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实施路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21年4
月总第
76期
高中思想政治课灌输性与启发性
相统一的实施路径
柏 杨 杨 丽
摘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是由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教育目的、教育
内容决定的。

以“
五个坚持”为途径推进思想政治课实现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即在教学内容上坚持科学与党性相统一,在教学方法上坚持接受和深化相统一,在教学过程上坚持主导与主体相统一,在教学途径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教学发展上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灌输性;启发性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新疆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18VSJ091);2015年全国高校思想
政治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项目(026)。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统一”,包括“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1],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科学认识及其教育方法的高度把握。

一、灌输性与启发性统一于思想政治课的依据列宁撰写的经典著作《怎么办?(我们运动
中的迫切问题)(1901年秋—1902年2月)》
,标志着灌输论的正式形成。

这篇文章强调从外面进行灌输,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无产阶级,让无产阶级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现实问题,从而使自发的工人运动变为自为的工人运动,赋予工人运动政治性,从而为夺取政权、实现工人革命运动的胜利奠定思想基础。

灌输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在思想政治课这一教育主渠道中,灌输应作为基本的教育方法与启发的方法统一起来。


一)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由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所决定
列宁通过灌输教育有效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权
威,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提供了有力支
撑。

共产党作为灌输主体,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灌输教育落实到学校。

人民教师作为党的喉舌和党的政策、制度的传达者,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意识灌输给学生。

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这一地位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必须要为无产阶级服务,要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学校就是要通过教育活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课,宣传、灌输无产阶级的思想,实现社会思想认同,从而为凝聚民心、巩固阶级统治服务。

因此,思想政治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参与到系统培育社会主义公民的活动中,积极向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意识。

目前,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斗争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激烈和尖锐。

特别是学校,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以各种形式向我国的学校进行渗透,宣传西方的价值观、宗教等思想,引起青年学生的思想混乱,企图与我们争夺接班人。

在思想领域的斗争中,社会主义意识灌输的缺失会给资本主义思潮的入侵
·
41·
提供可乘之机。

邓小平在1989年时曾说:“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

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

”[2]教育上的失误会导致思想上的混乱,思想上的混乱必然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

因此,思想政治课的意识形态性需要坚持和继续加强灌输,同时强调启发性,启明心智,帮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众多现象面前能够科学判断,明辨是非。

(二)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由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的所决定
列宁强调通过灌输提高工人群众的阶级意识,使工人运动从自发转为自为。

而“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要通过课程教育将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在这一时期,他的神智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在信息传播迅速的今天,学生思想的自发性十分明显,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泛滥,对学生群体科学思想的树立带来干扰。

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好思想政治课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给青少年正确的思想,启发引导他们走正确的道路。

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要旗帜鲜明地擦亮教育的底色,目的是培养一代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为此,在知识讲授中,教师要将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将我们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灌输给学生,并将灌输与启发交融应用,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自觉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中,投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3](三)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由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内容所决定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法治教育,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等许多方面。

这些教育内容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思想性,这样的特点要求教师要将灌输性与启发性统一起来。

如果没有灌输,青年学生是不会自发产生科学的理论以及对理论的正确认识的。

特别是在多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来自各方的信息、思潮充斥于青年学生群体之中,对新知识较为敏感的青年学生,生理、心理都在逐渐走向成熟,没有科学理论的灌输和熏陶,没有正确思想的及时输入,会让他们对理论的理解僵化、教条。

同理,如果没有适当的启发,学生缺乏足够的思考,灌输的知识无法有效内化,就会使学生在面对现实问题时难以科学有效地应对,进而有可能会错误地质疑马克思主义理论、怀疑社会主义,甚至走向反社会主义的道路。

二、灌输性与启发性统一于思想政治课中灌输性和启发性统一于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内容和教育方法之中,它们是一对富有深刻含义的辩证对偶统一体,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内容。

灌输性和启发性二者相互支撑、相互渗透于思想政治课中,并发挥着各自的重要作用。

(一)灌输性与启发性相互依存于思想政治课中
人类的知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直接经验,另一个是间接经验,而课堂正是将直接经验获得的知识传递给需要接受知识的人的一个重要途径,一方面需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另一方面需要将传递的知识进行引导启发进而使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教育的过程就是灌输和启发两种方法共同发生作用的过程。

从人类教育的历史过程来看,早期的教育方式较为单一,更多的是以灌输的形式展开。

随着教育的发展,人类提出了提出因材施教、启发等方式方法,单纯的灌输无法满足教育内容、学生、教育目的的要求,需要灌输中有启发,启发之前有灌输。

灌输是启发的基础,启发是灌输的检验与升华,只有灌输与启发相结合,才能真正使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内容入耳、入脑、入心,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灌输性与启发性都体现着主客体的关
·51·
系。

无论是灌输还是启发,都包含着一对基本的矛盾体,那就是教育主体(教师)与教育客体(学生)。

教育主体是灌输的主体和启发的发动者,教育客体是灌输的对象和启发的主动参与者,一次有效的教育活动,不仅需要教育主体的知识灌输,还需要激发教育客体的主观动力,使之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启发心智。

因此,灌输性与启发性也在教育主客体的互动中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缺一不可。

(二)灌输性与启发性相互区别于思想政治课中
灌输性与启发性在思想政治课中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但同时各自又具有鲜明的特点,相互区别。

思想政治课是学校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第一阵地,其课程内容含有大量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

要将课程中正确的知识和科学的理论传授给学生,离不开灌输。

因而,灌输强调教师的作用,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载体,将知识从外部传递给学生,重视知识的输入和掌握。

可以说,灌输是一种建设性的活动,通过灌输教育,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思想、理论、观点等输送给学生,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

灌输性是思想政治课的鲜明特征和要求。

当然,这里的灌输绝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细水滴灌,不是强灌,而是遵循教育规律和尊重学生主体特征基础上的有效灌输。

单纯的灌输还不能完成思想政治课的任务,还需要启发。

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作用,应通过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使学生主动接受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强化知识的应用与升华,使知识从外化转为内化,学会用所学知识思考、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

如果灌输是建设,那么启发就是批判,运用所学内容以批判的态度来审视各种言论或思潮,站稳立场,以理辨之。

思想政治课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其方法,启发性的特征同样显著。

(三)灌输性与启发性相互渗透于思想政治课中
思想政治课的灌输性的知识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

教师在教授这些内容时需要运用教育手段和载体引导、启发学生的思想。

人的认识和成长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就如同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一样,要经历知情意行几个环节,而知是首要环节和基础。

教育客体只有在教育主体的引导下不断积累知识,才能逐步形成独立思考探索的能力。

比如,现在小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就要用好灌输方式,小学生有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认识,才能逐步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思考。

可见,启发性的教育需要用灌输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没有灌输教育,启发教育无法开展。

灌输性与启发性在教育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灌输性与启发性都根植于教育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被丰富和发展,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

灌输是基础和前提,是有效启发的保证,启发是灌输的深化与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既不能片面强调灌输,也不能片面强调启发。

只有认清二者的内在联系,做到该灌输就灌输、该启发就启发,灌输中有启发、启发中带灌输,启发与灌输有机结合,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发展程度、不同特点的学生的需求,实现思想政治课开设的价值,引导学生不断树立“四个自信”,真正成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

三、以“五个坚持”推动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
(一)坚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党性相统一毛泽东坚持了列宁的灌输论,并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运用和发展,提出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党的思想政治领导的重要论断。

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课程内容丰富,科学性、理论性、现实性较强。

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社会道德规范和规则,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就涉及了理论讲授和价值引导,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党性。

只有坚持灌输论的基础地位,坚持课程的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才能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
·61·
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近、因势而新。

以伟大时代为背景,深化灌输理论,向青年学生灌输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积极向上的正确观念和理论知识,搭建共同的思想基础,巩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构建奋发向上的精神家园。

(二)坚持教学方法的接受与深化相统一思想政治课的灌输强调外部知识的输入,但不是填鸭式的灌输,它更注重通过理论宣传和教育,促进学生对科学方法和思维的掌握。

因此,在灌输的过程中要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在启发中引导学生水到渠成得出正确结论。

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的目的是不断提高其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性。

离开必要的灌输,知识理论的传授无法完成;离开启发,学生接受的知识理论无法得到应用和提升,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是失败的。

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持灌输与启发相统一,既要重视理论教育、知识传授,又要加强启发教育,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提问,让学生的疑问能在课堂上得到解答,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收获知识,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感受理论。

只有如此,才能提升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促进思想政治课不断改革与创新。

可以说,灌输是教育的基础,灌输为启发提供依据,启发是对灌输知识的强化,启发是对灌输的重要补充。

(三)坚持教学过程的主导与主体相统一灌输与启发不是对立的、相悖的,而是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体现着主体与客体二者之间的关系。

灌输是主体对客体进行理论讲授与知识传递的行为,强调外部的力量,即主体的作用;启发是充分调动客体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对所接受的理论进行思考和再认识,从而达到对知识理论的深化,强调内部的力量,即客体的作用。

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既要调动教师主体的主导作用,在遵循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以扎实的理论功底、以深厚的家国情怀、以坚定的政治信念讲好课,将知识与理论、理想与信念传授给学生。

同时,教师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及自我启发的能动性,帮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主动将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中的价值导向、道德规范、社会要求等变为一种自觉行为。

(四)坚持教学途径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思想政治课的灌输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形成与发展。

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深厚的实践内容和现实连接。

这意味着教师讲授理论的过程必然离不开实际案例的列举与说明,同时还要指导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环节,自觉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让学生能够应用课堂所学充分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现灌输“理论联系实际”的本质特征。

教师在知识的讲授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而是要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国家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具体案例来讲,以贴近生活的内容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切实关切的热点、焦点问题。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少说些空话,多些生动讲解,带着家国情怀、传道情怀、仁爱情怀,以彻底的学理性和坚定的政治性去讲,灵活运用灌输与启发的教育方法,不断用新时代新思想铸魂育人,体现理论的魅力。

(五)坚持教学发展的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列宁强调把社会主义意识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并提出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理论宣传,讲工人最关心的问题,灌输的方法和内容都会随着工人运动实践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今天,我们要充分发挥灌输在思想政治课中的作用,就要随着灌输环境、灌输对象、灌输主体等相关因素的改变而作出适时调整,不断探索灌输理论的内涵,不断对灌输理论进行发展和丰富。

因为恩格斯很早就说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的和一成不变的。

列宁的灌输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具有同样的强大生命力。

新时代,除了继续用好杂志、报纸等载体进行灌输教育外,还应重视教育方法的启迪性,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拓展新媒体,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对于灌输内容而言,在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同时,还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主动宣介
·7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中,转化话语,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讲好思想政治课,切实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强大吸引力,做到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真正使学生受到启发,使思想政治课成为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一门课程。

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础,在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创新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灌输作为教育的基础形式和手段,应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从而继续发挥其在理论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只有在坚持灌输的基础上将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才能不断提升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推动思想政治课不断改革与创新,进而守好学校的意识形态阵地。

参考文献:[1]新华网.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座谈会[EB/OL].(2019 03 18).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2]邓小平.1989年邓小平同志会见乌干达共和国总统穆塞韦尼时的谈话[M]//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0.
[3]列宁.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1901年
秋—1902年2月)[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1.

作者柏杨系石河子大学讲师,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杨丽系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李 洁)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殏



《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第4期目录
课程研究
基于文化变迁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和展望夏惠贤,王 勇……………………………………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的价值、逻辑及路径
殷世东,余 萍……………………………………学校课程建设的公共性:本质、困境与超越
谢秀红,车丽娜…………………………………… 教材研究
我国统编教材建设的百年脉络与核心议题
张 振,刘学智……………………………………数字教科书的演进历程与未来路向
罗生全,陈子丽……………………………………方宗熙:新中国生物教科书的开拓者郭 戈………… 教学理论与方法论“读思达”教学法余文森……………………………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专递课堂:成效、问题及优化邹慧明,贺宇虹……………………………………信息时代农村课堂教学变革:可能、动力与路向钱旭升,张芬艳,刘馥达………………………… 统编三科教材
文道统一原则在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中的具体运用陈先云
………………………………………………统编语文教科书中民俗知识的育人价值及其实现王 学………………………………………………语文教材的插图叙事与教学空间的生成黄 凯……… 学科研究
基础教育思政课教材贯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刍议申 霞,赵 凯,申国昌…………………………学科育德的内涵意蕴、现实样态及改进策略
李国强,严从根……………………………………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教学语言特征研究
黄友初,陈杰芳,尚宇飞…………………………论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意识与实现
张绍军,陈名英……………………………………论物理学科能力的建构及其启示
邢红军,赵玉萍,李 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知识组织和教学启示
朱志江,倪 娟…………………………………… 教师教育
中小学教师专业核心素养模型构建研究
何齐宗,刘 流…………………………………… 研究与借鉴美国《CSTAK—12计算机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的解读与启示王学男,林 众
…………·
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