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历史故事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取材于真实发生的人物或事件,以情节的连贯曲折,语言的生动形象,为我们还原出真实的历史情景。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欢迎阅读与借鉴!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篇一:赵括纸上谈兵公元前263年,秦昭公派大将王龁进攻韩国的上党郡,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市一带。

上党的守将不愿意归降秦国,就把上党的地图献给了赵国。

上党的百姓也纷纷涌向赵国,一,赵国的长平,也就是今天山西省的高平市,成为了秦国下一个进攻的目标。

这时,赵国的大将赵奢已经去世,丞相蔺相如又在重病之中,赵孝成王只能派老将廉颇领兵二十万去守长平,一边安抚韩国的难民,一边抵御秦国的军队。

廉颇身经百战,在与秦兵几次交手遇挫的情况下,赶紧改变战术,依托有利地形,坚守营垒,暂不应战。

秦军几次来攻,廉颇始终不予理会。

王龁的军队被抑制住了,而且,两军的对峙足足持续了三年。

王龁无奈,只好向秦昭公报:“大军长期驻扎在这里,恐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办好呢?”秦昭公也很着急,就向自己的丞相范雎问计。

范雎说:“大王不要着急,臣有一个办法,可以让赵国撤换主将廉颇。

”过了几天,在赵国的宫廷、都城邯郸以及赵国的军队里,到处都散布着关于廉颇的谣言。

谣言说:“廉颇年纪大了,怎么还敢与秦军交战呢?要是让年富力强的赵括带兵,早把秦军击败了。

”谣言里所说的赵括,就是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

他从小喜读兵书,说起兵法来头头是道,自诩天下第一,连他的父亲都不在话下。

其实,这些谣言都是范雎派人用重金买通了赵国的贵族,又由他们散布出去的。

赵孝成王被迷惑住了,居然真的打起了用赵括替换廉颇的主意。

他问赵括:“你能打败秦国的军队吗?”赵括狂妄地回答:“要是秦国的白起来了,我也许会考虑一下如何与他交战。

如今来的是王龁,我一战便可以击败他!”赵孝成王听了他的话,十分高兴,马上拜赵括为大将,让他去接替廉颇。

赵括的知道了这件事,赶紧给赵王上了一道奏章,劝他取消自己的决定。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也流传下来许多富有哲理的典故故事。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故事:
1.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博取宠妃褒姒一笑,点燃烽火戏弄诸侯,结果导致自己身死国亡。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能为了一时的欢愉而忽视责任和后果。

2.尊王之争:齐桓公在会晤诸侯时,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要求周襄王亲自前来拜见。

然而,周襄王却让齐桓公到周朝首都朝见他。

双方因此争执不下,最终导致了齐国和周朝之间的战争。

这个故事揭示了权力和地位的争夺往往会引发不必要的冲突和战争。

3.赵氏孤儿:赵盾是晋国重臣,然而却遭到权臣屠岸贾的陷害,导致赵家被灭门。

赵盾的孙子赵武在程婴等人的帮助下,最终复仇成功。

这个故事反映了正义和邪恶的斗争,以及个人和家族的复仇。

4.商鞅变法: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通过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农业生产和军队的战斗力。

最终使秦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这个故事表明改革需要勇气和智慧,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能取得成功。

5.合纵连横:战国时期,各大国之间互相争斗,时而联合对抗其他国家,时而互相攻伐。

苏秦和张仪是当时的纵横家,分别提出了合纵连横的主张,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控制局势。

这个故事表明外交手段在国家间的斗争中具有重要作用。

以上这些典故故事不仅富有哲理,而且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历史和文化。

春秋战国的经典故事

春秋战国的经典故事

春秋战国的经典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故事。

这些故事以其深刻的性格描写、逼真的情节和启示性的主题而闻名。

下面将为您介绍其中几个经典故事。

故事一:管仲与桓公管仲与桓公的故事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管仲是齐国的贤相,而桓公是齐国的君主。

在管仲担任宰相期间,他不仅帮助齐国实现了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发展,还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故事二:孟子拒官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提出了仁政的理念,主张君主应以民众的利益为重。

据传,有一次吴国的君主拜访孟子,并希望孟子出任高官。

然而,孟子拒绝了吴国君主的邀请,理由是吴国的政治制度不符合仁政的原则。

孟子的坚持让人们深受启发,也成为后世的楷模。

故事三:齐桓公与晏婴齐桓公与晏婴的故事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备受称赞的典故。

晏婴是齐国的一位智囊,出色地辅佐了齐桓公。

据传,当晏婴初次进见齐桓公时,齐桓公对晏婴提出了一系列的考验,以测试他的能力和品德。

晏婴通过机智和卓越的才能成功通过了这些考验,并获得了齐桓公的赏识和信任。

故事四:孟子劝学孟子劝学的故事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典故。

据说,有一次孟子路过一个村庄,看到一群孩子在玩耍而不读书,他感到非常担忧。

孟子便告诫这些孩子们要努力学习,因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孟子的劝学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教育理念,也激励着人们不断进取。

故事五:孔子与颜回孔子与颜回的故事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富有启示的典故。

颜回是孔子的学生,孔子对他非常器重。

据传,在孔子病重之时,颜回前去探望并请求传授真正的道德学问。

孔子告诫颜回要勤奋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希望颜回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与颜回之间的对话成为后世人们追求道德美德的重要指南。

以上是几个春秋战国时期的经典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物性格,还带给我们很多有价值的启示。

正是这些故事的传承和演绎,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从上古的女娲传说到现代的改革建设,每一个故事记录了一个国家历史性的成败与荣辱。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篇一:屈原投江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楚国的内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楚国的大夫屈原屡次三番劝楚怀王联合齐国共同抗秦,可是楚怀王专听接受秦国张仪贿(huì)赂(lù)过的靳尚和公子兰这一伙人的话,受秦王的骗,到秦国去,被扣押在咸阳,公元前296年死在秦国。

太子横立为国君,就是楚顷襄王。

他反倒重用靳尚、公子兰这批一味向秦国迁就让步、割地求和的人。

屈原担心楚国要亡在这批人手里,心里非常苦闷。

他不断地劝楚顷襄王远离小人,收罗人才,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争气,替先王报仇。

靳尚、公子兰就怕楚顷襄王反抗秦国,自己不能过好日子。

他们把屈原看作眼中钉,非拔去不可。

他们勾搭起来在楚顷襄王跟前说屈原的坏话。

楚顷襄王大怒,就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今湖南洞庭湖一带)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一肚子的富国强兵的打算,反倒给排挤出去,他简直要气疯了。

他不想吃,不想喝,憋着一肚子忧愤没处去说。

他在洞庭湖边、汨(mì)罗江(在今湖南东北部)上,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歌。

他面容憔悴,披头散发,骨瘦如柴。

有个渔父劝他:“你何必这样呢?楚国人哪一个不知道你是忠臣!你为什么不跟世人一样呢?”屈原说:“国王他们是糊涂人,只有我清醒啊!我伤心的不是自己的遭遇,楚国弄到这个样儿,我心里像刀割一般。

我怎么能够眼看着国家的危险不管呢!只要能救楚国,就是叫我死一万次我也愿意。

如今,大王把我放逐到荒山野地,国家大事我没法儿管,我的主张没处去说,我大声呼喊君王,君王也听不到。

我痛苦得真要疯了。

”屈原在流放中,抱着这样的想法,经常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历史故事)。

他看到恨秦国抢楚国的土地的人民,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地,还是经常受冻挨饿,生病没钱医,死了没钱葬,遇到天灾人祸,就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_历史故事

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_历史故事

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历史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在现代历史教学中,需要年轻的教学方式,而一直作为传授历史知识的重要载体之一的历史故事,在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便承担着传播年轻教学方式的使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篇一:楚庄王纳谏公元前620xx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即位。

这位新君自登基以来,根本不理朝政,白天打猎,晚上喝酒,每日轻歌曼舞,沉浸宫闱。

他还下了一道命令:谁敢进谏,就杀了谁。

这样一混就是三年。

楚庄王手下有一位名臣,名字叫伍举,他实在看不下去楚庄王的所作所为,决心去见楚庄王。

当时,庄王正和郑妃等美女调笑,见伍举进来,理也没理。

伍举走上前,对他说:“大王,有人让我猜一个谜,可我猜不着。

我知道大王高才多艺,特来请大王赐教。

”楚庄王一听,很感兴趣,就坐直身子,问道:“你说来听听。

”伍举说:“有一种鸟,在大山上,三年不飞不鸣,这是什么鸟呀?”楚庄王听后,爱理不理地说:“伍举,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我知道你的意思,你回去吧。

”然而几个月过去了,楚庄王不但没有改掉缺点,反而变本加厉了。

这个时候,有一个大臣名字叫苏从的,下定决心,冒死入宫进谏。

楚庄王问他:“你知道我下过死令,难道你不想活了吗?”苏从说:“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够听我的意见,让我去死也心甘情愿!”楚庄王听后很受震动。

从此,他的态度转变了,停止了荒淫奢靡的生活,全力用心在朝政上。

他调走了一批奉承拍马的人,重用敢于进谏的伍举、苏从等人,让他们帮助自己处理日常政务。

很快,楚国上下,气象一新。

也是这一年,楚国出兵灭了庸国。

几年之内,楚国又出兵,讨伐宋国,俘获战车五百乘,大大加强了楚国的军事实力。

楚庄王不仅在国内大事上能听从大臣们的正确意见,对外攻谋上,也常采纳合理化建议。

楚庄王20xx年的时候,楚国出兵讨伐陈国,杀死了陈国弑君的臣子夏徵舒。

陈破之后,楚国索性把陈国划入自己的版图,使之成为自己的一个县。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历史是一门古老而有智慧的学科,初中历史是学生历史的黄金时期,老师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与借鉴!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篇一:葵丘之会周惠王想废掉太子郑,立自己爱妃生的儿子王子带为太子。

齐桓公为了保全太子的地位,以诸侯要拜见太子为借口,在公元前655年5月,联合八国诸侯在首止开大会,太子郑在首止和诸侯见了面,一起住了几个月。

周惠王觉得太子郑不听使唤,但又无力和齐桓公抗争,就偷偷派人去劝告郑国不要参加结盟。

郑国听了周王的话,离开了首止,剩下的七个诸侯共同缔结了共辅太子的盟约。

后来,齐国又去攻打郑国,郑国也参加了盟约。

不久,周惠王死了,太子郑即位为周襄王。

周襄王对齐桓公十分感激,派人给他送了祭肉、珍贵的弓箭和车子。

齐桓公利用这个机会,于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今河南兰考、民权境内)会合诸侯,招待周王的使者。

史书记载说,春秋五霸,以齐桓公最盛;齐桓公九合诸侯,以葵丘之会最盛。

在葵丘之会上,齐桓公代表诸侯各国宣读了共同遵守的盟约。

其主要内容是,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

这些内容,有些是各国在经济上互相协作的要求,有的是维护宗法统治秩序的需要。

条约规定,“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通过葵丘的盛会,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

现在民权县与山东省曹县交界的地方位于民权县老颜集东,山东省曹县邵庄镇胡老家行政村南1华里处有一葵丘会盟重振四方的一个石碑为证,葵丘会盟重振四方,八个字是繁体的,在90年代初期一直放在胡老家行政村的可耕地内,近期未曾去看过,我觉得说当年的葵丘会盟台在民权、兰考境内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今天的曹县与民权县境内应该正确,因为现在存放石碑的土地在解放前后曾经属于过民权县和兰考县的前身考城县,1956年该地方划规山东省曹县。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篇二:卧薪尝胆卧薪尝胆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为,形容人刻苦自励,雪耻图强。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我国是一个古国,有丰富的文化典籍。

特别值得自豪的是,有数千年不问断的历史记载,这是世界史上所仅见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篇一:秦惠王“送金牛”计取蜀国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变得越发强大起来,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秦惠王为了能够和其他六国争霸,不断蚕食小国以壮大国力。

在夺得河西之后,秦国便开始向蜀国进军。

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国虽然国力不敌秦国,可是却占据着有利地势,任凭谁也攻不进来。

即便敌人攻入,也可以断前绝后,来个瓮中捉鳖。

秦国已经攻打了很多次,可是屡战屡败,损失了大量兵力,但是仍然难以攻入城中。

对此秦惠王十分焦急,他多次察看地形,并派人到处打探蜀国虚实,最后他想出了一个主意。

有一天,秦军突然停止了对蜀国的进攻,而蜀军害怕有埋伏,仍然严守关口长达半个月的。

后来在蜀军当中流传着这样一件奇事:在离蜀军关隘不远的地方出现了一头金牛,屙出来的不是粪便而是黄金。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蜀国的王宫里,蜀王连忙派人前去察看。

派去的人一看,果然如此,一头比普通的牛大三倍的石牛屹立在路旁,屁股下面有几堆碎金子。

那人拿上金子便跑回王宫向蜀王报告。

蜀王大喜,当时蜀国国库正是空虚的时候,这笔意外之财将很好地缓解国家的财政压力。

为了防止别人抢先一步,蜀王立即派出军队前往保护,同时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修桥铺路,硬是把天堑变成了通途。

一条通往蜀国都城的通道打通了,金牛被顺利地运回了蜀国。

蜀王迫不及待地想要拿到黄金,可是等了半天,那头牛的屁股里再也没有屙出黄金来。

蜀王十分不解,对着那石牛左看右看,最后生气地责问打探的人,可惜谁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国君大怒,立刻命人处死谎报消息的人。

可是还没来得及执行就传来消息,秦军已经攻到城下了。

蜀王不由得大惊,宫中乱作一团。

其实,这便是秦惠王的妙计,他看强攻不行,便想到了智取。

原来秦惠王打探到蜀国兵少力弱,国库亏空,蜀王正在为财政发愁,于是便命人偷偷打造了这头石头,并在它的屁股下放上了几堆碎金子。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战争和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历史故事丰富多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更展现了人们的智慧和勇气。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些春秋战国历史故事吧。

故事一,管仲与齐桓公。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与管仲是一对出生入死的好朋友。

管仲是一个智慧过人的谋士,他和齐桓公一起推行变法,使得齐国的国力大增。

有一次,齐桓公因病而卧床不起,管仲便用一块石头来代替齐桓公,让所有前来朝见的宾客都向石头行礼,以此来维护齐桓公的威严。

齐桓公病愈后,听闻此事,十分感动,对管仲说,“我之于卿,岂独如此!”从此,齐桓公对管仲更加信任和重视。

故事二,孟尝君与荆轲。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贤明的君主孟尝君,他善于用人,善于治国。

有一天,一位名叫荆轲的刺客前来刺杀孟尝君,但孟尝君却对他说,“你为何要来刺杀我?我愿意重用你,让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孟尝君的宽容和智慧感动了荆轲,他最终放弃了刺杀孟尝君的念头,成为了孟尝君的得力助手。

故事三,孟子与梁惠王。

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孟子,他曾与梁惠王有过一段著名的对话。

梁惠王问孟子,“人民为什么不困于饥饿?”孟子回答说,“因为有父慈母爱,有兄友弟恭。

”梁惠王再问,“国君为什么不困于饥饿?”孟子回答说,“因为有忠臣良将,有能者智者。

”这段对话反映了孟子对人民和国君的理想化关怀,以及对政治智慧的思考。

故事四,韩非子与李斯。

战国时期,韩非子和李斯都是著名的法家思想家,他们曾经是同窗好友。

但后来,由于政治立场的分歧,他们反目成仇。

韩非子曾经说过,“李斯以法治国,必然乱国。

”而李斯也对韩非子进行了抨击。

这段故事反映了战国时期思想家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思想碰撞。

以上就是一些春秋战国历史故事,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更展现了人们的智慧和勇气。

这些历史故事,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也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

春秋战国时期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典故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和典故,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以下将介绍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以及其背后的意义。

一、楚庄王破釜沉舟公元前628年,楚庄王在与郑国的战争中,意识到自己的弱小,并决心要以此次战争为契机,全力进攻郑国,以取得胜利。

他下令将军沉石锅三千,破船而归,以表明决不后退的决心。

这个典故形象地描绘了楚庄王打破后路的决心和勇气。

它告诉人们,只有在面临绝境时,才会激发出个人的潜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才能取得胜利。

二、孟子见齐宣王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有一次,他想拜访齐宣王,希望能够劝说他推行道义治国。

但是,孟子三次被拒绝见面,并被赶出宫殿的大门。

然而,孟子并没有放弃,他决定再次向齐宣王请愿。

这一次,他直接待在宫门前,晚上外面下起了大雨,但孟子仍然坚持等待。

最终,齐宣王感动于孟子的坚持和决心,在了解到孟子真心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的时候,决定与孟子见面,并聆听他的建议。

这个典故反映了孟子坚持正义和不畏困难的精神。

它告诉人们,只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毅力,才能使我们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三、齐宣王三过讲筵齐宣王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富有智慧和悟性的君主。

有一次,他参加了一个由庄子主持的讲筵。

庄子从事物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出发,通过具体的故事和隐喻,讲述了他的哲学思想。

齐宣王听得入迷,忘记了时间,三度迟到。

但庄子并没有因此而对他感到不满,反而赞扬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对哲学的真正理解。

这个典故强调了对于知识的追求和理解的重要性。

它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学习,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获得智慧和真正的成就。

四、吴起的兵法吴起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提出了一套独特的兵法思想,以“攻其所不守,守其所不意”为核心原则。

吴起的兵法强调了灵活应变和出其不意的战略。

他认为,只有适应时代和战争形势的变化,采取巧妙的战术和策略,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_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_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_历史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充满着各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历史事件和故事。

以下将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悠久的历史。

故事一:孟母三迁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孟子,他的母亲非常注重教育。

为了让孟子接受更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三次迁往更好的地方。

据记载,孟母最初居住在一个小村庄,但她觉得那里的环境和教育资源都比较差,于是她带着年幼的孟子搬到了一个邻近城市。

然而,她觉得那里仍然不能给孟子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于是又搬到了一个名叫曲阜的地方。

在曲阜,孟子得到了更好的教育,他后来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故事二:楚国破釜沉舟战国时期,楚国和秦国一直处于互相争夺领土的局面。

秦军围困楚国都城郢城多年,楚王躲在内城中不见外敌,国内局势岌岌可危。

面对危机,楚国将领项燕提出了“破釜沉舟”的计策。

项燕带领楚军在河边猛烈攻击秦军,并将船只和釜甑都砸碎,表示此战只能取胜,无路可退。

这一壮举激励了楚军的战斗士气,最终击败了秦军,挽回了楚国的局势。

故事三:晋楚之间的九合诸侯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是两大强国,长期争霸。

齐国君主醉翁以文学才华而著称,他在晋楚交战之际提出九合诸侯的策略,通过外交手段将其他国家纳入联盟,共同抗衡晋楚。

这一策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得楚国和其他国家形成了紧密的联盟,最终使晋国遭受挫折,势力逐渐减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交手段的运用在战争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故事四:齐桓公的变法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齐桓公推行了一系列变革,称为“齐桓公的变法”。

他废除了世袭制,改为任贤制,使得国家重用人才,并打破了封建体制的束缚。

此外,齐桓公还积极推行农业发展,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他的变法为齐国的崛起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上故事只是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历史事件的一部分,这些事件和故事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教训。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和战争,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培养出了许多伟大的人物。

春秋战国时期的41个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的41个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的41个典故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发生了许多有着深远影响的事件和故事。

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遗产,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教训。

在本文中,我将为大家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41个典故。

一、勾践与夫差 -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夫差攻打越国,勾践作为越国的国君被俘。

然而,勾践并没有忘记自己复国的理想,他通过在吴国的囚室中坚持学习和思考,最终在机智勇敢的辅佐下,成功发动了反抗,最终重振越国的雄风。

二、庄子梦蝶 - 人生如梦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庄子曾有一次梦境,梦中他成为了一只蝴蝶。

当他醒来后,他开始思考自己是庄子还是蝴蝶,从而引发了关于真实和梦境之间的思考。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人生如梦,要珍惜当下和思考自己的真实。

三、屈原投江 - 爱国情怀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和爱国诗人,他忧国忧民,为国家的困境痛不欲生。

最终,他选择了投江自尽,以表达他对楚国的忠诚和痛苦。

这个典故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情怀,也成为了我们珍视国家和民族的重要信念。

四、邹忌让梨 - 以小见大战国时期,邹国智士邹忌因为聪明才智而闻名。

有一次,邹忌听说齐国君主晏子非常爱吃梨,于是他送给晏子两个梨。

晏子发现其中一颗梨比另一颗大,于是他选择了大的一颗。

邹忌笑着说:“您真是明智,因为您能以小见大。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有时候细微之处蕴含着更大的智慧。

五、魏无忌避秦谈兵 -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国时期,齐国将领魏无忌在与秦国使节谈判时偷偷观察到秦国士兵的军事行动,并且根据这些观察为齐国上奏对付秦国的策略。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面对敌人时要善于观察和学习,只有对敌人的了解才能制定有效的战略。

六、白起诈病 - 谨慎行事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将领白起在征战中多次用谋略欺敌,其中一次他诈称病重,引诱魏国进攻。

当魏军进攻秦军时,白起忽然发起反击,大败魏军。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面对敌人时应该保持警惕,善用计谋。

七、曹操和董卓 - 利用矛盾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能够善于利用矛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历史上发生了许多精彩纷呈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变革,也展现了人们的智慧和勇气。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些春秋战国历史上的经典故事。

故事一,管仲与齐桓公。

管仲是齐国的一位贤相,他在齐桓公的统治下,改革了齐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使齐国成为了当时的强国。

管仲和齐桓公的关系也是非常著名的。

管仲在齐桓公面前说,“君不可以不知,臣不可以不言。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忠诚赢得了齐桓公的信任,成为了齐国的实际统治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贤臣的忠诚和智慧可以对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

故事二,孟尝君与齐国公主。

孟尝君是齐国的一位贤臣,他在齐国做官的时候,娶了齐国的公主。

有一次,齐国发生了灾荒,孟尝君向齐国公主建议说,“国家灾荒,百姓饥饿,我们应该拿出一部分粮食救济百姓。

”齐国公主听了孟尝君的建议,果断地将自己的私人仓库的粮食拿出来救济了百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贤臣的力量可以改变国家的命运,一个善良的公主可以影响整个国家。

故事三,荆轲刺秦王。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争斗不断,其中最为强大的是秦国。

荆轲是楚国的一位勇士,他为了报国雪耻,决定刺杀秦王。

他化装成秦国的使者,携带着一把匕首前往秦国。

在秦王的宫殿里,他见到了秦王,但是被秦王的侍卫发现了。

最终,荆轲被抓住,但他的勇气和报国的决心,成为了后人传颂的故事。

故事四,孙膑和庞涓的兵法较量。

春秋战国时期,兵法是各国争霸的重要手段。

孙膑和庞涓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们曾经在兵法上进行过一次激烈的较量。

孙膑用“连环计”和“反间计”等计谋,战胜了庞涓,成为了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谋略在战争中同样重要,军事家的智慧可以左右战争的胜负。

以上就是一些春秋战国历史上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

这些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变革,也展现了人们的智慧和勇气,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历史上发生了许多著名的故事,其中有些悲壮,有些激动人心。

下面就为大家讲述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1. 孟尝君刺客事件在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田文的贵族,他得知自己的两个儿子不是亲生的,于是派人暗杀了自己的两个儿子。

此事被齐国的明君孟尝君得知后,孟尝君决定为田文的两个儿子复仇。

他找到了刺客将田文刺杀,然后又找到了一个叫喜连哥的刺客将杀害田文两个儿子的刺客也刺杀了。

这个故事反映了孟尝君对正义的坚持和对百姓的关怀。

2. 韩非子与李斯的相遇韩非子和李斯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有一次,韩非子和李斯在赵国相遇,李斯说出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并向韩非子发起了挑战。

韩非子回答道:“君治百姓如治沼泽,不可以举激坤,但令其培之既繁,而水患竭矣。

”李斯听后,不禁感叹:“了不起!”这个故事反映了韩非子和李斯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之处,也体现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尊重。

3. 白起与王翦的兵法比拼白起、王翦都是秦国的名将,他们在战国时期为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有一次,两人在秦王的面前辩论兵法,白起说:“战争应该迅猛果断,才能速胜。

”王翦认为:“战争应该先设局,精心策划才能取胜。

”秦王听后,下令两人各领兵三千,进行实战较量。

最终,白起以迅猛果断的战法取胜,但王翦也因其严密的计谋而获得了秦王的赞赏。

这个故事展示了白起和王翦在兵法上的不同见解,也表现了两人的智谋和勇气。

4. 孟子与荀子的辩论孟子和荀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们在道德伦理、政治理论等方面有着不同观点。

有一次,孟子和荀子在齐国相遇,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性本善,要以仁义为中心,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严刑峻法,以约束人性的恶。

这场辩论激烈而深刻,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思想的多样性。

5. 孙膑与庞涓的兵法较量孙膑和庞涓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他们曾在齐国为齐王效力。

春秋战国历史小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小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小故事
故事一:管仲与桓公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智勇双全的相国,名叫管仲,他胸怀大志,聪明睿智。

管仲曾经力劝当时的桓公停止与鲁国交战,并提出了“以德化人,以信立国”的政策主张。

桓公接受了管仲的建议,开始进行内外政犯的改革,并派遣使者前往各国游说,并用礼物和言辞来安抚各国。

渐渐地,齐国的声誉逐渐恢复,成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管仲以他的智慧使桓公的统治能力大大提升,齐国的繁荣也得以延续。

故事二:孟子辩才
战国时期,中国破碎成了七个列国,战争频繁,争夺领土不断。

这时,有一位孔子的学生,名叫孟子,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辩论家。

孟子善辩,他常常用智慧和理论来控制局面。

有一次,孟子和其他列国的学者们一起参加了一个争辩大会,大家都向孟子发起挑战,希望能够战胜他。

然而,孟子始终能够以自己的逻辑和推理将他们推翻。

最终,其他学者们无法再找到理由和论据与他对抗。

孟子的辩才也因此名扬天下,成为了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故事三:荀子与养猪
战国时期,有位名叫荀子的思想家兼政治家,他喜欢借用生活中的例子来阐述自己的理论。

有一次,荀子在一个宴会上被问到行政管理的问题,荀子表达了他的观点:“一头燕雀飞过,你以什么样的心情去观察它呢?”大家都纳闷不已,荀子解释说:“如果你就是普通的观察者,你只会觉得它很普通,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养猪的人,你会觉得非常可贵。


这则小故事意味深长,荀子用它来说明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才能够得出更全面和深刻的见解。

春秋战国的历史小故事

春秋战国的历史小故事

春秋战国的历史小故事围魏救赵:公元前354年,赵国都城邯郸被魏国围困,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援救。

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邯郸,但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迫使魏军回援,从而解围。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最终成功解围并战胜魏军。

胡服骑射:公元前307年,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

他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

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公元前257年,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形势危急。

魏国公子信陵君窃取了魏王的兵符,率领魏军驰援邯郸。

信陵君的宾客朱亥锤杀魏将晋鄙,夺取兵权,击退秦军,成功解围。

屈原沉江:屈原是楚国的著名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但受到奸臣的陷害而被贬谪。

在流放期间,他写下了《离骚》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楚都襄城,屈原愤而投江自尽。

商鞅变法: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商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废除井田制等,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苏秦合纵:苏秦是战国时期的著名纵横家和策士,曾游说六国联合抗秦。

他提出的“合纵”策略得到各国的支持,最终成功说服六国组成联军,成功击败秦国。

孟子谏梁:梁惠王治理国家时经常施行严刑重法,孟子前往谏诤,认为治国应该以仁爱为本,梁惠王听取了他的建议并采纳了。

赵奢抗秦:赵奢是赵国的名将,曾以少胜多击败秦军。

公元前270年,秦军进攻赵国的阏与(今山西和顺),赵奢率领军队前往救援。

他采取了正确的战术,最终成功击退秦军并取得胜利。

扁鹊见蔡:扁鹊是古代著名的医生,曾游历各国为患者治病。

有一次他去拜见蔡桓公时指出桓公患有疾病,但桓公却不相信。

几天后,扁鹊再次见到桓公时指出他的病情已经加重,但桓公仍然不相信。

最终,桓公因病重而死。

田单复齐:田单是齐国的一位将军,曾在燕国攻打齐国时坚守即墨城。

春秋战国故事_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故事_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故事历史内容丰富,知识繁多而复杂,是一个记忆性很强的科目,有好的记忆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春秋战国故事篇一:范雎远交近攻计公元前270 年,秦国穰侯魏冉正要发兵攻打齐国的时候,秦昭襄王接到一封信,上书人说有紧急事要亲见秦王。

秦昭囊王即位后,因为太极都被太后和魏冉操纵了,很不得志而郁郁寡欢,很想得到有识之士的帮助,来摆脱太后和魏冉的控制,所以立即答应在离宫召见这位上书的人。

当秦昭襄王按的乘车到离宫去的时候,半路上有一个大汉挡着不肯避让。

“大王来了!”秦王的侍从大声吆喝着。

“什么,秦国还有大王吗?我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从没听说有什么大王呀!”挡道的大汉高声叫嚷着。

这几句话被车内的秦昭襄王听见了,知道这位大汉不是等闲之辈,赶忙下车,扶起大汉,好言好语一问,才知道此人就是上书的范雎(?—前255年)。

秦昭襄王把范雎请到离宫里,让左右退出,诚恳地请教治国之策,不论太后、穰侯,还是自己的失误,都可以直说。

范雎刚才不肯让道,是用来试探秦王诚意的,现在看见大王确实至诚至恳,就一针见血地说:“秦国的军事力量足以征服诸侯,可是20xx年来并没有什么进展,这不能不说是掌握秦国大权的太后和穰侯不愿真心为秦国出力,而大王在策略上也有失偏颇呀!”秦昭襄王点点头,地问道:“先生说的都是实话,请你详细地分析给我听听好吗?”范雎说:“太后和穰侯专权的事,我们以后再细谈。

这次单说大王失策的事。

眼下穰侯不是正要出兵攻打齐国吗?可是齐国离秦国很远,中间隔着韩、魏两国。

大王即使把齐国打败了,也没法把齐国和秦国连接起来,齐国还有得而复失的危险。

最好的策略是远交近攻,把齐国暂时起来,先把临近的韩国、魏国拿到手,再发兵攻齐,齐国就容易攻下了。

”秦昭襄王十分赞赏范雎制定的远交近攻的策略,就拜他为客卿。

几年后,又撤了穰侯的职,剥夺了太后参政的权力,于是正式任命范雎为丞相。

从此,秦昭襄王如鱼得水。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的古国,在历史长河中,历时故事给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诸多启发,只有深刻理解,才能体会到历史故事的现实意义,并从中有所收获。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篇一:姜太公钓鱼吕尚,名望,字子牙,是东南沿海一带人。

他的祖先曾经辅佐过大禹治水,功绩非凡,被封到吕地。

据说,他的祖先本姓姜,所以后人也称他为姜子牙。

姜子牙家的封地几经瓜分,到了他这一代,他的身份已经从贵族沦落为平民了。

吕尚隐居在东海之滨,潜心学习,知多识广,足智多谋,深谙兵法。

他曾经侍奉过纣王,可商纣王暴虐无道,吕尚看不惯他的为人行事,便辞官而去。

据说当年西伯昌被商纣王关在羑里的时候,吕尚与西伯昌的部下散宜生、闳夭等人一起,找来美女和珍宝,献给商纣王,商纣王才把西伯昌给放了。

西伯昌回到自己的封地,富国强兵,终于成就一番事业,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

这是一种说法。

从这个说法上来看,吕尚与周文王的交往应该很深。

但另一种说法更有意思吕尚已经七十多岁了,还没有遇到一个值得自己辅佐的明君。

当他得知周国的西伯昌勤政爱民,胸有大志后,不远几千里,从东海之滨来到渭水的边上,盖了一间茅屋,每天在渭水北面的兹泉垂钓。

这一天,西伯昌要出去打猎,出城之前,他先占了一卦,以便知道这次打猎能获得一些什么。

谁知,卦辞上竟写道:“您的收获不是龙,也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罴,而是一个能辅佐您成就霸业的贤能之人。

”西伯昌大喜,赶紧带人直入深山。

果然,在渭水边上,他看见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那老翁神闲气定,正襟危坐,手里举着长长的鱼竿,不为外物所动。

这也许就是卦辞上所说的贤能之人吧?西伯昌慢慢走过去,不由大吃一惊:白发老翁钓鱼的鱼钩竟然是直的!他禁不住好奇,问道:“老先生,别人钓鱼,鱼钩都是弯的,为什么您的鱼钩是直的呢?”白发老翁笑了,说:“我哪里是在钓鱼,我是在钓天下的明君呀!”西伯昌也在石头上坐下,和白发老翁攀谈起来。

春秋战国时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的故事1、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

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

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

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

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

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

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

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

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

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

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2、指鹿为马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权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

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

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

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

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使用该成语形容一个人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3、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4、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1、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竟不止一次在城中上演用烽火向诸侯求救的闹剧。

后来真到犬戎进攻西周,燃起烽火的时候,被多次戏弄的诸侯都不来救援,结果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杜至此后诸侯各自为政,群雄并起,天下纷争不断的局面。

烽火戏诸侯是一个自取灭亡的超级游戏。

2、伯乐卖马出自《战国策·齐策·苏秦为燕说齐》,苏秦前往齐国游说齐闵王,为利于游说成功,他先到稷下学宫拜见了齐王的贵宾淳于髡。

苏秦向淳于髡道:“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 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今臣欲以骏马见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为马食。

”这是苏秦初次拜见齐闵王时的故事。

苏秦为了在初次见到齐王时给齐王一个最佳印象,特意贿赂齐国名人淳于髡,让其引荐求见齐王,权充自己身价的伯乐,为游说成功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果然,苏秦受到齐王的热烈欢迎和极高的礼遇。

在一些岗位求职,大宗生意交易方面,这种操作是最普通不过的了。

3、尊王攘夷齐桓公成就霸业,是倚重了管仲的辅佐,实行了“尊王攘夷”的称霸政策。

春秋时期,天下共主周天子失去至尊地位,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诸侯臣服,以至社会动荡,天下战争不断。

齐桓公继位前,管仲是齐桓公政敌公子纠的手下,为助公子纠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前嫌拜其为相,实施军政改革,得以富国强兵。

齐桓公还听从管仲的主张,打着“尊王攘夷”拥护周王室的旗号,天下诸侯臣服,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称霸于诸侯的政治理想。

给天下带来一段时期的安定局面。

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称霸的成功范例,被后人学以致用、古为今用,遂衍生了很多“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

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20则

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20则

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20则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20则战国是我国继东周列国以来的又一个诸侯割据的时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战国的历史典故20则,欢迎大家阅读!1、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尊王攘夷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

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吕尚,名望,字子牙,是东南沿海一带人。

他的祖先曾经辅佐过大禹治水,功绩非凡,被封到吕地。

据说,他的祖先本姓姜,所以后人也称他为姜子牙。

姜子牙家的封地几经瓜分,到了他这一代,他的身份已经从贵族沦落为平民了。

吕尚隐居在东海之滨,潜心学习,知多识广,足智多谋,深谙兵法。

他曾经侍奉过纣王,可商纣王暴虐无道,吕尚看不惯他的为人行事,便辞官而去。

据说当年西伯昌被商纣王关在羑里的时候,吕尚与西伯昌的部下散宜生、闳夭等人一起,找来美女和珍宝,献给商纣王,商纣王才把西伯昌给放了。

西伯昌回到自己的封地,富国强兵,终于成就一番事业,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

这是一种说法。

从这个说法上来看,吕尚与周文王的交往应该很深。

但另一种说法更有意思吕尚已经七十多岁了,还没有遇到一个值得自己辅佐的明君。

当他得知周国的西伯昌勤政爱民,胸有大志后,不远几千里,从东海之滨来到渭水的边上,盖了一间茅屋,每天在渭水北面的兹泉垂钓。

这一天,西伯昌要出去打猎,出城之前,他先占了一卦,以便知道这次打猎能获得一些什么。

谁知,卦辞上竟写道:“您的收获不是龙,也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罴,而是一个能辅佐您成就霸业的贤能之人。

”西伯昌大喜,赶紧带人直入深山。

果然,在渭水边上,他看见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那老翁神闲气定,正襟危坐,手里举着长长的鱼竿,不为外物所动。

这也许就是卦辞上所说的贤能之人吧?西伯昌慢慢走过去,不由大吃一惊:白发老翁钓鱼的鱼钩竟然是直的!他禁不住好奇,问道:“老先生,别人钓鱼,鱼钩都是弯的,为什么您的鱼钩是直的呢?”白发老翁笑了,说:“我哪里是在钓鱼,我是在钓天下的明君呀!”西伯昌也在石头上坐下,和白发老翁攀谈起来。

他们言语相投,竟有相见恨晚之感。

西伯昌说:“我祖父在世的时候曾说过,将来会有一个了不起的人帮助我把周族兴盛起来,现在看来,这个人就是您呀!”西伯昌马上请吕尚和他一起回去,让他担当自己的军师。

因为吕尚是西伯昌的祖父所盼望的人,所以,人们又尊称他为太公望。

太公望果然不负西伯昌所托,他一面提倡生产,一面训练兵马,周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了。

很快,西伯昌和平解决了虞、芮两国的争端,成功地讨伐了崇、密项、犬夷等国。

在一个叫丰的地方筑起了城墙,建立了都城,几年下来,天下的诸侯已经有三分之二愿意归附周国,听候西伯昌,也就是周文王的调遣。

周文王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周武王继位,吕尚又辅佐周武王,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

周武王平定天下之后,把太公望封在齐国的营丘,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淄博市东北。

太公望到了那里之后,打败了夷族莱国,稳定了齐国的局势,在他的治理下,齐国一点点强大起来。

据说,吕尚去世的时候,已经有一百多岁了。

周公,即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

他为人忠厚,孝敬长辈,遇事不惊,办事稳妥,很受他父亲周文王的器重,更受众人的尊敬。

周文王去世之后,周武王继位,他又积极主动地帮助哥哥操持政事,任劳任怨,从来也不懈怠。

周武王分封诸侯的时候,把他封到了曲阜,所以人们又称他为鲁周公。

周公旦虽然有了自己的封地,但朝庭离不开他,所以,他一直留在都城,与另一个弟弟召公奭一起辅佐周武王。

商朝虽然灭亡了,但留下了许多的贵族和奴隶主,这些人在社会上还很有势力。

为了安抚他们,周武王不得不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为殷侯。

为了监视武庚,周公旦向武王建议,把武王的弟弟管叔鲜封在管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郑州市,再把武王的另一个弟弟蔡叔度封在上蔡,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上蔡县一带,以防武庚作乱。

周公旦还向周武王建议,释放被纣王关起来的大臣箕子,隆重祭奠被商纣王杀死的忠臣比干,褒奖对建立周朝有功的商族贤人商容。

这些措施促使商朝的遗民渐渐亲近周朝,缓解了他们与朝庭的对立情绪。

周武王病逝,太子诵继位,这就是周成王。

周成王登基时,才十三岁,不能处理国家大事,加之天下初定,政权还不稳固,周公旦就辅助成王,主动替周成王承担起行使政治权力,主持国事的重任。

如此一来,管叔鲜和蔡叔度等人就猜忌起来,制造谣言说周公旦有野心,想要篡夺王位。

还说,早晚有一天,周公旦会杀死成王,自己取而代之。

流言一经散布,许多人被欺骗了,就连周公旦的弟弟召公奭对其也有所怀疑。

纣王的儿子武庚受到周朝的监控,心里十分不满,他巴不得周朝乱起来,自己好趁机东山再起,恢复殷朝。

他和管叔鲜、蔡叔度串通一气,联络一批殷商的旧贵族,同时煽动东夷的几个部落,搞起叛乱来。

形势非常危急,周公旦虽然很伤心,但还是以大局为重,他找来自己的弟弟召公奭,和他披肝沥胆地谈了一次话,表明自己的清白,消除召公奭的误解。

他说:“周朝能够建国,靠的就是我们齐心协力;想让周朝延续下去,靠的依然是齐心协力。

如果我们互相猜忌,互相抵毁,甚至为了个人的利益发动叛乱,那就是对周朝子民的犯罪。

”召公奭被他诚恳的话语感动了,消除了误会,兄弟二人重新合作。

周公旦解决了内部矛盾之后,毅然调动大军,亲自东征。

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周公旦下令给太公望,“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凡有不服周朝统治的,太公望都有权征讨。

这样,太公望平定了淮夷、徐戎等部落的叛乱,有力地控制住了东方。

东方稳定之后,周公旦可以全力对付武庚了。

他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平定了武庚的叛乱。

武庚被杀了,蔡叔度被流放了,管叔鲜觉得没脸去见哥哥和侄子,就上吊自杀了。

七年时间过去了,周成王已经长大成人,完全能够独立处理国家大事了。

周公旦把政权交给成王,自己也不像代行天子之职的时候那样坐在上边,面对群臣,而是站到班中,和其他大臣一样,对成王十分尊敬。

周公旦还制订了周朝的一套典章制度,用以帮助周成王管理天下。

周成王对自己的这位无私奉献的叔叔也极为尊重,遇事就与他商量,向他请教,虚心接受他的建议。

周公旦去世了,成王以安葬周武王的规格安葬了他,并把他葬在离王宫不远的地方,希望他一直在身边陪伴着自己。

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他的母亲是翟族狐氏的女子。

重耳从小就喜欢结交贤士,身边有不少能人,其中最有名的是:赵衰,狐偃,贾佗,先珍,魏武子。

晋献公登基的时候,重耳已经成人,那一年他二十一岁。

晋献公13年,也就是公元前664年,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当太子,在献公的耳边进谗言,把重耳发落到蒲邑,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西南部一带,去防备秦国。

等到晋献公21年的时候,已经年老昏聩的献公竟然杀了原来的太子申生,并又一次听信骊姬的谗言,要把重耳等几个公子全都杀掉。

重耳知道消息后,就带着五位贤士及一批随从流亡到国外去了。

他们先来到狄国,这儿是他母亲的祖国,对待他们很友好,他们在这里一住就是十二年。

在这期间,晋献公去世了。

大夫里克杀死了骊姬及太子奚齐等人,派人去接重耳回国,想让他登基为王。

但是,重耳害怕回国后遭到杀害,没有答应。

这样,他的弟弟晋夷就被接了回去,大臣们拥立他为君王,即晋惠公。

晋惠公当了几年君王,总觉得重耳流亡在外,迟早有一天会卷土重来,于是,他也派人去追杀重耳。

重耳知道这个消息后便与大家商量,他说:“当年逃离晋国,并没有远走,而是避难到狄国,就是因为这里离晋国路途近,随时可以回去。

如今在这里歇脚这么多年了,也该走了。

”他们觉得齐桓公乐于做善事,推行王道,正招募天下贤才,就决定去齐国。

要去齐国,必须经过卫国,重耳本想前去拜访卫文公,可卫文公看重耳是一个倒霉的公子,根本不理会他,重耳只好作罢。

他们经过一个叫五鹿的地方时,腹内十分饥饿,见路边有农夫在吃饭,便走上前去讨要。

谁知那些农夫懒得理他们,随手拿起一块泥巴递给重耳。

重耳见农夫如此侮辱自己,不由大怒。

可赵衰和狐偃却劝他说:“泥巴就是土地,百姓把土地给了我们,不正是一个好兆头吗?”重耳这才苦笑着下了台阶。

重耳一行终于来到齐国,齐桓公盛情迎接。

他送给重耳不少车马和房子,还把皇族的一位女子嫁给了他。

有了优越的生活,重耳很快安下心来,不愿意再去别的地方。

两年之后,齐桓公去世,齐国发生了内乱,与齐国临近的几个诸侯国也常常来侵扰边境。

赵衰等五位贤士觉得这样在齐国住下去不是长久之计,便在一棵桑树下悄悄商议,准备劝重耳回国,以图大计。

这些话正巧被几个采桑叶的侍女听到了,她们赶紧把这个消息告诉给了重耳的妻子姜氏。

姜氏一听,非常高兴,就对重耳说:“听说你要回晋国去,这很好哇!”重耳却说:“人生只求安乐,我觉得这里很好,干吗要回晋国呢?”姜氏说:“你是一国的公子,出于事变,流离在外。

如今,你身边的贤士把希望都寄托在你的身上,而你却贪图安逸,这根本就是辜负他们!”当天晚上,姜氏和几位贤士一商量,把重耳灌醉了,运出了齐国。

重耳一行经过燕国、宋国、郑国等诸侯国,最后抵达了楚国。

楚成王把重耳当成贵宾,用很高的礼节接待他。

楚成王对重耳好,重耳也很尊敬楚成王,两个人很快就交上了朋友。

有一次,楚成王在宴会上开玩笑地对重耳说:“你如果回国登基,拿什么来报答我呀?”重耳说:“珍禽异兽、玉器丝绸,这些东西贵国有很多很多,我真不知道该拿什么来报答大王的恩德。

”楚成王说:“如此说来,就不报答了吗?”重耳想了想,说:“如果我能够回国登基,我一定跟贵国交好,让两国的百姓过上太平的日子,万一有一天晋国与楚国兵戎相见,我愿意为您退避三舍。

”当时,一舍为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

楚国大将子玉听了重耳的话,认为他对楚成王很不礼貌,想杀了重耳。

楚成王摇摇头,没有同意。

重耳在楚国住了几个月,这时候,晋国长期在秦国做人质的太子圉从秦国逃走了,秦国非常恼怒。

秦穆公听说重耳在楚国,便召他到秦国去。

重耳到达秦国后,秦穆公把王族的五名女子给他做嫔妃,并表示愿意助他回国。

晋惠公14年,晋惠公去世,太子圉继位,称为晋怀公。

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归晋,晋怀公及其手下的几个不想拥立重耳的大臣被杀死,重耳登上君位。

这就是晋文公。

重耳离开晋国的时候四十三岁,重新回到故乡时,已经六十二岁了。

看过还: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