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十三岁的际遇学案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际遇"的定义和概念;2.通过阅读《十三岁的际遇》,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主角的成长和变化;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十三岁时的一次重要经历,鼓励学生分享,并引出"际遇"的定义和概念。
导读文本(10分钟):教师介绍《十三岁的际遇》这本书,提供背景信息,引起学生兴趣。
阅读指导(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阅读指导,包括如何快速浏览整本书,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和分析。
阅读讨论(2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主要人物和情节,并记录下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教师逐一听取每组的意见,并进行点评和引导。
文字整理(15分钟):学生将讨论的结果整理成文字,记录下重要的人物和情节,并进行分析。
展示和分享(15分钟):学生将自己的文字整理结果展示给全班,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深入阅读(20分钟):学生选择《十三岁的际遇》中的一段文字进行深入阅读,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信息并进行分析。
学生可以选择用图像、表格等形式展示。
扩展延伸(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扩展延伸的问题,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表达,拓展思维。
总结课堂(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际遇对人的成长和变化的影响,鼓励学生将这种思考扩展到自己的生活中。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堂讨论和自身的经历,写一篇与"际遇"相关的作文,要求600字以上。
教学资源:1.《十三岁的际遇》一本;2.黑板或白板,粉笔或白板笔。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能力发展情况;2.观察学生在文字整理和展示中的表达能力;3.评价学生在深入阅读和分析中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4.阅读学生的作文,评价其理解和表达能力。
拓展延伸问题:1.你认为际遇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变化有多大影响?2.除了《十三岁的际遇》,你还读过哪些描述际遇的故事?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4.际遇只有在十三岁时才会发生吗?你有过其他年龄段的际遇吗?请描述一下。
十三岁的际遇优秀教案(优秀6篇)

十三岁的际遇优秀教案(优秀6篇)《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
2、继续学习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分段和归纳段意。
2、难点:学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指导1、自读课文,熟悉内容。
2、查工具书,掌握下列词语,并抄录在本子上。
际遇:遭遇(多指好的)。
尘缘:尘世的缘分。
佛教徒或道教徒指现社会界人与人才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机会。
穹窿:指中间高、四周低拱形。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絮语:絮絮叨叨地说。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凝重:凝固而又沉重。
安恬:安详恬静。
撷取:摘下,取下。
惆怅:伤感,失意。
沉淀: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课文指许多话堆积在心底。
呜咽:低声哭泣。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它。
绅士风度:指有教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白驹过隙: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
隙,空隙。
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本文作者田晓非写作此文时,是北大学生。
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
一三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
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
三、理解课文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讨论并归纳:(要求几个同学回答后比较)第一部分(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
第二部分(4—一三):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
第三部分(14-18):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
十三岁的际遇(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十三岁的际遇(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十三岁的际遇(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十三岁的际遇(网友来稿)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十三岁的时候,那一年我参加了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为了这次考试我刻苦学习,一天天地挑战着自己,在我的努力下我成功地考进了一所好的高中。
当时,我感到非常开心,因为我从小就没有得到像其他孩子一样的照顾。
我的父母两人都是务农的,他们每天早出晚归,几乎没有时间陪伴我,但我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
然而当我走进新学校的那一刻,我再也没有了原来的快乐和幸福。
因为家庭不富裕,我只有一身旧衣服,和其他同学相比我的外表显得比较不入流;我来自农村,我的家人不知道怎么样做饭菜,所以我每天中午吃的是自己做的简单的面条,其他同学都能吃到丰盛的午餐;我从小就没有接触过像手机这样的高科技产品,我每天早晨要提前一个多小时爬到教室门外才能找到一个可以免费使用的公共电话。
虽然在学校里我一直很拼搏,但是这些不同之处却让我感到非常孤独。
我不知道怎么去和其他的同学交流,我感到自己和他们的差异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我和班级里的同学之间的身份隔阂。
我曾经不能忍受这种差异和孤独感,难以抑制的情感让我不断地哭泣。
但是,有一件事情发生了,一件小小的、看似不重要的事情彻底改变了我的心态,也让我重新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好。
那一天,我在学校门口的公用电话亭里打电话,不小心打到了一个错误的号码,电话被接通后,我听见了一个最温暖的声音。
我回答了她的问题,向她介绍了我自己,还聊了聊我的生活情况。
她听了我的那些话,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嫌弃我,反而很鼓励我。
我想那个时候我的语音很稚嫩,但是她并没有批评我,反而夸奖我说话很好听,声音很美妙。
听了她的话,我觉得心情变得更加舒畅,同时也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他们对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使我变得自信、乐观和积极。
那个温暖的电话,给了我很多鼓励,给了我无限的希望,也给了我重新认识自己和重新发现生活的勇气。
很久之后,我才知道电话另一端的人是一位志愿者,这位年轻的志愿者通过她的好的行为,让我一步步走向了阳光,让我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生活中的困难。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针对中学生,教材为《十三岁的际遇》。
1.1 教材概括《十三岁的际遇》讲述了洛杉矶的菲律宾裔少年Elijah和他的母亲生活在贫民窟的故事。
Elijah因为有着强烈的钢琴才能而跻身于一个新的社交圈,并且得到了一次跟随专业钢琴家参加比赛的机会。
这本书关注了种族,贫穷和家庭困境等主题。
1.2 教材目标:本书的教学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批判性思维技能,在学术界,社交场合和生活中的交往中以同理, 审视的眼光看待问题。
此外,本书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贫穷和种族刻板印象,培养学生同理心。
1.3 学生群体:适合年龄中学生。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阅读体验有所不同。
二、教学方法2.1 不同学习方式的应用:可以通过小组分享(让学生彼此分享对书本内容的感受和想法),朗读练习(提高学生语音和表达能力)和写作练习(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2.2 课堂讨论这本书也是一个非常适合课堂讨论的选择。
老师可以为学生设置问题集,考虑主人公与其他人的关系,如何解决问题及其最终结局。
通过组织这些问题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来鼓励学生参与和讨论。
三、教学目标3.1 目标一:通过帮助学生了解种族和贫穷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3.2 目标二:挑战学生的成见,例如针对困境中的孩子们是否会摆脱贫穷。
3.3 目标三:在提高学术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现实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策略4.1 启示式学习建立教学桥梁方便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老师可以通过讲述自己的感受和共享来启发学生们思考贫穷和种族的关系。
4.2 问题解决策略联想不同事物进行课堂讨论,举实际例子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概念。
4.3 肢体感受观察动作、言语和时间的变化,通过体验模拟来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情感元素。
五、教学活动5.1 阅读练习让学生在课后或课堂上阅读小说,鼓励他们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主题,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2-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2-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十三岁的际遇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2、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
3、体会作者展示后来居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
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2、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
3、体会作者展示后来居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
教学设想:1、朗读全文,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2、这篇文章诗意盎然的优美散文,文辞优美,字里行间透着灵气,迸发出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展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个性。
要在反复"读"中用心去体会。
3、本文抒情性强,篇幅长,行文思路不易把握;有些语句含义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吃力。
所以教学中应注意突出重点,以简驭繁,扣住“十三岁的际遇”重点研读文章第二部分,并通过对精彩语段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意,而不必进行过于繁琐的分析。
4、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教程;一、导入田晓菲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为纪念北大九十周年校庆而写作这篇文章时,她也只有16岁,却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带给她怎样的影响呢?她又想对这所享誉全国的著名高等学府说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
二、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文章分成独立的三部分,概括这三部分的主要内容。
三、局部研读。
1、学生浏览课文,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课文哪部分内容集中叙写了“十三岁的际遇”?A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用两个最能体现作者心路里程的字,概括作者7岁到16岁的四个生活剪影。
7岁的见到一张泛黄的北大照片,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
10岁的过北大校门而不顾,坚信自己会成为北大的学生,要保持新鲜感。
13岁的考入北大,从此在北大成长。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材简介《十三岁的际遇》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作文,全文描写了一个少年在逆境中成长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少年因受到家庭生活的重创而经历种种困苦和挑战,但他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勇气,最终走出了困境,成为了一个独立、自信、勇敢的人。
本文拟通过该篇文章的教学,引导学生明确故事主题,掌握文章结构及语言运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十三岁的际遇》的主题思想。
2、领会文章结构,熟练掌握语言表达及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1、主题思想与故事情节的关系。
2、掌握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简单的课堂活动和问题引导,让学生主动猜测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例如:出示少年成长图片,向学生提问:这里的少年遇到了什么问题?他该如何解决?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2、读原文让学生阅读原文,并简要介绍文章背景。
例如:“你们都应该知道,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我们依靠自己的勇气和毅力,最终走出困境。
”3、学习词汇教师在自然情形下收紧文章内容的核心词汇,例如:“际遇、沉默、万籁俱寂、走下坡路、借鉴、坚持、迎难而上”。
4、分析文章结构解析文章结构,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架构和主旨。
文章结构如下:开篇说明少年境遇- 描写少年生活的点滴- 描述少年挫折经历- 分析少年坚持的原因- 揭示少年逆境成长的主题- 结束语总结。
5、分析语言运用与修辞手法通过分析原文语言的构成及修辞手法,让学生熟悉文章语言表达的内涵。
例如:“沉默的家庭中,少年成长的点滴”(借纯净词语表达淡淡悲伤的描绘性语言),“想起当初走下坡路的那一天”(表面描写的存在感,更多体现了心理状态),“万籁俱寂,只有他战胜困难的声响”(修辞手法和音晕造句······)。
《十三岁的际遇》学案优秀5篇

《十三岁的际遇》学案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十三岁的际遇》学案优秀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苏教版初一语文上册《十三岁的际遇》学案

苏教版初一语文上册《十三岁的际遇》学案内容预览:十三岁的际遇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体会作者对北大的热爱和颂扬之情。
2、观赏揣摩富有诗意的优美语言。
【重点知识及能力讲解】文章书写了自己与北大的情缘,书写了自己在北大生活的专门感受。
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北大的热爱和颂扬之情。
体会和感受这种对学校的深情,应是本文一个重要方面。
【难点知识及能力讲解】文章以抒情为经,以叙述为纬,语言清新优美,诗意盎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揣摩文章优美的语言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
l预备训练1、依照拼音写汉字:chóuchàng( ) 安tián( ) xié( )取bìng( )弃积zǎn( ) qiáng( )橹2、作者在入学之初,有一句誓言是什么?l课堂达标训练一、文章按照、、的顺序,抒发了对北大的之情以及的感情。
二、语段研读就如此,简单而又美好地,北大为一个期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奇异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纯洁的真理之光。
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在我眼前,我开始思索,开始怀疑,开始摒弃,开始相信。
北大为我展现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期望生活,期望制造,期望有一副轻巧的翅膀,摆脱这繁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翱翔!1、给加点字注音摒弃()束缚()2、第一句话写出了北大对“我”专门的阻碍,表达出“我”对北大一种如何样的思想感情?最后一句话表达出作者如何样的精神?3、语段语言优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试举两个例子说明起作用。
l课堂提高训练“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不止一次把这些诗句悄悄念给你听,北大。
千言万语,有时只能凝聚为这最浓的几行。
是的,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曾经那样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大海的波涛。
《十三岁的际遇》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十三岁的际遇》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十三岁的际遇》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故事。
这个故事从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讲述了她在临近十三岁时的发现,以及与成长相关的心理与情感。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科知识、个人情感、品德素养等方面来开展探究式学习,让学生通过故事了解自己,同时探索成长。
一、故事情节及教学目标故事情节回顾:谢莉在即将年满十三岁的前夜,因调皮捣蛋而惹母亲生气。
躲进暗屋里的谢莉,心中充满了恐惧。
她在黑暗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和毒蛇一样的毛茸茸小兽。
她掏出来女人杂志,里面有篇关于初潮的文章。
结果她发现自己却没有来例假的困扰。
教学目标:1. 了解“初潮”的意义及相关知识;2. 探究谢莉内心的感受与身心变化;3. 探究成长与孤独、恐惧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活动及课程设计1. 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与知识点教师可通过教学ppt或板书让学生看到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分析其中的关键词,如“变化”“创新”“胸部”等。
并引导学生探索初潮及相关知识。
2. 分组讨论谢莉的成长历程教师可将学生分小组,让每组就谢莉在文章中的成长历程进行探究。
让学生自由讨论谢莉的成长经历中受到什么影响,如家庭、学校、社交等方面,以及受影响的程度。
3. 联想情感并表达为了了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对的情感,教师可要求学生回忆一下小时候是否遇到过与谢莉相似的际遇,并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 分析原著及背景阅读向学生介绍原著的背景、历史背景、时代背景等,以了解故事的背景信息。
并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如《关于女性生理健康的一些问题》等,以激发学生对健康的关注和爱护。
三、教学策略及评价方法教学策略:1. 启发式学习策略,通过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发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寻找答案。
2. 讨论策略,将学生分组,让其通过讨论得出初潮的相关知识点,这种交流和思维互相促进。
3. PBL流程学习策略,将学生分阶段组织学习,注重学生的实际探究和实践。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9)一、学习目标《十三岁的际遇》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深入阅读,理解作者在十三岁这一关键年龄阶段所经历的际遇,体会其成长过程中的感悟与思考;其次,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内心世界,提升个人的文学鉴赏能力;最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在成长的道路上面对挑战与机遇,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文学的魅力,更能够在心灵深处得到启迪和成长。
二、学习重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十三岁时的独特际遇,以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这需要我们通过仔细阅读文本,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作者的成长与变化,把握其情感的起伏与转折。
关注课文中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作者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十三岁少年的独特视角和感悟。
我们需要学习并借鉴这些表达手法,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思考课文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成长启示。
通过作者的际遇,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学会面对挑战和困难,积极拥抱生活,不断成长和进步。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十三岁的际遇》的作者是_______,文章主要讲述了她十三岁时在_______(学校名)的经历与感悟。
2.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她对_______(学校名)的深厚情感,不仅为这所学校感到骄傲,也希望能让这所学校为她感到自豪。
3. 文章通过描绘_______(季节)的景色,烘托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
二、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是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A. 对学校的热爱与自豪B. 对青春的迷茫与不安C. 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D. 对过去的怀念与遗憾2.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这句话主要用来形容什么?A. 时间的流逝之快B. 学校的美丽景色C. 作者的心情变化D. 学习的艰辛过程三、简答题1. 请简述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到的“际遇”是什么?它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影响?2. 作者在文章中是如何表达自己对学校的情感的?请举例说明。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8《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2、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3、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感受关键语句来体味文中作者对北大的深情,深入体会并学习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
[教学难点]创设情境,品味诗化的语言,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理清感情变化的轨迹,体会小作者对北大真挚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重难点分析]本篇课文是一篇散文,重在抒写一种心境和情绪,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北大的深情。
在学习本文时,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关键语句来体味文中作者蕴含的深情。
《十三岁的际遇》诗化的语言、跳跃的思维对多数初一学生而言,是难以理解、把握的。
所以通过创设情境,品味语言,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思路,体会小作者对北大真挚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将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者适当点拨、指导。
[教学设想]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将用两个课时的时间完成,第一课时主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深情。
第二课时主要是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把精彩的语句逐一找出来加以体味,作深入的思考,并在全班交流,老师可做适当的点拨和小结。
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些语句,在读中把握感情。
文章中提及的北大对作者的影响,则可以让学生先划出相应的语句,在讨论后归纳出要点。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课题《十三岁的际遇》导入课文,让学生简单介绍作者田晓菲。
二、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北大风景的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北大的向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时,思考:1、“我”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我”是七岁那年从抽屉里翻出的一X泛黄的照片中第一次知道北大的。
南关中学十三岁的际遇学案

(一“汉”海拾贝
1.注音:白驹( )过隙( )蓦( )然迸( )溅
穹( )窿骤( )然呜咽( )
涉( )足絮()语犀利( )
摒( )弃樯( )橹 撷( )取
安恬( )惆怅( )( )
2.生字释义:际遇稚气
弹指谈笑风生
穹窿犀利
凝重撷取
(二)走进作者
田晓菲,天津人。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13岁(近14岁)时,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三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16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
3.学习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4.反复诵读,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2、3
导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曾经有一个十三岁的女孩被北大破格录取,有幸成为这所著名学府的一员。在北大建校九十年之际,她为北大写了一曲赞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解读这曲赞歌,感悟作者那款款深情吧!
南关中学初一年级语文导学案主备教师:彭晶晶
学习内容
《十三岁的际遇》
个案设计
(三)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文章能够分为三部分,怎么分?为什么? 2、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三.合作展示
1.文章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第二部分是从哪些方面去写北大的?
3.朗读最后一部分,为什么“我是不系之舟”?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学案 苏教版

《十三岁的际遇》1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语汇。
2、在朗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思想情感的线索。
3、让学生领悟人生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重难点:1、感悟和领会文章字里行间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的感情。
2、诵读体会文章诗意盎然的语言,积累丰富词汇。
知识链接:田晓菲,天津人。
五六岁时,地家长的引导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地初中时出了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
1985年,十三岁时,地天津十三中读初三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接下来,她又出国留学。
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1987年),也就是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
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
学习内容:一、整体感知读准字音尘缘.()涉.足()徜徉..()犀.利()安恬.()撷.取()沉淀.()白驹过隙.()惆怅..()二、研读与探究1、理清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5)第二部分(6-12)第一部分(13-17)2、文章分为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3、“我”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4、“我”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不看呢?5、、刚入校的田晓菲和两年后的她有什么变化吗?6、第二部分中哪一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7、第二部分是从哪些方面去写北大的?达标检测:1、文题《十三岁的际遇》中“际遇”的意思是,如果请你另拟一个标题,那会是。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怪癖.()摒.弃()絮.语()蓦.然()迸.溅()樯橹..()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白色少壮的马在缝隙前飞快地越过。
()(2)自由行使的小船。
()(3)一点一点地聚集。
()(4)无法用语言表达。
()4、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是()是的,总有一天,北大,我也会离你而去。
《十三岁的际遇》学案4

《十三岁的际遇》学案安家中学七年级备课组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发现、理解作者对北大的评价;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富于变化的语言。
3、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使人的心灵海阔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4、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一、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熟记字词书写:呜咽安恬涉足凝重尘缘校徽沉淀絮语犀利撷取徜徉惆怅穹窿白驹过隙迸溅积攒弹指怪癖抽屉不系之舟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1)际遇:(2)尘缘:(3)穹隆:(4)呜咽:(5)迷离:(6)涉足:(7)徜徉:(8)絮语:(9)犀利:(10)古朴:(11)凝重:(12)安恬:(13)撷取:(14怉悊怅:(15)沉淀:(16)似曾相识:(17)白驹过隙:(18)茫然若失:(19)谈笑风生: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2、作者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呢?3、北大图书馆对作者的最大影响是什么?4、“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作者对“北大的人”喜欢的是什么?5、从文章的题目来看,其中“际遇“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它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因素?“十三岁的际遇”具体指什么内容?6、从文中勾画出能表现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你能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作者涌动在心中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在此基础上,用恰当而简练的词语来概括全文的感情线索。
7、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每部分各写什么内容?8、你觉得这样三个部分在写作顺序上有什么特点?三、合作探究课文内容:1、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横线上:按顺序来写:七岁时的十岁时的十三岁时的十六岁时的2、第一部分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3、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4、第8、9段中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呢?5、从写北大图书馆到写北大的人,文章是如何过渡的?第10、11两段应该用什么感情和语气去朗读?6、最后一个部分表达作者对北大的什幺感情?应该采用什么语气语调朗读?7、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思恋以及要为北大作出贡献的心情?四、深入探究:1、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为什幺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2、你觉得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3、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具体说说。
十三岁的际遇优秀教案优秀6篇

十三岁的际遇优秀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十三岁的际遇优秀教案优秀6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岁的际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过研读重点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意。
2、积累词语,学习做词语卡片或词语笔记。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理、意、味。
〖教学设想一课时,在学生默读的基础上,概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理解之间的联系,通过朗读、精读第4、9、10、11、15、17段体会作者所表现的对北大的特殊的感情。
再让学生学习制作词语卡片或词语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简单介绍作者田晓菲。
(要求学生默记要点)田晓菲和我差不多大,记得读高中时,常在《语文报》上读她的诗和文章,她的诗作和经历曾经对少年的我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是我当时的偶像之一。
她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经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十三岁时,她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中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考取了出国留学。
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
二、默读全文要求: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么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三、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大致意思讨论:1、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那么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横线上:一、七至十六岁的生活七岁时的十岁时的十三岁时的十六岁时的2、朗读第4段,说说这一段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3、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北大的图书馆北大的人:同学、老师、我4、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呢?5、朗读10、11段A、第10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人”可以“读”吗?在这里“读”是什么意思?此文的作者又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什么?回忆一下,朱自清从父亲的背景中“读”出了什么?小弗郎士又从韩麦尔先生身上“读”到了什么?B、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3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成长经历;
2.能够正确运用语言描述人物的性格特征;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写出一篇有逻辑的文章。
教学重点
1.分析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2.描述人物的性格特征;
3.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1.阅读理解;
2.表达能力的提高;
3.呈现更好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活动一:阅读故事
让学生们阅读故事,了解故事中人物的基本情况。
活动二:分析人物性格
•让学生们讨论故事中主角的性格特征;
•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主角的性格特征。
活动三:分析人物心理变化
•列出清晰的时间线和事件,让学生们把事件和主角心理变化联系起来;
•分析这些事件对主角心理产生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主角在这些变化中的成长。
活动四:文章写作
•让学生们撰写一篇文学作品,描述主角在故事中的际遇和心理变化;
•引导学生在文章中运用他们所学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把主角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变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课后作业
1.完成文章写作;
2.回顾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成长经历,思考自己能从中学到什么。
教学评估
1.通过学生长短文章的阅读,了解学生叙事描述的发展和对故事的理解;
2.针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分类评估。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4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4一、课前准备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介绍主人公的名字、家庭等基本背景。
2.准备一种游戏方式,如口语搭配填空、角色扮演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动机。
二、课堂教学1. 观看视频播放一个关于成长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根据视频中的情节,自己总结一个成长经历,并让他们在小组内分享。
2. 阅读文本让学生阅读小说中某一章节,并在阅读后统计文章中用于描写人物情感、环境等方面的词汇及句式结构。
3. 作文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在阅读中收集到的资料,撰写一篇短文,介绍主人公与身边人的关系变化,以及主人公因此产生的情感变化。
鼓励学生使用所统计到的词汇及句式结构。
4. 游戏互动游戏方式:口语搭配填空1.将若干个定格的图片张贴在班级的墙上,每个图片都是一个情节,如主人公家庭出现争吵、主人公一次考试没考好、主人公初入新环境等。
2.请全班同学分组,每个小组抽一张图片(不重复)。
3.每个小组发一份补全搭配的表格(如:____的时候,我感到____),小组成员在规定时间内填写表格,并试图组合成一个有情节的故事。
4.一定时间后,组长将小组填写的表格和组合成的故事发给其他组的成员,其他组员要根据故事中的情节推断故事的主人公的个性、家庭背景等信息,并阐述自己的推断过程。
三、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请同学在家中再阅读一遍这一章节内容,梳理出文章中描写情感、环境等方面的词汇及句式结构,并将整理结果在下节课前交到老师手中。
四、课后反思通过这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我收获了以下体会:1.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深入感知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边玩边学,达到了好的互动效果。
2.在阅读中引导学生统计词汇和句式结构,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和英语阅读能力,从而提高整体阅读水平。
3.综合运用不同的方法,如视频观看、阅读、作文、游戏等,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提高语言技能,使他们在学习中充满乐趣。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十三岁的际遇》是自读课文。
全文以情感为线索,回顾了在北大两年来的学习生活感受和收获,展现了北大的精神魅力,抒发了对北大深厚炽烈的情感和追求进取的信念。
学习本文真正放手让同学自读,老师从旁指导、点拨。
只要同学自己阅读、自己有所发现,不论自读效果达到怎样的水平,都应看作完成了教学任务。
1.让同学集中留意力默读课文,从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理清结构,领悟文章表达的情意。
提示:本文用空行隔开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在弹指一瞬间孩时的幻想实现并且已在北大生活了两年,欲向北大诉说心语。
第1自然段,写从泛黄的照片上初识北大,幻想产生。
第2自然写乘车路过北大,表现少年的自信。
第3自然段感慨时间飞逝,第4自然段再现初入北大天真浪漫的“我”和如今的茫然若失。
第5自然段欲向朝夕相处的北大诉说心语。
其次部分:回顾两年来,北大的培育和赐予,呈现北大的精神魅力。
这部分写的主要意思是北大的学问魅力和人格魅力。
学问魅力:第6自然段写由参观图书馆而顿悟自己的无知。
第7自然段写与北大的际遇,是又一个新的开头。
第8、9自然段写书籍为我打开新世界,北大为我开启才智和真理之窗。
人格魅力:第10自然段写北高校生的物质。
第11自然段写北大老师的风采。
第三部分:倾诉对北大难以分割的深厚情感和歌颂之情。
2.让同学摘录自己喜爱的语句,积累词语。
提示:理解并把握“自然提示”中的词语。
语句:①渴望生活,渴望制造,渴望有一副轻娄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行!②这是一只不系这舟,曾经那样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憧憬大海的波涛。
③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培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伴侣,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
教导迷津本文为拓展性阅读,只要求同学大致感知课文,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揣摩一些精彩语句,积累词语即可。
1.鼓舞引导后,让同学独自预备,扫除字词障碍。
2.引导同学“发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岁的际遇(第一课时)一、自习目标:1、熟读课文,从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理清结构,领悟文章表达的情意。
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二、自学提纲:基础知识部分:1、解题:“际遇”即“遭遇”之意,不过多指好的。
“十三岁的际遇”则指作者十三岁时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一事。
这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从七岁到十六岁的一段生活,抒发了对“北大”的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
2、利用工具书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不系.之舟()蓦.然()安恬.()穹.隆()沉淀()积攒.()絮.语()摒.弃()迸.溅()樯.橹()犀.利()弹.指()撷.取()呜咽.()骤.然()白驹.过隙.()()惆怅..()()..()()徜徉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犀利:稚气:絮语:古朴:凝重:尘缘:涉足:安恬:撷取:惆怅:徜徉:穹窿:沉淀:呜咽:迷离:绅士风度:通幽曲径:似曾相识:白驹过隙:茫然若失:一视同仁:阅读体会部分:4、结合练习一,把握文章结构、大意。
本文用空行隔开为三个部分。
这三部分以情感为线穿连。
孩时的梦想向往,在北大时的求知成熟,未来的归依眷恋凝成一条浓厚的情感线贯穿全文,展现了北大对学子的精神魅力。
请你用文中的话将每部分的大意补充完整。
第一部分(1—5节):写作本文的缘起。
第二部分(6 —12节):北大为每个学子展示了。
这是文章的文体部分,这一部分是从、两个方面去写北大的。
第三部分(13 —17节):写我是。
5、作者田晓菲在这篇文章中抒发了她对北大的深厚感情,文中哪些内容或语句具体表达了这种深情?请你用“”在书上划出来并在旁边做批注。
6、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找出提示性的词语。
7、在笔记本上摘录你喜欢的精彩语句和片段。
8、请你模仿这个排比句,写出自己的渴望。
例: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仿:我渴望,渴望,渴望,,。
课时作业A 基础储备卷1、根据拼音写汉字:chóuchàng( ) ()安tián( ) xié( )取bìng( )弃积zǎn( ) qiáng( )橹2、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⑴、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
()⑵、你却永远年轻着,微笑着,拥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梦想,激励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抱负,也抚慰着一年又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
()⑸、纷扬的白雪里,依希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面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迸溅的清脆笑声。
()⑺、中文的、英文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沉默的声音,向我发出低低的絮语和呼唤。
()B 综合提升卷才进校门,高年级的同学就带我们参观北大图书馆。
当时,好像还看了一个介绍图书馆的纪录片。
入学之初那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
我紧闭着嘴,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400多万册图书!实在难以想像。
而其中我所读过的,大概连这个数目的最小零头都不到吧!不知怎么,我回忆起了1983年在青岛过夏令营时发生的一件事情:记得那时灯已熄了,我们在黑暗里躺在床上,随意聊着天儿。
我和领队的那个女老师正说得津津有味,我上铺的女孩却忽然哭了起来。
我们惊讶地问她怎么了,她呜咽着答道:“你们知道得那么多,可我什么都不懂……”如今,我和女老师的谈话早忘得一干二净了,可那女孩子的呜咽反倒长久而清晰地留存在心中。
当我随着面孔尚未记熟的新同学一起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颇()呜咽()2.结合文意解释词语。
清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在文中说“我”“为北大感到骄傲”是因为。
“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是指。
“雄壮的誓言”为什么会“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4.“我紧闭着嘴,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
请说说“我”的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具体指什么?“近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5.“400万册图书!”中,感叹号改成逗号好不好?为什么?6、作者在北大图书馆面前为什么会想起过夏令营时的小女孩来?从记叙顺序上来说采用的是什么顺序?7.作者为什么说“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十三岁的际遇(第二课时)一、自习目标:1、欣赏揣摩富有诗意的优美语言。
2、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发现、理解作者对北大的评价。
二、自学提纲:1、学习第二部分:学习课文第6----9节,思考:①、入学之初,作者有一句雄壮的誓言,找出来细细品味,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②、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对北大图书馆的感受,是什么样的感受呢?③、“上铺的女孩”“哭”是因为。
④北大的图书馆为她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对她的影响是什么?学习课文第10----12段,思考:①、第10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什么?②、“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人”可以“读”吗?在这里“读”是什么意思?作者又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什么?③、北大的学生和师长有着怎样的品质?二、“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
”这句话中“风景”“河”“船客”、“舵手与船工”、“两岸风景变换”各指什么?3、学习第三部分:①、朗读课文第三部分,这一部分表达作者对北大的什么感情?②、为什么“我是不系之舟”,“系”怎么读?是什么意思?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新知运用。
联想造句: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就不再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再是,而是。
课堂训练课时作业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呜咽.()徜.徉()安恬.()撷.取()2、辨词填空。
升起涌起①、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在孩子心中。
②、我紧闭着嘴,心头种近乎绝望的感觉。
沉淀凝聚①、千言万语,有时只能为这最浓最浓的几行。
②、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了下来。
3、“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诗中的“玫瑰”、“绿荫”、“宁静的港湾”比喻什么?4、“不系之舟”是什么意思?“我是不系之舟”与“我的誓言”有什么关系:5、说北大“是师长”是因为,“是朋友”是因为,“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是因为。
6、“是的,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曾经那样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大海的波涛。
”这句话中:“不系之舟”指的是;“未名湖的臂抱”指的是;“大海的波涛”指的是。
苦娃娃“走进”北大我有一个天下最好的妈妈,她今年49岁,叫李小云。
我童年时,年迈的奶奶和爷爷相继患病卧床不起,家里欠下的债一年比一年多,大人们经常一天只吃两顿饭。
8岁那年,家里勉强送我进了学校。
学费是妈妈向帮工的人家借的,书包是她用旧衣物缝制的,别的孩子用剩下的铅笔头,我用小棍捆扎起来就成了笔。
我读书十分专心,成绩在班上数一数二。
1996年8月,我以优异成绩考入县重点中学。
我欣喜若狂跑回家,把这一喜讯告诉日夜奔波操劳的父母。
谁知话一出口,他们的脸上却布满了愁云。
晚上,我听到外屋有吵闹声,原来妈妈想把家里那头怀孕的母牛卖掉,供我上学,爸爸坚决不同意。
病在床上的爷爷听见了争吵声,一急之下撒手人寰,不久,奶奶也去世了。
安葬了他们,家里又多了几千元钱债。
我不再提上学的事儿,把录取通知书放在书包里,下地干活去。
过了两天,妈妈偷偷卖了牛,爸爸知道后暴跳如雷:“以后种庄稼驮粮食咋办,你去拉,你去背,卖牛的钱能供金旺读几年书?”妈妈痛哭了一场,吼道:“娃儿念书有什么错?金旺能考上县重点,在这个村子里还算头一份,我不能把娃娃的前途耽搁了。
我就是砸锅卖铁,肩挑背磨也要送娃去念书。
”第二天,我到县城上中学了。
我家离学校有50多公里,为了节约钱,我一学期只回家一两次。
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后,我回家拿夏天的衣服,发现爸爸瘦得出奇,脸色蜡黄地躺在炕上。
他得了胃溃疡,医生让他尽快动手术,妈妈又要去借钱,爸爸死活不依:“只借不还,谁还愿意借给我们;贷款,家里咋遭得起?死活听天由命吧。
”邻居告诉我,那年夏天,母亲一个人完成了双抢双收。
她没钱请人,没钱雇脱粒机,白天一个人在田里收割,然后一捆捆背回家,晚上在院坝里铺上一块塑料布,用双手在石头上摔打脱六亩多地的麦子,收完后还要抽水栽秧。
她累得站不住了,就跪着割,膝盖磨破了,双手磨出血。
没等邻居把话讲完,我跑向在田里忙碌的母亲,大哭道:“妈,我不念书了……”妈妈将我赶回了学校。
爸爸的手术用贷款做了,只是家里的债务已达8000元。
每个月妈妈总是步行将米面按时为我送到学校。
她还到几公里外的一家印刷厂收集废纸,带给我做草稿纸。
我在学校里只能吃咸菜,穿别人送的补疤衣服,但我没有怨气,没有自卑。
我刚进县中学的时候,第一堂英语就懵了,我和同学之间的差距太大了。
母亲送钱粮的时候,我对她讲:英语可能要拖后腿,要赶上来困难很大。
谁知妈妈满脸笑容地说:“妈不爱听娃说困难,记住,只要能吃苦就什么也不难了。
”望着母亲那因劳累而过早苍老的脸,我鼻子一酸,泪水夺眶而出。
我拼命地背英语课文,专心致志地跟老师练口语,课余时间借来同学的录音机进行跟读,同时,借阅大量课外辅导书,演算了上千道习题。
妈妈那憔悴而不服输的面容时常出现在我的眼前,激励着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期末考试,我取得全班第二的成绩,英语也跃为全班第三名。
1999年5月,我以总分全县第一的成绩通过毕业考试,我飞快地跑向车站,让家乡的熟人捎信给妈妈报喜。
妈妈托邻居转给我一套新衣服和100元钱,并附上一张纸条:别骄傲,记住,全家人等着你的好消息。
我把新衣服叠好压在箱子的最底层,发誓不考上北大决不穿。
7月下旬高考成绩公布,我考了个全县第一,喜到极点,我心中默默地喊着:“妈妈,您的儿子没有辜负您。
”回到家里,妈妈一把将我搂在怀里,朗朗的星空下,她紧攥着我的成绩单,哭了。
不久,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单也寄来了。
在全村、全乡,我是头一个考上全国重点大学的。
乡政府特地举行了一次庆功会,妈妈这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坐上了主席台。
而今,我在北大上学,想减轻家庭经济压力,一边勤工俭学,一边读书,学习成绩还算不错,我想毕业后,找一份合适的工作,让辛苦了大半生的妈妈早日过上舒心的日子。
3、从哪些地方可见作者学习艰苦?用原文回答。
4、从哪些地方可见金旺在学校生活艰苦?用原文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