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语文园地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第课时语文园地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备课教师:修改教师: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总结,梳理并总结感受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
2.通过朗读和交流,学会分析小说中通过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借助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和交流,学会分析小说中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分析小说中通过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交流总结,分享体会
1.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三篇小说,谈谈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学生自由分享或教师指名学生进行分享,教师进行适时指导和总结。
3.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进行总结。
4.学生快速阅读《穷人》,思考小说是如何表现人物形象的。
5.学生自由分享,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进行适时指导。
板块二方法运用,迁移写作
1.出示“词句段运用”中《三国演义》的阅读片段。
(1)学生自读语段,并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掌握,了解句段大意。
(2)指名学生进行朗读,并说说句段的大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时指导,注意“酾、斟、鸾”三个字的读音。
(3)过渡:《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很多鲜明的人物形象,
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尊重人才的刘备,心直口快的张飞等,人物的形象都放在情节中进行体现。
这个片段是《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这个情节,体现了关云长神勇的特点,请找出该语段中能够体现关云长神勇的句子。
(4)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通过画面想象和表演等方法进行引导并明确。
(5)通过指名读、共读和对比读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要求读出神勇之气。
2.出示“词句段运用”中两个心理描写的语段。
(1)学生默读这第一个语段,思考这段话是用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内心不安的。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密集使用的省略号、问号来体会由忐忑不安到下定决定的心理过程。
(3)引导学生通过桑娜的内心活动体会桑娜的朴实、善良和富有同情心。
(4)学生默读第二个语段,并出示自读任务。
内容提示:①“我”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②概括邱少云的人物形象特点。
(5)同桌交流讨论,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6)指名学生进行回答,教师适时指导。
3.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
4.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写一段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心理活动。
5.学生自由分享自己写的语段,教师与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板书设计语文园地四
人物形象: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教学反思
总第课时语文园地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备课教师:修改教师:
教学目标
1.结合教材插图和工具书帮助学生了解古诗大意,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诗人百感交集的心境,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古诗《回乡偶书》。
2.感受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重点
1.结合教材插图和工具书帮助学生了解古诗大意,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诗人百感交集的心境,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古诗《回乡偶书》。
教学难点
1.感受《回乡偶书》一诗中诗人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过程
板块一情境导入,走近诗人
1.播放歌曲《静夜思》,学生欣赏。
2.指名学生说一说这首诗的作者和表达的情感。
3.教师归纳总结并导入新课。
4.让学生根据课前的预习,对诗歌题目的意思进行理解,板块二自主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将不会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进行朗读,对容易读错的字进行指导,尤其注意“鬓”和“衰”的读音。
3.四人一个小组,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对诗歌的大意进行理解。
4.小组派代表反馈本组的交流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完善,教师适时指导。
注意“老大”“鬓”和“鬓毛衰”的意思。
5.学生按照诗歌的停顿和节奏进行朗读。
板块三想象画面,读中悟情
1.出示配乐朗读,要求学生借助插图和诗歌的大意,想
象诗歌的画面。
2.学生自由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教师适时指导。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离开了很久但是很想要回去的地方,引导学生想象回到这个地方去后的心情。
(2)学生自由表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过渡:诗人迫不及待,无比激动地回到了家乡,他会看到家乡怎样的变化?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2)指名学生朗读第三、四句诗,其他学生思考。
(3)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指导。
(4)引导学生结合诗人86岁的高龄,回故乡很激动的原因去理解诗人面对“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时的感受。
板块四课堂总结,拓展积累
1.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在贺知章没有回家之前,每逢中秋和重阳节时,会怎样思念家乡呢?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进行想象体会。
3.出示《回乡偶书•其二》,学生自由朗读。
4.指名学生对这首诗表达的情感进行理解。
5.配乐自由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6.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或自己课外积累的关于思乡的古诗并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教学反思
总第课时
语文园地四(第一课时作业)
备课教师:****** 修改教师:
一、读拼音,写词语。
峡谷里,人迹罕至,只见小溪liú tǎng( ),浪
花fēi jiàn( ),豺狼虎豹páo xiào( )之声
不时在山谷里回荡,听着就让人感到万分jiūxī
n( )。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流淌.(tǎng tāng) 自作.自受(zuō zuò)
废.话(huì fèi) 势不可当.(dàng dāng)
飞溅.(zhàn jiàn) 喃喃.自语(nán lán)
熄.灭(xí xī) 不假.思索(jiǎ jià )
三、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哪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再照
样子写一个句子。
A.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B.死亡在洪水的轰鸣声中逼近。
仿写:
2. 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比喻句。
老人很凶。
3.缩写句子。
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
地睡着。
4.改成陈述句。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
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总第课时语文园地四(第二课时作业)
备课教师:****** 修改教师:
一、看拼音,写词语。
xiān kāi shēn yín zhòu méi ( ) ( ) ( )
shā yǎ sǎng zi liú tǎng ( ) ( ) ( )
二、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穷人》一课开头的环境描写可有可无,可以删去,不影响小说的表达效果。
( )
2.《桥》和《穷人》《在柏林》这三篇课文的结尾都非常新颖别致,富含深意。
( )
3.小说的“三要素”指的是典型的环境、典型的情节和典型的人物形象。
( )
4.课文《在柏林》的主题思想是批评两个小姑娘不尊敬神志不清的老妇人,说明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
( )
三、积累运用
1.《穷人》的作者是()国作家(),其代表作有《》《》等。
2.默写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四、口语交际:
说服妈妈,让她同意你在家里养一只小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