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19世纪美国的德意志移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19世纪美国的德意志移民
【摘要】:美国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来自各国的大量移民移入,在开国前的殖民地时代,美国就有德国人的社区,然而在19世纪进入美国的移民集团中,德意志是最大的一支。

本文主要分析19世纪德意志人移入美国的原因、到美后的民族同化程度及对美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19世纪;美国;德意志;移民
德国人向美国迁移,发生在美德两国历史上的许多不同时期。

从第一批德国移民于1683年到达北美,德意志移民人数就增长很快。

在19世纪,有500多万德国人移居美国,超过任何别的国家[1],从而成为美国移民集团中独特的一支。

他们移居美国后很多情况下仍保持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及生活方式。

由于他们在美国的分布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德意志人移民北美在17世纪80年代达到第一次高潮,19世纪初由于拿破仑战争及德国西部手工业工匠敌不过英国机器纺织品的竞争在德国兴起了全家赴美的高潮,这一趋势到19世纪末被单独移民所代替。

在整个19世纪期间有500多万人移居美国。

1828年,抵美的德裔移民每年只有1千人的水平,1832年上升到1万多人,1846年急增至5万人,1854年更超过了20万人[2]。

80年代初,欧洲工农业危机,大批德国人移居美国。

他们大多居住在上密西西比和俄亥俄河谷,特别是俄亥俄、伊利诺斯、威斯康星和密苏里四州[3]。

我认为这一时期美国的”拉力”和德意志的”推力”对德意志向美国移民起了推动作用。

首先就德意志的”推力”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上,直到19世纪下半期的德意志仍然处于动乱之中。

1815年拿破仑战争后,由于贸易恢复而带来了英国货的竞争,造成德国西部不少工匠失业,维也纳会议导致贵族统治复辟,德意志各邦的独裁专制也激起反叛和外逃。

在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后,大批流亡之士(又称”1848年志士”)来到美国。

另外19世纪60年代由于俾斯麦发动的战争而引起德国各邦的动乱加剧了移民潮。

第二,德意志各邦迁徙美国,也因为赞赏合众国无与伦比的政治制度[4]。

由于政治上动乱,大批知识分子无法实现政治上的民族统一,便试图唤起人们对德国语言和文化传统的尊重,掀起了一场”文化民族主义”运动,但于19世纪20-30年代遭到当局的镇压。

在绝望中,他们中的一些人转向自由民主的美国,希望在那里建立一个自由统一的”新德国”。

为实现其理想,他们避开了人口稠密的美国
东部,来到了政府力量控制薄弱的西部边疆。

第三,德意志禁止移民法令的取消也有利于向美国移民。

在1848革命后,德意志废除了限制移民的规章,简化了移民的出国手续,希望以此防止政治动乱的再度发生。

其次,德意志人大量移民美国同美国的”拉力”分不开。

大量移民是19世纪中后期移入美国的,因此这一时期美国政府通过的移民政策和工业革命起了重要作用。

内战中,林肯政府在1863年致国会咨文中吁请国会制定法律刺激外国人移居美国,并终于使国会通过了《鼓励外来移民法》,国务卿威廉.西沃德也支持积极移民政策。

如1867年通过美国领事馆招募了800名普鲁士钢铁工人。

内战后,美国出现了工业化高潮,对劳动力的需求使美国厂矿企业竟相以高工资从欧洲招工。

西北部从威斯康星到俄勒冈都采取鼓励移民的政策,铁路公司投入巨资吸引移民劳动力。

1868-1871年,南部和中西部铁路工人的工资每天1.75-2 美元,铁路公司还为不同国籍的移民建立定居点。

如柏林顿公司在内布拉斯加和艾奥华建立了德国人定居区。

据统计,19世纪90年代,美国铁路部门雇佣的外国移民增加到8万多人,其中德意志人有1.8613万名。

还有一个因素是交通工具的发展。

19世纪,美国招徕移民的活动中”从使用帆船到使用蒸气轮船是移民活动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德意志利用这一时机大量建造轮船投入越洋客运,汉堡、不来梅都成了最活跃的港口。

据纽约移民局的材料,在1856年,96.4%的移民是乘帆船到纽约,1873年乘轮船抵达纽约的移民超过了96.4%[5]。

另外,时间上横渡大西洋从1-3月缩短至10天且安全性大大提高。

这些为德意志人迁居美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美国民族文化与民族意识的总体特征即”一体多元”,而民族同化的进程是一体化增强的主要渠道。

关于外来移民被美国社会同化的进程,美国学者米尔顿.戈登曾提出一套理论。

他认为,同化有行为同化和结构同化两种。

行为同化发生在移民文化模式被加以改变以适应新社会所提出的种种要求之时,如语言、服装、礼仪的变化等,而结构同化则是在移民集团被纳入新社会的各种社会机构之中时才得以实现。

通婚是结构同化的最基本事例。

它之完成,意味着人们首先基于种族类同性的诸种联系已经消失[6]。

我认为,19世纪的德意志移民是抵制同化措施的,民族同化进程是相当缓慢的,到20世纪才加快。

19世纪初,一些德国移民团体曾有过在美国建立使用德国语言的州的梦想;在30年代初,曾企图把德国移民集中在得克萨斯州西南部的打算;19世纪40-50年代从欧洲逃亡到美国的德国移民集团,希望利用美国内战在中西部和得
克萨斯建立起独立的德国移民州。

但这些企图都没得逞。

因为美国法律禁止建立种族特区。

怪不得亚伯拉罕.林肯总统认为德国移民是一个需要细心加以培植的种族集团[7]。

但在辛辛那提、圣路易斯、密尔沃基和其他城市形成了大范围的德意志移民社区。

有时,某一特定城镇的居民,都来自德国某一特定的地区如肯塔基州的法兰克福一地的居民,都是来自德国法兰克福的移民所建的[8]。

德意志移民集中居住的方式使他们世代保留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市,这一点表现在民居和文化的孤立上。

在19世纪的密尔沃基市,德裔居住区和当地的本土居民或爱尔兰人只保持着最低限度的接触[9]。

在德国人居住的地方很少听见英语,生活方式完全是德国式的。

另外德意志移民为反对同化措施,反对强迫他们进入公立学校,于是他们创办自己的学校。

路得教和天主教德裔,曾在19世纪的美国建立起自己的教区学校,其他的德国人办起自己的私立学校。

圣路易斯是德国人集居的一个中心,该地早期的幼儿师资几乎全是德裔的[10]。

结构同化中,德意志移民是很缓慢的。

德意志移民对政治不感兴趣,1871年前德意志四分五裂,诸侯割据,因此德意志人来美后很难形成团结有力的政治集团。

20-30年代的知识分子渴望建立”新德国”,但他们所关注的是如何保持文化传统和维持一个独立的德裔居民区,很少参与联邦事务,德国严格的等级制度把知识分子排挤在政治生活之外,又得到下层人民的拥护,这种经历使得他们在美国推行”新德国计划”时显得力不从心[11]。

以美国为主的主流社会是不能容忍德意志移民有异于他们的行为方式,另外德意志移民也不愿放弃自己的传统去迎合主流社会的规范,因此通婚现象非常少见。

据统计,直到20世纪初,德裔的绝大部分仍是族内通婚[12]。

不过这种现象到20世纪30、40年代有很大改变,说明20世纪美籍德国人被社会同化的进程才加快。

19世纪的德意志移民集团还有族群意识强化的趋势。

19世纪30、40年代,由于宗教信仰等原因出现过排外主义的组织和风潮。

其中最大的组织是”无所知党”,该党党徒曾于1855年在路易斯维尔与德国移民发生冲突,造成重大死亡,这件事以后德国移民更加认定自己是不同于美国主体社会的集团。

德裔移民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如1870-1871年德国打败法国,德裔美国人在美国各大城市举行庆祝活动,甚至连”1848年志士”也写信向迫害过他们的普鲁士王威廉一世贺电[13]。

一战爆发后,德裔移民还为德国红十字捐款,有很多亲德人士后来由于美国国内弥漫反德气焰才与母国断绝联系。

综上所述,虽然美国民族文化的总体特征即”一体多元”,但19世纪的德意志移民无论从行为同化还是从结构同化来说,他们都是抵制美国同化措施的,其民族同化进程是缓慢的。

到20世纪才慢慢被社会同化,其速度后来才加快。

这是19世纪德意志移民与美国民族一体化不相协调的地方。


19世纪的德意志移民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对美国的历史发展做出贡献。

经济方面,由于德意志移民多居住美国中西部,因此他们是开发中西部的主力军。

1850年以后,美国中西部农业获得迅速发展,据记载,1839年时,俄亥俄是全国小麦的产地,从1859年起,产麦的重心移到了伊利诺伊,到1889年时,”小麦王国”的称号又戴到了明尼苏达州的头上[14]。

为美国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并带来先进技术。

在铁路和隧道工程中,东部的主力很多是德国人。

都市地区的德国人在19世纪带来了许多技术本领,从事各种各样的技术行业。

在密尔沃基、圣路易斯等城市,半数或过半数受雇的德裔是从事技术劳动的工人[15]。

政治方面主要表现在为美国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思想和在内战中的作用,在政界慢慢崭露头角。

在美国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曾参加过1848年革命的约瑟夫.魏德迈,他在1851年移居美国,站在林肯一边参加内战,他在1852年在纽约组织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无产者同盟”。

还有一位”1848年志士”弗里德里希.左尔格在1869年后曾组织和领导第一国际北美支部。

在内战中为拯救联邦、废除奴隶制做出了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写的《美国内战》中指出:”如果不是1848-1849年欧洲革命的结果使大批有军事经验的人移居美国,组织联邦军所需的时间还要长的多。

”[16]

19世纪德意志人迁徙美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与德国的”推力”和美国的”拉力”是分不开的。

19世纪的德意志美国人在民族同化进程中是缓慢的,但到250世纪同化进程才加速,这也体现了美国民族文化的”一体多元”特征,美国德裔人在许多方面为19世纪美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谢天振. 译介学[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谢天振. 翻译的理论构建与文化透视[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 童庆柄. 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4] 张中载, 王逢振,赵国新.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年.
[5]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6] 张思永, 任东升. 从接受理论看文学复译本间差异的产生[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6, (2) :79-83.
[8] 曾剑平, 钟达祥. 论译作的可接受性[J ],南昌大学学报,2005, (4) :142-146.
[9] 杨松芳.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5, (3) :148-1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