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古诗词内容概括-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3 古诗词内容概括(解析版)
【考点穿透】
【题型问法】
1.这首诗歌,刻画了××的哪些特点?
2.本诗以时间为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为,请简要概括
3.诗词中的哪各细节具有××的特点,请你归纳。

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体现在哪些方面?
5.“××”的原因是什么?
【题型分析】
“筛选整合信息、归纳要点、总结特点、概括原因”作为古诗词鉴赏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考查点,考查学生对全文的整体把握、筛选和提炼信息的能力,是近年中考的常见题型。

“筛选”是指对信息的搜寻、辨别及提取,这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手段。

“整合”是指对信息按照题目要求进行组合加工,这是答题的重要手段。

该题型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大,由于古诗词的内容高度浓缩,概括归纳知识点本身存在一定的难度,造成了学生在该题的失分率较高。

1.抓主要内容的方法
诗词的主要内容,指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件或什么景物、事物,说明了什么问题等。

如果是叙事类,要弄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获取:①把各句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②按所叙述的问题来抓诗词的主要内容;③根据诗词的标题,加以补充。

2.归纳概括的方法
一个原则:忠实于文本。

所有诗词的答案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都是从原文中归纳概括出来的。

很多问题的题干都有“结合全诗内容”等类似的文字,那么就是给考生提示,答案需要从全文去找,从诗词的整体考虑,不能够单独化、碎片化。

三个步骤;①划区域,分层次;②找关键,明要点;③抓重点,规范答。

3.归纳段意的步骤
(1)组合法。

即先概括结构段所属各各层的主要内容,然后将它们加以组合,归纳成结构段的段意。

(2)扩展法。

找出各句的中心词,加以必要的扩展,形成句意。

(3)摘词法。

直接从这句中找出一个词语,这词语往往是关键句词。

(4)连串法。

画出各句的重点词语,加上串联词,把它连成一句话。

在此基础上,再练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概括段意的步骤
(1)初读全诗,了解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

(2)细读各节,对各节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核心有关的内容进行概括。

(3)再读全诗,整体思考,进行修改,使之准确、通顺。

【题型答法】审题(回答原文或提炼类程们还是结果)+找准出处+画出提练关键司+按点答题,增删调整。

【典例在线】
【12022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侍御赴安西①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②。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③燕支④北,秦城太白东⑤。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①安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县。

②骢(cōng):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③虏障:类似碉堡的防御工事。

④燕支:山名,在今甘肃。

⑤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12. 请结合全诗,说说颔联的“一杯”中饱含诗人的哪些“心事”。

【答案】
参考示例:“一杯”中饱含了诗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对友人征途的关心与担忧;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期望。

【解析】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

从写作背景看,此诗作于天宝十一载(752)秋天,当时高适正想到军中去展示才能,求取功名,恰逢朋友先走这条道路,有说不出的羡慕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送别诗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颔联“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写友人将远征“万里”,是为求取“功名”,自当鼓励和祝福;临别之际,万千“心事”,一言难尽,全寄托在“一杯”离别的酒中。

这“一杯”送别酒中,既包含着对饱含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也有对友人的“万里”征途的担心;既有对友人能实现理想的祝愿;更有对友人“功名”早立的期望。

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22022年江西省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山秋色图①
胡行简
连山缥缈树槎牙②,江上西风雁影斜。

万迭③秋光无限好,画围偏在野人④家。

[注]①此诗为画作《江山秋色图》上的题诗。

②槎(chá)牙:形容树木错杂不齐貌。

③万迭:万重。

④野人:山野之人。

12.结合本诗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喜爱画作《江山秋色图》的原因。

【答案】
画作展现出万重秋天的美好,显现出‘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佳境。

图中还画了许多人物活动情景,使画面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令观者目不暇接,百看不厌。

【解析】
考查诗句赏析。

三、四句大意为:一重重的秋光风景无限美好,画中还有山野之人的活动,使画面增加了生趣。

由此可知,联系前两句中的“连山缥缈”可知,画作展示了万重秋光的美好,一重山色就是一重秋光,一重秋光就是一重美好。

除了自然风光以外,画作中还有很多山野之人的活动情景,景与人相融相合,使画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32022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甲】春水
杜甫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乙】游南斋
韦应物
池上鸣佳禽,僧斋日幽寂。

高林晚露清,红药无人摘。

春水不生烟,荒冈筠翳石。

不应朝夕游,良为蹉跎客。

(1)甲诗用一“没”一“”来写春汛之猛;乙诗则通过春水、高林、“”等意象,抒写春日出游的感慨。

【答案】
(1)动;红药(晚露、荒冈、筠等)。

【解析】
春天到来了,春雨把池里的水涨满了,小草生机勃勃的生长。

人们高兴的喝着新酿的酒,鸟儿尽情的歌唱。

古人用如此简短的四句话,就在我们眼前呈现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春的景象。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春水》是杜甫晚年寓居成都草堂时的作品,成都春汛,溪水猛涨,“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桃花浪”即桃花汛、桃花水,首联描写春江水涨。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意思是:早上起来一看,溪水已经淹没了沙滩的边缘,甚至淹到了草堂的木柴门边,江水不断涌现,柴木门在水中的倒影不断变换,好像是水在推动柴门。

“没”“动”两个字,写春汛之猛;《游南斋》作者韦应物,诗风恬淡高远,抒写了春日出游的感慨。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结合诗歌内容,池上佳禽发出动听的叫声,僧斋整日都非常的幽寂。

夜晚时分,高高的山林里露水清冷,红药静静生长着无人来采摘。

池中春水不生烟,荒冈所呈现出的阴影遮蔽了岩石。

不应每天早晚都在这游历,实在是成了白白浪费时间的人。

乙诗选取了春水、高林.红药晚露、荒冈、筠等意象。

【42022年贵州省黔东南州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这首叙事诗中直接表达诗人对卖炭翁情感态度的词语是______。

(2)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的“苍苍”意思为“茂盛的样子”,有同学据此推断出“两鬓苍苍十指黑”中“苍苍”描写的是卖炭翁头发长得茂密。

你是怎么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

(3)下面是根据本诗部分内容改编的微剧本片段。

请根据题目要求,在横线处补充内容。

(1)可怜
(2)我不同意这个看法(或理解)。

此处是“苍苍”意思是: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3)①示例:趾高气扬②示例:我的炭呀!我的命好苦呀!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感情理解。

《卖炭翁》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根据题干“直接表达诗人对卖炭翁情感态度的词语”的提示,找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提炼出“可怜”。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苍苍”有三种意思:1.灰白色:两鬓~。

2.形容茂盛的样子:郁郁~。

3.深青色:天~,野茫茫。

根据“卖炭翁”中的“翁”是指年老的男子,结合“两鬓”语境,可知,“苍苍”应是“灰白色”之意,形容鬓发花白。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

(1)根据“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的意思: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黄衣使者神态应是“趾高气扬”或
“颐指气使”等。

(2)根据“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意思: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此处应表现卖炭翁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的感情。

示例:一千多斤炭呀,你们就给这么点?
【52022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元好问的《阳兴砦①》,完成小题。

乱石通樵径,重岗拥戍城。

山川带淳朴,鸡犬见升平。

雨烂沙仍软,秋偏气自清。

年年避营马②,几向此中行。

【注】①阳兴砦(zhài)今山西阳曲县阳兴镇。

金末,蒙古军入侵山西,作者曾避兵阳曲山中。

②避营马:避骑兵夺马。

(1)从诗歌前两联看,阳兴砦周围环境具有______和______的特点。

【答案】
(1)①偏僻(或:险峻)②宁静(或:安宁、祥和)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乱石通樵径,重岗拥戍城”描写了阳兴砦所处位置,和自然环境。

要穿过乱石,从樵夫打柴的小道才能到达,足见其位置的“偏僻”;“戍城”点出了阳兴砦的功能——防守的重镇,“重岗”表现阳兴砦的外围环境,被一层层的山岗围绕,由此可见其“偏”和“险”。

“山川带淳朴,鸡犬见升平”描写的阳兴砦的社会环境,民风淳朴,鸡犬相闻,好一派宁静的场景,这与外面兵凶战乱的状态仿佛就是两个世界,宁静而祥和。

故从诗歌前两联看,阳兴砦周围环境具有偏僻、宁静(祥和)的特点。

【62022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语文真题】
送徐子春往四川
[明]卢儒
千峰明月夜猿啼,雁自南来客自西。

远近水声滩上下,周回山色路高低。

石门驿畔沽春酒,松子矾边候晓鸡。

回首姑苏渺何处,想应吟遍卷中题。

10.假设选文中“往候之”的不是乡里显宦,而是诗中的徐子春,卢儒仍会“久不出”吗?请结合诗歌和选文内容推断,并简述理由。

【答案】
我觉得卢儒对待徐子春定不会拒之门外,而是喜笑相迎。

因为卢儒在诗歌中充分表达了对友人离开的不舍之情,其中“想应吟遍卷中题”一句更是通过想象,表现自己和友人志同道合。

他拒绝乡里显宦是因为他觉得这些人与他不是同道中人。

【解析】
考查对人物及内容的把握。

结合文章“博学能文善笔札。

文学韩柳书法欧颜。

自负甚高”可知,卢儒是一个学识渊博,擅长文章,爱好读书,十分自负,对那些不读书的人十分不屑的人。

《送徐子春往四川》是卢儒写的一首送别诗,写的是卢儒送徐子春到四川,从诗歌中可看出卢儒对徐子春的不舍之情。

结合诗中“想应吟遍卷中题”一句知,卢儒想象徐子春应该是读遍了卷中题,由此可知,徐子春应该是一个爱好读书,有才学的人,和卢儒是志同道合的人。

由此可知,卢儒对待徐子春定不会拒之门外,而是喜笑相迎。

【72022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①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②凝寒③?松柏有本性。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注释】①一何:多么。

②罹:遭受。

③凝寒:严寒。

18. 诗中松柏的“本性”是什么?诗人写松柏“本性”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亭亭(挺拔),劲(刚劲),端正(直立、正直)。

诗人写松柏“本性”,歌颂了松树的高洁,同时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主旨的分析。

“亭亭”的意思是“挺拔的样子”,表现了松的傲然挺立;“一何劲”的意思是“多么地刚劲”,突出了松枝的刚劲;“终岁常端正”的意思是“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表现了松树的正直;综上所述,可以概括出松柏的本性:挺拔、刚劲、正直。

诗歌写了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特点,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同时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对从弟寄寓了无限期望,勉励堂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82022年云南省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请结合全曲内容,简要分析作者“伤心”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作者赴任救灾,看到百姓疾苦,心头沉重;望向西都,想到王朝兴亡,心生感慨,对百姓更增同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根据此曲的背景以及写作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这首小令写于作者赴任赈灾途中。

从“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可知,作者在经过潼关的时候,看到阿房宫变成一片废墟,不禁大发感慨,因而“伤心”;
再从“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知,诗人又由此联想到国家,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不禁悲从中来,回首长安,心情止不住的忧伤。

这就是作者“伤心”的另外一个原因!
【92022年四川省遂宁市中考语文真题】你将以下面这首词为内容,参加“中华经典”诵读比赛,请做好准备。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①
南宋•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②,眼前万里江山。

【注释】①此词写于1182年,作者被免官闲居信州后,在博山寺旁筑“稼轩书屋”,时常往来于信州到博山的路上。

②觉(jué):睡醒。

(1)你需要拍摄一段短视频作为诵读背景,请完善拍摄脚本。

短视频脚本(上片部分)
【答案】
①饥饿的老鼠绕着床窜来窜去,蝙蝠围着昏黑的油灯上下翻舞。

②寒冷凄凉
【解析】
词作从“饥鼠”“蝙蝠”到万里江山,眼界由小及大。

作者年轻离家,回乡已是“华发苍颜”,但仍不忘为之奋斗一生的家国。

(1)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描述与意境的理解。

①“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描写的对象是饥饿的老鼠,飞来飞去的蝙蝠。

从字面翻译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话将诗句描写的画面描述出来即可。

②根据画面内容的描述,屋外“狂风暴雨”,窗纸也被吹裂,让人感觉寒冷;而吹裂的窗纸又“瑟瑟作响,好像在自言自语”,此景给人以凄凉之感,故可用“寒冷凄凉”来概括。

参考译文:
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

一生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

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10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
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

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

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选自《全宋词》)14. 词中说“问我去何之”,“我”最有可能去怎样的地方?请根据词意概括作答。

【答案】
环境宁静优美、生活自由惬意的地方。

【解析】
本题考查诗词内容和作者心理的分析。

本词的下阕抒情含蓄委婉。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

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意思是:美好的江山好像在那儿等着我似的,这种感觉大概只有陶潜能理解吧。

想要问我到底去何方,你随之而来,自然就知道了。

一方面借用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典故,表明自己对自由惬意的田园生活的渴慕之情;另一方面借问答收束全词,通过“君行到自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向往到宁静美好的山水田园中,享受自由安适的归隐生活之意,意味无穷。

【112022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4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答出任意一点、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望岳》这首诗通过“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诗的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又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122022年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饮酒(其五)》,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8. 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的开头,诗人虽然“结庐在人境”,却感受不到“_____”;诗的结尾,诗人已得“_____”,却“欲辨已忘言”。

【答案】①车马喧②真意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的开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思是: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诗人虽然身居闹市,却感受不到“车马喧”。

“车马喧”形象地表现了世俗交往的喧扰。

诗的结尾,“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思是:大自然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表达,却已忘记了怎样表达。

表现了诗人已得“真意”,享受田园之乐,体悟自然的美好,表现了诗人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用诗歌中的原词句填空即可。

【132022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宅
白居易
小宅里间接,疏篱鸡犬通。

渠分南巷水,窗借北家风,
庾信①园殊小,陶潜屋不丰。

何劳问宽窄,宽窄在心中。

【注释】①庾信,六朝末期的一位大诗人,
8. “小宅”除了“小”之外,还有哪些特点?
【答案】
地处市井(或“毗邻百姓”);建筑简陋(或“屋内陈设简陋”)。

(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根据“疏篱鸡犬通”“渠分南巷水,窗借北家风”,可知“小宅”地处市井,毗邻百姓;根据“何劳问宽窄,宽窄在心中”,可知“小宅”是建筑简陋。

【142022年湖南省张家界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渡易水
陈子龙①
并刀②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注:①陈子龙:明末进士,反清领袖。

②并刀:并州产的刀剑,以锋利出名。

(2)战国时荆轲的《易水歌》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与本诗第三、四句都写到了易水,但两首诗的景与情并不相同,请加以比较。

【答案】
《雁门太守行》引用“易水”,写出战士如同荆轲一样义无反顾,奔向战场,誓死杀敌,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表达对战士的赞美之情。

《渡易水》写易水慢流,天青草绿,河山依旧,可惜再找不到像荆轲那样的壮士。

抒发了诗人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慨。

【解析】
本小题考查学生诗歌比较阅读的能力。

荆轲的《易水歌》中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意思是:风萧萧地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壮士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

这是战国时期荆轲将为燕太子丹去秦国刺杀秦王时在易水饯别之际所作的诗。

诗人借“易水寒”渲染了苍凉悲壮的肃杀气氛,烘托了英雄大义凛然、义无反顾的悲壮情怀和深入虎穴、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

《渡易水》一诗写“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写易水,写荆轲,诗人借易水兴感,在描绘易水慢慢地流着,天青草绿,河山依旧,可惜到哪里再去找荆轲那样的壮士,来为他送行呢?“可怜”一词,表面上是为荆卿惋惜,实则是为了诗人抒发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152022年贵州省黔西南州中考语文真题】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选自《陈子昂集》)10. 诗人为什么“怆然涕下”?从诗中找出理由。

【答案】
①明君不见(不见古贤),②壮志难酬(不见今贤),③人生短暂(天地悠悠),④孤独寂寞(独自孤单)。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怆然涕下”形容诗人倍感凄凉而落泪;联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可知,本诗是诗人登上幽州台后有感而发,“幽州台”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诗人渴求明君的赏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现实是诗人屡遭贬谪,可见诗人因不见古贤,不见今贤,壮志难酬而悲伤落泪;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意思是: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诗人登楼眺望,看到空间的辽阔无限,联想到世事的沧桑易变,天地浑然一体,唯独自己独立于幽州台上,作者因天地悠悠,人生短暂,自己孤独寂寞而悲伤落泪。

【162022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下列各题。

立秋
刘翰
乳鸦①啼散玉屏②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千家诗》)【注】①乳鸦:幼小的乌鸦;②玉屏:屏风。

(1)本诗写景是按照由到的时间顺序展开的。

(2)请赏析“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两句诗的妙处。

【答案】
(1)夏天秋天。

译文:
小乌鸦的鸣叫鸹耳,待乳鸦声散去时,只有玉色屏风空虚寂寞地立着。

秋风吹来,顿觉枕边清新凉爽,就像有人在床边用绢扇在扇一样。

睡梦中朦朦胧胧地听见外面秋风萧萧,可是醒来去找,却什么也找不到,只见落满台阶的梧桐叶,沐浴在朗朗的月光中。

【点评】解答筛选信息时,第一步,审清题目要求,快速确立筛选信息的范围;第二步,比较分析各种相关信息,并准确整合信息。

【解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夏秋季节交替时的细致入微的感受,写了立秋一到,大自然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的变化。

全诗的境况,紧扣题意,构思巧妙。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这首诗写诗人在夏秋季节交替时的细致入微的感受,写了立秋一到,大自然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的变化。

“一枕新凉一扇风”写诗人躺在床上用扇子扇风时的感受,夏天扇风,觉得不是很凉快,因为空气的温度比较高。

立秋扇风,觉得分外凉爽,因为秋天到来了,空气的温度也低了些。

【名师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的过程。

所谓“筛选”,就是按照考题设定的阅读目的对文章进行分析,准确、快速、有效地辨别并获取命题所要求的信息。

所谓“整合”,就是对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的认知,把握各信息材料之间的关系,并能归纳综合,或者按照命题要求进行信息重组。

在表述题中,“筛选与整合”主要是根据一定的内容要求获取相关的信息要点,并再通过语言转换达到信息的重组;在选择题中,主要是通过对芜杂的信息材料的比较甄别,来检验阅读理解的正确与否。

【考点通关】
【12022年湖北省荆门市中考语文真题】古诗阅读。

恨别
[唐]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注]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宵:夜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