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期课外训练营四——说明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上)课外训练营四
说明方法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 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 演变等。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 学小品等。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 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假设这 11 种。

小学常见的有:举例子、作引用、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

(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 举例子。

例如: 《向沙漠进军》一文中,就举出了新疆和内蒙古沙荒区治沙成功的事例,说明“沙 漠是可以征服的”。

“沙漠是可以治理的。

我国在治理沙漠方面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

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 建立国营农场,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树,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在一片葱茏,俨然成为绿洲。

内 蒙古沙荒区的治沙工作也获得不少成绩。


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 性。

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2)作引用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可使 说明更具说服力。

引用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传说, 谚语俗语,诗词句等。

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

例如《中国石拱桥》 文,就引用了唐朝张嘉贞的话,说明赵州桥的设计和施工巧妙绝伦。

“再如赵州桥的浅基础、短桥台,不少现代工程师表示惊叹,因为经过多次地震洪水而屹立无
恙,这决不是偶然的,唐张嘉贞的《石桥铭序》中所云: 几乎和二十世纪工程界学者异口同声,技术高超,于此可见。

本文在大量史实中,用 构巧,强度高 ”,来概括古代石拱桥技术上的成就,这是古今中外桥梁以及任何建筑物所一致追求 的目
标,在六世纪初,我国的能工巧匠发挥智力,大胆创新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是值得自豪的。

好处: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引用古诗: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 (3)作比较 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 在 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

例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中,为了说明宴会厅的建筑面积,作者运用了做比较的 方法:“有五千个席位的宴会厅又是另一番景象。

它的面积有七千平方米,比一个足球场还大,设计的 精巧也是罕见的。


《看云识天气》一文中,拿云和云作比较。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 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好处: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 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这一评价, 用料省,结
(4)列数字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例如《死海不死》一文中说明死海的长、宽、深的文字。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中,也用一系列数字来说明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是首都最宏伟的建筑之一。

《中国石拱桥》: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 米,两端宽9.6 米,中部略窄,宽9 米。

好处: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5)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运用分类说明法,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和事理的不同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例如:《看云识天气》中就分别说明了各种云的形态。

好处: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方法中的打比方与修辞手法中的比喻是一致的。

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例如:《中国石拱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就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表现出石拱桥的基本特征,给人以美的感觉。

好处: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太阳离地球太远了,()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摄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太阳()离我们很远,()它和我们的关系很密切。

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

()没有太阳,地球上()不会有植物,()不会有动物。

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
的棉、麻、毛、丝,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

埋在地下的煤炭,看起来好像跟太阳没有关系,其实离开太阳也不能形成。

()煤炭是由远古时代的植物埋在地层底下变成的。

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
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1.在文中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用“ ~~”画出2、3、4段的中心句
3.这篇短文介绍了太阳 ____ 、 _______ 、________ 的特点。

4.给文中最后一段加标点,并读一读。

5.文中划线句子分别用了、、的说明方法。

(二)看云识天气
导语: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风云变幻,气象万千。

天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而天
气的变化自有它的征兆。

现在,请你把目光投向天空,看看那飘浮的云彩,这大自然的
文字,这天气的“招牌”,该怎么解读?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

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

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

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

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

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

这种云叫卷层云。

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将转阴。

接着,云层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了云看太阳或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这时卷层云已经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

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这种云叫雨层云。

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降临了。

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在天空先会看到积云。

积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

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
糊,不一会,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了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

这种光圈叫做晕。

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

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

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

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

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

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

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这对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学会看云识天气,就要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留心观察云的变化,在反复的观察中掌握规律。

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

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

字词解释
峰峦:山峰和山峦。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前显露出的迹象。

轻盈:这里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毛玻璃:又叫磨砂玻璃。

表面粗糙、半透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1.读文中画波浪线的段落,在下面横线上写出本段文字的中心句。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__ 说明方法,说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招牌”在文中的意思是:。

3.文段中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词语分别是写云的_ 和
4.本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 ________________
5.文段中的最后一句引出了节选的全文的说明中心,联系全文,说说全文的说明中心是:6、写出下面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②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
③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

这种光圈叫做晕。

⋯⋯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

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

()
④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
⑤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
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

()⑥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这种云叫卷层云。

⋯⋯这时卷层云已经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这种
云叫雨层云。

⋯⋯()7、文中大量引用了谚语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请你用“”画出来,读一读,背一
背。

知识拓展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钩钩云气象上叫做钩卷云,它一般出现在暖锋面和低压的前面,钩卷云出现,说明锋面或低压即将到来,是雨淋淋的先兆。

但是,雨后或冬季出现的钩钩云,则会连续出现晴天或霜冻,所以又有“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 ,“冬钩云,晒起尘”的谚语。

“炮台云,雨淋淋”:炮台云指堡状高积云或堡状层积云,多出现在低压槽前,表示空气不稳定,一般隔8~10 小时左右有雷雨降临。

“云交云,雨淋淋”:云交云指上下云层移动方向不一致,也就是说云所处高度的风向不一致,常发生在锋面或低压附近,所以预示有雨,有时云与地面风向相反,则有“逆风行云,天要变”的说法。

“江猪过河,大雨滂沱” :江猪指雨层云下的碎雨云,出现这种云,表明雨层云中水汽很充足,大雨即将来临。

有时碎雨云被大风吹到晴天无云的地方,夜间便看到有像江猪的云飘过“银河”,也是有雨的先兆。

“棉花云,雨快临”:棉花云指絮状高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中层大气层很不稳定,如果
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运动,就会形成积雨云,将有雷雨降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灰布云指雨层云,大多由高层云降低加厚蜕变而成,范围
很大、很厚,云中水汽充足,常产生连续性降水。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根据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测阴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
预示着会有雨来临。

云的移动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风向。

这一谚语说明的是云在低压内不同
部位的分布情况。

它适用于密布全天、低而移动较快的云。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这里所指的云,是低压区里的低云。

低压是自西向东的(实际上往往是自西南向东北移
动)。

云往西,说明该地处于低压前部,本地将因低压移来而降雨;云往东,说明低压已经移过本地,本地处于低压后部,天气即将转晴,转晴之前常常要刮一阵风。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指太阳落山时,西方地平线下升起一朵城墙似的乌云接住太阳,说明乌云东移,西边阴雨天气正在移来,将要下雨。

一般来说,如接中云,则当夜有雨;如接高云,则第二天有雨。

但如西边的乌云呈条块状或断开,或本地原来就多云,那就不是未来有雨的征兆了。

“西北天开锁,明朝大太阳” :指阴雨天时,西北方向云层裂开,露出一块蓝天,称“天开锁”。

这说明本地已处在阴雨天气系统后部,随着阴雨系统东移,本地将雨止云消,天气转好。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指春、夏时节,雨天的中午,云层裂开,太阳露一露脸,但云层又很快聚合变厚,这表明本地正处在准静止锋影响下,准静止锋附近气流升降强烈、多变。

上升气流增强时,云层变厚,降雨增大;上升气流减弱时,云层变薄,降雨减小或停止;中午前后,太阳照射强烈,云层上部受热蒸发,或云层下面上升气流减弱,天顶处的云层就会裂开。

随着太阳照射减弱,或云层下部上升气流加强,裂开的云层又重新聚拢变厚。

因此,“太阳现一现”常预示继续阴雨。

这句谚语和“太阳笑,淋破庙” “亮一亮,下一丈” 等谚语类同。

“天上鱼鳞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瓦块云,晒煞人):鲤鱼斑是指透光高积
云,产生这种云的气团性质稳定,到了晚上,一遇到下沉气流,云体便迅速消散,次日将是晴好天气。

但是,如果云体好像细小的鱼鳞,则是卷积云,这种云多发生在低压槽前或台风外围,近期会刮风或下雨,所以又有“鱼鳞天,不雨也风颠”的谚语。

“云钩向哪方,风由哪方来”:云钩指的是钩卷云的尾部,出现在高空,有时上端有小钩,也有排列成行的。

上端小钩所指,是高空风的方向,而高空风往往又与地面相联,所以根据云钩方向大体可测知风的来向。

“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是说早晨东南方向有黑云遮日,预示有雨。

因为早晨吹暖湿的东南风,温度较本地空气为高,形成上冷下热,水汽易上升成云,再加上白天地面受热,空气对流上升,更促使云层抬高,水汽遇冷成水滴,从而可能使天气变为不风即雨的情况。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黄云多是暖湿空气强烈上升所致,出现这种情况多降阵雨与冰雹。

“山戴帽,大雨到”:山戴帽是说气压低,空中水汽多在山顶形成云层。

至于是否会降雨,一般要视情况而定,如云逐渐降低且加厚,降雨的可能性大,反之,云逐渐抬升变薄,下雨的可能性就小。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说明早上有霞要下雨,晚上有会晴天。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见到雾之后来了云,可能低气压要来临,是要下雨的兆头。

反之,如云消雾起,表示低气压已过,晴朗天气即将来临。

“日落射脚,三天内雨落” :指太阳从云层的空隙中照射下来,称“日射脚” ,傍晚出现日射脚,说明对流作用强烈,预示有雨。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早晨东方无云,西方有云,阳光照到云上散射出彩霞,表明空中水汽充沛或有阴雨系统移来,加上白天空气一般不大稳定,天气将会转阴
雨;傍晚如出晚霞,表明西边天空已放晴,加上晚上一般对流减弱,形成彩霞的东方云
层,将更向东方移动或趋于消散,预示着天晴。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指的是久晴之后出现雾,说明有暖湿空气移来,
空气潮湿,是天阴下雨的征兆;久阴之后出现雾,表明天空中云层变薄裂开消散,地面
温度降低而使水
汽凝结成辐射雾,待到日出后雾将消去,就会出现晴天
此外,云的颜色也可预兆一定的天气,如冰雹云的颜色先是顶白底黑,而后云中出现红色,形成白、黑、红色乱绞的云丝,云边呈土黄色。

黑色是阳光透不过云体所造成的;白色是云体对阳光无选择散射或反射的结果;红黄色是云中某些云滴(直径在千分之一到百分之一毫米之间)对阳光进行选择散射的现象。

有时雨云也呈现淡黄色,但云色均匀,不乱翻腾。

还有不少谚语是从云色和云形来预兆要下冰雹的。

例如,内蒙古有“不怕云里黑,就怕云里黑夹红,最怕黄云下面长白虫”等谚语,山西有“黄云翻,冰雹天;乱搅云,雹成群;云打架,雹要下”“黑云黄云土红云,翻来覆去乱搅云,多有雹子灾严重”等谚语。

还有“午后黑云滚成团,风雨冰雹一齐来”“天黄闷热乌云翻,天河水吼防冰蛋”等说法,这些都说明当空气对流强盛,云块发展迅猛,像浓烟一股股地直往上冲,云层上下前后翻滚时,就容易下冰雹。

家庭作业
16、古朗月行(节录)(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
端。

(李白儿童对月亮神秘和喜爱)天真的孩子把月亮当成了和。

17、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描写庐山瀑布的气势宏大)
望着壮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
18、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在送别好友汪伦时,写下了“ ,”的诗句,表达他与汪伦的深情厚谊。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别孟浩然时写下了“孤帆远影碧空尽,”,表达了友人离别之情。

20、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zhāo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huán)。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chóng)山。

”坐在顺水疾驶的船中,两岸景色一晃而过,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 ,。


答案
(一)
1、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就⋯⋯也⋯⋯,因为。

2、大,会发光,远
3、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
(二)
1.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打比方;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

3.形态、特征。

4.总-分-总
5.看云可以识天气。

6.引用,打比方,对比,举例子,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教师备用资料:《看云识天气》
这是一篇科普文。

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第1 段是概述,语言很有特点。

先总说一句:“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接下来,作者运用比喻和排比把云的万
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能够激发读者的想像。

学习这段语言,教师要让学生熟读,细细体味语言的美妙,尽情想像蓝天白云的奇妙变化,甚至可以让学生模仿写作。

接下来的4 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

第2 段是后面三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低而厚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教师提示学生思考:此处为什么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不用行不行?)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

这就是文章的思路。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个思路理清。

理清了思路,看文章才不盲目。

具体到一段文字中,也是有思路的。

第3 段对应第2 段中的“薄云”“晴朗”。

薄云分几类呢?薄云有什么特点呢?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

它们分别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的地方。

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共同点。

这一段分四层,非常清晰,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写出来。

作者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来表现的。

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

第4 、5 段对应第2 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写作思路与上面几段相同。

从第6 段开始,文章转入了另外一层意思,即“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

应该说,“云的光彩”是被第1 段中“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所涵盖的,所不同的是
3、4、5 段是从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的角度来说明的,第6 段转为从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的角度来说明。

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出说明角度的变化,并且总结写作经验: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事物。

按照云的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

作者还把它们之间的差别作了介绍,这是比较说明。

作者还引用了谚语,说明这是经过人民群众实践检验了的,是生活经验的总结。

这一段的层次也很清晰。

由此可启发学生总结出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本文的写作特点:1.层次清楚,有纲有目;2. 能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说明;3. 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4. 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