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2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19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口变化
学习目标
1.分析不同人口开展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预习内容
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社会生产力开展水平
逐渐
↓更替原始型高高低不断
↓
提高传统型高低高
现代型低低低
二、学习过程
(一)重点难点
2.人口的数量变化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它表现为兴旺国家和地区、开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模式两种差异形式。
目前兴旺国家和地区多处于现代型增长模式;开展中国家和地区多处于传统型增长模式;全世界的增长模式总趋势是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并可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
(二)课内探究
例题下页上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解析该题的关键在于明确读图的方法和掌握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出生率一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这个关系是掌握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前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实际上是这三个率的不同组合。
根据这个规律,可以得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③。
练习与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人口的数量增长变化过程中,首先开始转变的是 ( ) 1.B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
2.以下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相适应的人口增长模式,正确顺序是( ) 2.A
A.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B.传统型、原始型、现代型
C.原始型、现代型、传统型 D.传统型、现代型、原始型
3.德国、匈牙利等国的人口数量增长呈现 ( ) 3.D
A.高增长 B.低增长 C.零增长 D.负增长
4.有关我国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的正确表达是 ( ) 4.C
A.1949年以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B.1949年以后 20世纪70年代期间,我国人口增长模式一直属于“传统型〞
C.目前我国有些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已属于“现代型〞
D.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主要是自发实现的
5.以下图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的围家—县 ( ) 5.C
A.① B.② C.③ D-④
6.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 6.C
A.全世界总体上人口增长模式已处于“现代型〞阶段
B.世界各国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具有同步性
C.兴旺国家根本完成人口增长模式向“现代型〞的转变
D.人口的数量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与文化及环境无关
7.1995年天津市人口出生率是1.02%,人口死亡率是O.62%,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 ) 7.B A.原始型 B.现代型 C.过渡型 D.传统型
8.关于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8.B
A.欧洲、北美的兴旺国家处于“过渡型〞
B.亚、非、拉的开展中国家和地区多为“传统型〞
C.总的来说,世界各国与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
D.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但各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均已属于“现代型〞
根据以下图,答复以下9~10小题:
9.图中所示a国家可能是 ( ) 9.A
A.印度 B.新加坡 C.美国 D.德国
10.图中表示开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 ( ) 10.A
A.① B.② C.③ D.④
二、综合题
11.读“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完成以下要求:
(1)判断曲线①、②表示人口出生率的是。
11.(1)①
(2)图中A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速度,属于人口增长模式的“〞。
(2)高高低原始型
(3)图中B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为“〞。
(3)高低高传统
(4)图中C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都,属于人口增长模式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
(4)低现代老龄化
12.读“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化〞图,答复以下问题:
(1)1949年我国人口为5.4亿,1989年约为11亿,比1949年增长了1倍多。
这期间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12.(1)过渡型
(2)从图中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大幅度,原因是政策。
(2)下降实施了方案生育
(3)从总趋势看,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正向——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 型〞转变。
(3)低低低现代
13.读“2000年各大洲人口的数量变化状况〞表,分析答复:
大洲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非洲 3.8 1.4 2.4
北美洲 1.4 0.9 O.6
拉丁美洲 2.4 O.6 1.8
亚洲 2.2 O.8 1.4
欧洲1.O 1.1 一O.1
大洋洲 1.8 O.7 1.1
(1)表中出生率最高的是洲,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洲,原因是。
此大洲人口增长模式属于型。
(1)非非经济开展与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传统
(2)表中出生率最低的是洲,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洲,原因是。
此大洲人口增长模式属于型。
(2)欧欧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与生育观念的变化现代
(3)表中死亡率最高的是洲,原因是。
(3)非经济、生活及医疗卫生水平仍偏低
14.读数据表,在右以下图中绘制世界局部国家人口的数量变化柱状统计图。
14.略世界局部国家人口增长(1997年)
国家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韩国 1.5 0.6
印度 2.9 1.O
尼日利亚 4.3 1.3
埃及 2.9 O.8
德国O.93 1.09
能力拓展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开展水平及医疗卫生效劳水平的指标。
它与同时代的死亡率水平有关。
读以下图,完成以下要求:
1.据图说明一般情况下人口自然增长率与预期寿命之间的关系。
1.人口自然增长率越低,平均预期寿命越长2.指出不存在上述关系的一个国家。
2.墨西哥
3.孟加拉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如果该国的人口出生率为4.5%,计算其人口死亡率。
3.1.9%相关信息
中国历代人口与人口普查
具有近代意义的人口普查只有两次。
第一次是在1909年清朝政府下令开展全国人口普查,当时推算我国人口约3.7亿;第二次是国民党内政部举行的人口普查,当时只调查了13个省份的人口,1931年发表的全国为47 480万人口的数字,是后来估算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于1953年、1964年和1982年进行过三次全国人口普查。
三次人口普查的时间都确定为7月1日O时。
前两次人口普查,是在我国计算技术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的。
1953年的人口普查全国人口总数约为58 260万人;1964年的人口普查增加了本人成分、文化程度和职业三项,全国人口为69 122万人;1982年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工程共19项,并首次使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大量数据,截止1982年6月30日24时,全国人口为100 391万人。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开展,人口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的生育率却维持在高水平,1949~1958年出现“第一次生育顶峰〞,人口净增加近1.2亿。
1962~1970年,9年净增人口1.57亿;1971~1980年,全国总人口由8.52亿增加到9.87亿,净增人口1.35亿。
1990年我国进行了第四次人口普查,到1990年7月1日,全国总人口为113 051万人,9年净增人口1.27亿。
1982~1990年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发生了明显变化,1990年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人数从1982年的604万上升为1 576万,其增长率为160%;高中文化程度者的增长率为9%;初中文化程度者的增长率为48%;小学文化程度者的增长率为18%。
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5.88%。
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85~1990年的5年间,中国人口迁移总量达3 413万人,年均迁移率约为6.15‰;其迁移规模在不同地区之间极不平衡。
在迁入人口中,迁入城市的有2 088.4万,迁入镇的有679.5万,迁入农村的有616.1万。
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经济开展的必然规律。
2001年11月1日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普查结果为:全国总人口129 533万人。
与1990年相比,10年增加了13 215万人,增加了11.66%,年均增长率为1.07%,比80年代末下降了4个千分点。
说
明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老龄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
(?光明日报?2000年10月23日)
世界的人口数字
联合国人口基金报告预测:2025年,世界人口总数约为75亿,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预测有16个——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巴西、巴基斯坦、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墨西哥、菲律宾、埃塞俄比亚、伊朗、刚果、越南。
2050年,世界人口将到达94亿,2200年世界人口将达110亿。
2150年,中国人口总数将增加到16亿,印度将增加到17亿,亚洲其他地区将增加到28亿。
世界卫生组织1998年5月报告预测,到2025年世界人均出生时预期寿命将从现在的66岁,提高到73岁(1955年为55岁)。
人类进入21世纪将活得更健康、更长寿。
西方国家预期寿命将到达80岁以上,意大利、冰岛、日本、瑞典高达82岁,俄罗斯72岁,印度71岁,中国75岁,非洲一些贫穷国家缺乏60岁。
世界人口增长会放慢
美国环境组织世界观察研究所认为,世界人口增长将逐步放慢。
该所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随着人口的增长,各国政府面临着向国民提供教育、医疗保健和就业的压力;同时,一些新的威胁,包括艾滋病流行、水资源短缺、人均可耕地日益减少,可能会导致人口死亡率上升。
这份研究报告说,1998年末,联合国将2050年时的世界人口预测从原来的94亿降低到89亿,这减少的5亿入口中,大约有2/3会因入口出生率下降、1/3会因人口死亡率上升造成。
【阅读提示】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相关信息
一、预习内容
二、学习过程
(一)重点难点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其中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中经济开展、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和个人对生活或职业的需求是主要因素,其中经济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学习此局部内容时要注意用具体实例说明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并真正理解这些原因对人口迁移形成的作用。
(二)课内探究
本局部内容多考核的是世界人口分布与迁移的特点;中国人口分布和迁移的特点;通过情境实例,分析具体国家、地区人口迁移的变化特点、形成原因、对本地经济和环境造成的影响等。
我们在作答时要注意利用图表数据分析不同国家、地区人口迁移的特点、成因和后果,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题目给予的情境,正确判断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开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题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全国流动人口超过了1.2亿,读以下图并分析:
(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 )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从城市流向乡村
C.从经济欠兴旺地区流向经济较兴旺地区
D.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
(2)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后果。
答案 (1)C (2)主要原因: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时机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人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
直接后果: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缺乏;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练习与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早期人口迁移的根本形式是逐水草而居,影响其迁移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1.C
A.太阳辐射 B.矿产资源
C.淡水分布 D.地形
2.我国黑河一腾冲一线以西的地区面积占全国的53%,人口还不到全国总人口的6%。
以下关于其成因分析不正确的选项是 ( ) 2.D
A.西部地区气候枯燥,有大面积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
B.地形复杂,多高山、高原
C.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
D.人口出生率低,人口迁出量大
3.20世纪末,非洲卢旺达地区形成人口大迁移,其产生的原因是 ( ) 3.B
A.干旱灾害 B.部族战争
C.气候变迁 D.蝗虫灾害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主要迁出地区有 ( ) 4.B
A.黄河、长江的上游地区 B.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
C.黄河、长江的下游地区 D.东部沿海地区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之一是 ( ) 5.D
A.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迁入地区
B.人口由兴旺国家流向开展中国家
C.北美和大洋洲是人口大量迁出的地区
D.人口从开展中国家流向兴旺国家
6.我国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 ( ) 6.B
A.政治原因 B.经济原因
C.军事原因 D.城市化和开发国土原因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 ( ) 7.A
A.从东北部向墨西哥湾沿岸
B.从西北部向大西洋沿岸
C.从大西洋沿岸北段向太平洋沿岸南段
D.从阿拉斯加向五大湖附近
8.目前,一些大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向郊区移动的原因主要是 ( ) 8.C
A.大城市环境恶化,地价上涨 B.市区失业人口增多
C.高速公路、地铁等交通事业的开展 D.农业提供不出更多的产品维护城市人口的增长
9.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人口迁移的流向,正确的表达是 ( ) 9.A
A.欧洲由战前迁出区变为战后的迁入区 B.战前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新大陆迁向旧大陆
C.战后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兴旺国家迁向开展中国家 D.非洲、拉丁美洲一直是人口迁出区,北美洲和大洋洲一直是人口迁入区
10.深圳能够吸引全国各地大量人口迁入的最主要原因是 ( ) 10.A
A.设立经济特区,经济迅速开展 B.矿产资源开发,工矿业迅速开展
C.毗邻香港特区,地理位置优越 D.气候温暖湿润,自然环境优越二、综合题
11.读“伦敦、墨西哥城两城市人口增长〞图,答复:
(1)A为城;B为城。
11.(1)墨西哥伦敦
(2)A城市人口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2)A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因其城市经济开展较快,吸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形成城市化。
(3)B城市人口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3)B城人口变化幅度很小;城乡经济差异不大,相互之间交通便利,进入城市定居的人口增长缓慢。
12.读“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示意〞图,填表说明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和原因:
时间迁出地迁入地原因
历史上
1949~1984年
1985年至今
时间迁出地迁入地原因
历史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1949~1984年辽、鲁、沪、川除西藏外的其余省区国家开发内地、建设边疆
1985至今内地贫困的山区农村沿海兴旺的大城市改革开放,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增
多;城乡、地区间的经济差异13.读下页“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答复以下问题:
(1)为什么1984年后,我国流动人口数呈逐步上升趋势?
(2)1984年后,我国人口主要迁移方向如何?
(2)1984年后,我国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3)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行为目的是什么?
(3)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主要是自发性的,行为目的以务工经商为主;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
能力拓展
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答复以下问题:
1.我国人口密度超过500人/km2的省有(写简称) 、、;人口密度最低的直辖市是(写简称) 。
1.鲁豫苏台渝
2.AB线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3%,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6.3%,其自然原因是;社会原因是。
2.气候枯燥,有大面积干旱区;地形复杂,多高山、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
3.在AB线西北部,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
3.乌鲁木齐兰州包头
相关信息
全球人口迁移的新趋向——“国际难民〞的迁移
与20世纪初人口流动不同的是,当今流动人口中难民所占比重呈逐步上升趋势。
国际难民主要是由于国际国内战争、政治形势变化、种族与民族冲突以及政治迫害等原因而造成的大批人口流亡异国他乡的人口迁移。
1970年,国际难民为250万人,1993年为1 890万人。
目前,仅中东地区就有350万巴勒斯坦难民,因战争多年流落在邻近的约旦、黎巴嫩、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
·环境难民:是指因水灾、地震、干旱、森林毁坏等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而造成的难民。
他们因原有的居住环境已无法生存而不得不迁移,如非洲撒哈拉地区的一些国家。
·经济难民:假设将“难民〞一词定义放宽,把背离祖国外出劳动的人视为“经济难民〞,那么1995年达7 000万人左右。
对于难民来说,最好的流向地是兴旺国家。
这种以经济难民为象征的20世纪人口流动,向世界提出了一个崭新的问题。
美国——世界“人种大观园〞
我国的国际人口迁移
历史学家认为,早在二千多年以前,我国沿海一带居民,有的为谋生或逃避战乱,有的被诱骗或暴力胁迫而开始移居海外。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东南沿海大批破产农民迫于生计,背井离乡“下南洋〞(今东南亚地区),以后又陆续移居世界各地谋生。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外籍华人和华侨总人数已达3 000多万,其中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各有600多万;欧洲的华人华侨也有100多万,其中法国最多。
我国近代史上,被欧洲殖民者招募去东南亚、美洲及澳大利亚的华工多从事开采矿山,修建铁路、港口,开垦种植园等繁重体力劳动,或经营中餐馆、小百货等。
他们艰苦创业,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开展作出了重大奉献。
20世纪50年代以后,从港台地区和祖国大陆迁出的“新移民〞中,有许多是高学历的专业人士、技术人员和实力雄厚的投资者,也为迁入地的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5
【阅读提示】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预习内容
二、学习过程
(一)重点难点
1.理解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在概念、含义方面的区别。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而所指的人口规模应该是“该地区的资源、环境为维持生存必需的最低生活标准所能承受的最大的人口数量〞,即人口数量的极限。
人口合理容量那么是指地球以及它的各个局部对人口的合理负载能力,其含义为“在一定条件下,地球及其各个局部具有的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能带来最大社会效益的相对稳定人口。
〞我们要分辨清楚这两个概念的含义,认识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限度,人类活动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种种环境问题。
人类要想保持可持续开展,就应该追求到达“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
2.我们在学习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时,要结合自然地理环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等知识进行理解,明确作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必然要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因此环境能提供的物质和能量就必然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多少。
(二)课内探究
本节的主要考点在于人口开展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要关注人口数量的增长,也要关注人口结构的变化;要关注人口增长对资源需求量带来的压力,也要关注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例1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 )
A.随着科学水平的进步,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将大大减轻
B.环境污染问题是人口增长和人类生产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C.人口的增长,势必对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D.目前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增长
答案 A D
解析人口数量增长,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加大,生活排污量增加;同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也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但不能把人口数量增长看作是环境污染和恶化的惟一原因,因为环境恶化是由于经济开展过程中不重视环境保护等原因造成的;同时,也不能无视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恶化所造成的各种直接或间接影响。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将逐渐增强,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也日益明显。
例2 根据A、B两国的人口金字塔图,答复以下问题:
(1)儿童占有较高人口百分比的是国;老人占有较高百分比的是国。
(2)假设A国的人口仍无控制地迅速增长,20年后,该国将面临的困难问题主要有:
①;②。
(3)假设B国人口按现在趋势开展,该国的就业人口主要从事产业的工作。
假设干年后该国面临
的问题主要有:①;②。
答案 (1)A B (2)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 (3)第三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缺乏
解析此题通过判断年龄构成,推断人口自然增长率情况,进而分析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
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与综合能力。
观察图并加以分析,显然,A国儿童所占的百分比较高,假设不进行人口控制,可能会带来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经济和生活水平下降等问题。
B国老年人占的比重较高,该国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较多,假设干年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缺乏等问题。
学习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
1.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 ( ) 1.D
A.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的
B.影响生育政策、文化和宗教等社会环境因素来实现的
C.自然环境对生育率的作用来实现的
D.影响经济开展水平、婚姻制度等社会环境因素来实现的
2.以下关于人口数量增长与环境关系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 2.c
A.随着人口数量增长,对资源的需求量不会增加
B.人口数量增长,必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C.人口数量增长,不是环境污染的惟一决定性因素
D.人口增长与环境的污染无关
3.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 3.A
A.人口的物质生活水平应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那么
B.以最多能供养多少人生存来确定
C.智力、技术条件不用考虑
D.只以本地资源的丰歉来确定
4.某个地区某个年份人口死亡率骤然升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 4.B
A.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B.遭遇大的自然灾害
C.医疗卫生条件下降
D.经济开展速度减慢
读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重〞图,判断5~6题:
5.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 5.B
A.93% B.23% C.13% D.60%
6.与十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
口增加了近1.3亿。
因此,新世纪人口问题的主要任务是 ( ) 6.B
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
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
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读“不同国家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7~9
7.与目前我国人口增长状况相似的类型是 ( ) 7.C
A.① B.②
C.③ D.④
8.图中国家类型④所反映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 ) 8.A
A.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负担过重
B.少年儿童比重大,就业压力过重
C.城市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过剩
D.人口总数太少,劳动力严重缺少
9.和德国人口死亡率、出生率相似的国家应该( ) 9.D
A.① B.② C.③ D.④
10.读“四个国家人口老龄化趋势〞图,与a、 b、c、d四曲线相对应的一组是 ( ) 10.B
A.瑞典墨西哥日本中国
B.瑞典日本中国墨西哥
C.中国墨西哥日本瑞典
D.日本瑞典墨西哥中国
二、综合题
11.右图反映的是我国西部地区某乡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和粮食单产三方面在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的具体情况。
其中A点代表70年代,B点代表90年代。
据此答复以下问题:
(1)该乡在这20年中增长最快的是,增长快的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