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_问苍穹_探月宫_家国栋梁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嫦娥终奔月,老将为国再挑重担
刚进入 21 世纪,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
航天局局长的栾恩杰 开始频繁联系孙家栋,两位在 业内极具影响力济实力,完全可以开展 月球探测工程,只要能正确把握需求牵引关系,即可 着手考虑工程实施的大思路。紧接着,他们又把几十 年来对月球资源应用有着浓厚兴趣的欧阳自远找来, 一起谋划该工程的框架。几经酝酿,2000 年 10 月 栾恩杰在“世界空间周”庆祝大会上宣布:“在 空 间探测方面,将实现月球探测……”这是中国高层首 次向外界表露探 月的决心。2004 年,绕月探测一期 工程正式启动。已经 75 岁的孙家栋接受了新的挑战, 出任工程总设计师,此举让周围的人十分敬佩。中国 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张荣桥说:“许多人到了孙老那 个年纪,取得了那么多荣誉,通常都会有‘保持晚 节’的心态,而孙老却敢于承担风险,勇挑重担,让 我们这些后辈深受鼓舞。”
科学之光 / Light of Science
98.
汪永肃参谋。为了确保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 作顺利进行,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 学森院长向聂荣臻推荐你了,根据聂老总的指示,决 定调你去负责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 于是,孙家 栋便去新岗位报到了。
发射卫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1965 年,国家重新开始制订卫星计划,并确定了于 1970 年发射,卫星要“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 见”的总体目标。孙家栋参与进来时,时间已十分紧 迫。如何尽快组建卫星总体设计部?如何按工程的研 制规律一步步往下走?各系统怎样连接起来?连接 起来后又怎样做试验?一个个难题摆在面前,他决定 从组建队伍抓起。孙家栋以搞卫星需要为标准,经过 详细考察,从不同专业角度和技术特长出发,最终选 定了戚发轫等 18 人,这就是中国卫星发展史上有名 的“十八勇士”。 “十八勇士”的加入,使卫星总体设计部如虎添翼。 攻克重重难关后,卫星初样在 1969 年 10 月基本告 成。1970 年 4 月 24 日,“东方红一号” 卫星发射 成功,奏响了中国人向太空迈进的序曲。卫星上的全 部元器件、设备和材料,以及许多理论和技术难关的 攻克,都是中国自己的产品和成果,它是中华民族智 慧和精神的结晶。
友情客串火箭出国门
1976 年 12 月,孙家栋以中国航天专家的身份, 随团赴法国、联邦德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的航天 部门考察访问,了解欧洲空间技术的发展水平。此 后,他开始频繁地参与国际交流活动。 通过一次次 对外接触,他增长了见识,在国际上树立中国航天大 国的思路逐渐充实。1985 年 10 月,我国政府庄严 宣布:中国的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承揽对外发
当年 10 月,他代表中国与美国签订了《卫星技 术安全》和《卫星发射责任》两个协议备忘录。11 月,第二轮会谈,谈判桌从北京搬到了华盛顿。谈判 中,面对美方咄咄逼人的气势,孙家栋毫不示弱,据 理力争,坚决反驳“中国发射外星扰乱国际商业发射 市场”论。因为圣诞节即将来临,美方代表大多订了 12 月 20 日出外旅游度假的机票,无心恋战。孙家 栋抓住对方的心理,制定了“拖住不放”的战术,一 直谈到 19 日,终于签署了协议。
孙家栋不愧是航天工程领域的大师,担任五大系 统总设计师后,他不但提出了工程研制的指导思想, 确定了工程目标和工程总体方案,对工程各大系统的 技术途径做出重要决策,主持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问 题,甚至在许多细节上都做出了周全的考虑。在他的 勾画下,庞杂的工程变得井然有序。 “嫦娥一号” 卫星系统副总指挥龙江曾说:“孙老知识渊博、视野 宽广,除了能控制全局外,还能把握关键。”“嫦娥 一号”卫星在近月 点刹车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孙家 栋对此非常关注。当科研人员还在做一些常规工作 时,他已经把这些关键点剖析出来,令大家钦佩不已。 2007 年 10 月 24 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10 月 31 日,卫星按预定的时间、位置、速度成功进入 地月转移轨道,标志着“嫦娥一号”卫星开始进入奔 月之旅;11 月 7 日,“嫦娥一号”成功实施了第三 次近月制动,成功进入环月工作轨道。“嫦娥一号” 卫星成功进入环月轨道后,开始了对月球的科学探测, 地面接收系统对探测数据分析处理后,成功地制作出 了清晰的月球图片,中国拥有了属于自己知识产权的 第一颗绕月卫星。 ■ (摘编自《孙家栋:问苍穹 探月宫 家国栋梁》, 付毅飞,原载于《科技日报》,2010 年 1 月 12 日。由 张闫整理)
射业务。这一消息在国际上迅速引起强烈反响。几乎 在同时,经中央批准,孙家栋升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 又一次受命于中国航天发展的关键时刻。发射外星是 带有商业性质的国际技术合作,中国航天人不仅要懂 得研制火箭发射卫星,也必须学会与国外商家打交道, 孙家栋又客串起“生意人”的角色。其中,争取美国 政府发放“亚洲一号”卫星许可证是他谈判生涯中的 精彩之笔。1988 年,香港亚洲卫星公司购买了美国 休斯公司生产的通信卫星,起名“亚洲一号”,并准 备让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将其送入太空。但卫星要从 大洋彼岸运到中国,必须有美国政府发放的出境许可 证。争取许可证的使命便落到了孙家栋的肩上。
99.
次年 1 月,中国长城工业公司与香港亚洲卫星 公司在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了卫星发射服务合同。聂 荣臻听说此事,拉着孙家栋的手高兴地说:“中国能 为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美国发射卫星,是一件很了不 起的事。发射外国卫星对于中国航天事业来讲是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
1990 年 4 月 7 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 征三号”运载火箭雷霆般呼啸着拔地而起,精确地将 “亚洲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现场的美方专家叹 道:“没想到中国的运载火箭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后来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孙家栋依旧百感交集:“我 突然想到小时候,老人常说‘洋火、洋油、洋车’, 身边到处是外国产品。终于,我们的火箭能发射美国 卫星了,那种激动与自豪,难以用语言形容。”
刚进入 21 世纪,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
航天局局长的栾恩杰 开始频繁联系孙家栋,两位在 业内极具影响力济实力,完全可以开展 月球探测工程,只要能正确把握需求牵引关系,即可 着手考虑工程实施的大思路。紧接着,他们又把几十 年来对月球资源应用有着浓厚兴趣的欧阳自远找来, 一起谋划该工程的框架。几经酝酿,2000 年 10 月 栾恩杰在“世界空间周”庆祝大会上宣布:“在 空 间探测方面,将实现月球探测……”这是中国高层首 次向外界表露探 月的决心。2004 年,绕月探测一期 工程正式启动。已经 75 岁的孙家栋接受了新的挑战, 出任工程总设计师,此举让周围的人十分敬佩。中国 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张荣桥说:“许多人到了孙老那 个年纪,取得了那么多荣誉,通常都会有‘保持晚 节’的心态,而孙老却敢于承担风险,勇挑重担,让 我们这些后辈深受鼓舞。”
科学之光 / Light of Science
98.
汪永肃参谋。为了确保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 作顺利进行,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 学森院长向聂荣臻推荐你了,根据聂老总的指示,决 定调你去负责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 于是,孙家 栋便去新岗位报到了。
发射卫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1965 年,国家重新开始制订卫星计划,并确定了于 1970 年发射,卫星要“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 见”的总体目标。孙家栋参与进来时,时间已十分紧 迫。如何尽快组建卫星总体设计部?如何按工程的研 制规律一步步往下走?各系统怎样连接起来?连接 起来后又怎样做试验?一个个难题摆在面前,他决定 从组建队伍抓起。孙家栋以搞卫星需要为标准,经过 详细考察,从不同专业角度和技术特长出发,最终选 定了戚发轫等 18 人,这就是中国卫星发展史上有名 的“十八勇士”。 “十八勇士”的加入,使卫星总体设计部如虎添翼。 攻克重重难关后,卫星初样在 1969 年 10 月基本告 成。1970 年 4 月 24 日,“东方红一号” 卫星发射 成功,奏响了中国人向太空迈进的序曲。卫星上的全 部元器件、设备和材料,以及许多理论和技术难关的 攻克,都是中国自己的产品和成果,它是中华民族智 慧和精神的结晶。
友情客串火箭出国门
1976 年 12 月,孙家栋以中国航天专家的身份, 随团赴法国、联邦德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的航天 部门考察访问,了解欧洲空间技术的发展水平。此 后,他开始频繁地参与国际交流活动。 通过一次次 对外接触,他增长了见识,在国际上树立中国航天大 国的思路逐渐充实。1985 年 10 月,我国政府庄严 宣布:中国的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承揽对外发
当年 10 月,他代表中国与美国签订了《卫星技 术安全》和《卫星发射责任》两个协议备忘录。11 月,第二轮会谈,谈判桌从北京搬到了华盛顿。谈判 中,面对美方咄咄逼人的气势,孙家栋毫不示弱,据 理力争,坚决反驳“中国发射外星扰乱国际商业发射 市场”论。因为圣诞节即将来临,美方代表大多订了 12 月 20 日出外旅游度假的机票,无心恋战。孙家 栋抓住对方的心理,制定了“拖住不放”的战术,一 直谈到 19 日,终于签署了协议。
孙家栋不愧是航天工程领域的大师,担任五大系 统总设计师后,他不但提出了工程研制的指导思想, 确定了工程目标和工程总体方案,对工程各大系统的 技术途径做出重要决策,主持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问 题,甚至在许多细节上都做出了周全的考虑。在他的 勾画下,庞杂的工程变得井然有序。 “嫦娥一号” 卫星系统副总指挥龙江曾说:“孙老知识渊博、视野 宽广,除了能控制全局外,还能把握关键。”“嫦娥 一号”卫星在近月 点刹车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孙家 栋对此非常关注。当科研人员还在做一些常规工作 时,他已经把这些关键点剖析出来,令大家钦佩不已。 2007 年 10 月 24 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10 月 31 日,卫星按预定的时间、位置、速度成功进入 地月转移轨道,标志着“嫦娥一号”卫星开始进入奔 月之旅;11 月 7 日,“嫦娥一号”成功实施了第三 次近月制动,成功进入环月工作轨道。“嫦娥一号” 卫星成功进入环月轨道后,开始了对月球的科学探测, 地面接收系统对探测数据分析处理后,成功地制作出 了清晰的月球图片,中国拥有了属于自己知识产权的 第一颗绕月卫星。 ■ (摘编自《孙家栋:问苍穹 探月宫 家国栋梁》, 付毅飞,原载于《科技日报》,2010 年 1 月 12 日。由 张闫整理)
射业务。这一消息在国际上迅速引起强烈反响。几乎 在同时,经中央批准,孙家栋升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 又一次受命于中国航天发展的关键时刻。发射外星是 带有商业性质的国际技术合作,中国航天人不仅要懂 得研制火箭发射卫星,也必须学会与国外商家打交道, 孙家栋又客串起“生意人”的角色。其中,争取美国 政府发放“亚洲一号”卫星许可证是他谈判生涯中的 精彩之笔。1988 年,香港亚洲卫星公司购买了美国 休斯公司生产的通信卫星,起名“亚洲一号”,并准 备让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将其送入太空。但卫星要从 大洋彼岸运到中国,必须有美国政府发放的出境许可 证。争取许可证的使命便落到了孙家栋的肩上。
99.
次年 1 月,中国长城工业公司与香港亚洲卫星 公司在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了卫星发射服务合同。聂 荣臻听说此事,拉着孙家栋的手高兴地说:“中国能 为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美国发射卫星,是一件很了不 起的事。发射外国卫星对于中国航天事业来讲是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
1990 年 4 月 7 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 征三号”运载火箭雷霆般呼啸着拔地而起,精确地将 “亚洲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现场的美方专家叹 道:“没想到中国的运载火箭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后来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孙家栋依旧百感交集:“我 突然想到小时候,老人常说‘洋火、洋油、洋车’, 身边到处是外国产品。终于,我们的火箭能发射美国 卫星了,那种激动与自豪,难以用语言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