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60年代三大区域的版画艺术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初踏黄金路版画李焕民1963年图2找缝插针版画张路1961年图3北方九月版画晁楣1963年
在1949年以前,版画艺术具有革命美术的性质。
版画作为一种传播便利的宣传方式,成为抗战时期的宣传工具。
这时期的版画艺术带有特定时代的政治色彩,内容上多以宣传红色革命、抗战精神等为题材,以激发抗战时期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战斗精神。
在表现手法上也相对单一,基本以方便快捷的黑白版画为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性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氛围也相对宽松,人们对新的生活有着热切的期盼,因此,社会各界对各种艺术形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趋势使版画艺术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版画艺术在风格上走向抒情化,题材上多以风景为主,人物画开始简化情节,主要突出人物。
版画的各种门类(木刻、石版、铜版)都有所发展,其中套色木刻大量出现,形成了中国现代版画艺术史上的一个新局面,并且逐渐形成三个颇具代表性的版画创作区域,分别是四川、北大荒和江苏。
一、丰富多彩的四川版画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各种艺术形式也在蓬勃发展,版画艺术也掀起了新的发展热潮。
首先在当时引起热烈反响的就是四川地区的版画艺术。
这时期的四川版画艺术出现了一批以现实手法表现新时期人们生活和精神面貌的作品,其主题多以人物为主,内容平实深刻,画面效果丰富,带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在表现手法上带有浓重的木刻味道,典型的作品有李焕民的《初踏黄金路》(图1)、牛文的《草地新征》、吴凡的《蒲公英》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究其原因,首先,一部分四川地区的版画创作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就专门从事版画创作,具有一定的经验和传承,比如李少言、牛文、林军等在抗战时
期就从事专门的美术版画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调派到四川继续从事版画艺术工作。
这些有着丰富经验的创作者成为当地版画创作的带头人,为四川版画的蓬勃发展奠定了人员上的基础。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内陆,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复杂多样,土地辽阔,且与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这些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毗邻,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色的民族结构,都对创作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而且,四川版画有一条明确的发展道路,那就是坚定地沿着现实主义的道路前进。
无论是三四十年代为抗战宣传服务的版画作品,还是五六十年代开始关注现实生活,歌颂人民新面貌、新生活的作品,都反映出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
创作者们以李少言和牛文等为主导,坚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精神,坚持“到生活中去,到人民群众中去”,获得了十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创作灵感。
如李焕民刻画的一系列有关藏族人民的版画作品,反映出新时代藏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面貌,带有强烈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
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融入到四川版画创作群体的血液里,形成了其独特的烙印。
四川版画的突出成就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其以四川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特色为基础,加之一批有经验有传承的版画创作者,沿着现实主义的道路,在新时期的要求下,去深入生活,体会生活,刻画出一批描绘人民、歌颂时代的优秀版画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有时代和历史的价值。
二、独具张力的北大荒版画
北大荒的版画成就主要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及以后,表现手法主要以套色木刻为主,表现内容多为边疆
20世纪50-60年代三大区域的版画艺术研究
殷董春萌
摘要: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各界都呈现出崭新的发展状态,具有美术革命性质的版画艺术也迎来了短
暂而蓬勃的发展阶段,产生了以四川版画、北大荒版画和江苏水印版画为代表的三大版画艺术。
文章就这三大区域的版画艺术分别进行研究论述,包括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以及表现手法和风格特色,对其做相对完整的梳理,总结这段发展历史用以启发现代艺术探索的思路。
关键词:版画;特色区域;艺术研究
【中国美术研究
】
70
2020·12
风景和劳动场面,其构图宽广,景致深远,套色浓烈,表现了人化的自然风貌,充满生活气息和泥土味道,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让人们对北大荒产生向往之情,与之前人们对北大荒荒无人烟的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主要归功于一批特殊的青年建设者们。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建设家园,十万转业军人来到北大荒开荒屯垦,还有一些文化青年也积极参与到北大荒的建设中。
面对如此辽阔的土地,他们满怀热情,投身建设,用人的力量去改造自然,造就出北大荒独有的人文风貌。
他们是建设者,也是创作者,他们既参与劳动来建设北大荒,又投身人民版画创作表现北大荒。
在这片朝气蓬勃的土地上先后出版了两个刊物,也成为了北大荒版画的开端。
北大荒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壮阔的自然风景使它充满神秘气息,为版画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版画创作者们就地取材,用真情实感刻画他们的所见所闻。
在张路的《找缝插针》(图2)、张祯麒的《打麦场上》、晁楣的《北方九月》(图3)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深远的天地、成片的农田、劳作的人们,到处充满泥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这些都是北大荒特有的景象和符号。
在表现手法上,受到苏联油画的影响,北大荒版画创作者积极探索绘画风格,转变以黑白木刻为主的方向,形成以油印木刻为主的套色风格,使精神内涵和审美愉悦达到贯通一致。
由此可见,北大荒的土地、生活和劳动人民造就了北大荒独特的版画艺术,这是北大荒版画的生命之根,也是北大荒版画保持四十余年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
北大荒版画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活动方式,具有神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才得以呈现出独具张力的版画作品。
三、富有诗意的江苏水印版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江苏版画,以其独特的水印木刻版画为主,出现了一系列以江南自然风景为题材,画面清新细腻、色彩雅致,并兼具抒情性的优秀作品,表现出很强的审美性。
江苏水印木刻版画艺术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里本身就聚集着大批的版画创作者,他们不断对水印版画艺术进行继承和再创造。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相对宽松的创作氛围影响着全国各界的艺术创作。
在这种背景下,新成立的江苏省人民政府,在文化艺术发展上积极贯彻和执行“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提倡文艺为人民服务,鼓励和倡导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大众的生产和生活,创作人民大众喜欢的作品,提倡艺术形式的民族化和群众化。
1961年,在南京举办首届“江苏省版画展览会”,江苏版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这里集中了一大批版画创作者从事水印木刻的研究,对江苏版画的新方向进行新的探索,他们更加注重研究版画纯粹的艺术风格,用来抒发情感,表达精神。
而在这片江南之地,青水环绕,烟雨朦胧,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造就了独特的自然风光,也成为版画创作者灵感来源的沃土。
版画创作者研究了明代十竹斋的饾版套印法,学习了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制法,借鉴了中国画的没骨和勾勒技法,同时吸收了徐州汉画像石的优点,丰富了水印木刻的表现手段和艺术语言,使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形成鲜明的民族风格。
吴俊发的《一片新绿》、张新予和朱琴葆的《绿遍江南》(图4)中充满了独特的水墨韵味,江南水乡温润的特点一目了然,使人油然而生对自然的向往之情。
李桦先生称赞道:“江苏风光被誉为江南烟景,美甲天下,江苏水印木刻是独具这种地方特色、富有诗意的版画。
我们特别喜爱这些版画,是因为它们恰当地表现了江南景物的那种苍劲淋漓、水色交融所造成的诗情画意。
”
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这段时间,版画艺术迎来了相对蓬勃的发展阶段,并且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
在相同的历史时期,四川版画、北大荒版画和江苏水印版画创作者分别以当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为依托,结合历史传统、人文情怀、创作方向等,创作出具有代表性的版画作品,以满足人民大众对于版画艺术的审美需求,推动了版画艺术的发展。
同时,版画艺术的发展也影响着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
这三大区域版画短暂而灿烂的发展,也足以表明特定区域的本土文化和民族特色对艺术发展的深远影响。
无论何种艺术形式,在发展的过程中,既要继承传统,立足本土文化,又要推陈出新,表达新意。
创作者们也要积极丰富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创作出符合时代审美和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凌承纬,凌彦.四川新兴版画发展史[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
[3]尚辉.新中国版画的三次审美转换[J].美术,2009(12).
[4]赵强,赵刚.江苏水印版画流变研究[J].装饰,2006(2).
[5]晁楣.新中国北大荒版画:一个奇异的文化现象[J].美术观察, 1999(10).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
大学
图4绿遍江南版画张新予朱琴葆1963年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