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高中生物第二章细胞的结构2.2细胞膜和细胞壁教案浙科版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台州市高中生物第二章细胞的结构2.2细胞膜和细胞壁教案浙科版必修1----021af348-6eb7-11ec-8c77-7cb59b590d7d。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内部文件,版权追溯内部文件,版权追溯第二节细胞膜和细
胞壁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概述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举例说出细胞膜的选择透性。
3.说出植物细胞壁的组成和生理作用【能力目标】
1.将控制法应用于课堂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2.利用分析、综合、比较的科学思维方法,通过实验和演示能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析磷脂分子在不同条件下的排列,提高信息利用和处理能力。
4.尝试一步一步地
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体验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亲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加深对科学过
程和方法的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1.探讨质膜结构模型,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
主义观点。
2.探索细胞膜结构的发现历史,认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激发探索生命科学奥秘的
兴趣。
3.体验建立模型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教学重点】质膜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
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第二节细胞膜和细胞壁一、质
膜具为什么伊红不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科学家用显微注射器将一种叫做伊红的物质注入变形
虫体内,伊红很快扩散到整个细胞,却不能逸出细胞。
学生活动有选择透性能逸出细胞?细
胞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有边界―细胞膜教师举例说明并得出结论一、质膜具有选择透
性为什么质膜具有选择透性呢?这个跟质膜的结构有关,所以我们先来学习质膜的结构要
了解质膜的结构,首先要了解质膜的组成成分,下面我们在来探究一下质膜的的组成材料一:1895年,欧文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过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
容易进入细胞膜。
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欧文顿的结论:细胞膜是由脂
质所组成材料二: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物质溶解,也会被蛋
白酶(能专一地分解蛋白质的物质)分解。
根据实验现象,你对膜化学成分在种类上认识是
否还有新的结论?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实验的结论:细胞膜中有蛋白质存在小结质膜的组成
教师阐述磷脂的结构及特点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
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
要求学生在导学案上完成下列两个题目:(磷脂
分子若干个)1、根据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猜想一:磷脂分子在水-空气界面中的排布方式?请画出示意图2、根据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猜想二:磷脂分子在水中的排布方式?请画出
示意图讨论:细胞的生活环境如何?细胞膜所处的环境又如何?3、根据磷脂分子的结构
特点猜想三: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的排布方式?请画出示意图学生上讲台展示结果,教师
进行讲评。
小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下面我们来看看材料三通过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根据相似相溶性原理,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
通过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根据酶的特
点得出相应结论。
分组作图,小组展示最后讨论的结果,画到各组小黑板上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确细胞膜的环境,再设想磷脂在细胞膜中的排布方式,在导学案中画出对应的图,并叫两个学二、质膜的结构1.质膜的组成:生上讲台展示学生根据材料材料三:时间:1925年实验: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一种有机溶剂,可以溶解脂质)从人的红细胞膜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好为红细胞表面积
的2倍。
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教师总结,从以上材料分析可知磷
脂分子在细胞膜中确实以双层的形式排布,这种排布方式基本上把细胞和外界环境隔开了,因此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物质基础,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磷脂分子构成了细胞
膜的基本支架,那么蛋白质分子在细胞膜中又如何分布的呢?材料四:20世纪初,人们通过研究发现,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侧链有的是亲水的,也有的是疏水的。
蛋白质
分子的亲水性和疏水性情况:蛋白质分子表面基团,有的全部都是亲水的或疏水的,有的
部分是亲水的而另一部分则是疏水的。
4、根据蛋白质分子的结构特点猜想四:蛋白质分
子在细胞膜中的排布方式?请画出示意图学生在导学案上画出示意图,并叫两个学生上台
展示,教师进行讲评材料五:标本用干冰等冰冻。
后用冷刀断开,升温后暴露断裂面如下图。
根据材料同学们发现蛋白质分子确实如猜想的方式排布,蛋白质是镶嵌在磷脂双分子
层中的。
教师展示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看变形虫的视频并提问:请观察细胞的活动,想
想细胞膜是静止的吗?分析并得出结论要求学生根据蛋白质的结构特点画出在磷脂分子基
础上的示意图学生讨论得出结论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三、细胞膜的功能四、细胞
壁教师描述磷脂分子的运动特点并出示材料六材料六:人-鼠细胞融合实验结论:膜蛋白
具有流动性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会发生相对的运动,因此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关于细
胞膜的结构,科学家得出的结论又是如何的呢?桑格和尼克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桑格和尼克森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膜结构的基础――脂
双层构成基本支架。
2、蛋白质分子全部或部分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
3、磷脂分子和蛋白
质分子都不是静止不动的,因此膜在结构特性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结构决定细胞
膜的功能,细胞膜有哪些功能呢??保护细胞?控制物质的进出?识别细胞细胞膜作为细胞
的边界守护细胞,但植物细胞膜外还有细胞壁,那细胞壁的组成,功能,特点如何呢?教
师小结本节课要点学生阅读书本膜中各组分的作用讨论并总结细胞膜的功能学生阅读书本
后回答相应内容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科学实验为主线贯穿始末,由实验导入→科学史教学,环环相扣,让学生也
像科学家一样亲身经历细胞膜的模型构建过程,体验了学家探究之路。
教学设计在突出学
科特点的同时渗透了“结构决定功能”“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这节课是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设计的。
建构主义认为,如果学习者想要完成所学知识的
意义建构,即对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以及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有一个
深刻的理解,最好的方法是让学习者在真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感受和体验(即通过获得直
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只听其他人(如老师)介绍和解释这种体验。
我的教学采用了双
层支架的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应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概念框架来构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该框架中的概念是培养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必需的。
因此,应提前分解复杂的学
习任务,逐步加深学习者的理解。
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搭建-进入情境-自主探索-合作
学习-效果评估,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自我。
在教学中,我也非常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如
阅读、绘画、空间想象和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