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一课一练第四单元昼夜与生物第2课时∣青岛版(六年制,三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夜与生物》习题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一、基础过关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
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1.白天人们的活动比较();早晨醒来,()、()会加快;傍晚,体温会比清晨升高约(),血压也从早上()升至();这是人类长期“()”形成的节律。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2.像喜鹊、燕子等动物喜欢在白天活动,我们称它们为(),像()等动物喜欢在夜间活动,我们称它们为夜行性动物。

无论昼行性动物还是夜行性动物,都是根据()来安排他们活动、休息和生殖的时间的。

3.18 世纪,植物学家()对植物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不同植物开花时间是不同的,而且发现同类植物每天都在同一时间开花,从而编排出一个“()”。

二、综合训练
(一)请你选择
1.下列动物中属于夜行性动物的是()
A.蝙蝠
B.喜鹊
C.家鸽
D.燕子
(二)请你判断
1.蝙蝠和蜜蜂常常相遇,猫头鹰和蛇不可能相遇。

()
2.燕子和猫头鹰常常相遇,因为他们都是夜行性动物。

()
3.蝙蝠和蜜蜂常常相遇,猫头鹰和蛇不可能相遇。

()
4.受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各种花开放的时间可能会发生变化。

()
5.动物会有一些独特的习性,跟适应生存环境有关。

()
三、拓展应用
1.想想下面动物的活动特点,并用线连起来。

昼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
喜鹊猫头鹰蜜蜂燕子蝙蝠麻雀蝴蝶蛾
2.昼夜变化对动物有什么影响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吧?
3.调查一下,哪些动物是在昼间活动,哪些动物是在夜间活动?
4.昼夜现象对人类的行为有影响吗?
5.你的一天的作息时间是怎么安排的?
参考答案
一、基础过关
1.活跃;心跳、呼吸1摄氏度,起床时的最低点、晚上的最高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2.昼行动物,蝙蝠,昼夜更替
3.林勒阿斯、花钟
二、综合训练
(一)请你选择
1.A
(二)请你判断
1. (×)
2. (×)
3. (×)
4. (∨)
5. (√)
三、拓展应用
1.想想下面动物的活动特点,并用线连起来。

昼行性动物喜鹊蜜蜂燕子麻雀蝴蝶
夜行性动物猫头鹰蝙蝠蛾
2.略
3.略
4.人与生活在自然界的所有其他生物一样,并非仅仅是自身独立
存在而已,必须依赖和适应自然环境,有机体有节律的生活必须与昼夜节律这一客观节律相互协调一致,才能够生存下来,繁衍昌盛。

有机体经常是按照与外界周期性变化相同步的适应性变化,来创造体内活动的条件。

人体的多种生理指标,如体温、氧耗量、血压、白细胞数、血液中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其他多种激素的含量、脑组织生物化学成分的含量等,都具有昼夜节律,几乎全部生理功能都具有周期为24h的节律性变化。

早晨醒来后神清气爽,生机勃勃,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昼夜节律在此时处与最高峰有关。

当24h节律被破坏时,可能引起机体多种生理功能障碍。

研究昼夜节律与生物体内功能变化关系的学科称为时辰生物学(chonobiology)。

由于一天内的生物学时间变化,机体抵抗力的强弱也随着变化,甚至连生死的时间也有所不同。

将小鼠曝露在噪声很强的环境中,它在白天休息期几乎不受影响,到夜间活动期则狂躁不已、发生痉挛甚至死亡。

人也因为生物时间变动而产生很多不同的反应,而且不同个体的昼夜节律也很不相同。

有的人早晨工作效率高,有的则在午后工作效率高,而有的甚至在夜间工作效率最高;有的时候情绪安定,有的时候容易激动。

在不同时刻进行的心理学与生理学试验,所得到结果也不一致。

孕妇为什么常常在夜间出现阵痛,在早晨分娩?医师为什么经常在这些时候因心肌梗死患者发病而忙碌?青光眼的疼痛、各种过敏性哮喘也总是在一定时刻发作;甚至药物的效果也随一天的生物学时间而不同,合适的给药时间,可以使药物产生最大的治疗效果和最少的不良发应,由此而诞生了时辰药物学这门新的学科。

5.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