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课件】(50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永祥等《美苏对华时局干预与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关系初探》
3.国共两党攻守态势的转换 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因其战争目标与手段之间的不协调及其战略战术的 失误而屡屡失利,中国共产党军队则因其不重实地而重有生力量的战略战术的 运用,逐步扭转了战争初期的不利态势。当基本打破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后, 中国共产党适时主动地在中原战场发起了战略进攻,从而由守转攻,实现了战 争进程的转折。面对逐渐于己不利的军事局面,国民党被迫实行“戡乱动员”, 企图动员全部力量,与中国共产党作殊死较量。但由于国民党在政治上和组织 上的种种弱点,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扭转不利的形势,其统治正在极度衰颓之中。 至国民党发动的币制改革失败,经济已显崩溃之象,社会极度动荡,基本失去了 与中国共产党相争的政治与经济主动权。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成功地获 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同时通过宣传、发动,获得了城市市民与知识分子阶层 的认同和支持,同时通过有效的组织、运作,保持了政治、军事的高效能。中 国共产党的力量在战争中全面崛起,胜利的天平在向中国共产党倾斜。
(3)成果:国共双方代表签署《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
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2.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地点:1946年1月、重庆。 (2)参会代表: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 (3)成果:通过了 和平建国纲领案 等五项协议。 (4)结果:协议很快被国民党否决。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1.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围攻 中原解放区 ,内战爆发。 2.战略方针:自力更生、以 自卫战争 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 3.战略防御: (1)1946年7至10月,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2)1947年,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官僚资本主义长期掌控着国家机器,形成了一种以军事实力为后盾、 高踞于社会之上并完全操控整个国家的强权机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 妨害极大。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最 广阔的发展前景。因为这场革命是从中国的过去继承下来的特定条件 和经验的产生;中国内地农村发育成熟起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实际上就是以中国式的共产主义(马列主义)现代化发展新范式去推动 中国现代化进程努力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成 为中国的领导党、执政党,这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化发展,提供了坚 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鲜明的现 代化导向,它满足了当时中国现代化进程深化发展的要求,又顺应了中 国人对实现现代化的强烈渴求。
的胜利,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
(3)渡江战役:1949年4月, 北平和平谈判 破裂。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
渡江战役;23日, 南京 解放。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中国大陆的统治覆灭,
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时间、地点
1949年春、河北平山西柏坡
内容
(1)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 (2)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 乡村 转移到 城市 , 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3)提醒全党“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
素养目标(教师备用)
[主题立意] “得民心者得天下”。 [教学环节及目标]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重庆谈判和解放战争的爆发。通过教材及史料, 结合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个 前途的决战的严峻局面,了解解放战争的进程。(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2)得民心者得天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通过教材及史料,分析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胜利的 原因和意义。(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至于接受日本投降问题,国民政府坚持有收缴敌方武器的垄断权利,而 共产党则要求在本身已经有积极活动或包围了敌军的地区享有同样的 权利。 六个星期的谈判无疑没有取得甚么进展。尽管毛泽东表面上持和解的 姿态,但他并不想在那些涉及中共根本地位的基本点上让步。另一方 面,国民政府凭借实力进行谈判,坚拒妥协,以免自己的特权地位受到 损害。 由蒋介石和毛泽东在10月10日发表的最后协议,强调他们同意召开一 次政治协商会议,并共同认识到和平建国的重要性。但显然谈判未能 产生具体的结果。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专著选读(教师备用)
1.重庆谈判 在正式的谈判中,毛泽东树立了通情达理和愿意妥协的形象。他不再 坚持联合政府,但要求召开国是会议来研究与建立联合政府、召开国 民大会和制定宪法相关的问题。 在国共兵力及改编双方兵员为一支国家军队的问题上,毛泽东提议只 要国民政府同意将其部队裁减到一百二十个师,共产党将只保留二十 到二十四个师的兵力。 在解放区问题上,他建议暂时保持解放区的现状,以待宪法的通过,宪 法将规定民众选举产生地方政府的事宜。显然,毛泽东努力想保持对 解放区地方事务的控制;但在这一点上,国民党顽固地拒绝让步。
解放区
陕北 解放区
山东解 放区
军队
战况
彭德怀 率领的西北
野战军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取得 青化砭、沙家店 等战役胜利
陈毅、粟裕率领 的华东野战军
取得 孟良崮战役 的胜利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1.经济危机:国统区财政经济逐渐陷入崩溃。为维持战争开支,国民政府 无限制地发行纸币,造成 通货膨胀 ,物价飞涨。 2.民心危机: (1)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使广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 下降。国民党的信誉一落千丈。 (2)以学生为先锋的爱国民主运动迅速发展,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 二条战线。 3.政治危机:1946年11~12月,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 开,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同盟 拒绝出席。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宪 法》,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 独裁和内战 的真面目。
——白寿彝《中国通史》
5.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策略的运用彻底孤立了独裁内战的 国民党反动派,统一战线在解放战争实践中具体策略有四:一是利用国共谈 判的机会配合军事斗争,为保卫和扩大解放区的自卫战争赢得政治上的主 动权;二是争取中间势力大多数,通过与其他党派建立反内战独裁的统一战 线,致使国民党政治上陷于孤立而破产;三是开辟国统区以青年学生为先锋 的包括各阶级、各阶层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第二条战线,加速中国革命胜利 的进程;四是利用农村土地改革团结90%以上的农民,有力支援人民解放 战争。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4.中国共产党的斗争方式 抗战胜利后,中日矛盾解决了,国内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这个矛盾就是 蒋介石统治集团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建 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蒋介石集团的政治路线是如何保持并巩固国民党一 党专政和蒋介石个人独裁的反动统治。 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集团的斗争分两方面:一是战争。这是主要斗争方式, 依靠武力打倒蒋政权。这是打倒蒋介石的第一条战线。二是国统区的群众 运动。这是反对蒋介石的第二条战线。这样从前方和后方两方面向国民党 的统治发动进攻。这种进攻很快取得胜利,1949年推翻了南京政府,蒋介石 集团的一部分残余势力退到台湾,中国大陆全部解放。这是用暴力推翻蒋 介石统治的斗争,这种斗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古琳晖、陈志勇《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对敌舆论宣传述论》
7.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启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新篇章,第一,这一胜利为中 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化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作者认为,现代化进程的必 备前提就是:在现代化取得本土化、独立自主的全面发展之前,首先要建立一 个强有力的、高效廉能的、能实现国家统一和确保社会安定的、有力量重新 集中和配置全社会资源去促进现代化发展的全新国家政权。作者分析了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与以往传统中国社会的改朝换代不同,以共产党为核心的新 政权具有现代化的导向。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有效地清除了大多数 严重阻碍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障碍,即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 义这横亘在中国走向现代化之路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冲 破了“中国高水平的均衡网”的束缚,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得以启动;封建主 义的主要代表地主(豪绅)阶级在现代化的潮流之下,既显露了其极端的反动、 腐朽和落后性,又在其内部发生了剧烈的分化和变动。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美苏对华时局干预与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关系 从抗战后期美苏确立对华政策基本框架,到全面内战爆发前,论述了受美 苏对华政策调整的影响,最终促成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当然,美苏所 有对华政策的背后都是以各自利益为出发点的。抗战胜利前夕,美苏通 过雅尔塔协定以及由此产生的《中苏条约》,初步确立了两国对华政策 的基本框架:即双方在政治和军事上支持和援助国民党,帮助其实现中国 政权和军队的统一;另外,也要求国民党进行民主化改革,接纳中国共产 党和其他党派。国民党以主权换来了美苏的支持,在尚未做好战争准备 的情况下,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美苏为了各自利益,皆不希望中 国内战的发生。美国驻中国战区司令官魏德迈致电毛泽东,以赫尔利亲 自飞赴延安迎接毛泽东为条件,极力调节国共两党之间的纷争。
中国革命具体实践
相结合的胜利,
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
伟大事件之一。
副栏 [提高度] 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时局
[找角度] 和平民主斗争
[提高度] 解放战争开始时国共力量对比
教材解读 课堂探究 随堂训练
教材解读
课前自学 释疑解惑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正面战场的重大战役
1.重庆谈判
(1)背景:
①和平建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②中国共产党以 和平、民主、团结 为号召,力争建成一个新民主主义
国家。
③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旗号,坚持 10月。
——鞠连和《论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策略运用的历史作用》
6.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的舆论宣传 对敌开展舆论宣传和政治攻势是我军的优良传统,解放战争时期,对敌 舆论宣传集中表现在揭露蒋介石集团内战独裁卖国政策等罪行,分析我 军的有利形势和敌军的不利形势,挑明国民党军队内部存在的各种矛盾, 宣传我军政治主张及对待起义投诚人员的政策。为加强对敌舆论宣传 的效果,创造并运用多种灵活的对敌宣传手段,如阵前喊话、电台广播 宣传、投送传单和刷贴标语等宣传形式。对敌舆论宣传削弱和瓦解敌 军士气,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时间: 1947 年夏。
(2)内容: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 封建性及半封建性 剥削制度。
(3)意义: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2.军事上的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 (1)战略进攻:1947年6月, 刘伯承、邓小平
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 (2)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 辽沈、淮海、平津 三大战役
苏联一方,斯大林也两次致电毛泽东,表示“中国不能再打内战"。这 样的局面使重庆谈判成为必然,而国民党在重庆谈判中的优势也显而 易见。所以,在重庆谈判中,国共双方关于政治协商会议的问题达成初 步协议。但此后,美苏分别从军事上支持国共两党,特别是在东北的争 夺上,使国共军事冲突不断升级。美国担心国民党无力控制全国局势, 苏联担心丧失《中苏条约》中的既得利益,美国改派马歇尔代替赫尔 利到中国和平调停,苏联也停止对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支持。由此,国共 双方也重新审视局势的变化,面对不确定的国际因素,双方都认为政治 协商会议召开的时机已成熟。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原因 ①国民党: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 根本矛盾 ,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
求,不能代表 广大民众 的切身利益,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②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 最广大人民 的
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2)意义
①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 是 毛泽东思想 的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