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高中部)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高中部)高
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王煜
1941年的一天,香港机场,一个年轻人,穿着一件非常臃肿的大衣,他的大衣里面密密麻麻全是插袋,插袋里面全是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
这个毅然抛弃在美国的一切优越条件、和新婚妻子一起回国用教学和科研来参与抗战的人,就是后来被国际学界公认为“中国核能之父”“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卢鹤绂。
11月,卢鹤绂抵达广东坪石镇的国立中山大学,任理学院教授。
理学院院长康辛元在迎接卢鹤绂夫妇俩时,感慨地说:“你们从天堂坠入了地狱。
”
1942年暑假,卢夫人产期将近,坪石镇没有妇产医院,夫妇俩只得乘小船去火车站,再转火车到湖南某县城。
卢夫人出院后,卢鹤绂开始操持家务。
每天,他背着孩子劈柴、做菜,地上鸡屎、牛粪满地。
一日三餐忙完后,便在油灯下备课。
在一座古庙里,他给大学四年级学生讲授理论物理、核物理、量子力学、近代物理等课程。
1944年,卢鹤绂向西逃避战乱。
途经贵州的元宝山,那里土匪出没,烧杀抢掠,大家都不敢前行。
卢鹤绂上山找土匪头子,说“现在日本人打进来了,我从国外回来抗战”,还把教授聘书给他看。
土匪头子一看是这种情况,非常感动,第二天派人把卢鹤绂一行送下山,还给他们发了土匪间的“特别通行证”,可保卢鹤绂之后畅行无阻。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卢鹤绂还一边讲课,一边密切关注国际学界的动向,能获得的学术杂志,他全部手写抄录下来,学术札记在炮火中也从未间断。
他于1942年写成、1944年在国内《科学》上发表的《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一文,全面阐述了核裂变的实验发现及有关理论,并预言了人类大规模利用原子能的可能性,被学界认为是“第一个给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原子能物理知识及其应用”的科学著述。
1955年,卢鹤绂被高教部调到北大技术物理系任教,进入了抽调全国院校教师办起来的、绝密的“546培训班”。
在后来的“两弹元勋”中,有7位是卢鹤绂在“546培训班”的学生。
当时的北大,教学条件非常落后,有些实验无法进行,教学难度很大。
为
突破难点,卢鹤绂采用了深入浅出、不看讲稿的讲解,许多本来很难理解的核物理过程,经他讲解,学员们理解得都特别深刻。
在“文革”那段特殊时期,卢鹤绂仍坚持科研。
从1970年至1985年,他留下大量科研笔记。
他的日记和一般人的不一样,在封面上标着“红”和“专”两类,“红”是记录日常生活的,“专”则记录专业内容。
原来,他怕科研日记被人看到抓“小辫子”。
一直到晚年,卢鹤绂从未停止过在科研创新上的步伐。
1995年,8l岁的卢鹤绂与他的弟子王世明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一文在美国《伽利略电动力学》上发表,该杂志的主编评价这篇论文:“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
”这篇文章之前曾被美国《物理学刊》拒绝刊登,对此,卢鹤绂坦然地说:“一般编辑部都不敢登这种文章,他们迷信爱因斯坦,怕人家说他们不懂物理学。
”他不怕自己被人认为是疯子,关于这篇论文,他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正当研究要继续时,卢鹤绂于1997年病故,为世人留下八大提纲和正在进行的44项研究,已发表的论文仅仅是他研究内容的1/10。
关于这项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疑,美国国家科学院在2002年投入巨资,用发射卫星的手段,深入进行这方面的实验。
卢鹤绂除了是一位全球闻名的物理学大师,还是著名的京剧票友。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更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
卢鹤绂一生中多次登台演出京剧。
在燕京大学求学期间,他和同学一起参加过公演并得到好评。
在美国参加宋美龄发起的“抗日捐款义演”,演出《四郎探母》;1945年,再次登台为黄河赈灾义演献唱。
他说:“中国的传统京剧蕴含着人生哲学,它对社会安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再说,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吟唱京剧,心情特别轻松愉快,不啻是一种‘醒脑剂’。
还有,经常唱京剧可增大肺活量,对一个人的健康长寿很有好处。
”
他甚至把京剧带到了物理课堂上。
在讲到物理学上的概念马鞍点时,卢鹤绂说:“记得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那个地方就是马鞍点。
”说完竞唱了几句京剧。
这样一唱,气氛变得十分活跃,马鞍点的概念也深深留在学生的脑海里了。
正因为在科学和人文上的深厚积淀,卢鹤绂去世以后,美国休斯敦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均为他树立铜像,美国檀香山市还把每年的6月15日定为“卢鹤绂日”。
卢鹤绂
百年诞辰之际,复旦大学也为他在校园里树立了铜像。
(刘青纯
摘自《新民周刊》2014年第27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卢鹤绂回国时,正是中国的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他也许知道国内的科研条件一定不会好,便带回了大量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想用教学和科研来参加抗战。
B.卢鹤绂1941年11月抵达广东坪石镇的国立中山大学学校本部时,任理学院院长的康辛元在迎接中感慨地说:“你们从天堂坠入了地狱。
”表达了对卢鹤绂夫妇无比的敬佩之情。
C.卢鹤绂毅然决定抛弃在美国的一切优越条件,回国抗战,但国内条件让他无法顾及教学与科研,只能白天操持家务,背着孩子劈柴、做菜,收拾满地的鸡屎牛粪。
一日三餐忙完后,才能在油灯下备课。
D.在元宝山上,面对土匪头子,卢鹤绂无所畏惧。
“现在日本人打进来了,我从国外回来抗战”,当土匪头子听了卢鹤绂的话和看了卢鹤绂的聘书,非常惭愧。
E.无论在怎样的特殊条件下,卢鹤绂一方面始终坚持科学研究与创新,另一方面一生致力于物理基础理论上的教育工作,成为被国际学界公认的“中国核能之父”“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科学家。
(2)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卢鹤绂夫妇“从天堂坠入了地狱”?请结合材料简述。
(6分)(3)在文中卢鹤绂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请结合文章分析这句话的含意(6分)
(4)“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更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
”卢鹤绂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参考答案:
(1)(5分)B 是对精神的称赞(3分),E 是对成果的概叙(2分),A “也许……便”属多余,无需推测(1分),C 项国内条件让他无法顾及教学与科研,只能……,才能……;前后推理不正确。
D项不是“惭愧”,是“感动”。
)
(2)(6分)【答案】①从生活环境上看,卢鹤绂所在学校坪石镇周边没有医院,妻子生产要辗转到湖南某县城,出院后需操持家务;为逃避战乱,冒生命危险与土匪头子交涉。
②从教学上看,要在油灯下备课,并且他的课堂是在一座古庙里,为学生讲授理论物理、核物理、量子力学、近代物理等课程。
新中国成立后,北大的教学条件非常落后,有些实验无法进行,教学难度很大。
③从科研上看,战争炮火中,学术杂志难得,一旦获得,卢
鹤绂就会全部手写抄录下来,无论环境怎样恶劣,都一直密切关注国际学界的动向。
“文革”特殊时期,卢鹤绂怕科研日记被人看到抓“小辫子”,便将日记分为“红”和“专”两类。
(3)(6分)①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就是一片天,卢鹤绂的文章《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是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疑,敢于戳洞的人就不怕被人认为是疯子,表现了卢鹤绂敢于质疑权威的胆识和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求真精神。
②“不过……罢了”的语气,表现了卢鹤绂在科学研究中的谦虚态度和坦诚精神。
③句中的“洞”还指世俗观念。
这种观念是人们对爱因斯坦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迷信观念。
所以面对美国《物理学刊》拒绝刊登此文章,卢鹤绂坦然地说:“一般编辑部都不敢登这种文章,他们迷信爱因斯坦,怕人家说他们不懂物理学。
”
(4)(8分)①勇于承担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
②有胆量不畏环境险恶不畏科学泰斗。
③酷爱京剧,京剧与物理课堂巧妙融为一体。
④一腔爱国情怀体现在科学与京剧爱好中。
略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谈谈“情景交融”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
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
顾起元说:“作者内激于志,外荡于物,志与物泊然相遭于标举兴会之时,而旖旎佚丽之形出焉。
”用现在的话来说,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
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
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
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景物,不只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而且,“情融乎内而深且长”,“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而耐人寻味。
情景交融,关键在融。
有些诗,情景并同,然而妍媸各别。
谢榛曾说:“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
’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
”这大约是因为,司空曙的两句诗,仿佛信手拈来,抒写自然,善藏善露,能给人以更多的美感。
也就是情与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
可知,同是情景交融,也自有高低优劣之分,或者说是有程度的不同。
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情景浑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传统的美学观念中有一个显著特色,即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
因此,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理想艺术境界,物我同一,浑然无迹。
与此相联系,诗人抒情写景,莫不“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
因此之故,同是情景交融之作,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方面,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
比如,“大概李(白)写景入神,王(昌龄)言情造极。
”(胡应麟语)又如:“耆卿熔情入景,故淡远;方回熔景入情,故秾丽。
”(周济语)如此等等。
情景交融,说到底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
而要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最终还得看整个诗篇的立意。
所谓“情景交融,错综唯意”(胡应麟语),所谓“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惟意所适”(王夫之语)。
这都较明确地指出了在情景交融过程中,意所应有的统摄作用。
所以,抒情写景,贵在立
意。
(摘编自任中杰《谈谈“情景交融”》,有删节)
1.下列有关“情景交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情”和“景”相互生发与渗透,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产生美妙的诗歌意境,这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
B.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
C.“情景交融”使中国古典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含蓄蕴藉的特点和浓郁的诗味,使人读来有悠然神远之感。
D. 情景交融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这种方式最终是由整个诗篇的立意决定的。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顾起元认为诗人在创作时受到内在主观情感和外在客观事物的共同作用,当主客观相互碰撞时,美丽的诗篇就产生了。
.
B.作者认为诗人在创造诗歌意境时,都必须经过“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这一过程。
.
C.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能够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同时让读者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
.
D.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不仅能够让诗歌更形象、具体和生动,而且当诗情画意高度融合时,更能加强诗歌的美感。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美学观念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这让中国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物我同一”的理想艺术境界。
.
B.由于诗人个性的差异,即使同是情景交融的作品,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方面,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
C. 司空曙的两句诗虽然在景情方面与韦庄和白居易的诗句没有差别,但因为情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而最为人津津乐道。
.
D. 胡应麟和王夫之都认为情景交融可以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同时情景交融又理所当然地要受到诗歌的立意的统摄。
.
参考答案:
1、D 2.B3.D
1、情景交融是创造诗歌意境的手段与方式,诗篇立意决定的是情景交融创作出的结果意境。
2.都必须经过在原文中未体现
3.情景交融可以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不应是胡应麟和王夫之的观点
3.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空灵之美的形成,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息息相关,具体地讲,主要是受老庄道学和佛教禅宗的影响。
老庄厌恶人生,要求超脱尘世的纷扰,通过“虚"“静"的途径,回到那种没有纷争、喧闹的“人间世"。
庄子“无己、无我、无欲、无碍”的放达态度,可以说是产生空灵之美的最早和最深刻的思想渊源。
佛教禅宗的“坐忘"“顿悟"与空灵之美的那种琼澈晶莹的艺术境界,从表面上看,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处。
而实际上,佛道两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东西,空灵之美则恰恰相反,它根植于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既有奔雷逐电、慷慨悲歌的壮美,又有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优美,还有纤尘不染、玲珑剔透的空灵美。
这种空灵美并非是老庄的“虚"“静",佛教的“空”“忘”那样引人飘然出世的“禅意”和“禅境",而是一种实与虚、有限与无限的契合统一。
空灵美首先因其“空”,所以境界广阔廓大。
如张孝祥词《念奴娇·过洞庭》所写,湖草青青,湖面无际,多么廓大的境地!其次,空灵美因其“灵”,所以境界闲淡、琼澈。
再次,空灵美的客体是静穆、幽远、浑茫的,它不致引起人的情绪的急剧波动,而只能使人感到闲散、飘逸,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美感。
第四,空灵美是虚与实、浓与淡的浑然统一。
从表面上看,似乎“虚”“淡”与现实生活仿佛是“雾里看花,隔着一层",其实,它又蕴含着“实"的情调、“浓"的色彩,它以空灵的形式包孕着无限丰富的内容。
空灵美既存在于艺术中,也存在于自然界中。
南宋画家马远一反以前画家的那种“全境山水”构图,很有选择地从某一角度和局部对画面进行经营,在一角半边中集中画面的物象,表现出极为丰富的诗意、情调。
如他的山水小幅《风雨归舟》,画面上的物象集中在边角,而大部分只是空白或远水平野,给人以一种极其
广阔的空间感。
比起郭熙、李唐等人的“满纸山水”来,马远的“残山剩水”具有更为隽永的艺术魅力。
自然界的“空灵美”更是俯拾即是,当你漫步于海边,面对着无边的大海,你会觉得宇宙之深邃,个人之渺小,进入一种忘我状态,空灵而超然。
空灵可分为时间之空灵和空间之空灵。
空间之空灵如前所述,令人觉得宇宙之大、个人之小。
时间之空灵则是:岁月冉冉,年华易逝,稚子婴儿,转眼老之将至矣。
你会觉得岁月之无穷,人生之有穷。
由于空灵美具有境界廓大、琼澈的特征,所以,人们在欣赏时,总觉得
它的内涵难于穷尽,难于理解。
在审美活动中,虽然审美者的意念、思绪、情感注入对象之中,但物我之间的距离终不能全部消失,似乎只可远观,不可近玩,只可接近,终难抵达。
审美主体只能在大体上把握和感受这种带有朦胧色彩的空灵美,却无法大彻大悟。
空灵美的审美过程,还是一个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的过程。
欣赏空灵美之初,人们还是清醒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没有把自己游离于现实之外。
随着境界的廓大和意蕴的深化,欣赏者不知不觉飘飘欲仙、超然物外。
(摘编自《金苹果之谜》)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空灵美是与壮美、优美相对的一种美,它受老庄道学和佛教禅宗影响,但又明显区别于老庄的“虚”“静”与佛教的“禅境”。
B.空灵美境界廓大,同时,又是闲淡、琼澈的,另外,它的客体是静穆、幽远、浑茫的,它不会给欣赏者以情绪的急剧波动。
C.佛教禅宗的“坐忘”“顿悟”等与空灵之美的琼澈晶莹境界看来相似,实则相反,因为二者所赖以存在的基础完全不同。
D.形成空灵之美的最早和最深刻的思想渊源要数老庄要求超脱尘世纷扰的思想和“无己、无我、无欲、无碍”的放达态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空灵美美感与审美主体个人情感体验关系非常密切。
当你漫步海边,面对无边的大海,宇宙之深邃,个人之渺小,岁月冉冉,年华易逝,都离不开主体的体验。
B.在空灵美的审美过程中,审美者和审美对象之间会始终存在着一种距离感,这是由空灵美境界廓大、琼澈的的特征所决定的。
C.马远的山水小幅《风雨归舟》之所以比郭熙等人的“满纸山水”更有艺术魅力,是因为它表现出极为丰富的诗意与情调。
D.绘画中的空灵美是因为画家作画时更灵活,更少束缚,可以随意挥洒而产生的,如南宋画家马远只在画幅的一角半边集中画面物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
A.欣赏空灵美的时候,最初是清醒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随着意蕴的深化,渐渐进入无我之境,这时,对空灵美就有了清晰的把握。
B.空灵美虽说离不开“空”“灵",却是一种实与虚、有限与无限的契合统一,无论是时间之空灵,还是空间之空灵都不例外。
C.空灵美的欣赏对象的内涵总是让人觉得难于穷尽,难于理解,似乎只可远观,不可近玩,这就给空灵美带来了一种朦胧的美感。
D.空灵美的形成是因为审美的对象给人们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艺术美上的空灵美如此,自然界存在的空灵美同样如此。
参考答案:
1.D(最早和最深刻的渊源是庄子“无己、无我、无欲、无碍”的放达态度,而非老庄要求超脱尘世纷扰的思想。
)
2.D(第三段开头表明马远作画是“很有选择”地“经营”,并非可以随意而为的。
) 3.A(根据第四段可知空灵美是无法清晰把握的。
)
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立,徐州张益村人。
以敢勇隶兵籍。
靖康初,金人大入,盗贼群起,立数有战功,为武卫都虞候。
建炎三年,金人攻徐,王复拒守,命立督战,中六矢,战益厉。
城始破,立巷战,夺门以出,金人击之死,夜半得微雨而苏,乃杀守者,阴结乡民为收复计。
金人北还,立率残兵邀击,断其归路,夺舟船金帛以千计,军声复振。
乃尽结乡民为兵,遂复徐州。
时山东诸郡莽为盗区,立介居其间;威名流闻。
会金左将军昌围楚州急,通守贾敦诗
欲以城降,宣抚使杜充命立将所部兵往赴之。
且战且行,连七战胜而后能达楚。
两颊中流矢,不能言,以手指麾,既入城休士,而后拔镞。
诏以立守楚州。
明年正月,金人攻城,立命撤废屋,城下然火池,壮士持长矛以待。
金人登城,钩取投火中。
金人选死士突入,又搏杀之,乃稍引退。
五月,兀术北归,筑高台六合,以辎重假道于楚,立斩其使。
兀术怒,乃设南北两屯,绝楚饷道。
承、楚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①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
始受围,菽麦野生,泽有凫茨可采,后皆尽,至屑榆皮食之。
立遣人诣朝廷告急。
签书枢密院事赵鼎欲遣张俊救之,俊不肯行。
乃命刘光世督淮南诸镇救楚。
高宗览立奏,叹曰:“立坚守孤城,虽古名将无以逾之。
”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
金知外救绝,围益急。
九月,攻东城,立登磴道以观,飞炮中其首,左右驰救之,立曰:“我终不能为国殄贼矣。
”言讫而绝,年三十有七。
众巷哭。
金人疑立诈死,不敢动。
越旬余,城始陷。
立家先残于徐,以单骑入楚。
为人木强,不知书,忠义出天性。
善骑射,不喜声色财利,与士卒均廪给。
每战擐②甲胄先登,有退却者,捽而斩之。
仇视金人,言之必嚼齿而怒,所俘获磔以示众。
忠义之声远近皆倾下之,金人不敢斥其名。
讣闻,辍朝,谥忠烈。
(节选自《宋史·赵立传》)[注] ①张敌万:盗贼首领。
②擐(huàn):穿。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六矢,战益厉厉:激烈。
B. 立率残兵邀击邀:阻截。
C. 立介居其间,威名流闻流:传布。
D. 忠义之声远近皆倾下之倾:钦佩。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立“敢勇”的一组是
①城始破,立巷战②两颊中流矢,不能言,以手指麾
③金人登城,钩取投火中④立斩其使
⑤立家先残于徐,以单骑人楚⑥每战擐甲胄先登
A. 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立军事才能突出。
在徐州保卫战中,他临危受命,抗击金军;绝地血战后及时整合乡民和残部的力量,击溃撤退中的敌军,收复徐州。
B. 赵立为人正直,治军严明。
在孤守楚州期间,虽然被金军重重围困,粮草、野菜全部吃光,但他和部下宁愿吃磨碎的榆树皮,也不扰民。
C. 赵立屡建战功,威名显赫。
皇帝看到他的奏章后,为他坚守孤城而感叹,认为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无法超越他。
金人甚至不敢直呼其名。
D. 赵立一生都怀有忠义报国之心。
他痛恨金人,临终前还为自己不能继续为国杀敌而悲愤叹息。
对于他的忠义,朝廷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
(2)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
参考答案:
4. A
5. A
6. B
7. (1)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赵立坚决不跟他往来,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
(2)五次用书信催促(刘)光世聚集军队,光世最终没有执行。
4. 试题分析: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复词等语言现象。
考生备考时应熟练掌握课本中学到的实词,做好课内实词迁移,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成语对照法等。
本题结合语境来看,“中六矢,战益厉”意思是“赵立被六支飞箭射中,却越战越勇”,“厉”在这里是“凶猛、勇猛”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③是众位壮士的行为;④是说赵立斩杀了兀术派来的使者,体现不出“敢勇”;⑤是说赵立的家在徐州被破坏,家人被杀,他自己一个人进入楚州。
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
解答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6. 试题分析:无中生有。
从原文看赵立率军在楚州被围,粮食断绝,“菽麦野生,泽有凫茨可采,后皆尽,至屑榆皮食之”,表现的是赵立的气节,文中没有提到“治军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