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总结

合集下载

汉语史稿知识点整理

汉语史稿知识点整理

绪论及第二章1、小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称呼。

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目的是为“读经”扫清语言文字障碍,是为经学服务的,是经学的附庸,所以习惯上称为“小学”。

现代语言学研究是为语言而研究语言,而传统语言文字学是为经学而研究语言文字。

2、语文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另一个称呼。

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不是研究活的口头语言,而是研究书面语言、文献语言,所以又称为语文学。

而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活着的口语。

3、《尔雅》分为十九章,前三章为释诂、释言、释训。

4、历代学者们的汉语史研究分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从汉初(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晋末(五世纪)是语义研究的阶段;②第二阶段: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是语音研究的阶段;③第三阶段:从清初(十七世纪)到现在,是全面发展的阶段(语音、词汇、语法)4、简答题:汉语史的分期:(一)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

(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二)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

(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三)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四)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5、大题:汉语史各个时期的特点:上古时期的特点:(1)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2)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3)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了去声)。

中古时期的特点:(1)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需的句子成分;(2)处置式的产生;(3)完整的“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应用;(4)形尾“了”、“着”的产生;(5)去声字的产生。

近代汉语的特点:(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2)—m尾韵在北方话里的消失(3)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现代汉语的特点:(1)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2)大量地增加复音词。

6、填空:汉语的古今字体只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刀笔文字,其笔画粗细如一,不能为撇捺;第二类是毛笔文字,其笔画能为撇捺,粗细随意。

中国汉语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汉语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汉语史知识点总结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语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今天的汉语体系。

在汉语史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就汉语史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起源和发展。

一、古代汉语的起源汉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商周时期。

在商周时期,中国的文字系统逐渐形成,汉语也开始慢慢地发展起来。

最早的汉语文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和金文,这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代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用来记录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信息。

金文则是商周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写在青铜器上,用来记录当时的礼制、文字、音乐等方面的信息。

在战国时期,古代汉语开始进入成熟期,文字系统也逐渐完善起来。

在战国时期,古代汉语逐渐形成了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形式。

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后,书面语逐渐取代了口头语成为了官方语言,古代汉语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汉字的发展汉字是汉语文字的基本元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汉字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这是最早的汉字形式。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文字,规范了汉字的书写规则,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从此以后,汉字逐渐成为了中国的官方文字,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标志。

在汉字的发展史上,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值得我们了解。

比如,汉字的演变过程中,不同的字体形成了不同的书体,如楷书、行书、草书等,每种书体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

另外,汉字的发展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如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这些文化对汉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汉语的发音问题汉语的发音问题一直是学习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等都是汉语发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汉语时期,汉语的发音规则主要由天然的发展而来,没有明确的体系。

而在宋代,有人提出了“等韵”的说法,认为汉语的韵母有等级之分,这是中国语音学史上的一次重要突破。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一、中古汉语史
1、中叴汉语是汉语从西汉时期开始,到宋代的一个发展阶段;
2、中古汉语的发展是汉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汉语的积极影
响至今仍在。

3、中古汉语的词汇脱胎于西汉语,但与现代汉语的词汇存在很大不同。

4、中古汉语的发音差别也比较大,属于变调语言,声调改变词义的
方式也有很多,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二、中古汉语的文字
1、中古汉语使用的文字有两种:秦汉文字(即甲骨文)和隶书,前
者一般用于官用文书,后者用于普通百姓书写。

2、秦汉文字又称甲骨文,指从西汉到明朝之间出现的一种古老的汉
字文字,它是汉字的始祖,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古文字。

3、隶书则是汉字书写技法之一,它是中古汉语使用的官方文字之一,是中国经典的文字,它的灵活性强,可以表现汉字的特殊形态。

三、中古汉语的语法
1、中叴汉语的语法又分为句法和句式两部分。

2、句法指的是语成语法规则,汉语的句法主要有动、不动、状语、
定语等。

3、句式指的是组成句子的形式和结构,中古汉语的句式有主谓宾结构、主宾状补结构、主谓补宾结构等。

四、中古汉语的文类
1、中古汉语的文类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礼仪文章、礼记、汉书、史记、世说新语等。

2、礼仪文章是对礼乐仪礼。

汉语史稿重点

汉语史稿重点

汉语史稿部分重点一、名词解释1、如字:相当于破读而言。

凡是字用本义,按照本音读出的,叫如字。

2、破读:凡用转化后的意义,按照变化后的声调读出的,叫破读。

3、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或类别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汉语判断句大多用名词作谓语,但判断谓语不限于名词。

甲骨文很少判断句,西周开始发展起来,春秋战国更显纷繁复杂。

4、音变构词,就是通过声母、韵母或声调的变化来构成新词。

也叫做形态变化法。

5、句法构词,是指通过造句的方式构成新词,就汉语来说,大多数是由两个词素合成的一个新词。

6、《尔雅》(也作《尔疋》)是我国第一部百科辞典,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词典。

东汉刘熙《释名·释典艺》:“《尔雅》:尔,近昵;昵,近也。

雅,义也;义,正也。

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

”以“尔雅”为书名,就是接近正言、使近于雅正、纳于规范、向标准语靠拢的意思。

《尔雅》一书,解释语词和百科词语,按事类分篇,全书十九篇:一般语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百科名词分为社会生活名词和自然万物名词,即《释亲》《释宫》《释器》等。

《尔雅》释义的主要方法是“以雅释古”、“以雅释俗”,即以当时通行的雅言训释典籍中的古语词、方言词和俗语。

7.《方言》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一书的简称。

多数学者认为,该书是西汉末扬雄向聚集在首都参加考试的人们采集方言词汇而成的稿本,约在公元17-18年间成书。

这是我国第一部解释古代各地方言语词的训诂专著。

《方言》原为15卷,9000字。

今本《方言》只有13卷,669条,11900字。

其中有一部分为汉魏学者所增补。

后代模仿接续《方言》类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训诂专著是章太炎的《新方言》。

8.《释名》东汉刘熙的《释名》是我国第一部探求语源的训诂专著。

他的《释名》仿照《尔雅》体例,按所收语词的意义类别分为释天、地、山、水、丘、道、州国、形体、姿容、长幼、亲属、言语等27篇.《释名》一书的目的在于推寻说明事物命名的由来,因此它收集的多是常用词,其中很多不见于经传,还有一些俗语词,范围比《尔雅》广。

汉语史总结

汉语史总结

4.声、韵、调的变化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某一方面的变 化往往会影响其他方面跟着发生变化。(1)声母和韵母互相 影响。如近代知、照两组声母变成卷舌音[t ]、[t ]、[ ], 韵母[i]跟着变成[ ],带[i]、[y]介音的字跟着变成开口 和合口。相反,[k]、[k]、[x]与[ts]、[ts]、[s]两组声母 一部分变成[t ]、[t ]、[ ],是受元音或介音[i][y]的影 响;二等开口大部分见、溪、晓母字变成[t ]、[t ]、 [ ](如“交、巧、孝”),也是由于出现[i]介音的结果。(2) 声母、韵母影响声调。近代声调平分阴阳,入派三声,浊上 变去,都是因声母不同而引起的。中古汉语中的去声,主要 是因为上古长入[-p]、[-t]、[-k]韵尾消失而形成的。宋元 北方活入声[-p]、[-t]、[-k]韵尾消失,形成了近代汉语新 的四声系统。
实词虚化存在着同义竞争的现象。在相同 的条件下某些同义的实词都有虚化的可能。但 有的虚化后不断发展,有的却被淘汰了。例如 “了”、“已”、“却”、“讫”放在别的动 词后面都曾虚化为时体助词,最后保留下来的 却只有“了”,共他只略带实
义的虚词可以转化为另一类完全没有实义的 纯虚词。这种转化也往往和它在句中的位置 分不开。如古代反复问句的否定部分通常省 去主要动词,否定词处于句末,就会进一步 虚化。“无”正是在这样的情况变成了语气 词,后来写成“么”,现代写成“吗”,很 难看出它们是由否定副词转化来的了。
二、词汇方面
现代汉语是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汉语词 汇4000年发展的历史,显示了以下5个方面的特点。 1.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 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单音词如“天、山、 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 水、人、牛、马、大、小’等在甲骨文时期就有了,复 音词“朋友、国家、扶持、推挤、恭敬、正直”等也都 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它们—直活到现在,而且完全有 理由继续活下去。有些词不单用了,作为基本词素仍然 存在,而且大都有根强的构词能力,如“言、语、民、 木、石、目、身”等。这些词历代表的事物古今没有大 的变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在语言交际中占有重要 的地位,又没有别的词可以代替它们的作用,所以没有 改变的必要。

汉语史问题总结(附答案)

汉语史问题总结(附答案)

简答题1.何谓汉语史?所谓汉语,是指汉族人民所说的语言。

汉语史则是研究汉语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内部规律,即不同历史时期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一般内部规律和特殊内部规律。

即指针对所有语言的共同规律。

比如,语言各个构成部分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性,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快,就是语言的一般规律之一。

特殊内部规律是指一定的具体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

2.试述汉语史的研究意义。

⑴研究汉语史可以重建汉语历史,深化充实汉语文明史的内涵。

⑵对更好了解现代汉语,尤其是现代汉语方言,意义重大。

可以预测汉语的某些发展方向。

为制定语文政策提供支持。

⑶对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⑷汉语教育者和文化工作者须懂得起码的汉语史知识。

3.汉语史研究可以分那几个阶段(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研究分为几个阶段)?我国学者对语言文字进行研究,从汉代开始的。

之后历经六朝、唐、宋、元、明,到清代达到极盛(黄金时代),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叫做“小学”。

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⑴语义研究阶段汉初(公元前3世纪)——东晋末(5世纪)代表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⑵语音研究阶段南北朝初(5世纪)——明末(17世纪)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出现了一门新学科——汉语音韵学,语言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语音方面。

代表作:《切韵》;《广韵》;《韵镜》《七音略》《切韵指掌图》;《洪武正韵》、《中原音韵》⑶全面发展阶段清初(17世纪)到现在清初到现在是中国语言研究最有成绩的时代。

《康熙字典》;《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经籍纂诂》;《说文》四大家:《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音学五书》;《马氏文通》(朴学、金文学、甲骨学)。

4.研究汉语史的根据(材料)有哪些?⑴历来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如研究商代语言,少不了甲骨文。

⑵前人的研究成果;如《说文解字》《中原音韵》等。

汉语史重点

汉语史重点

汉语史第一讲绪论一、什么是汉语史•“漢”本是水名。

《尚书•禹贡》:“嶓塚导漾,东流为漢。

”(嶓bō塚冢zhǒng山是漾水的发源地,东流到今漢中市以下为漢水。

)1、汉语:汉民族的语言。

2、“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中,正也。

”(《说文》)①史即历史。

历的繁体:《说文》:历,过也,传也。

——过是指空间上的移动,传则表示时间上的移动。

——历史就是人们对过去的事情所做的记录。

3、汉语史主要依据汉语文献语言。

地球上发生的事,都通过光以30万公里/秒向太空传播。

《一个1810年长度中国石笋记录对气候变化、太阳活动和文化关系的检验》4、汉语史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科学。

也就是研究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语法系统、词汇、文字是怎样形成的。

Eg “格”字义的演变——a. 草树混淆,枝格相交。

(北周•庾信《小园赋》)b. 格物致知c. 格杀勿论d. 格律诗《说文》:格,木长貌。

徐锴《系传》:亦谓树高长枝为格。

格:树木长枝条→栅栏→阻止→抵挡→打杀(本义)↓方格→格式、规格、格律(引申义)到→穷究(假借义)第二讲训诂和训诂学一、什么是训诂1、“训”•《尔雅•释诂》:训,道也。

•《說文•言部》:訓,說教也。

从言,川声。

•段注:說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引申之凡顺皆曰训。

•训、顺、驯,盖即川字之孳乳分化。

•“训”可做名词用。

→孔颖达《诗经•周南•关雎》疏: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尔雅•释训》收录的词是“道形貌”的。

——“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2、“诂”•《說文•言部》: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

十口所识前言也。

訓者,說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为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孔颖达《诗经•周南•关雎》疏: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3、孔疏认为,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法则:①“诂”是解释“异言”的。

汉语史稿基本知识整理

汉语史稿基本知识整理

第一讲绪论一、汉语史的研究对象和意义⑴何谓汉语史?所谓汉语,是指汉族人民所说的语言.而汉族是由汉朝得名.汉语、汉族都是汉代以后才有的名称. 汉语这一名称最初见于六朝<世说新语·言语>:“高坐道人不作汉语”.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谦以大教虽行,而经多梵文,虽未翻译,已妙善方言,乃收集众本,译为汉语。

” 汉语史,即汉语发展史的简称.⑵汉语史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即不同历史时期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一般内部规律和特殊内部规律。

即指针对所有语言的共同规律。

比如,语言各个构成部分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性,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快,就是语言的一般规律之一。

特殊内部规律是指一定的具体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

⑶汉语史的研究意义:研究汉语史,首先是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研究汉语史,对于深入了解和正确使用现代汉语有重要意义。

研究汉语史对于普通话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

二、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我国学者对语言文字进行研究,是从汉代开始的。

之后历经六朝、唐、宋、元、明,到清代达到极盛(黄金时代),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叫做“小学”。

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语义研究阶段汉初(公元前3世纪)——东晋末(5世纪)代表作品是汉代的《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尔雅》《尔雅》是中国最古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词义的专书。

关于它的作者说法不一:三国魏人张揖认为是西周初年周公,汉代郑玄认为是孔子门人,欧阳修认为是“秦汉之间学《诗》者,纂集说《诗》博士解诂之言尔。

”郭沫若认为“《尔雅》虽号称周公所作,然实秦汉之际之所纂集,其中且多秦汉人语。

”何九盈认为战国末年齐鲁一带的儒生所作.《尔雅》的成书年代也存在西周初、战国末年、西汉等不同说法.王力先生认为应在西汉。

《尔雅》按意义分类,全书十九章,每章篇名都是用“释×”表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汉语史稿基本知识整理

汉语史稿基本知识整理

第一讲绪论一、汉语史的研究对象和意义⑴何谓汉语史?所谓汉语,是指汉族人民所说的语言.而汉族是由汉朝得名.汉语、汉族都是汉代以后才有的名称. 汉语这一名称最初见于六朝<世说新语·言语>:“高坐道人不作汉语”.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谦以大教虽行,而经多梵文,虽未翻译,已妙善方言,乃收集众本,译为汉语。

” 汉语史,即汉语发展史的简称.⑵汉语史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即不同历史时期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一般内部规律和特殊内部规律。

即指针对所有语言的共同规律。

比如,语言各个构成部分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性,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快,就是语言的一般规律之一。

特殊内部规律是指一定的具体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

⑶汉语史的研究意义:研究汉语史,首先是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研究汉语史,对于深入了解和正确使用现代汉语有重要意义。

研究汉语史对于普通话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

二、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我国学者对语言文字进行研究,是从汉代开始的。

之后历经六朝、唐、宋、元、明,到清代达到极盛(黄金时代),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叫做“小学”。

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语义研究阶段汉初(公元前3世纪)——东晋末(5世纪)代表作品是汉代的《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尔雅》《尔雅》是中国最古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词义的专书。

关于它的作者说法不一:三国魏人张揖认为是西周初年周公,汉代郑玄认为是孔子门人,欧阳修认为是“秦汉之间学《诗》者,纂集说《诗》博士解诂之言尔。

”郭沫若认为“《尔雅》虽号称周公所作,然实秦汉之际之所纂集,其中且多秦汉人语。

”何九盈认为战国末年齐鲁一带的儒生所作.《尔雅》的成书年代也存在西周初、战国末年、西汉等不同说法.王力先生认为应在西汉。

《尔雅》按意义分类,全书十九章,每章篇名都是用“释×”表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汉字的发展历史资料

汉字的发展历史资料

汉字的发展历史资料汉字是中国古代的文字,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以下是关于汉字发展历史的详细资料。

一、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中国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汉字出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这些文字主要用于记录祭祀、宗教和政治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逐渐演变为隶书、楷书等不同的字体形式。

二、汉字的发展阶段1. 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形式,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

2. 金文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金文是汉字的第二个阶段,主要出现在青铜器上,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宗教和经济活动。

3. 篆书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篆书是汉字的第三个阶段,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字体形式,主要用于刻印印章和书写碑文。

4. 隶书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隶书是汉字的第四个阶段,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字体形式,主要用于书写公文和官方文件。

5. 楷书时期(公元3世纪至今):楷书是汉字的第五个阶段,是现代汉字的标准字体形式,被广泛应用于书法和印刷。

三、汉字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字工具,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汉字的发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传承:汉字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

2. 文字艺术:汉字的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3. 文字教育:汉字是中国教育的基础,学习汉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 文字研究:汉字的形态、结构和发展规律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和语言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汉字的国际传播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汉语的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汉字也逐渐开始在国际上传播。

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学习汉字,开设汉语课程,推广中国文化。

1. 汉字学习:许多国家的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教授学生汉字的基本知识和书写技巧。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汉语的历史演变古代汉语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颜体五个阶段。

1. 甲骨文甲骨文始于商代晚期,是中国古代使用的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是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划而成的文字,主要用于卜辞。

它的文字形态简单,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和历史韵味,对研究商代社会和语言文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 金文金文是在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出现的一种文字,是在铜器上刻划的文字。

金文的写法较为规范,字形较为规整,结构清晰,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书写艺术。

金文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汉语书写技艺的逐渐成熟。

3. 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后所制定的一种标准字体,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阶段。

小篆字的构造原则十分严谨,整体布局规整,笔画工整刚健,线条舒展流畅。

小篆字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汉字书写系统的进一步完善。

4. 隶书隶书是在秦汉时期形成并成为书法新体的一种书写方式,经历过小篆舆灵秦大篆两个时期。

隶书笔画凌厉清劲,结构严谨,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

5. 颜体颜体是东汉颜真卿所创的一种书体,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杰作。

颜体字形优美,笔力横秀刚劲,线条变化多样,工整流畅,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二、古代汉语的特点古代汉语具有以下特点:1. 单音节语言古代汉语是单音节语言,即一个字由一个音节组成,每个字都有独立的意义。

2. 语法简单古代汉语的语法较为简单,句子结构简洁明了,不像现代汉语那样多用助词和虚词,表达方式更为直接和简练。

3. 多音字古代汉语中有很多多音字,即一个字有多个发音,这给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也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

4. 形声字古代汉语中多数字是形声字,即字的结构中包含有意义的部首和发音的部分。

形声字的存在使得古代汉语具有一种特殊的字形结构,丰富了汉语的表意能力。

5. 文字繁体在古代汉语的书写中,使用了较多的繁体字,这些字形繁复,笔画较多,给人一种古朴而沉稳的感觉。

汉语史知识点总结

汉语史知识点总结

汉语史知识点总结一、汉字的起源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中国的许多古代遗址中都发现了刻有图案和符号的骨片和甲骨,这些符号被认为是古代的象形文字和指事文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古人逐渐摒弃了简单的象形文字和指事文字,开始使用更加简洁和灵活的符号来表达语义和音节。

这就是后来演变成了汉字的象形表意符号和会意表意符号。

二、汉字的演变早期的汉字非常简单,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内涵和多种书写形式的文字。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汉字不断发生演变和变革,逐渐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和多种表现形式的文字体系。

汉字的演变可以分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不同的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有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些都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

三、汉字的发展在汉字的发展历程中,不仅汉字的书写形式发生了变化,而且汉字的使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在古代,汉字是贵族和文人的专利,普通百姓很难接触到汉字。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汉字逐渐成为广大民众的日常用字。

同时,汉字也开始传入了周边国家和地区,成为了这些地区的主要文字之一。

这足以说明汉字在文化传播和交流方面的巨大影响。

四、汉字对世界的影响汉字不仅是中国的特色文化符号,还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多个领域,汉字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中,中国人民对外汉字的普及和教育都需要用到汉字。

此外,汉字书法、诗词和文学作品等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没有汉字,世界文化会少了很多精彩的内容。

综上所述,汉语的历史知识点涉及汉字的起源、演变、发展以及影响等方面。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了解汉语的发展历程,从而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汉语。

希望本文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汉语史稿期末知识点总结

汉语史稿期末知识点总结

汉语史稿期末知识点总结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历史渊源十分丰富。

在汉语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语言形式和不同时期的发展轨迹。

下面就汉语史稿期末知识点进行总结与回顾。

一、先秦时期汉语的变迁在先秦时期,汉语的形成和发展主要集中在华夏文明的起源时期。

这一时期的汉语发展主要包括了甲骨文、金文、铭文等形式。

这些文字早期的形式古朴而古雅,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有关信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时期,汉语主要是一种象形文字,文字的表现形式很多,而字的数目也相对较少。

不过,这一时期的汉语文字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字体系,存在着多种文字形式的并存。

有时甚至一个汉字有多个意义,读音也多种多样。

二、秦汉时期汉语的统一化随着秦统一天下,汉字的演变也进一步加速。

在秦朝和汉朝的统一时期,汉语文字不断进行更新和改良。

秦朝的统一文字制度,统一了文字的书写方式和字的形式。

同时还出现了新的文字形式,如小篆等,这极大地促进了汉语文字的发展。

此时的汉语文字逐渐变得系统化和规范化,人们开始尝试用统一的文字系统来记录信息和交流思想。

新文字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书写的效率和表达的准确度,为汉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汉字的草书和行书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的书写形式逐渐增加了草书和行书等形式。

这些新的书写形式包括了隶书、草书、行书等,形成了汉字书写的多样性。

这些书写形式有助于书写速度的提高,但同时也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同时,这一时期的汉字书写形式经历了繁简对立的阶段,出现了大篆、小篆、繁体字和简化字等。

这些变化极大地影响了汉字的书写和阅读形式,使得汉字的书写形式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

四、现代汉语的发展在现代,汉语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音的发展,二是文字的发展。

现代汉语的语音发展主要包括了拼音、注音符号等形式。

这些形式使得语音的表达更加清晰和准确,有助于外国人学习汉语。

与此同时,现代汉语的文字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对于汉语史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体会

对于汉语史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体会

对于汉语史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体会第一篇:对于汉语史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体会对于汉语史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体会,一个字概括:难,两个字概括:枯燥,三个字概括:很抽象。

可能大家觉得文科的学习能难道那里去,它有理科的微积分难吗?它有物理学的行星运行轨道推算公式难吗?它有建筑学的园林设计难吗?我只能说各有各的苦,各有各的难。

最初刚拿起这本汉语史稿书时,随便翻看了几页就觉得看不下去。

为什么呢?因为本书上都是繁体字编写的内容。

虽说对于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认识繁体字是必须的,但是由于从小接触的简体字,突然间要学习一本厚厚的繁体字书籍,心里还是有所抵触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觉得看到一本厚厚的繁体字书籍,大家首先就输在了兴趣上。

更何况我们即将学习的又是这么一门枯燥乏味难度系数很大课程。

真的搞不懂王力老先生为什么要用繁体字编写这门本身就枯燥的课程指导书。

还记得老师讲到第二章语音的发展时,大家各种吐槽各种倒苦水,什么“原来文科也有听不懂的”、“ 终于到了汉语比英语难懂的地步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之类的话语不绝于耳。

大家很无奈也很彷徨。

我觉得,汉语在发展进程中,变化最大的莫过于语音了。

上古的祖先们对于同一个字的发音到现在已经变化的面目全非了,偶尔会有个把字词的语音变化不大,依旧存留于一些地方方言中。

而现在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使用,哪里还有多少同学能清楚的记得自己家乡的方言怎么发音?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信不信由你,已经消灭了一些或者同化了一些方言了。

没有夯实的方言发音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就是虚无缥缈的,毫无根基的,所以说,同学们在学习语音的发展这一章时感觉很抽象。

再者说说语音的一些必须掌握的专业术语吧,从广韵的35个声母到广韵的206个韵母,再是从合口呼到开口呼,又是每呼分四等,各种专业术语现在依旧在脑海里打架。

一张张元音舌位图画得我晕头转向。

还好,最难最抽象的语音部分已经暂时告一段落了。

老师曾开玩笑的说过如果他上课不穿插讲些有关语音的笑话或者是让同学发言讲些各自家乡的方言词汇,估计大家早就睡着了。

汉语史期末总结

汉语史期末总结

汉语史期末总结一、古代历史的发展背景古代中国历史的起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由禹建立,实行世袭制。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进入了一个有记录可寻的时代。

到了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中国开始出现了文字,商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商朝的繁荣与发展,为后来的周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朝的灭亡,为周朝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二、夏商周时期夏朝、商朝、周朝是中国境内的三个最早的文化朝代。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世袭制王朝的时代;商朝的兴衰,为西周的统一打下了基础;周朝的建立,则开创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时代。

周朝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封建王朝,分为西周和东周。

西周时期,天子的权力较大,国家的统治比较稳定;东周时期,国家的统治比较动荡,诸侯割据,秦国的崛起,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灭亡打下了基础。

三、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

从春秋时期开始,诸侯国开始形成,制约了周朝的权力,各个列国展开争夺,这为战国时期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战国时期,中国分裂成七个大国,势力膨胀后开始相互厮杀。

战国时期的混乱、动荡、割据,使得人们的思想、社会制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同时,也为秦国的统一提供了机会。

四、秦汉时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秦始皇通过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统一了中国,完成了战国时期的割据状态,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局面。

汉朝是第二个封建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时期。

汉朝的统治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保护商业、繁荣文化,使得社会繁华富裕,人民安居乐业。

五、唐宋元明清时期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

唐朝的统治者重视边防,努力发展经济,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唐朝的开放和包容,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是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

此时的中国出现了很多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为世界文化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字的历史知识总结

汉字的历史知识总结

汉字的历史知识总结汉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系统之一。

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汉字不断地演变和发展,积累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本文中,我们将简要介绍汉字的历史和发展,以及汉字的一些基本知识。

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或仰韶文化时期。

那时,人们还没有文字系统,通过图画、符号等方式进行交流。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系统成为语言和文化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的最早形态被称为“甲骨文”,是在商朝时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记录了那个时期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汉字的演变与发展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在甲骨文时期,汉字还是图像化的文字,其形态比较生动、简单,很少有抽象的符号。

到了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汉字逐渐开始向现代汉字的形态转变。

到了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汉字开始采用象形、会意、指事和形声等多种表现方式,形成了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字系统。

在唐代(618年-907年)时期,书法艺术得到大力发展,汉字的书写和结构也更加完善和美观。

汉字的构成汉字是由基本部首和组合部分构成的。

部首是汉字的基本构成部分,每个汉字都包含一个或多个部首。

近现代汉字一共有214个部首,每个部首代表一种语义或形态特征。

例如,“阝”部表示关于“城市”或“地方”的意义,而“辶”部表示关于“行走”或“路程”的意义。

组合部分由基本部首和其他组合部分组成,用于表示更加复杂的语义和词汇。

例如,“家”字由“宀”和“豕”组成,表示“豕进宀中”。

汉字的基本技巧汉字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字体,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正确书写。

以下是几个基本技巧:1.书写方向:汉字一般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书写。

2.笔画顺序:一般先画上部,再画下部,最后再画右侧的组合部分。

汉字的历史(总结5篇)

汉字的历史(总结5篇)

汉字的历史(总结5篇)汉字的历史(总结5篇)汉字的历史〔一〕: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最珍贵的文化遗产,自制造的那天起,直到此刻一向被中国人使用。

关于汉字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五千年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礼貌的历史开端,所以我们通常说汉族有5000年礼貌史。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约莫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开始进入字符积存阶段,商代时期已构成相当系统的文字体系。

汉字这个名称,得名于汉族和汉朝,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同时也是流传范围最大的一种文字。

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众多分歧。

新中国成立,在20世纪50年代,组织专门机构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标准,俗称;简体字(50年代以前的汉字俗称;繁体字),并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普及推广,在这些工具书上并列简化汉字和繁体字。

简体字在中国大陆、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使用,港澳台等地区仍使用;繁体字。

汉字是非拼音文字,在写法上,和拼音文字明显不一样,即使是在中国的邻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汉字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向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物语;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制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当是文字整理者或公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公布了一系列较安阳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此刻陶器上头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头的符号。

能够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供给了新的依据。

经过系统考察、比较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此刻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汉字历史总结文案范文

汉字历史总结文案范文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

据传,黄帝史官仓颉观察天地万物,创造出汉字。

虽然仓颉造字的说法带有神话色彩,但考古学家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了距今约8000年的刻画符号,为汉字的起源提供了实物证据。

二、汉字的演变1. 甲骨文:距今约3000多年的商朝,甲骨文开始出现。

它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和祭祀。

2. 金文: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金文比甲骨文更加规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小篆,使汉字趋于规范。

小篆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4. 隶书:汉代,隶书成为主要字体。

隶书书写简便,逐渐取代了小篆。

5. 楷书: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逐渐形成。

楷书笔画规范,便于书写,成为后世书法的主流。

6. 行书:唐代,行书兴起。

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书写速度快,笔画流畅。

7. 草书:草书起源于汉代,唐代达到鼎盛。

草书笔画简略,书写速度极快。

三、汉字的特点1. 表意性: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个字都代表一个特定的意义。

2. 形声结合:大多数汉字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形旁表示字义,声旁表示字音。

3. 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4. 独特的审美价值:汉字的书法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被誉为“东方艺术”。

四、汉字的影响1.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总之,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它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汉字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汉语史考试重点总汇

汉语史考试重点总汇

汉语史考试重点总汇分析合成词的构成方式合成词包括派生词和复合词两类。

*①派生词(附加式合成词)数量不多,词缀有“有、然、如、若、焉、尔”等:有夏—夏王朝,有殷—商王朝,有梅—梅子,有众—商周时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或士兵;反而—花叶翻动的样子;莞尔—的样子;翕如—乐声兴盛的样子;沃若—润泽的样子;勃然—的样子;忽焉---突然,情况发展迅速而又出人意料的样子。

②联合式复合词(并列式/并立式)主要是为了提高汉语表达的明晰度和精确度而产生的:庖厨—厨房供给休息和睦便利;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社稷——土神或谷神,古代为国家政权的标志;威武——武力、权势;稼穑——泛指农事活动;刻薄衰老;市井——“市”是市集,“井”是水井,指古代城邑中集中买卖货物的场所或市场;出入是非;俯仰——低头、仰头,合用表示人的一举一动;依违——“依”是依从,“违”是违背,合用表迟疑不决。

③偏正式合成词(主从式/向心格):九天—天空的最高处;四海—繁殖全国各处,天下;东风---春风;内子—卿大夫的嫡妻;晨风—鹞鹰一类的猛禽;后生—后辈,后一代;朝阳—山的东面“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尔雅》;羝羊—公羊;飘风—旋风;草芥—小草;鸟乌-乌鸦;天子骨节;布衣—布制衣服,古代平民所著,用作平民代称④支配式复合词(动宾式)(数量不多):将军—春秋诸侯以卿统兵,成为将军,战国时为武官名;司南;司寇—古代管刑狱、纠察的官;从事—办事、做;当路—掌握政权;折中—取其正中,无所偏颇;主名—确定名称、名分⑤表述式复合词(更少)(主谓式):公主—帝王诸侯的女儿;屋漏—古代屋的西北角开有天窗,日光由此射入,故称屋的西北角为“屋漏”;肢解(支解)--分裂四肢,古代酷刑;心仪—心中向往,倾向于;齿衰---老年人牙齿往往衰败脱落,以“齿衰”表年老;自杀分析词头词尾一、名词词头产生及发展历史汉语里很少构词性质的前缀、后缀。

秦代以前,少数词带有类似词缀的标记。

有些名词前边带“有”,名词前缀“阿” 也一直沿用至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母系统的发展,由上古33个声母到中 古38个声母,主要表现为分中有合。其 中唇音、舌头音、齿头音和匣母一分为 二。从齿头音中分化出的“庄”组声母 与正齿音又合而为一,匣母三等字与余 母合而为喻母。即:
从中古38个声母到《中原音韵》25个声 母,现代普通话22个声母,主要表现为合 中有分:浊音声母消失,“知”“章”两 组声母合并,零声母范围扩大;日母一分 为二,t、t、又从见、精两组声母中 派生出来。即: 并奉定从邪群匣----并入相应的清声 母 知彻澄照穿床审禅----合并为t、t、 影喻微疑----合并为零声母
2.词汇发展中,新陈代谢不断发生。汉族社会每一政 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变革,每一新事物的出现,都会 产生相应的新词去反映。例如上古儒家的兴起,汉语里 “仁、义、忠、信、中庸”等词随之产生;唐代实行科 举考试,“举人、进士、科场、科目”等词随之产生等 等。词汇发展中,还有旧词死亡的一面。古代许多事物 后代没有了,反映这些事物的词就会逐渐消亡。客观事 物没有消亡,但由于人们观念和表达方式的变化也可能 引起某些词语的死亡。如古称白色公羊为“羒”,黑色 公羊为“羖”,阉割过的羊为“羠”、为“羯”,现代 通过词素的分析,用词组的方式去指称这些动物, “羒”、“羠”“羯”等专名就消失了。在整个历史发展 中,新词产生的数量多,旧词死亡的数量少,所以汉语 终于发展成为世界上调汇最丰富、表达最为灵活的一种 语言之一。
3.词的多义化和词的分化两者辩证统一地发展。 词的多义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多 义词越丰富,能够表达的内容也就更广泛。词的 多义化是通过词义的引申来实现的;有辐射式的 引申,有连锁式的引申,也有多重综合式的引申。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词可以由本义引申出许多 意义,大量单义词变成了多义词。甲骨文只有少 数多义词,到了周秦,多义词就显得纷繁复杂一 些。中古以后,复音词也逐渐多义化了。但是, 词的多义化,以普通词为限,专有名称和科学术 语一般不能多义化。
此外,汉语语音的发展与词汇、语法 的发展关系也很密切。例如中古汉语双音 词大量发展,解决了同音词过多的困难; 而双音连读,前一字的[-p]、[-t]、[-k] 韵尾容易被略去,也就促进了入声韵尾的 消失。“子”、“儿”、“了”、“着” 由实词虚化为词尾和助词,读音随之轻化, 失去了明显的声调差别。
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在前面内容的讲解中,我们已经看到了 从上古到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在不同 历史时期发展的大体情况,现在再概括地谈 谈这三方面总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一、语音方面 汉语语音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它 们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显示了以下一些特点。 1.简化是汉语声母、韵母系统发展的 主要趋势。在汉语语音发展中,同时存在 着繁化和简化两种趋势。繁化意味着语音 分化,简化意味着语音合并。两者在不同 时期和不同方面表现不完全一样。
3.声、韵、调的演变有明显的系统性。它们总 是成套地向着一个方向变,不是个别地乱变。中 古唇音、舌头音、齿头音的分化,“庄”、“章” 两组声母的合并,近代[t]、[t]、[]的产生,阳 声韵尾[-m]变[-n],入声韵尾[-p]、[-t]、[-k]消失, 都是如此。也有个别例外。例如“浊上变去”是 近代声调发展规律之一,而“艇挺祖狠”等全浊 上声字仍读上声;中古以母字,近代都读零声母, 而“铅”(《广韵·仙韵》与专切)普通话读为 qiān。这些例外的产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并不 影响语音变化的系统性。
与此同时,多义化还要受社会性的制约,意义 过分复杂,容易引起歧义而不利于交际。所以 在汉语词汇发展中,还存在着词语分化的过程。 一个词根据意义不同,写成不同的字或读成不 同的音,也就分化成为不同的词。如“禽”与 “擒”、“兽”与“狩”、“责”与“债”等 等。这种分化,有助于加强词义表达的明确性。
4.声、韵、调的变化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某一方面的变 化往往会影响其他方面跟着发生变化。(1)声母和韵母互相 影响。如近代知、照两组声母变成卷舌音[t]、[t]、[], 韵母[i]跟着变成[ ],带[i]、[y]介音的字跟着变成开口 和合口。相反,[k]、[k]、[x]与[ts]、[ts]、[s]两组声母 一部分变成[t]、[t]、[],是受元音或介音[i][y]的影 响;二等开口大部分见、溪、晓母字变成[t]、[t]、 [](如“交、巧、孝”),也是由于出现[i]介音的结果。(2) 声母、韵母影响声调。近代声调平分阴阳,入派三声,浊上 变去,都是因声母不同而引起的。中古汉语中的去声,主要 是因为上古长入[-p]、[-t]、[-k]韵尾消失而形成的。宋元 北方活入声[-p]、[-t]、[-k]韵尾消失,形成了近代汉语新 的四声系统。
二、词汇方面
现代汉语是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汉语词 汇4000年发展的历史,显示了以下5个方面的特点。 1.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单音词如“天、山、 水、人、牛、马、大、小’等在甲骨文时期就有了,复 音词“朋友、国家、扶持、推挤、恭敬、正直”等也都 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它们—直活到现在,而且完全有 理由继续活下去。有些词不单用了,作为基本词素仍然 存在,而且大都有根强的构词能力,如“言、语、民、 木、石、目、身”等。这些词历代表的事物古今没有大 的变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在语言交际中占有重要 的地位,又没有别的词可以代替它们的作用,所以没有 改变的必要。
总的来说,上古到现代普通话,声母系统明显地简 化了。
2.声母或韵母的发展不平衡。有的变化大,有 的变化小,有的没有变化。声母发展中,从上古 到中古,见、溪、群、未变,韵值由 [] 变 成[],其余范围有变化。从中古到现代普通话, 明、来、泥三母没有变化;微母范围未变,音值 由 [] 变成零声母。其余声母范围有的扩大,有 的缩小,有的分化,都有变化。韵母发展中各部 都有变化,但不平衡。入声完全消失,变化最大。 阴声韵变化也大。阳声韵变化较小,其中蒸部、 阳部的一、三等字,几乎没有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