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第一册教学计划-中国历史第一册(统编版2024 五四学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中国历史第一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注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通过发掘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中外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为基本线索,突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史事,注重吸收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充分反映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课程内容的生动性。
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特点,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历史课程育人方式的变革。
提倡选择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鼓励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创新型人才成长奠定基础。
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发挥评价促进学习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二、教学目标
能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史前社会-南北朝)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能够知道中国古代遗留至今的各类史料是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证据,能结合语文、地理、艺术等课程的学习,初步理解古代史料的含义,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能够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等形成合理想象,进行初步分析,认识其意义和影响。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能够通过中国古代的经济、科技成就,了解生产力发展对政治、社会、文化变革的推动作用;通过古代历史上治乱兴衰的史事,认识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能够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通过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突出优势,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三、教学内容
七年级《中国历史》(第一册),共计4个单元,21课(含活动课),令另有学史方法3节。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学习重点包括三个:一是北京人的发现;二是新时期遗址中的文化遗存所透露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三是古代文献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
传说及其历史内涵。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学习重点包括五个:一是夏商西周的奴隶制社会特点;二是商代甲骨文和青铜器;三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和社会动荡;四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与社会改革;五是诸子百家与科技进步。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学习重点包括六个:一是秦朝建立,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实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并对以后中国的历史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二是了解秦朝的暴政,导致陈胜吴广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三是西汉王朝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有力措施,使大一统局面得以巩固;四是丝绸之路沟通欧亚陆路交通,并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五是东汉王朝的基本特点及黄巾起义;六是两汉时期的文化与科技。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学习重点包括四个:一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和三国鼎立的形成;二是民族迁徙与交融;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四是科技文化的繁荣。
活动课和学史方法:从考古发现出土文物中获取信息、掌握历史纪年法和阅读历史地图。
四、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可用资源来确定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图示法、角色扮演法、项目式学习法。
不断尝试和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五、教学进度安排
(注意:各班进度前后不超过1个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