审计中发现的会计调整事项。

三、在审计报告阶段的运用
在报告阶段运用分析性复核的目的在于对会计报表进行全面的复核,评价会计报表的总体合理性,帮助注册会计师形成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

在审计结束时,运用分析性复核,是对重大错报事项或财务问题作最后复核,帮助注册会计师对已审查过的财务报表作最后的“客观观察”。

注册会计师采用分析性复核对审计工作底稿和会计报表作最后复核,是很普遍的做法。

具体应复核以下内容:
(一)审计程序的恰当性。

复核审计项目所采用的程度是否符合审计计划的要求,是否在审计过程中充分运用;是否在审计工作底稿中恰当记录等。

(二)审计工作底稿的充分性。

复核每份审计工作底稿的标题、编制日期、资料来源等基本要素是否完整,表达是否清晰;收集的被审计单位的资料,注册会计师制定的审计计划,审计程度及审计步骤是否编入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是否足以支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等。

(三)审计过程中是否存在重大遗漏。

主要复核在审计计划和实施阶段所确认的异常事项是否已收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会计报表是否存在重要的未确认的异常事项等。

(四)审计工作质量是否得到保证。

复核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是否遵循了审计准则,审计工作是否已实现了审计目标,提出的审计意见是否与审计工作结果一致等。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