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1.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
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
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
“疆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
1959年秋,我上小学。
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
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
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
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
”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
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
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
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⑦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
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
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
”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
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
1.第④段画线句子,爸爸为什么高兴地流泪?
2.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1)
(2)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3)
3.通读全文,文中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他的形象。
4.谈谈你对第③段画线句的理解。
5.文中的“爸爸”喜欢念中国诗,还让作者从小培养了念诗的兴趣。
那么,你喜欢中国诗吗?请写一句你最喜欢的诗句,并简单说明原因。
1.因为还未上学的我居然懂得了陆游诗的意思。
2.(1)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叫我记住了陆游的诗(3)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
3.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的慈父。
4.爸爸教“我”的诗永生难忘,这些诗蕴含的精神情怀(爸爸的人格魅力)影响我的一生,表达了“我”对爸爸的感谢与怀念。
5.略
2.
谢谢你,盛装莅临我的成长
汪微微
①小学二年级时的班主任,是个不怒自威的退伍军人。
平日里话不多,习惯用眼神制止并解决纷争与事端。
②对男生,他实行军事化管理。
课间十分钟,其他班的男生疯得东倒西歪,我们班的男生则挺拔地站立着,有序地排队,轮流着立定跳远,玩得像上课一样规规矩矩又铿锵有力。
③对女生,他力推淑女教育。
说话要不疾不徐,微笑要张弛有度;裙子要过膝,不许撩起下摆擦汗,不能光脚穿凉鞋;坐不能弯腰驼背,站不能含胸低头;课外少看电视多读书,每天练习毛笔字……
④乡村的孩子平时散养惯了,一个个野得像泼洒一地的阳光,哪里收得住?一学期过去,没几个能真正坚持下来的。
做得最好的,是和我们同班的他的女儿。
我们既同情她的别无选择,又钦羡她的与众不同。
她不是班上最漂亮的女孩?却自有一种说不出的美,眼中闪烁着看得见摸得着的柔软和善意。
连最捣蛋的男生路过她身边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屏声敛气。
⑤多年后,在家乡的街头,她穿一袭蓝底白花的连衣裙,绾(wǎn)着低低的发髻,静静地站在那里。
嘈杂如水,流到她身边,却自觉地绕道而行。
有人和她打招呼,她轻轻地点头,微笑致意,温婉得既优雅高贵又接地气。
⑥原来,她被打磨出来的与众不同的美,过去叫教养,现在叫气质。
⑦初一时的语文老师,是个有着慢条斯理智慧的老头儿,他惩戒我们的惯用伎俩是写检讨。
检讨的内容直接照搬作文要求:文笔要好,感情要真,题材不限,风格却要自成一家,字数不能少于800字。
最可怕的是,要一式54份——班上共54个人,人手一份。
字迹要沿用书法课上的工整与气势。
⑧有一回上课,他迟到了几分钟。
不待他道歉并解释原因,台下一片亢奋的叫喊声,大家一起喊:54,54,54!他也不恼,乐呵呵地看着我们,眼里的宠溺能湮(yān)没掉每个人。
⑨从此,他再也没有让我们写过检讨,却要求大家记日记。
算算,一天不过就一篇,我们胜者为王居高临下地同意了。
⑩毕业后和一干人去看望他,说起这段往事,他笑:小小少年是一块块璞玉,但雕琢要讲究方式和技巧。
写检讨是假,练笔练字才是真。
然后他转过头,对我说:“你的字,有蝇头小楷的功底;你的日记,也最好看。
”
⑪原来,我们最终学会的,是不要错过自己。
⑫高二时的语文老师,是个忧郁的诗人。
他为人低调又不羁,平时见他背影的机会比正面还要多。
有一次上课讲诗歌的结构与特点,他找来了几本自己以前写的诗集。
讲台上的他,眼神干净明亮,有一种未经世事的洁白,像正在做梦的少年。
他一字字念,一句句写,一段段讲其饱满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和谐的音韵,以及写诗的心境和曾经沉睡的梦想。
讲到动情处,他会停下来,一言不发地看向窗外,眼神比远方还远。
⑬课后很久,我心里仍蓬勃得静不下来。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它干净清洁,美好亲切,散发着梦想的味道。
最难得的是,它离我这样近,一声轻唤便足以叫醒我,而不只是远远地隔空感动我。
⑭后来,我开始偷偷写诗,不在乎写得好不好,不去想有没有用,也不在意是否有人懂,愿意写下去并能很好地写出来,对自己而言已经足够。
⑮原来,梦想是一种让你觉得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
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谢谢你,盛装莅临我的成长……
1.查字典填空。
“临”字的音序是______,音节是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_部,再查______画。
字典里有三种解释:①到,来;②换着,靠近;③照着字、画模仿。
文中“莅临”的“临”取第_______种解释。
2.照样子,写词语。
(1)乐呵呵(ABB式)_______ _______ _______
(2)东倒西歪(含反义词)_______ _______ _______
(3)规规矩矩(AABB式)_______ _______ _______
3.文章叙写了三位老师的不同特点和对“我”的影响,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4.
删掉?为什么?
5.结合语境,品读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他也不恼,乐呵呵地看着我们,眼里的宠溺能湮没掉每个人。
”这句话是什么描写?这样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2)“他一字字
...讲其饱满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和谐的音韵,以及...写,一段段
...念,一句句
写诗的心境和曾经沉睡的梦想。
”加点词语在本句中有什么作用?
6.“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句话是在解读师生之间的关系,根据你平时的经历及本文的讲述,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L lin L 8 ①
2.(1)黑乎乎绿油油金灿灿(2)异口同声左顾右盼里应外合(3)慌慌张张干干净净认认真真(答案不唯一)
3.(1)让“我”懂得了气质(教养)的美(2)慢条斯理的老头(3)让“我”明白梦想是一种让你觉得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
4.不应该删掉。
老师女儿的风采气质是老师独特教育要求的结果,描写老师的女儿其实就是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老师的教育对“我”成长的巨大影响。
5.(1)运用神态描写,写出了老师的宽容,表现了老师对我们的宠爱与教育的智慧。
(2)连用三个叠词,强调了老师讲课的投入,突出了老师对诗歌的深刻理解和喜爱及留给“我”的深刻印象。
6.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引领,文中的三位老师在“我”成长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小学老师让“我”领略了气质的美,初中老师让“我”学会不要错过自己,高中老师让“我”
对生活有了坚持和梦想,三位老师唤醒了“我”的灵魂,走进了“我”的内心世界,促进了“我”的成长。
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唤醒,老师是我们成长的引路人。
3.
母亲的味道
钟秀华
①从记事起,母亲的味道便与厨房息息相关。
她常常穿着陈旧的粗布衣服,一日三餐不厌其烦地摆弄着锅碗瓢盆,将油烟味悉数纳入衣服、毛发的每一条缝隙里。
走到哪里,她的身上都散发着招脾般的气味,仿佛永远都脱不了家庭主妇的标签。
于我而言,母亲的味道已是楔入心灵几十年的最温暖的味道了。
②每天清晨,母亲必是第一个起床,拿了一把笤帚扫去灶台上的杂垢,然后开启锅灶。
接着,她挑着一担大木桶,去河边担水,将厨房里的大缸小瓮全都填满了才肯放下扁担。
米饭煮至半热,母亲便把一双儿女喊醒。
她眼疾手快,盛一碗刚捞起来的米饭,左三圈右三圈,三五下就捏成了一个大饭团。
饭团香喷喷的,由于捏挤得紧实,咬在嘴里很有韧劲,那是小时候我和哥哥每天清晨的第一道美味。
偶尔,母亲还会奢侈地给饭团挖一个小窝窝,再放上一小勺白糖,这又增加了我们兄妹的期待。
③父亲喜欢吃本地的特色小吃,诸如红薯叶米粿、饭包肉圆、薯圆、艾米粿等都百吃不厌。
母亲自外地嫁过来,原本对这些小吃的做法一窍不通,但母亲天生有着好学好胜的本领,每当别人家做这些小吃时,母亲经常自告奋勇去打下手。
一来二去,就让她给全盘掌握了。
于是,当红薯叶长势旺盛的季节,母亲的厨房里时常飘散着红薯叶米粿的清香味。
逢年过节,母亲总不忘蒸好一屉一屉的饭包肉圆,父亲常常吃得赞不绝口。
父亲是个放映员,经常走村串户地放电影,百家饭、百家味都尝过,却还是觉得家里的饭最合胃口。
在家的时候,他常常坐在灶堂里帮母亲烧火,一边比对着村里哪个媳妇做的饭如何:“张家的太咸了,李家的半生不熟,还是老婆做的好吃啊!”此时的母亲抿嘴一笑,自是满心的得意,对于手上的功夫,又多了几分用心。
④母亲的厨房里,做的永远都是家里人需要的食物。
嫂子娶进门时,很快怀孕了,于是厨房里又长期飘荡着煲汤的香味。
母亲买来新鲜的猪肚,买来活楞楞的小母鸡,一天一天变着花样地做给嫂子吃,直到嫂子诞下一个七八斤重的小男婴。
再后来,母亲又将安排一日三餐的重心转向了孙儿辈。
红枣、莲子、排骨轮番上阵,将侄儿养得白白胖胖的。
最难忘的,还是我患胃病的那几年。
母亲到处打听了偏方,什么猪心煨食盐、猪肚炖胡椒、老母鸡炖仙人掌等等凡是相信有用无害的食物,都让我吃了个遍。
最终我的胃疼病好了,但我却不知到底是吃哪种偏方好的。
这中间母亲付出了多少的辛劳,早已是无法计数了。
⑤直到今天,已经成家的我,还赖在母亲的厨房里蹭饭吃。
母亲总是冲着我们的喜好备菜,可是当我扪心自问,母亲最喜欢吃的是什么时,却发现自己真的没有能力回答。
母亲
是天下最好的母亲,而我,却是天下最不懂事的女儿。
⑥我望着站在厨房里的母亲,她的背已经因为长年的劳碌而佝偻了。
我用力地呼吸着母亲身上的气味,那一缕缕浓重的厨房味,饱浸的全是母亲的爱与付出呵!
(选自《中国艺术报》,略有改动)1.请根据全文内容,说说题目“母亲的味道”的具体含义。
2.品读第②段和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谈一谈你在其中体会到了什么。
第②段:
第③段:
3.选文第⑤段中,“母亲是天下最好的母亲,而我,却是天下最不懂事的女儿”,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深刻理解。
4.作为结尾段,第⑥自然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5.本文中,作者用朴实的文字描绘了朴实的母亲给“我”的踏踏实实的幸福。
相信你也曾经体会过这种平淡生活中的幸福,能写一写你生活中平淡的幸福吗?
1.一语双关,既指母亲为家族成员所做的各种美食的味道,也指母亲对家族成员的关爱与付出的爱的味道。
2.第②段:动作描写,“盛”“左三圈右三圈”“三五下”“捏”等词语写出了母亲厨艺的娴熟,以及对子女的关爱。
第③段:语言描写,通过父亲对母亲厨艺的赞美,侧面烘托母亲对家人的关心,以及父母亲之间的恩爱。
3.母亲总是冲着我们的喜好备菜,用一辈子的付出,关爱着家里的每一个成员,所以说是“天下最好的母亲”。
母亲为了家,长年累月付出,而“我”却不知道母亲“最喜欢吃的是什么”,“我”对母亲的关心不够,所以说是“天下最不懂事的女儿”。
作者通过对母亲、母爱的赞美和自我批评,含蓄地呼吁人们多关爱父母、关心老人。
4.内容上:篇末点题,点明文章中心;结构上:照应开头,使全文结构严谨。
5.略
4.
卖豆浆的孩子
鲁先圣
①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这个孩子有十一二岁的年龄。
他
在这个地方卖了多少天了,我不得而知。
我只知道从我不久前搬到这里来住,每天早晨的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②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以为是孩子的父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
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口吆喝鲜豆浆的声音却一直是这个孩子,一种好奇心驱使着我走出了家门,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③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浆机里,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
盛清水的塑料桶有一米多高,放在一辆三轮车上,因而当卖去一半多以后,再舀,他的臂膀就不够长了。
这时候,他往往就将半个身子趴在桶边上。
我的心中有很多的疑问与不解,在当今这个时候,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早晨起不了床,被父母吆喝起来吃早点去上学了,而他却早早地在这里卖豆浆了。
他一定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有着许多同龄孩子所没有的经历和背景。
我总想找个机会与他pān()谈,但看到他辛苦忙碌的样子,我虽然想急于了解却又不忍心打扰他。
④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依然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
买豆浆的人很少,到我买的时候,我趁着没有人,就问他:你爸爸妈妈呢?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
我又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了?他说一年多了,从10岁开始就卖。
看着面前这个孩子,心里很不是滋味。
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
他不是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而是承担了家庭中谋生计的一份责任,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⑤我问他,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拥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⑥当时小雨一直在下,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淋湿了,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上学的女人。
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
那个孩子看上去也是十一二岁的年龄。
⑦站在两个孩子之间,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但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呢?我无言以对。
后来,我听别人讲,这个孩子的父母都在一个工厂里上班。
工厂停产放假了,就做起卖豆浆的生意。
⑧每天见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的心里便有许多苦涩的东西在流tǎng()。
我想我不能够责怪孩子的父母让这么小的孩子就担负了生活的责任,或许这个孩子挣的这一份,就是他自己的生活费或学费。
没有这一份收入,他就不能去读书了。
⑨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小区的门口响亮地吆喊,这个声音成为了我们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起床买早点,去上班,喊孩子起床,或者去做生意。
而我,也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放下台上正在读的书或停下写作的思路,走出家门,吸纳新鲜空气,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⑩我总这样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
2.根据“我”对孩子卖豆浆行为的情感态度变化,理清文章思路,完成填空。
______________→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______________→我希望这是他将来的一笔财富3.第⑤段画线句“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中画“”线的句子中,作者为什么要将两个孩子放在一起写?作者的“无言以对”之时,内心是怎么想的呢?
5.结合卖豆浆孩子的经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1.he yǎo 攀淌
2.没注意心里不是滋味
3.外貌描写,突出孩子的可爱、健壮,为下文我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作铺垫。
4.两个孩子放在一起,更能突显卖豆浆孩子的不容易与艰辛。
作者内心一定是苦涩的,一定在为男孩的遭遇而感到难受。
(具体的想法,合理即可)
5.越坎坷的经历,对将来越是巨大的财富。
生活中有许多不幸,我们要怀抱希望,勇敢面对。
5.
老常的铃声
赵华伟
①老常一定是全校最守时的人,因为他的工作与时间有关。
②老常生得黑,整张面皮犹如锅烟抹过,凭借与校长的故旧关系,在镇中学谋到了一份打铃的职事。
当最早的一道铃声响起时,我们揉着惺忪的睡眼,望着黑乎乎的天空,会将每天的第一句话送给老常:真是个催命不休的黑无常啊!
③老常并不受我们爱戴
..,除了其所干的工作总是扰人清梦外,还因为他没老婆。
娶不到老
婆的男人被称为“打寡汉”,被视为这个乡村社会的底层。
老常并不顾忌
..这些,只将一挂铃铛敲得有声有色。
④胆大的孩子从值班室门前走过时,会高声问一句:老常,你是不是北京大学打铃系毕业的?老常翻翻眼皮,恶狠狠地回着嘴,脸色也更加阴暗。
调皮的孩子会趁晚自习时将铃绳
扯断或打成死结系在树干上,为老常制造许多的麻烦。
因此,就算深更半夜,也依然
..能看到老常抱着树身折腾的情景。
⑤老常从不会离开我们,就算看不到他的影子,也能从那富有节奏的铃声中,感知到他的
存在。
可是有一天,熟悉的铃声突然中断了。
⑥老常被派出所抓啦!有人放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
传话的人只说了结果,没给出原因,我们议论纷纷,一致归结为男女之事。
镇子是个大天地,老常连几个毛头学生的嘴巴都堵不住,更管不住镇上的风言风语。
政教处的马主任负责处理老常的事,走得急匆匆宛.如.火燎一般。
⑦当我是个乡下人吗,老子是镇中学的职工,别人存车一毛五,凭啥收我两毛钱?蹲在派出所里的老常,理直气壮地辩解道。
就算你是个大人物,也不能当场给人家两拳头吧?打了人就得出点钱,不然难平和!所长摊着巴掌反驳道。
老常不认罚,存车员不妥协,双方从下午三点一直僵持到晚上八点,最后,所长只好打电话到镇中学。
于是,马主任奉命去领人,钱一缴认了罚,连拖带拽地把老常扯了回来。
老常心里不痛快,一路走一路骂,直到进了校门还在朝派出所方向张望呢。
不过,在经过那挂铃铛时,老常忽然闭上了嘴巴,望着飘动的铃绳摇了摇头。
⑧老常不在,当晚的铃没人打,老校长只好亲自出马。
他在各个班巡视时,不停地看着表,不知是怕错过时间,还是在为老常担忧。
时间一到,老校长赶紧去打铃,一下一下地拽着,铃声单调而断续,完全失去了以往的飘逸和自信,就连老师们也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⑨幸好,学校的铃声只断了一天,就恢复了昔日的风采。
预备铃自然轻快,两响一停;上课铃短暂急促,三响一停;放学铃舒缓自由,一响一停;每种铃声都带着明快的节奏感,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
⑩无所事事时,老常就坐在门槛上嘀咕:马主任老实,白给了人家两张“大团结”,要是按我的性格;他连个屁渣子都讹不到,不就是一存车员吗,呸……嘀咕完毕,老常阴沉的脸色开朗了许多,甚至还露出了胜利般的笑容。
我们只是听,不愿接他的话,听得烦了,岔开话去询问他打铃手艺的事,老常嘴一咧,朝北指了指。
北京大学真有个打铃系?我们诧异地瞪大了眼睛。
老常嘿嘿地笑着,一张黑脸皱成了橘皮。
⑥人们倾尽一生所追求的,无非出人头地。
对于老常来说,他想要的也只不过是一个不被蔑视与轻贱的“大我”而已。
打铃,打出个说道来;做人,做出个说道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写出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近义词。
爱戴——()顾忌——()
依然——()宛如——()
2.根据所给的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
(1)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
(2)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
()
(3)形容意见不一,议论很多。
()
(4)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
3.作为全校最守时的人,老常为什么并不受我们爱戴?
4.文中第④自然段画线句子是孩子们问老常的话,实际上他们想表达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