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塞五首·其四》原文注释及作者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出塞五首·其四》原文注释及作者介绍
《后出塞五首·其四》原文注释及作者介绍
《后出塞五首·其四》作品介绍
《后出塞五首·其四》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8卷第16首。

第四首写的是边靖国安后将帅骄气凌人,有敢议者惨遭宰杀。

《后出塞五首·其四》原文
后出塞五首·其四
作者:唐·杜甫
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

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

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

《后出塞五首·其四》注释
①献凯:向朝廷献俘报捷。

继踵:接连不断。

②两蕃:指奚与契丹。

《旧唐书·北狄传》:奚与契丹,“递为表里,号为两蕃”。

静无虞:边境安定,无可忧虑。

③渔阳:郡名,治所在今天津市蓟县。

时安禄山镇范阳,治蓟。

豪侠地:古称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聂政、荆坷,皆出其地。

④云帆:形容船只之多。

转:运输。

辽海:渤海。

⑤东吴:指长江下游一带。

杜甫《昔游》诗:“幽燕盛用武,供给亦劳哉。

吴门转粟帛,泛海凌蓬莱。

”与此意同。

⑥舆台:古代的下等奴仆。

此指安禄山的爪牙和家憧。

⑦主将:指安禄山。

位益崇:官职不断上升。

⑧凌:凌犯。

指目无朝廷。

上都:京师长安。

⑨边人:指安禄山管辖地区的人。

议:议论,举报。

⑩衙:四通八达的大路。

第四首写安禄山邀功获宠,气益骄横。

《后出塞五首·其四》赏析
第四首写的是边靖国安后将帅骄气凌人,有敢议者惨遭宰杀。

《后出塞五首·其四》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在杜甫所作的诗多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后出塞五首·其四》繁体对照卷218_16後出塞五首杜甫獻凱日繼踵,兩蕃靜無虞。

漁陽豪俠地,擊鼓吹笙竽。

雲帆轉遼海,粳稻來東吳。

越羅與楚練,照耀輿台軀。

主將位益崇,氣驕淩上都。

邊人不敢議,議者死路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