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讲清初僧诤及雍正禅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理:拈花直指,以心妙悟,
排斥知解;向五宗禅的回归,
亦进亦退。
争
法藏以威音圆相说,统合五
论 主
家,破斥棒喝。
旨 有
二、云门归属,旧案重提;
二
本质上是门户之争,意气之争。
陈垣说:“当时之诤,不尽在天皇之改属,而在无 明慧经于未详法嗣,及谓湛然圆澄来源无椐, 大伤洞上之心。”本与圆悟无涉,但涉及方法 问题,反映公案禅向世俗化禅学的过度。
慧命
雍正认为自己的禅学修养决 不在古人之下
今见昔人之语,与朕之所言,多 不约而暗符,无心而自合。圆音 如是,不禁哑然”,“方之与古,
朕实不后于人。”
雍正以禅门宗匠自居,称“朕亦即是释主。”
《 御选语录·僧肇篇序》
雍正以僧肇语录为第一卷,认为僧肇 诸论,“以此讲经,正是不立文 字”,不仅说明他对僧肇高度辨证 思维方式的重视,说明经教与教外 别传之旨殊途同归,客观上也证明 肇论对禅宗思想形成的重大贡献。
(一)法藏著《五宗原》,融五家宗旨于一 脉,斥机锋棒喝,重视文字禅和 《临济宗旨》。
(二)圆悟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认为 法藏“喜为穿齿,有伤宗旨,恐后学效 尤”,著《辟妄七书》、 《辟妄三录》,贬藏为外道。
(三)法藏弟子谭吉弘忍著《五宗救》, 维护师说。
(四)圆悟著《辟妄救略说》,驳宗救之说。
雍正推重僧肇,赞赏慧远,禅净合一
“言净土者推远公,言 讲经者推僧肇。”, 目的无非是表现其禅 教合一、禅净合一的 思想倾向。
《和硕雍亲王圆明居士语录》 是他未登基时谈禅的记录
一日王云:者件事,因在内所以 不在外,因在外所以不在内,因 不在内外所以在内外,因在内外 所以不在内外……此事须实踏不 二心地,非知识可解者。参!
法藏 缁素两界毁誉参半
❖ 谤师毁师,憎师嫉师,法中大魔。 ❖ 王士禛说:“末法中龙像”。
“诋其如此,岂别有谓也?” ❖ 可见,雍正旧案重提,口诛笔伐死人为
魔子魔孙,亦项庄舞剑者。
法藏 缁素两界毁誉参半
丁闇公《明士杂咏》:
三峰汉月古禅堂,钟板零落塔院荒; 是道是魔吾不解,山门竟有蔡忠襄。 ❖ 黄宗羲:“曾入南都防乱揭,旋参安隐救 宗
复习题
试说清初僧争的本质? 简述雍正禅学的特点。
黄袍换作紫袈裟。 寺内有像,像左有碑,
镌“天地不朽”。
出走前亲书遗诏,以玉班指 镇于案,以十事自罪。
法藏与圆悟之争
明末直到雍正干预,持续百年
法藏53岁从圆悟,然二人形同水火。 旭:“为师者但贪眷属,为徒者专 附势利。师资实义,扫地殆尽。 ” 法藏“危言深论,不隐国是。”多恶
其张皇。
法藏与圆悟之争
书。” ❖ 法藏有拼死抗清的弟子,受亡明清初士大
夫赞誉。 ❖ 陈垣:“门多忠义,亦易为不喜者生嗔。”
云门改属的道统之争
南岳 马祖
青原 石头
天王道悟 天皇道悟
临济玄 洞山价
沩山佑 云门偃 仰山寂
法眼益
鹿野苑
图为印度佛教 圣地
曹山寂
《五灯严统》
• 圆悟门下费隐通容,与法藏同声相应。前20 卷悉本《五灯会元》,仅改天皇道悟于南岳 系下。卷六未详法嗣移卷十六后,著无明慧 经、无异元来于其中。
如托 是势唯 居力以 心,结 ,为交 与保士 在护大 家法夫 何席, 异计依 ?。
赵可 何 若 任
州知 用 要 伊
早法 宗 诠 横
为藏 徒 理 说
判父 ? , 竖
定子
自说
,之
有,
更魔
秀能
不影
才出
必,
们三
到从
在藏
眼数
,十
始百
二
知年
部
也前
乎
。,
?
雍 正 想以 自王 由权 的干 文预 化僧 专争 制, 。限 制 思
脱得朝中朋党累,
法门依旧有戈矛。
清 初 僧 诤
反映明末清初士大夫逃禅, 禅门纷争不已,再非清净庄 严之地的历史现象。
世俗化现象。
党同伐异;同室操戈。
教理教义之争,门户之争,新 旧势力之争——趋向世俗政治、 现实社会,表现入世的精神, 接受了世俗之弊。
禅宗席卷天下, 一是亡明孤臣孽子逃禅之
盛; 二是清初诸帝对禅宗的支
清初诸帝与禅宗
顺治:朕虽初尊像教而未知有宗门耆旧,
知有宗门耆旧则自憨璞始。召璞、玉 林
通绣、木陈道忞问法,赐紫、赐号。
康熙为寺院题额上千,幸香山,见禅师如
礼佛,官员亦为之不平。
雍正超等宗师、人间教主。
顺治出家
顺治谓玉林:朕念释迦、达摩皆以王子
之尊出家求道,朕欲奋起,远绍前徽, 师以为如何?
林惶恐对曰:陛下为天下人主,护持佛
超四句、绝百非的实践
晚归寝室, 呼从者点灯来。 从者擎灯入室,王将 灯吹灭,云:点灯来。者 重燃灯方至,王复吹灭,云: 点灯来。者云:王醉也。王喝云: ‘速点灯来’,者急燃灯,入室 擎立。王云:灯下 仔细观看,余醉也,
乃汝醉也 .
《自疑》诗云:
“垂裳宇内一闲客,不衲人间个野僧”,
京中有一姓刘的道人,久有名的,说他几百 岁,寿不可考。前者怡王见他,此人谩言 人之前生,他说怡王生前是个道士。朕大 笑说:这是你们前生的缘法,应如是也。 但只是为什么商量来与我和尚出力?王未 能答。朕说不是这样真佛真仙真圣人,不 过是大家来为利益众生,栽培福田,哪里 在色相上着脚。若是力量差些的,还得去 做和尚,当道士,各立门庭,方使得。大 家笑一回。闲写来令你一笑。
雍正禅学没有,也不可能有新的创造,但是, 他的禅学的理论素养,对禅学的贡献,远 在历代崇佛的帝王之上,甚至也在当时的 释伽弟子之上。
结 很显然,雍正虽然自称居士,但不是信徒, 更不是教主,而是一位具有学者气质的帝 论 王。他对禅学的诠释,自然倾向于学术和 用世,或者以求真为目的,或者直接依附 于其王权下的政治。如果说《语录》重心 在于阐扬曹溪一味之旨,综合五宗、三教, 重兴禅学正脉,明显具有哲学思辨色彩的 话,那么,《拣魔辨异录》则纯粹是对临 济宗门内部僧诤粗暴的政治干预。
诗云:
“谁道空门最上乘, 谩言白日可飞升。 垂裳宇内一闲客, 不衲人间个野僧。”
雍正强调:“朕意禅宗莫盛于今日,亦莫衰于今 日。”盛在“开堂秉拂者不可胜计”,衰自然是禅
学理念的每况愈下。
➢ 不蹈陈言,以自得为贵,与禅学本旨契合无间。 ➢ 《御选语录》,特别是对僧肇
《不真空论》的选择, 尤其反映雍正注重禅学理性 思辨的特色。
法,功德无量,不在成佛作祖下也。
世祖画眉
明季有老僧居峨嵋高峰,不食不饮, 一徒从之。一日出画一轴,僧像 也,唯无眉,“越十二年,你下山
寻 我,有画眉者即我也。”
清入关,徒下山,辗转十余年,都中乞 食,遇顺治出猎,出画。顺治援笔 为之添眉。徒伏道称师, 具道以往。顺治恍然悟。
顺治与董小宛
入京西五十里天台寺为僧。 吴梅村:我本西方一衲子,
雍正自号圆明居士而为人间教主,以超等宗师宣讲 禅法,并著书立说,虽然与政治不无关系,但对 禅学的理解却洋溢着哲学色彩。
雍正少喜内典,尝从章嘉呼土克图问道, 并验之禅僧迦陵性音。他说:“谛信章嘉 之乘示,而不然性音之妄可,仍勤提撕。” 如此以章嘉为“证明恩师”,在对性音及 禅宗末流的批判中,表现出以人君而兼教 主,自证禅学,对佛教 哲学做出的应有贡献。
持,禅宗独盛天下。 佛学开始由缁衣流入居士
长者之间。
• 临济、曹洞两家。
• “近三十年以来则世家公子,举监 生员,亦多有出家者”。还有如八 大山人、戒显,谭吉弘忍。
• 争师资授受、谋寺产、争田租,甚 至趋附新朝,争宠邀荣,窃佛教之 名,以济其私。士大夫点缀其间。
• 黄宗羲:“今之学佛者,依傍门户 者也,如奴仆占风望气,必较量主 者之炎凉,故两家是非,不必为之 辩。
• 如此严统,不啻如儿戏,且伤洞上之心。 • 陈垣:不尽在天皇之改属,而在无明慧经于
未详法嗣。
李陵心事久风尘(封 陈),
三十年来讵卧薪。 复楚未能先覆楚, 帝秦何必又亡秦? 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 永夜角声应不眠,那堪思子又思亲。
雍正禅学
中国历史上,帝王信佛、佞佛,甚至出家为僧者代 有其人。诸如梁武、隋炀、唐太宗、明太祖,都 是以王者身份顶礼释伽的。其中若武则天,以谶 说经,在佛门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先例。
御
朕少年时喜内典;惟慕有为 佛事;于诸公案,总以解
选
路推求; 心轻禅宗,谓如
语
来正教,不应如是。圣祖
录
敕封灌顶普慧广慈章嘉呼 图克图喇嘛,乃真再来人,
实大善知识也;梵行精纯,
圆通无碍;藩邸清闲,时
接茶话者十余载,得其善
权方便,因知究竟此事。
雍正指出:
若为名利,何如耕农,做 一孝弟力田之民;不然应 试,做一科举文学之士? 留此宗门以待真正发心参 学之人,免致涂污佛祖之
圆悟骂法藏不尊师长、无父无君、乱臣贼子。 雍正著《拣魔辨异录》,干预僧诤,斥法藏、 弘忍之说,“尽削去支派,永不许复入祖庭。”
至此,明末清初僧争方告结束
《清稗类钞》
雍正蓄谋争位,攀鳞附翼者数千, 首领凡十三人,陕僧了凡为巨擘。 曾卓锡天童,主僧大化,为法藏弘 忍之一支,三峰派。 • 与大化争,义理不能胜,改角力。 • 雍正即位,了凡雪恨,雍正降旨,令各省督抚查明 大化所在,削其支派,永不许复入祖庭。 • 了凡居嵩山,雍正密旨付田文镜,高山古寺。了凡 自刭,留函于几,皆雍正手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