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专题六压缩语段教师用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压缩语段——削减“枝叶”,保留“主干”
——高考真题感悟
1.(2016·浙江高考)提取所给材料的主要信息,在横线处写出四个关键词。

引力全称万有引力,指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加速靠近的趋势,简单说就是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作用力。

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视野里,引力等价于弯曲的时空。

而引力波就是在弯曲的时空这个大背景下,当发生有质量的物体加速运动导致的扰动时,由此产生的波动如波纹一样向外传播的现象。

一个世纪前,爱因斯坦预测了引力波的存在,但近百年来,科学家们并未找到证明它存在的直接证据。

华盛顿当地时间2016年2月11日,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台(LIGO)实验组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首次直接观测到了由两颗恒星级黑洞13亿年前并合产生的引力波。

这是科学史上又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

引力波的发现对普通人的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科学家们表示,一个新的重大科学发现,总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无法预估的发展。

18世纪描述电磁波的麦克斯韦理论确认的时候,也没有人知道会给人类带来什么,但是现在不管是电视机还是移动电话,都与电磁现象有关。

解析:首先确定该则材料的主要说明对象,也就是第一个关键词“引力波”,在第一段段末。

第二段是美国首次发现引力波。

第三段是引力波的发现带来的影响。

提取后两段的关键词语,使之与“引力波”组合成一个能够概述材料主要内容的句子“引力波首次发现带来的影响”,关键词语就是:“首次”“发现”“影响”。

参考答案:引力波首次(或“美国”)发现影响(或“意义”)
2.(2013·浙江高考)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文字的寓意。

不超过25个字。

太阳怨云:“你为什么总是匆匆跑掉?”云怨风:“你为什么吹得我站不住脚?”风怨太阳:“你为什么总是用灼热的鞭子赶着我跑?”
最后,雨一直下不来,禾苗干死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由果溯因不难得出答案,本则故事的结果是“雨一直下不来,禾苗干死了”,原因是“太阳”“云”“风”互相“怨”。

参考答案:讽刺那些不承担责任、互相推诿而误事的现象。

3.(2012·浙江高考)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食品添加剂”下定义。

①食品添加剂是有意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质。

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

③食品添加剂既可以是化学合成物质,也可以是天然物质。

④食品添加剂加入到食品中的目的是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

答:
解析:下定义,一般用“……是……”或“……叫……”的句式。

解答此题可分两步:第一步提取信息,第二步进行整合。

题干中要求为“食品添加剂”下定义,那么就按照下定义的三个步骤筛选相关信息:第一,找出被定义项的邻近属概念:“化学合成物质”和“天然物质”。

第二,找出“种差”,找准“种差”是准确下定义的前提。

这就要对提供的几句进行信息提取。

题中①②④分别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作用和目的三个方面揭示种差。

第三,找出联结词,见③句的“是”。

按照下定义的步骤提取信息后,下一步就要对筛选的信息进行整合,要求用一个单句来表达“食品添加剂”的内涵。

通过比较发现①句符合下定义的形式,整合时不妨以这句为框架,其他三句作为它的修饰限制成分。

为了简洁还要把重复的内容、次要的内容删去。

参考答案: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有意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

4.(2012·浙江高考)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不久前,某地一所高中对700名学生做了以“你觉得你离父母有多远”为主题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69%的学生认为与父母有代沟,其中6%的学生觉得离父母很远。

很多学生说,与父母沟通时,除了学习再无别的话题。

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答:
解析:本段文字有三句话,由新闻材料的组成可知,第一句是次要信息,可选取第二、三句作为中心关键句,然后加以提炼概括。

提炼时要抓住几个关键词思考:“有代沟”“很远”“除了学习再无别的话题”。

参考答案:调查显示,多数学生与父母存在代沟。

(或“调查显示,学习成了多数学生与父母沟通的唯一话题”)
5.(2010·浙江高考)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25字)
对于五四时期的新文学阵营而言,所谓“新”,代表着晚近的先进的事物,代表着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而“旧”则是落后的腐朽的事物,是应该抛弃和埋葬的。

可是在旧文学阵营的眼中,所谓“新”,只是新潮的、还未经过时间考验的东西,往往昙花一现,其中有太多需要去掉的夸饰和虚伪,而“旧”则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真理,是过去的精华所在。

答:
解析:解答此题,可采用“分层法”,即先给所给文段划分层次,概括出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写出符合要求的答案。

参考答案:五四时期新、旧文学阵营对“新”“旧”的理解有差异。

(或:新、旧文学阵营对“新”“旧”的价值判断不同)
1.压缩语段题主要考查题型有何特征?
题型灵活多样,新闻类、下定义类、寓意提炼类和语段要点概括类等类型均有涉及。

2.命题在选材上有何特点?
试题的选材新颖,往往与时代相关,体现时代特色。

材料性质丰富,既有记叙性材料(如2013),又有说明性材料(如2016),还有议论性材料(如2010)。

————————————————————————————————————
压缩语段考查形式比较灵活,经常与连贯和补写语句题合并考查。

从命题上看有如下特点:
1.考查题型:记叙类压缩(含新闻类和寓言类)、议论类压缩、说明类压缩(含下定义类)和提取关键词类压缩(此种考查形式,前三种题型中皆可见之,而本专题着意专述,以示其重要)。

2.选材特点:试题的选材新颖,往往与时代相关,体现时代特色。

试题素材,一般是社会上刚刚发生的事情,刚刚出现的一种现象。

如2016年浙江卷的“引力波的发现”。

记叙类压缩(含新闻类和寓言类)
记叙类题目,故事性较强,以报道、叙述或介绍一件事或一个人为主要材料,要求根据其主要信息进行概括表达。

主要题型:一是新闻类压缩,二是寓言类压缩。

阅读时要抓住记叙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和结果,概括起来就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干了什么事,怎么干的,有什么结果”;要揣摩语段有几个情节,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哪些情节对刻画人物紧要,哪些是体现中心思想的关键之处,哪些是附带的东西。

最后根据字数要求,对这些信息做适当的调整。

(一)新闻类压缩
常见的考查形式有:拟写一句话新闻,拟写新闻标题,拟写导语,概括消息要点等。

1.拟写一句话新闻
[例1] 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将其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字。

据京华时报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泰国期间,中泰两国签署了《关于深化铁路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跨国铁路激发“泛亚铁路网”联想,高铁所代表的“中国速度”,将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新动力。

铁路专家、同济大学教授孙章介绍,中国高铁在国内大发展的——洞悉高考4大命题点
同时,也积极谋划“走出去”。

目前中国已经与包括美国、巴西、白俄罗斯在内的多个国家建立高铁合作关系。

他认为,中国高铁能在短短几年间驶出国门,主要有三大优势。

首先是性价比,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国外建设高铁每公里成本为0.5亿美元,而中国只有0.33亿美元;其次是技术;最后是安全性。

[自主尝试]
[解析] 首先找出新闻的陈述对象“谁”——中国高铁;然后从“干什么”角度概括事件主体——走出国门;新闻的后半部分介绍了中国高铁走出国门的三大优势。

最后用一句话概括,注意字数限制。

[参考答案] 三大优势助中国高铁走出国门
[解题方略]
拟写一句话新闻2步骤
第一步:根据新闻要素,准确筛选答题信息点
新闻分导语、正文等几部分,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而关键信息主要集中在导语一段,所以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导语部分。

要对提供的材料做全面阅读,辨别一下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即时信息和背景信息等,以便准确确定重点语句。

第二步:选择句式,组合信息
首先应选择句式,安排层次。

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通常采用陈述句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人物和事件构成主谓句。

还要注意在表达形式上必须是“一句话”,这“一句话”应尽可能是单句,必要情况下可以是复句,不能是句群。

另外,还要注意控制字数,草拟答案。

2.拟写新闻标题
“拟标题”比“拟一句话新闻”要求更高,它不仅要高度概括出内容,还要讲求句子形式的优美,有文采。

标题往往不需要时间(注重时效性的除外),只要求两个必备要素:人物、事件。

新闻标题的主标题旨在揭示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副标题用以补充说明情况或指出内容范围,做出内容提要等。

试题中通常要求拟写主标题,有的要求同时拟写主标题和副标题,但单独拟写副标题的题目不大常见。

[例2] (2013·安徽高考)某校利用宣传橱窗举办关于“蛟龙”号的专题展览,展览包括四个板块。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为展览拟写总标题和各板块标题。

要求:简明生动,每个标题不超过8个字。

“蛟龙”号是我国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设计,除少数非核心零部件之外,绝大部分零部件都是“中国制造”,总装也由我国独立完成。

“蛟龙”号技术上拥有三个优势,即先进的近底自动航行和悬停定位功能、高速水声通信功能、强大的续航供电功能;与国际上现有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相比,其综合性能稳居前列。

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顺利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7 062米的深处,全世界为之瞩目。

此次深海作业的成功,证明这条“中国龙”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海域潜航的能力,标志着海底资源宝库向中国人敞开了大门。

[自主尝试] 总标题:
板块标题:①②
③④
[解析] 对语段进行压缩时,首先要明确语段的写作中心,然后找出能够体现中心的句子,并对其进行概括。

本题要求先对整个语段进行概括,拟出总标题。

文段内容是关于中国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

文段第一个句子是领起句。

后面四个句子包含四层意思,分别提取句中的关键词语——中国制造、稳居前列、世界瞩目、海底资源宝库敞开大门,加以整合即可。

[参考答案] (示例一)总标题:中国蛟龙!
板块标题:①真正中国造②世界第一流③蛟龙潜深海④探宝四大洋
(示例二)总标题:中国龙,我骄傲!
板块标题:①中国制造大显神威②技术性能世界一流
③蛟龙潜海世界瞩目④海底宝库敞开大门
[解题方略]
拟写新闻标题4注意
(1)注意一语破的
要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所报道的主要内容,不必拘泥于新闻要素是否齐全,拟写标题往往不需要时间、地点。

因为标题下有具体内容,故只要求有两个必备要素:主体(人物或单位或事物)+事件。

(2)注意旗帜鲜明
标题要是非明确,爱憎鲜明。

新闻中所报道的事实,有的令人气愤,有的令人欣喜,有的令人同情,有的令人悲哀,拟写新闻标题不能无动于衷,要明确表达作者的立场。

(3)注意生动活泼
标题要有表现力,注意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引用等)。

如:中国经济一直在“升温”(比拟)。

(4)注意字数限制
拟写一句话新闻的题目大都有字数限制——不超过××字。

超过字数一般要扣1分。

3.概括消息要点
消息要点和一句话新闻的不同点:一般来说,消息要点比一句话新闻要详细些,包含的信息点要多些。

因此,除了新闻的要素外,原材料中其他内容要点也应在字数允许的范围内概括出来。

[例3] (2014·辽宁高考)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5个字(含标点符号)。

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将在今年下半年发射,届时将搭载“嫦娥五号试验器”,执行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验证试验的发射任务。

为确保“嫦娥五号试验器”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进行了多项技术攻关。

整体上火箭“身体长高、翅膀变长”,芯级火箭增高1.5米,两个助推器加长0.8米。

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同时采用“天基测量”技术和最新的高码率传输技术,可以向地面技术人员传输火箭飞行过程的实时遥测数据,实现了“实时问诊”和“宽带传输”。

[自主尝试]
[解析] 本题所给的材料是一则新闻,对新闻内容的压缩,可以先找出其叙述的主要对象,即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

然后分析新闻材料,筛选出关于这一对象的主要事件及其发展情况,即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将搭载“嫦娥五号试验器”执行发射任务,它进行了多项技术攻关。

[参考答案] 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将搭载“嫦娥五号试验器”执行发射任务,它进行了多项技术攻关。

[解题方略]
概括消息要点3步骤
[提示] 组合信息时注意字数要达“标”,语言要规范,要点的组合一定要符合语法规范,有内在逻辑联系,并且要符合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

(二)寓言(哲理故事)类压缩
寓意(哲理故事)提炼题一般是给一则或几则寓言材料或其他具体性很强的材料,要求提炼出一定的哲理或抽象的意义。

它与常见的压缩题不同,它压缩的结果往往不是原文内容本身,而是原文叙述反映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要求能够把握事物的属性或共性,综合性强。

[例4] (2007·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积极修炼,终于化成了蝴蝶。

蝴蝶日日为食物奔波,还要防备天敌。

蝴蝶很怀念曾经是庄周的日子。

[自主尝试]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概括寓意要结合寓言故事的内容全盘考虑,并由故事表面出发,结合生活现实揭示深层意蕴。

由果溯因不难得出答案,本则故事的结果是“终
于化成了蝴蝶,(却)很怀念曾经是庄周的日子”,原因是“日日为食物奔波,还要防备天敌”。

[参考答案] ①没得到的总比已有的好,拥有了又怀念失去的。

②生活中的“围城现象”是普遍的。

[解题方略]
寓言(哲理故事)类压缩巧提炼
做这类题要先整体把握材料内容,再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材料中提炼出具有一般意义的道理来。

作答时要把握由物及人、由事及理的思路,源于文本,准确概括。

或者,把握材料内容,对之做出针对性的评价。

论等。

[例5] 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25字)
创造性思维对思维者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创造性思维与思维者的天赋有一定的联系。

在某种意义上,创造性思维的天赋就是一种高度的敏感性、感受力和洞察力,他就像卓越的探矿者,善于发现并开掘深深地掩埋在地下的矿藏。

再者,思维者对他所思维的对象应有浓烈的兴趣,如果一个研究者对他们研究的对象缺乏兴趣,他要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是不可能的。

当然,不管一个人有多么高的天分,也不管他对自己思维的对象怀着多么强烈的兴趣,如果他是浮躁的、缺乏意志力的,他不能把自己的注意力长久地、锲而不舍地集中在自己的思维对象上,要做出创造性思维是很困难的。

[自主尝试]
[解析] 这是一个议论性语段,第一句为论点,以下几句为论据,是对首句中“思维者的素质”的具体展开。

语段分为三层,“再者”“当然”是把握层次的关键词。

“天赋”“兴趣”“意志力”是三个层次的关键词。

[参考答案] 创造性思维与思维者的天赋、兴趣和意志力有关。

[解题方略]
议论类压缩题2方法
(1)串联关键语句法
对议论类语段进行压缩,一般可舍弃论据,弄清论证思路,注意文中的关联词语及过渡句,将过渡句、中心句、总结句等关键的语句利用语段的论证思路串联起来,即可作答。

(2)概括浓缩法
对原文重新组织、概括浓缩,而不是通过原文的支撑材料提炼观点;或采用“提取归纳论点”法,即把原文看成是用作论据的材料,从这些材料中提炼论点。

以说明方式为主的语段,其主要信息是“被说明的事物,被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说明的目的”等。

说明类压缩题一般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概括事物的性质、特征、成因等主要信息,即一般说明类压缩题和给某一概念下定义类压缩题。

(一)一般说明类压缩
[例6] (2015·山东高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以“志愿服务”开头,概括志愿服务的作用。

要求:①要点全面;②不超过50字。

志愿服务是一项以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为参与前提的社会事业,重在出力而不是出钱,致力于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

这项事业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的内心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面,都期望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志愿服务是把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的一种途径。

志愿者在从事服务的过程中,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自主尝试]
[解析] 以“志愿服务”开头,限定了语言组织的形式。

语段共有四句话:第一句介绍志愿服务是一项社会事业,致力于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第二句介绍这项事业的历史和作用(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第三句介绍志愿服务是把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的一种途径;第四句表明志愿者在从事服务的过程中,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整合四句话的四方面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在概括的过程中,注意删次留主,根据字数概括压缩。

[参考答案] ①志愿服务能够弥补政府和市场服务的不足,②推动社会文明发展,③实现个人美好价值,④使人获得精神满足。

[解题方略]
说明类压缩题3步骤
此类试题一般要求根据材料概括其主要信息(内容),或对一事物做解释。

一般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概括压缩:
(二)下定义类压缩
下定义,就是用简短明确的语句揭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或本质的一种逻辑方法。

[例7] (2013·山东高考)对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给“创造”下定义,不超过30字。

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创造包括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

创造一定要获得成果。

形形色色的创造成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精神性的,即新的认识;另一类是物质性的,即新的事物。

这些创造成果不管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都必须具备“首次获得”这个必要条件。

[自主尝试]
[解析] 题干要求为“创造”下定义,答题时,首先要找出被定义概念的邻近大概念“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然后提炼本质特点,包括“首次获得”“精神性的”“物质性的”“成果”等;最后按下定义的语言形式组成句子,注意字数限制。

[参考答案] 创造是人首次获得精神或物质成果的思维和行为活动。

[解题方略]
运用下定义“公式”,遵循3步骤
下定义的基本“公式”是“被定义概念=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邻近大概念”。

“被定义概念”是小概念,暂且用“小”来代替,“邻近大概念”是“被定义概念”的上一级概念,暂且用“大”来代替;“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也用一个字“特”来代替。

那么,下定义的公式也可以简化为“小=特+大”。

运用“公式”下定义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步骤一:找“大”,即找到被定义概念的邻近大概念
如要给“笔”下定义,要先找到“笔”的“邻近大概念”——“文具”。

以“东西”“物质”为“大”不行。

前者太俗,后者太“宽”,也就是说,“笔是东西”与“笔是物质”都不贴切。

以“工具”为“大”,说“笔是工具”,也不太贴切,只有说“笔是文具”才贴切、准确。

步骤二:找“特”,即找到被下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
“笔”的本质特点为“用来写字画图”;而“细长的”“可以握在手中”等,是次要特点,可以略去。

步骤三:连接“小”与“‘特’加‘大’”
以“被定义概念=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邻近大概念”这一“公式”来表述。

根据上面例子,“笔”的定义应为“笔是用来写字画图的文具”。

“笔”的定义,还可以灵活表述。

或表述为“用来写字画图的文具叫作笔”,或表述为“笔这种文具是用来写字画图的”。

前者“公式”为“特+大=小”,后者“公式”为“小+大=特+的”。

无论怎样表述,下定义都应有“被定义概念”“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邻近大概念”这三个要点。

关键词这一概念,在人们撰写正规论文时经常被涉及,指的是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中最紧要的词语。

提取关键词属于压缩信息类题型,考查学生概括思想内容、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提取关键词,说到底就是要善于提取有效信息,善于运用恰当的词语表达。

[例8] (2010·江苏高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

科学家在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复杂的碳链式反应。

当水流从空气中“大口吮吸”二氧化碳并侵蚀石灰岩时,持续不断的吸碳过程就开始了。

接着,在岩石表面自由流淌的酸性水流携带着大量碳酸氢根,随着自然界的水循环辗转奔向江河湖海。

此时,浮游植物体内的“食物加工厂”在急切地“找米下锅”,它们惊喜地发现,只要分泌一种叫作“碳酸酐酶”的催化剂,对水中的碳酸氢根“略施魔法”,等待加工的“米”——二氧化碳,就唾手可得。

最终,光合作用将大量随波逐流的碳转化成有机碳,封存于水生生物体内。

[自主尝试]
[解析] 答题时首先要注意语段中这样几个词,“当……”“接着”“此时”“最终”,由此不难看出所给语段重在介绍该反应的过程,这样在每个阶段寻找重点词语即可,可从“吸碳”“分泌”“催化剂”“略施魔法”“光合作用”等词语中进行排查。

[参考答案] (1)吸碳(2)“略施魔法”(3)光合作用
[解题方略]
提取关键词“4关注”“1回顾”
(1)关注话题
任何语段,总是围绕着一个话题展开,体现话题的短句或词语往往是关键词之一。

(2)关注关键句
语段中的有些句子起到关键的作用,或提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承上启下,或总领全篇。

抓住这些句子,就能理出关键信息的方向,顺蔓摸瓜,就能找到相应的关键词。

至于那些为了说明某些必要信息,不得不加上的一些说明性、修饰性的内容,则应予以删除,以便凸显出主要信息。

(3)关注同类信息或高频词语
有一些语段,其中有较多的相同词语或者内容相近的语句,我们只要把这些相同的词语或相近的内容逐一合并,提取关键词就方便多了。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重要的内容会在语段中反复强调,或多方论述,或全面介绍,关键词语亦必然会反复出现。

(4)关注结构层次
任何语段都有一定的思路层次,并列式语段关键词通常出现在多个层次中,递进式语段关键词通常出现在最后的层次中,转折式语段关键词通常出现在转折句中,总分语段关键词通常出现在总说句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