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书论
我国文字起源于何时,虽难确定,但根据考古材料的证明,甲骨文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一种比较成熟的字体。
它是古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文字。
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发现在河南安阳城北五里的小屯村。
这个地方曾是殷商时代的故都。
最初发现的时候,由于洹水堤岸坏了,冲出了许多甲骨,抛弃在地面上。
又有人在耕地时也发现了这种东西。
可是当时人们不认识它,多不注意。
后来有人称它为龙骨,用为药物。
到了光绪二十六年,一个有心人王懿荣捡出了百多片带到北京,这才引起人们的注意。
从此遂为考古家研究的依据,确定它在我国文化史上的价值。
原来这种甲骨文字,多是用来记载卜筮的辞语的。
古代尊尚鬼神,遇事都要占卜,拿龟甲和兽骨的平坦面,刮去表皮的一些障碍物,就将卜辞刻在上面。
因为它都是记载殷商时代的事迹,所以知道它是殷商时代的遗物,因此也叫殷墟书契。
大的字体有一寸见方,小的像谷粒,可都非常精致。
甲骨文字大都有一个先写后刻的过程。
有用墨写或硃写在玉片、骨片、陶片上的,也有刻好后再填朱方式一直沿用到西周便绝大多数甲骨文只刻不填。
从书法上看,钟明善先生在《中国书法简史》中认为:“甲骨文字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瘦硬挺拔的细笔道的;一类是浑厚雄壮的粉笔道的。
甲骨文是刀刻的,刀有钝、锐,骨有细、硬、疏松之别,所成笔画就有粗有细,有方有圆。
由刀刻形成的笔画多方折,笔画交叉处剥落粗重,给后世书法、篆刻留下了不少用笔、用刀的方法。
从结体上看,甲骨文错综变化,大小不一,但均衡、对称、稳定之格局已定。
从章法上看,或则错落疏朗,或则严整端庄,且因骨片大小和形状不同而异,都显露出古朴而又烂漫的情趣。
给现代书法章法求新上以有益的启示。
罕见的殷人墨迹——玉片、陶片、兽骨上的墨书、朱书,横竖画起笔笔画粗圆如点漆,自然藏锋,住笔尖细如横针、悬针;转折处圆润自然,尤其宝贵。
当然后期甲骨文字中也有些笔道纤弱无力的作品,不足取法。
”很明显钟明善认为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书法。
理由是以前的图书符号并不全有用笔、结字、章法的书法三要
素。
甲骨文的发现,一方面给书法界开拓了新天地,很多书法家去学习借鉴,另铸新风,书趣古朴,情味别具一格。
另一方面很多人认为甲骨文虽然古雅可爱,但字体不易认识,不适宜临摹,究属少数人的爱好。
钟鼎文指三代钟鼎彝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始于汉代。
汉武帝时候,有人在汾阴得到一个宝鼎,献给皇帝,朝廷还因此改了年号,叫元鼎,这是公元前116年的事。
周以前的钟鼎文字,简单质朴,铭文很短,大都只有两三个字,辞句很深奥,一般的人难以读通。
到了周代,器既日增,铭文也长,三四百字以上的屡见不鲜,文词也很典雅。
就字体来说,周初金文,从笔画到结字都与殷商甲骨文、金文相近。
此期作品,以清道光年间歧山出土的康王时重器《大盂鼎》的铭文为其代表。
其它如武王时《利簋》铭文,《大丰簋》铭文;成王时《令簋》、《大鼎》、《令尊》铭文;康王时《麦鼎》铭文等也属于这一类。
把这类铭文与商《骨匕刻辞》、《帝辛四祀卣》和墨书陶片等去对照,会发现它们之间的许多相同之点。
笔画大都首尾尖细,中间较粗,“父”、“有”、“民”、“吏”、“十”、“辛”等字收笔一画,起笔尖细,行笔渐重按成肥笔,落笔又归尖细,形成这时金文特有头尖、腹大、尾尖短的蝌斗尾巴形笔画。
“天”、“三”、“四”、“令”等字,往往有起笔圆重,行笔渐细的笔画,犹有蝌斗遗意。
同时,铭文中字的体形大小不匀,斜正不一,多具变化。
可见金文是由甲骨文发展起来的。
西周自昭王起至宣王、幽王止,金文逐渐进入成熟阶段。
其书法的主要特点是:(一)笔画圆匀。
起笔、收笔、转换大多为圆笔。
使后人学习篆书必须用藏锋、裹锋、中锋运笔才能得到篆书笔意。
这种圆转、藏锋的笔画就是后来隶书、楷书中圆笔笔法的由来。
草书的使转也从中得到启示。
(二)结体比周初金文更紧密、平正、稳定、富有规律性。
如铭文中有四个“武”字,结构完全一样,重心平稳,上下呼应,有避有就,可以说是结构紧凑的好范例。
(三)从章法上看,除最末一行稍显拥挤处,通篇之中纵成行,行距小;横有列,字距大,为后来汉隶碑版如《曹全碑》一类章法开了先河。
其中有界格的《大克鼎》、《小克鼎》、《宗妇簋》章法尤为严整规范。
《虢季干白盘》字距、行距都很大,显得特别疏朗
开阔,是西周金文章法中最有特色的一个。
春秋战国五百年间,东方诸国的书法,如鲁、杞、纪、祝、齐、戴、燕、晋、苏、曾、陈、郑、蔡等,都较多继承了成熟的西周书法的特点。
西方的秦国亦继承了西周金文的书法特点,并产生了划时代的优秀书法作品——《石鼓文》。
石鼓文是十个馒头形石头,每石刻一篇有韵的诗。
诗的体裁类似《诗经》的四言诗。
刻石的年月,自唐宋以来,就议论不定,有人说刻于周初,有人说刻于后周。
唐人以为周文王或周宣王,宋人始提出为始皇以前的说法。
近代学者认为是秦刻石者甚多,但仍有文公、穆公、襄公、献公诸说。
唐兰先生根据那时的铭刻、文学、语汇、文字及书法的发展,证实石鼓的制作为秦献公十一年(公元前374年),论证全面,很有说服力,如无新的提法,似已成为定论。
《石鼓文》用笔圆劲挺拔,圆中见方。
结体有略趋方正之势,促长取短,务取其称。
字距行距开阔均衡整齐,疏朗若晴空星月。
字大逾寸,近于大篆。
雄强浑厚,朴茂自然,为“书家第一法则”,不为过誉。
后来李斯整理的小篆,就由此脱化而来。
历代临摹者很多。
《秦公簋》和《秦公钟》的铭文与《石鼓文》相似。
其它如虢、虞的书法亦与《石鼓文》相近。
此外尚有字体委婉流动、结构疏密均有意夸张、纵长的徐《洗儿钟》、《子库钟》、中山王墓出土的铭文等。
还有参差错落,结体狂怪的《楚公钟》、《楚王恙鼎》铭文等。
至于兵器文字如鸟虫书。
《越王州句剑》铭文属于篆书美术字一体;玉器铭文、古空文字、货币文字、符节文字,简册遗墨等又各具特点,往往一字数形,在书苑中形成了百花争妍的盛况。
一字数形,后人称为奇字,什么叫奇字呢?就是和古文不一样的书体。
《说文解字》上举了一些例子,大多是古丈的别体字,或增减它的笔画,或变异它的形体。
《汉书·杨雄传》说刘歆的儿子刘棻曾经跟杨雄学奇字,就是指的这种书体。
从文字上的功用上讲,这种各具特色的书体和一字多形的现象,恰好给书法提供了极可宝贵的资料。
钟鼎文和甲骨文一样,写起来很不方便,一般的书法家无从问津。
清中叶以来只有一些好古的人如张廷济、吴大癕等人才去追摹它。
大篆也叫籀书,又叫籀篆。
但也有相反的意见。
据《汉书·艺文志》载,有“史籀十五篇”,自注云:“周宣王时太史
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汉光武帝年号)时亡其六篇。
”又说:“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子壁中古文异。
”据清人王国维在《史籀篇疏证序》里说,太史籀当为篇名而非人名,这种字体同钟鼎文又有同有异,“上承石鼓文,下启秦刻石,与篆文极近。
”“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只能说基本是如此。
石鼓文可为代表。
秦始皇时定书体为八种,谓之八体。
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处书,八曰隶书。
虫书又叫鸟虫书、鸟篆,以鸟虫头起笔,以虫身屈曲为线的篆书美术字,是战国《越王州句剑》铭文一类书体的延续;刻符如《新妻》、《阳陵》皆为小篆;摹印为方正的小篆,开汉印篆体的先河;用于门榜,封简题字署书,刻于兵器的书,都是大篆、小篆或隶书应用范围的变化而已。
所谓的“秦书八体”,以汉字形体而论,不外乎是大篆、小篆、隶书三体。
小篆又称“秦篆”,《汉书·艺文志》说:秦篆作于丞相李斯。
《说文解字》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颌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由此可见小篆是从大篆省改而来的。
上面曾说,大篆就是籀文,既称籀文为大篆,相对他就把秦篆叫小篆了。
秦代小篆的特点是什么?我们从流传下来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碑》、湖北云梦泽出土的秦代律令书和诏版、权量铭等,可以看出它的书法大都笔画婉转,尚存籀意,但和以前的篆书相比,则为简单瘦硬,锋棱峭利,结构方正匀称。
明代何良俊曾说,李斯小篆“皆大书而作细笔,劲挺圆润,去肉而筋独存。
”又说:“唐代李阳冰亦作小篆,骨肉匀圆,可谓尽善,元时有吾予行,国初则周伯奇宗玉箸,似乎少骨。
”还有人说:“小篆画皆如箸,以便笔札,故亦称玉箸篆。
以创于李斯,故亦称斯篆。
”(引文转引自李慎言《书法概论》第15页)这些话即说明了秦篆的特点,也道出了后代学秦篆的一些优缺点。
汉篆墨书,有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它和秦的小篆相近,是介于小篆、隶书之间的字体,它的字形基本上是长方形的,笔画一般都圆瘦些,结构则匀称平正。
除此之外,西汉存《群臣上寿刻石》
及《甘泉山元凤刻石残字》数种.东汉仅《嵩山少室》、《开母庙》、《西狱庙》及《刘君表残字》等数种。
其结构、笔画,有的紧密浑圆,有的宽博瘦劲,各有优点。
1930年夏在河南偃师出土的《袁安碑》,字形略方,用笔并非完全滚圆,这种写法显然是由秦代刻石演变来的。
三国魏的篆书,现存的只《三体石经》一种,笔较圆细,收尾保留尖锋,对后来的篆书影响很大。
吴的《天发神谶碑》,结体笔法若篆若隶,字体雄伟,以沉着痛快胜。
从它的字形来看,是由篆到隶的过渡;从它的转折处的方笔看,并露出了楷书的萌芽。
苏建写的《封禅国山碑》,字势雄健而笔法却多圆转,和前碑的方折迥不相同。
三国吴蜀、晋及六朝的篆书不少见;偶尔见到的如东魏李仲璇的《修孔子庙碑》,只是在楷书中杂有篆意,六义既失,笔法亦乖,不足称道了。
唐代篆书,以李阳冰为最著名。
他的篆法号称直接李斯,虽说高浑不足,却有规矩可寻,易于学习,故对后世影响很大。
汉魏以后,篆书所以不绝,实为阳冰一人之力。
南唐及宋代篆书名家有徐铉、徐楷、郭忠恕、僧梦英、苏长卿等,余如黄伯思、郭安道、王寿卿、李康年、杨南仲、魏了翁、王洙、陈晞、张察、虞似良等人的篆书也小有名气。
元代篆书有赵孟頫、吾丘衍、周伯奇、泰不华等。
他们各有所长,都为研究篆书者所重视。
明代的篆书家有李东阳、腾用亨、金湜、徐霖、陈道复、程南云、乔字、景旸、王谷祥等十人。
这十人中,李最有名。
其他九人大都继承宋元流弊,柔媚有余,缺乏骨气。
再如赵宦光,加以变化,号称“草篆”,虽说没有成熟,对篆书革新却有启发。
清代篆书,人才辈出,较前代为盛。
康熙时,王澍最为著名。
他的篆书,取法唐李阳冰的《谦卦》,另称一时无对。
江声学《石鼓》、《国山》也为一代高手。
乾隆时洪亮吉、孙星衍、钱玷、桂馥,并以篆称雄,玷尤杰出,用“斯冰而后,直至小生”刻成私印,可见其自命不凡。
他们各有优点,但大都是笔画细而圆的玉箸体,笔力软弱,缺乏生气。
洪孙两家,受僧梦英的影响,剪毫作书,每遇收处,旋转使圆,用墨轻浮,时有枯笔,亦是一病。
嘉庆时邓石如的篆书,取法李斯和李阳冰,兼采汉碑集篆书之大成,有时还以隶笔作书,情味别具一格,其体宽博,气势磅踏,因而开辟了新局面。
书论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推他的作品为神品第一,钱玷也对他极为钦佩。
邓石如的学生吴熙载及以后的莫友芝等,都学邓并有变化,为人所称道。
从藏故宫博物院的《篆书·四箴屏》等存世佳作中可领略邓派的篆书艺术造诣。
道光时黄子高的篆书,笔法峻健,逼近李斯。
何绍基以颜体笔法作篆,圆融茂密,别有风格。
清末以后,杨沂孙的篆书,取法《石鼓》及钟鼎款识,融汇贯通,自成一家,蹚少韵致。
吴大癕工小篆,极似阳冰,又参以古籀文,书家益渐,为世新重。
吴昌硕曾入大澂幕,受其薰染,却不为所囿。
他写石鼓文用邓法,兼采画梅之法。
结体左右参差取姿势,颇有奇气,可谓自出新意。
他如杨守敬、赵之谦及近人丁佛言、章炳麟、马衡、邓散木、任晓麓等,在学古中也能推陈出新,具有自己的独立风格。
隶书又名左书、史书,开始形成也在秦代。
秦代初年,以篆书为正体,后来程邈以篆书不易书写,才创造了隶书。
这种书体,汉代最为流行,碑文石刻,多用此体。
后世学隶书的人多以汉碑为典范。
隶书实际是斟酌篆书的点画而成的一种简单便书体。
篆书点画圆转,隶书点画方折,在应用上自有繁简正变的不同。
现在所见汉隶,有的方正,有的流丽,各具体态,各有其艺术之美,又以其近于楷书,遂为书法家所爱好。
从近年湖北睡虎地、湖南马王堆、山东银雀山出土的竹帛书看,早期隶书的形体,和小篆相差不多。
到了汉代,经过无数文人多次加工,逐渐美化,才成为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字体。
《褒斜道刻石》、《裴岑纪功碑》都用篆字笔法写隶字,尚无波磔,当是由篆变隶过渡时代的作品。
书风强劲奔放,仍有西汉遗意。
东汉以后,体式由细长化为扁平,笔画增加了波磔,形成“汉隶”的楷模,基本上已经定型。
晋唐以后,仅仅是书写者在形式风格上作变化罢了。
唐代隶书用笔点画圆润而有顿挫,且较多转侧而露锋芒,结体较汉隶加高,多数成正方形,与当时的楷书相近。
这种风格,整齐而不呆板,在庄严中有秀美之态。
如徐浩的《嵩阳观碑》及1977年出土的《张庭硅墓志》和他的儿子徐珙的《崔祥祐辅墓志》等都是如此。
不过徐浩的隶书风格在用笔肥润的基础上又变为瘦劲光滑些。
唐代以后的书家,无论直接或间接,大都受徐氏父子的影响,如元代的吴睿、褚奂,一直到明代的文征明等人,
都是一派相承的。
唐代的隶书风格可以从现存的碑石,如唐明皇的《石台孝经》、《开成石经》的拓本上去领略。
宋朝书法家多不以隶书擅长。
元代赵孟頫的隶书,从传世的所谓五体千字文上看来,秀而弱,殊不成家数。
虞集、陶宗仪《史书会要》推崇他“古隶为当代第一”未免有些夸张,从赵题在宋人画卷引首上的隶字看,实在不很高明。
明代写隶书的书法家渐多,如李西涯、程南云、黄以周俱有名。
不过他们学的是唐隶,寻汉魏碑缺乏临习的工夫,这是因为唐隶结体峭严,波磔森棱,对他们的影响甚大,故他们难以跳出唐隶的窠臼,而不能自辟蹊径。
黄以周虽以行草笔法入隶,别具面貌,但此种变法影响不甚广泛,只有赵宦光、傅山,康乾间郑簠、万经等人才写过这样的草隶,他们虽以汉竹简的风格掺杂草书的写法,可多失之粗犷。
清初到中叶,有两种隶书风格,一种是结体稍趋方扁,走笔沉著不太讲究圆润,转折用方,波磔有力,郑簠属于这一派。
另一种是学汉铜器上的所谓“分体”,结体略长,纯用中锋,笔画横平竖直,圆润中含有刚劲,篆意多于隶意,住收笔的波磔不甚明显,风貌深厚朴质,以伊秉绶、伊念曾父子为代表。
这种隶字直到民国时期,还有少数人写它,如给商务印书馆写书签的青山农写的就是这种隶字。
这种隶字,工艺性强,看起来非常醒目,也整齐好看。
清中叶以后,直到民国初年,跟随篆书风格的变化,隶书风格也有了变化。
由于这一时期写隶书的书法家,打破了学唐隶的框框,对传世的汉魏隶书碑拓狠下临习的工夫,不拘一体,多方追摹。
学《礼器》、《景君铭》一类体势灵活多变的;学《乙瑛》、《史晨》、《西岳华山庙碑》、《曹全》一类体势平正精细、端庄秀逸的;学《张迁》、《衡方》、《西狭颂》、《甫阁颂》一类笔势方严沈厚的;学《石门颂》、《封龙山颂》、《刘平国颂》一类用笔稍圆、结体纵放飞动的;学《华山碑》、《夏承碑》华美奇特的。
其代表人物如阮元、赵之谦、翁同、何绍基诸家。
此外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在隶书上也独树一帜。
楷书又叫正书、真书。
楷字作法式、模范讲,意思是说这种书体可以作法式、模范,也就是标准字体;叫真书是指它有别于行书和草书。
《晋书·李充传》说:“充善楷书,妙参钟(繇)、索(靖),世成重之。
从兄
式亦善楷隶。
”因为它是由隶书演变来的,所以当时叫“楷隶”,对古隶来说,又叫“今隶”。
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便于书写。
因此自创始至今,几千年来一直通行中国。
它的创始人和确切年代说法很不一致。
不过历代多数书家认为创始人是后汉的王次仲。
王次仲的书法当然见不到。
钟繇的《宣示表》和吴国的《谷朗碑》,字体只是接近楷书而已。
1974年在江西南昌的晋墓中出土了五件木简,上面的字体正和唐人小楷十分相像。
东晋以后,开始了南北朝的对立局面,书法出现了不同的风格。
南朝名家有王羲之、王献之、王僧虔、僧智永(羲之的七代孙)等。
北朝名家有索靖、崔悦、卢谌、高遵等。
南朝多帖,书法婉丽风流,行草书兼工;北朝多碑,书体比较守旧,雄奇朴拙,楷书较精。
南朝书法多用圆笔,长于使转;北朝书法多用方笔,工于点画。
南北书家,可谓各有所长,正表现了汉字书法艺术的丰富多彩。
南朝的《爨宝子》、《爨龙颜》二碑,是从隶到楷过渡书体的典型之一,并对北魏诸碑起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隋代统一南北以后,书法也出现了总和南北、下开唐宋百花齐放的局面。
当时名书家传下来的墨迹,除了王羲之的后代智永的《真草千字文》,还有《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苏孝慈墓志》及近年新出土的《独孤信墓志》等,都能总和南北,在秀丽中具有严整遒劲的风格,可作楷书模式。
唐代书法,大都继承前代,精益求精,有所创新,自成一格。
如虞世南、欧阳询曾在隋朝做官,到了唐代书名大著。
其它如褚遂良、薛稷、李邕、徐浩、颜真卿、柳公权等,也都能各创一体,为后世所取法。
颜真卿以比较雄深圆厚的笔法来写楷书,其中掺有篆笔,尤工大字,对后世书法影响极大。
当时的柳公权是学颜而自成一体的,宋代苏、黄、米、蔡受颜书的影响很深,元康里巙、柳贯,明代李东阳,清代的刘墉、钱沣、何绍基、翁同龢都受颜书的影响。
他们这些在朝派书法都堂皇严正有作,而朴实自然往往不足。
有些墓志,如李元超、焦松等尚有六朝遗意,用笔潇洒清秀,出于自然,有许多都胜过在朝派。
唐末五代,书家很少,只有杨凝式自颜、柳入二王之妙,笔迹雄杰,楷法精确,对宋代影响较大。
楷书自唐代确立了规模,以后各代用作标准,但也因人因时而异,发展并不平衡。
比如唐代最重结构,宋代却特重姿态。
正因如此,则称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行草书成就较大,楷书则不及唐代。
四家都曾学过颜真卿、杨凝式,而面目各不相同。
总的说来,黄书雄健开朗,米书豪爽多变,成就最大;苏书板重,蔡书拘谨,成就较差。
四家以外还有李建忠、曾布、薛绍彭、陆游、辛弃疾、岳飞等,他们的书法也各有一些特色。
元代书家,最著名的是赵孟頫。
他对前代名家书法,几乎无所不学,功力极深,兼长众体,尤得二王之妙。
笔法圆转周到,姿态优美;可惜缺少骨力,没有雄伟的气势,这些优缺点,对当时及后世影响都很深远。
当时有名的书家,如鲜于枢、揭傒斯、柯九思等,都或多或少受到他的影响。
他的学生俞和,亲友邓文原、张雨、王蒙等,受他的影响更是显著。
至明代名书法家文征明、董其昌等,也没有脱出他的范围。
明代书家,因为重视帖学,大都擅长小楷,而大楷其所长。
文征明工夫最纯,到老不懈,成就很大;但由于未能脱离赵体,特别是大楷,笔力既弱,结构也欠谨严。
清代学他和赵体的很多,流弊也很大。
明代的书家还有宋濂、解缙、李东阳、吴宽、王宠、祝允明、黄道周、米万钟等,各有一些成就,影响却不很大。
清代初年的书家,大都习阁帖,学赵、董,很少有独立的风格。
傅山学颜真卿,颇有所得,赵秋谷推他为清朝第一。
查士标学米、董,人称为米董再生,实际上并非完全相同。
刘墉长于小楷,摹仿古人,颇有新意。
包世臣推崇他的小真书,为近代第一。
清末何绍基学颜,兼习汉碑,从颜体蜕化出来,体势遒劲流利,也能自成风格,学之者不少。
成就较高者有郭风惠等。
由清到近代的楷书家,还有王澍、蒋衡、梁中书、王文治、邓石如、赵之谦、杨守敬、翁方纲、翁同龢、张裕如、吴昌硕、包世臣、康有为等,尤其是邓石如、赵之谦等人改学南北朝碑志体,化古为新,开辟了楷书的另一条道路。
行书起于东汉末,相传为颖川人刘德升创造,到晋代最为盛行,是楷书的一种变体。
唐张怀瓘《书州对王献之的行书赞云:“非草非真”。
又云:“行书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便,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
它的特点是近于真书而不拘束,近于草书而不放纵;笔画联绵,各自独立,不像草书连写使人不易认识;它介于真草二者之间,书写
方便,切合实用。
主流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集王圣教序》,所以《兰亭序》就成为行书的典范,从唐宋至今,摹仿的人很多。
唐代李世民、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李邕的行书各有优点,都很著名。
欧的行书字形比较狭长,笔法险劲,虞世南圆润,褚遂良秀媚,都和他们的正书有统一的风貌。
李邕专以行书见长,体势雄健。
颜、柳也都有圆劲的行体,而颜的行书更为深厚雄壮,笔势奔放,带有篆意。
北宋有代表的书法家为苏、黄、米、蔡。
苏的楷书肩耸肉多,行书字形大都带些扁方,较肥;喜用浓墨,因此前人有“黑*”之称。
行书《黄州寒食许》,用笔流利自然,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作。
黄书横、捺、撇往往较长,因此有“伸手挂足”之诮。
他的《黄州寒食诗题跋》,有人称此书“潇酒妙绝,与东坡联珠合璧,同传千古”。
米芾自称为“集古书”,姿态略有奇险,直笔喜偏向右方微斜,这是他的特点。
蔡襄的书法有《澄心堂帖》、《思詠帖》等。
欧阳修评他的书法为“行书第一,楷书第二,草书第三。
”苏黄二家的字都比较纵逸,有独创风格,宋人中期以来的行书,走的就是这条道路。
南宋和当时的北方金国,行书学苏米的人较多。
南宋的吴说,行书很秀丽,同时又创立一种细如游丝的行草书,叫“游丝书”,可谓别开生面;吴琚刻意学米芾行书,形神俱似。
王升也是学米芾行书的高手。
宋代的书法总的说来,楷书不及唐代,而行书讲意态,神韵特胜。
元代赵孟頫的行书,从李邕上溯王羲之,略带媚姿,晚年比较苍劲。
总的情况来看是恢复晋唐遗法,一变苏黄传统,宋与元两代的书体分道扬镳,在赵的行书中看得最为清楚。
赵的行书对当时和后世影响都大,但大都软弱无力,唯鲜于枢的行书才比较雄峻一些。
明代书家,大都长于行书,对正楷和草书写得较少,有时还往往在楷书、草书中杂有行书。
李东阳、祝允明、董其昌等都是如此。
他们都走的是由赵孟頫上追晋唐的路子。
米万钟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米”之誉。
但术走的是米芾的路子,行笔瘦劲较胜于董,在功力纯熟上,则不如董的圆活流利。
祝允明学的方面多,面目也多,但得力的地方是在黄米之间,自己的面目反而却很少,有人说他“笔意纵横,才情奔放;劲健之偏,流于俗野。
”文征明学的方面也不少,但主要是得力于黄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