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三部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国主义教育三部曲
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
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而在德育中,爱国主义教育是首要。
因为“全面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仍是当前乃至今后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目标之一。
那么如何在学生中间有效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如何挖掘爱国主义这个精神源泉来滋润、浇灌学生的爱国情感呢?我认为爱国主义教育不能泛泛进行,而应针对学生的年龄、思想实际等特点,讲究时效,有的放矢,注意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
这就是我要阐述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三部曲。
一、熟识内容,认知爱国之理爱国主义教育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从历史到现实,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自然风光到物产资源,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小学生年龄小,感性认识大于理性认识。
他们对抽象的爱国主义思想认识不够,或者难以认识,甚至出现认知偏差。
此时,教师的“导”就至关重要。
1、以读本为载体进行认知。
爱国主义思想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如果对学生只是单独地进行灌输,是不利于他们吸收的。
教师应该使爱国主义教育富有知识性、具体性,这也就要求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导”)时要借助适当的载体。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读本》就是一个很理想的载体。
它涵盖中小学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大部分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分章别类地进行编排,寓爱国主义之理于优美的文笔之中,寓爱国主义之理于具体的事例之中,贴近学生,易于学生接受。
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一定要充分发挥《读本》的载体作用,深入挖掘载体中的教育因素,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学生宣讲内容,阐发爱国之理。
2、通过教师的表率引导学生认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做人的奠基工程的,他要帮助学生辨别真、假、美、丑、善、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打下基础。
欲求正人先正自己,教师必须先修养和锻炼自己的品德。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所以必须要求教师在爱国品质等方面能成为学生的表率。
我们教师要首先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并以自己的爱国主义行为时时处处对学生起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3、以班队课为阵地启发认知。
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务虚,又要务实。
主题班会主要是有针对性地对某一内容展开集体讨论,使学生明辨是非,明确努力奋斗的方向。
我们可以把爱国主义内容在班队课中集中地、务实地向学生宣讲,这样做,可以增强学生的认知效率。
当然,我们教师在组织班队课时,尽量做到一课一理,切忌多而杂乱。
而在进行说理的同时,不要一味地为说理而说理,要注意把爱国之理溶于多样的形式当中,溶于具体形象的事例当中,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
二、开展活动,激发爱国之情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对象是有意识、有情感的学生。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阐发爱国之理,而且要用自己的情感影响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信息交流,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
教育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活动组织得是否科学、合理,而且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情意活动激发、调动得如何。
因
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要使学生产生共鸣,以情感人,以情服人。
孩子天生好动,他们都喜欢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活动时,学生是主动的,是开放的,能真正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快感,避免了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中产生的不良情绪。
因此,我们要通过开展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1、借助升旗仪式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每星期所举行的庄严的升旗仪式,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有着一种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次成功的升旗仪式往往就能以情载理,情理交融,震撼心灵,催人奋进。
因为,升旗仪式是小学生爱国情感形成的源泉和基础。
从心理机制上看,升旗仪式有利于创设情境,耳听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目视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口唱激人奋进的国歌,这浓烈的环境氛围最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从心理倾向性看,升旗仪式有利于心理场的整合,形成激发爱国情感的正诱发力。
在这种正诱发力的推动下,小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进入情境中,使“国家观念”深入心田,心也就会贴着祖国的时代脉搏而跳动。
2、开展学习榜样活动诱发爱国之情。
毛泽东曾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中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国家,从古代到当今的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爱国人士、建设模范,这些人物形象直观、真实,其事迹感染力强,应用思想品德教育,常常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对学生的心灵能产生极大的震荡,唤起他们的情感上的共鸣,诱发他们高尚、正确的思想动机。
为了更好地发挥榜样的作用,对这些榜样人物我们可作多方位探索,尝试归纳成类:领袖系列,如毛泽东、周恩来等;古代爱国英雄系列,如屈原、岳飞等;当代建设楷模系列,如雷锋、孔繁森等;少年英雄系列,如赖宁、林森火等…… 三、强化实践,引导爱国之行当学生心中有了爱国主义情感之后,就会影响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爱国主义行为,在实际活动中表现出爱国之心。
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知与行达到和谐统一,让他们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生活世界是认知践行的土壤,是良好个性品德发展的基础。
杜威曾以训练游泳在水外在岸上在教室里永远不能为儿童掌握为例,说明情感体验和行为技能的培养离开生活世界是不可想象的。
离开生活世界的活动和交往,教育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离开丰富多彩充满个性的生活世界,“便脱离了个体经验,而个体经验是个中介,通过这个中介,道德问题才能被体察和领悟。
”由此,德育应将人引向生活世界,引导人去建构个人完整的生活体验,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结构中获得个性的完满,实现德育目的。
我们要强化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养成良好的爱国行为。
比如,我们可以抓住重大的纪念日、传统节日等进行教育,开展活动,记录体验;我们也可鼓励学生游览祖国河山,参观工厂企业;我们还可成立类如爱心小组、劳技小组、科技小组等,鼓励他们积极、健康的生活。
这样,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相结合,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达到积极引导学生爱国行为的目的。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的认知、激情、导行并不是截然割裂开的,三者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
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善于组织,善于总结,这样才能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从而培养出合格的新世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