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摄影基础理论
X线摄影基础理论
数字X线摄影技术
数字化成像
将传统的胶片影像转化为数字格式,便于存储、传输 和处理。
图像后处理
通过软件对数字影像进行增强、滤波、测量等操作, 提高影像质量。
远程诊断
通过网络将数字影像传输至远程专家,实现远程会诊 和诊断。
03
X线摄影的应用
骨骼系统
骨折诊断
骨密度评估
X线摄影可以清晰地显示出骨骼的形 态和结构,对于骨折等骨骼损伤的诊 断具有重要意义。
04
X线摄影的安全与防护
X线辐射的生物效应
确定性效应
X线辐射暴露可能导致皮肤灼伤、白内障、生育障碍等确定性效应,这些效应 的发生概率与辐射剂量呈正比。
随机性效应
长期低剂量X线辐射暴露可能增加癌症、遗传性疾病等随机性效应的风险,这些 效应的发生概率与辐射剂量呈正比。
X线辐射的防护措施
减少曝光时间
胸腔积液诊断
通过X线摄影,可以观察到胸腔积液 的情况,对于胸腔积液的诊断和治 疗具有重要意义。
消化系统
食管异物诊断
X线摄影可以观察食管内的异物情况,如误吞的物品等,有助于异 物的取出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胃肠穿孔诊断
X线摄影可以观察胃肠穿孔的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腹部肿块定位
通过X线摄影,可以定位腹部肿块的部位和大小,有助于肿块的诊 断和治疗。
X线摄影基础理论
contents
目录
• X线摄影的基本原理 • X线摄影设备与技术 • X线摄影的应用 • X线摄影的安全与防护 • X线摄影的未来发展
01
X线摄影的基本原理
X线的产生
高速电子撞击阳极
当高速电子撞击X线管的阳极时,电 子的动能转换为X线管的热能和X线 能量,从而产生X线。
X线成像基础理论完整版本
5
在各种条件下的放大率
一、照片影像的放大
1、照片影像的放大率 放大原理-点光源 实际焦点有一定面积,半影随着影像放大
X线成像基础理论五
驻马店市卫生学校 医学影像教研室 董战军
第七节 X线照片影像的失真度
一、照片影像的放大 二、照片影像变形 三、照片影像重叠及切线投影
2
X线几何投影或焦点、肢体和胶片之间的投影 关系
在X线摄影过程中,照片影像较被照体的大小 和形态的改变称之为影像失真。其变化的程度 则称为失真度。
分析上式可知,当H=0.2mm时,所求出的M 值为焦点的允许放大率,上式变换后:
允许放大率
M 1 H F
1 0 .2 F
12
一、照片影像的放大
2、模糊阈值及允许放大率
根据上式可计算出不同大小焦点的允许放大率。 焦点愈小,允许放大率愈大。
焦点允许放大率M决定于焦点本身的大小。 在不同焦点摄影时,可根据允许放大率的M值,
照体不在焦点的正下方。
22
影
像
的
形
状
2
变
形
2
23
影像形状变形 (歪斜失变形 位置失真,由于被照体内部各部位距X线管焦
点和胶片的距离不同,而使其内部各部位影像 的放大率不同引起的变形失真。
25
影像 位置 变形 失真
26
影像 位置 变形 失真
27
28
二、照片影像变形
17
解:根据题意,影像放大率为:
医学影像学X线摄影理论基础
医学影像学X线摄影理论基础在医学影像学中,X线摄影是一项常见且重要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本文将介绍X线摄影的理论基础,包括X 线的起源、原理、成像技术和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
一、X线的起源与原理X线是1895年由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发现的一种高能电磁辐射。
X线具有穿透力强、能量高以及产生对比效果等特点,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医学成像工具。
X线的产生是通过将电子束照射到目标物质上,并使其产生电离辐射而实现的。
具体来说,高能电子轰击物质时,会引起物质内部的电子迁移和能量转换,从而产生X射线辐射。
这些X射线经过滤波器、准直器等设备后,通过特定的探测器捕捉到,并最终转化为影像。
二、X线摄影成像技术在X线摄影中,成像技术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常见的X线成像技术包括常规X线摄影、数字化X线摄影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
1. 常规X线摄影常规X线摄影是传统的成像技术,使用感光胶片来记录影像。
这种技术适用于各种不同部位的摄影,如胸部、骨骼等。
常规X线摄影具有较低的成本和简单的操作特点,是临床应用中最常见的X线成像技术之一。
2. 数字化X线摄影数字化X线摄影利用数字探测器将X射线转化为电信号,再经过电子设备的处理和转换,最终生成数字化的影像。
这种技术具有成像速度快、重复性好以及影像质量高等优点。
数字化X线摄影广泛应用于胸部、骨骼和牙科等领域。
3. 计算机断层扫描(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通过旋转式X射线源和多个探测器进行成像的技术。
CT扫描能够提供更详细、精确的断层结构信息,对于内脏器官和病变的检测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CT技术在大量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X线摄影的安全注意事项在使用X线摄影技术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范,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1. 辐射防护操作人员应佩戴适当的防护服和防护设备,以减少接受辐射的风险。
同时,需要通过合理的设备设置和定期的辐射监测来确保工作环境的辐射水平符合安全标准。
X线成像基础理论完整版
时肢体组织影像再现率的函数关系。 (2)MTF域值范围:
MTF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零,即: 0≤MTF≤1 MTF=1,表示成像系统的输入对比度与输出对比度相等。 MTF=0,表示成像系统输出对比度为0,即影像消失。
30.03.2020
对准直要求
医学影像技术
(二)焦点的测试
2)狭缝照相设 备的位置 焦点与狭缝入 射面的距离要 求必须大于 10cm,影像放 大率在规定放 大倍数不超过 5%。
30.03.2020
大于 10cm
设备 位置
医学影像技术
(二)焦点的测试
3)狭缝的方位
在测量焦点的长度时,狭缝的方向必须与X线 管长轴方向垂直;测量焦点的宽度时,狭缝的 方向必须与X线管的长轴方向平行。
30.03.2020
医学影像技术
(二)焦点的测试
1、针孔照相设备成像法 1962年国际放射委员会及测定委员会(ICRU) 规定的方法。只适用于测试大于0.3mm焦点。
2、狭缝照相设备成像法 根据IEC-336呈出版物的要求,确定用狭缝照 相成像方法测试焦点的大小。
30.032 M≥1
30.03.2020
医学影像技术
(二)焦点的测试
(3)曝光条件
按下表中规定选取曝光条件,分别摄取焦点在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照 片影像,规定照片的最大密度值在1.0~1.4之间。
X线管标称 电压(KV)
≤75 75~150 150~200
曝光条件
管电压
管电流
标称电压
标称电流的
能够反应焦点成像性能的主要 参量有:焦点的尺寸(F)、 焦点的极限分辨率(ω)、 焦点的调制传递函数 (MTF)、和焦点的增涨值 (B)。
X线成像基础理论
26
02.07.2020
(三)X线管焦点成像性能主要参量
管电流200~1200mA
管电压(KV) 40 80 120
焦点增涨 70% 30% 15%
A随管电流情况
管电压40KV~120KV
管电流(mA) 焦点增涨
200
13%
600
55%
1200
67%
B随管电压情况
某X线管1.0焦点随管电流、管电压的变化情况
是星形测试卡、摄 影设备和胶片。
星形测试卡:厚度 为 0.03mm~0.05mm, 顶角必须≤0.035rad 或10-3rad(约2°), 直径至少为45mm。
20
02.07.2020
星形测试卡
(三)X线管焦点成像性能主要参量
2)测试方法:拍摄星卡时,先做好准直,要 求基准线与测试卡所成角度必须≤ 10-3rad。调 节焦点至星卡(距离大于25cm)和星卡至胶 片的距离,使星卡照片的两个方向上测得的最 外模糊区尺寸ZW和ZL,应大于和接近影像直 径1/3,但不得小于25mm.曝光负载应使显影 最大密度值在1.0~1.4之间。
副焦点:由灯丝 侧面发射出的电 子形成 的焦点, 其电子密度较小。
5
02.07.2020
主副焦点形成电 子轨迹
X 线 辐 射 强 度 分 布
6
02.07.2020
(一)概念
2、有效焦点及标称值 (1)有效焦点:
有效焦点的大小
7
02.07.2020
(一)概念
阳极倾角用α表示,有效焦点与实际焦点的关 系是: 有效焦点 =a×bsinα
33
02.07.2020
二、线量分布
(二)照射野的线量 分布
X线摄影基础讲解
谢谢!
3种失真
❖ 歪斜失真
❖ 放大失真
❖ 重叠失真:1大物体密度高于小物体密度,小物体 不易显示(胸片中看不到胸骨)
❖
2.大物体明显低于小物体密度,小物体
易于显示(胸片中的肋骨)
❖
3.大小物体密度且相等,小物体隐约可
见(膝关节正位髌骨)
X线照片模糊
❖ 几何学模糊 ❖ 运动型模糊 ❖ 增感屏、胶片系统产生的模糊 ❖ 散射线性模糊
X线摄影理论及基础
影像科技术组 2014.10
X线成像理论
❖ X线的发现 ❖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
线
X线产生条件
❖ 1电子源 ❖ 2高电压示电子流成为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 3适当的障碍物(靶面)接受高速运动电子撞
击转变成X线 ❖ 4高真空度
连续放射与标识放射
❖ 连续放射:韧致辐射,指单位时间内能量不 等的电子同时撞击靶面时,由于损失能量各 不同,因此,X线管放射出的X线示一束波长 不等的混合射线,又称连续X线。
摄影原则
❖ 有效焦点大小的选择 ❖ 焦片距与肢片距选择 ❖ 中心线与斜射线的应用 ❖ 滤线器的应用 ❖ X线管、肢体、胶片固定 ❖ KV\MAS选择 ❖ 呼气与吸气应用 ❖ 照射野选择
摄影步骤
❖ 阅读检查申请单 ❖ 摄影位置的确定 ❖ 摄影前准备(患者状况询问) ❖ 衣着处理 ❖ 体位设计和中心线 ❖ 肢体厚度测量 ❖ 呼吸训练 ❖ 选择焦片距 ❖ 选定曝光条件 ❖ 曝光 ❖ 后处理 ❖ 填写摄影参数并签名
❖ X线距离衰减:自焦点发射出的X线,强度与 焦点到物体距离平方成反比
❖ 焦片距增加一倍,射线量降低为原来的1/4
X线几何投影
❖ 影像的放大与失真 ❖ 只有当X线呈平行射线并且垂直于被照体时,
第二章X线成像基础理论
晋中三院影像科 李海霞
教学内容
第一节 X线管焦点及X线量分布 第二节 X线照片影像 第三节 X线照片影像的密度 第四节 X线照片影像的对比度 第五节 散射线及其消除
教学内容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X线照片影像的模糊 X线照片影像的失真度 X线照片影像的颗粒度 优质X线照片影像的质量标准 X线摄影的条件
X线摄影与透视的优缺点互补。
第三节 X线照片影像的密度
一、X线照片的光学密度
也称摄影密度或黑化度,是指曝光后的胶片经显影加工后照片的黑化程度.
X线照片的光学密度值大小由照片的黑色银离子决定:银离子沉积越多,光线 被吸收得越多,照片也就越黑。反之,银离子沉积越少,照片也就越透明。
X线照片:一定灰阶的黑白影像。未被物体遮挡而被X线直接照射的部分最黑; 而被高密度物体遮挡,X线被大量吸收的部分最白,如有高密度对比剂或粗大 骨骼的部位。骨骼、肌肉、脂肪以及肺组织,由于密度的差异而形成了X线照 片影像的灰阶。 照片透光率(透明度)指照片上某处的透光程度; 照片阻光率(不透明度)指照片上某处阻挡光线的程度。
3: 照片后处理技术:显影处理直接影响照片的密 度和对比度,包括显影成分、温度、时间等。
第四节 X线影像的对比
二 、影响照片对比度的因素
(二)射线因素 1:x 线质( kv)的影响:照片对比度的形成实质是被照体对X线
吸收的差异,而物质的吸收能力与X线波长(受管电压影响)的立方成正比。 为获得良好对比,采用不同的管电压摄影,如: 软X线摄影—25-40KV; 普通摄影—40-100KV(高对比度); 次(准)高千伏摄影—100-120KV; 高千伏摄影—120-200KV(低对比度、高层次);
X线摄影理论基础
第五节 X线摄影条件
一、感光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感光效应: 指x线通过人体被检部位后,使感光系统感应 有效x线,并由此产生诊断所需的影像密度。 即x线摄影后的影像效果均称之为“感光效 应”。所有与感光效应有关的因素均可视为 “感光因素”。 根据被检体和病变部位的组织类型、结构特 点,无论是模拟x线摄影还是数字x线摄影,无 论在暗室进行照片处理还是用激光打印机,影 响“感光效应”或“x线摄影效果”的“感光因 素”有许多,可以说:成像过程中所有的环节 都是感光因素。
排除散射线的方法
使用滤线栅:一般认为肢体厚度超过15cm和KV大于60就 应该使用滤线栅
1 滤线器的结构: 铅条, 排列成平行或聚焦式. 2 滤线器的工作原理: 3 滤线器的特性: 1) 滤线栅的栅比R: 2)聚焦滤线器的焦距f0 3)滤线栅的曝光倍数B
栅条高度与栅条间距之间的比称为栅比R。 常见的 R 值有: 6 : 1 、 8 : 1 、 12 : 1 、 16 : 1 等 多种。栅比越大,其吸收散射线的能力越强。 在 x 线摄影中,采用的管电压越高,使用滤线 栅的栅比就越大。 所用滤线栅的栅比与摄影管电压的选择可参照 如下关系: 60kV 时用 6 : 1 ; 70kV 时用 7 : 1 ; 80kV时用8:1;100kV时用10:1;高电压摄影 时用交叉式滤线栅等。
减少屏-胶组合产生的模糊的方法
第四节
什么是散射线?
X线的散射线
一 产生原因 Compton 吸收产生 二 对影像的影响 损害照片的对比度
三 应付散射线的方法 抑制和排除
抑制散射线的方法
影响Compton吸收的因素 1、物质原子序数的影响 康普顿效应的发生几率与被照体物质的原子序数Z 成正比。 2、入射光子能量的影响 康普顿效应发生几率与入射X线能量成正比。 3、被照体厚度的影响 康普顿效应发生几率与被照体厚度成正比。 4、被照体照射面积的影响 康普顿效应发生几率与被照体的受照面积成正比
X线摄影基础
X线摄影基础教案讲授内容:一、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平视正前方,两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双下肢并拢,足尖向前,又称为标准姿势。
在X线检查和影像诊断时,都是以解剖学姿势作为定位依据。
二、解剖学的基准轴线与基准面(一)基准轴线1.垂直轴2.矢状轴3.冠状轴(二)基准面1.矢状面2.冠状面3.水平面三、体位立位:被检者身体直立,矢状面与地面垂直坐位:被检者为坐的姿势,躯干后仰为半坐位卧位:被检者躺在摄影台上,分仰卧、俯卧位斜位:被检者身体呈侧卧位,分左前斜位、右前斜位、左后斜位、右后斜位四、解剖学方位在标准姿势下,描述人体结构间相对位置关系为解剖学方位:1、上和下2、前和后3、内侧和外侧4、近和远5、浅和深五、X线摄影方向X线摄影时,X线中心线投射于被检肢体的方向。
1.矢状方向前后方向(A-P)、后前方向(P-A)2.冠状方向左右方向(L-R)、右左方向(R-L)3.斜方向左前方向、右前方向、左后方向、右后方向4.水平方向5.轴方向上下方向、下上方向6.切线方向六、X线摄影体位及命名方法1.根据X线摄影方向命名前后位后前位左侧位右侧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左后斜位右后斜位轴位切线位2.根据被检者姿势命名前弓位蛙形位3.根据体位设计者的姓氏命名柯氏位瓦氏位许氏位梅氏位4.跟据被检者肢体的功能命名颞下颌关节的张口位闭口位七、各部位体表定位标志(一)四肢体表定位标志1.尺骨茎突2.桡骨茎突3.尺骨鹰嘴4.肱骨内上髁5.肱骨外上髁6.肱骨大结节7.锁骨8.肩峰9.肩胛骨喙突10.肩胛下角11.内踝12.外踝13.胫骨粗隆14.髌骨15.股骨内上髁16.股骨外上髁17.腓骨小头18.髂嵴19.髂前上棘20.股骨大粗隆(二)胸部体表定位标志1.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骨上缘的凹陷处,平第2胸椎下缘高度2.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平对气管分叉及第4、5胸椎椎体交界处3.剑突末端平第11胸椎椎体高度4.肋弓构成胸廓下口的前部,由第8~10肋软骨前端相连形成,肋弓的最低点平第3腰椎高度5.锁骨中线通过锁骨中点的垂线6.腋前线通过腋窝前缘的垂线7.腋中线通过腋窝中点的垂线8.腋后线通过腋窝后缘的垂线(三)腹部体表定位标志“九分法”:用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为9个区。
医学影像学-X线摄影理论基础
------------------------------------------------------------ X 线摄影理论单项选择题1、X 线发现于 ( B )A 、1885年B 、1895年C 、1913年D 、1860年 2、X 线波长单位常用 ( C ) A 、R B 、Ci C 、Å D 、C ·Kg -13、目前,属于非损伤性的检查技术为 ( C )A 、传统X 线诊断技术B 、CT 技术C 、MR 技术D 、核素诊断技术4、X 线属于电磁波,其波长介于 ( D )A 、红外线与紫外线之间B 、可见光与红外线之间C 、无线电与r 射线之间D 、r 射线与紫外线之间5、产生X 线的基本条件为 ( A)A 、具有高速转动的靶面,接受电子撞击产生X 线B 、具有阳极与阴极,两极间加上高压电场,管内有一定真空度C 、具有阴极灯丝与阳极靶面D 、具有阳极柄,阳极帽,集射罩,阴极套及玻璃芯柱6、在X 线管中,电子撞击阳极靶面的动能取决于 ( C )A 、电源电压B 、自耦变压器输出电压C 、管电压D 、灯丝加热电压7、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为 ( B )A 、Kvp 代表X 线质,mAS 代表X 线量B 、Kvp 控制照片对比度,mAS 控制照片密度C 、X 线质代表了穿透力,X 线量表示了光子数D 、X 线质由灯丝加热电压决定,X 线量由管电流量决定 8、D —H 法则可用下列哪式表示 (D ) A 、T =C λ3Z 4B 、HVL =0.693/u kv n ·mAS 12.42 。
C 、PE =────D 、λ=────A FFD 2 Kvp 9、属于X 线的化学效应是 ( C ) A 、穿透作用 B 、荧光作用 C 、感光作用 D 、电离作用 10、X 线光子与物质内部自由电子作用,产生散射线为 ( B )A 、光电效应B 、Compton 效应C 、古典散射D 、光核反应 1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直接影响X 线产生的因素 ( D ) A 、阳极靶物质 B 、管电压、管电流 C 、高压波形 D 、人体物质 12、对特征X 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B ) A 、特征X 线是高速电子与靶原子轨道电子作用后产生的 B 、特征X 线的质量与管电压有关,与靶物质原子序数无关 C 、靶材料不同,产生特征X 线也不同 D 、X 线摄影中,特征X 线是次要的 13、X 线透视与摄影的成像基础,主要是 ( ) A 、穿透作用 B 、感光作用 C 、电离作用 D 、生物作用 14、影响X 线衰减的因素,不包括 ( C ) A 、X 线能量 B 、吸收物质的原子序数 C 、阳极靶物质的原子序数 D 、吸收物质的密度 15、若照片某处吸收可见光99%,则此处的光学密度值 ( ) A 、1.0 B 、1.5 C 、2.0 D 、3.0 16、IEC 规定,球管焦点大小的正确表示为 ( D ) A 、1.0×1.0mm B 、1.0mm ×1.0mm C 、1.0mm 2D 、1.0 17、X 线管焦点的标准值,是指有效焦点的 ( A )A、标称尺寸B、测量尺寸C、使用尺寸D、等效尺寸18、在X线管窗口增加过滤板的厚度,导致X线( B)A、失真B、变硬C、变软D、变形19、要使组织成像,有效焦点的尺寸必须 ( )A、大于组织径线B、等于组织径线C、小于组织径线D、等于实际成像尺寸20、为获得相同的照片密度,焦—片距从100cm增加至200cm,则所需的X线量应为原曝光量的多少倍? ( D)A、1/2B、2C、1/4D、421、用同种荧光物质制作的增感屏,哪种清晰度最好( C )A、粗颗粒,薄层屏B、粗颗粒,厚层屏C、细颗粒,薄层屏D、细颗粒,厚层屏22、屏—片接触不良,可引起照片影像的( B )A、反差弱B、清晰度差C、分辨率低D、层次少23、形成X线照片上的半影原因,主要因素是 ( )A、焦点大小B、焦—片距C、肢—片距D、肢体移动度24、作为被摄体本身,下列哪个因素与照片对比度无关( )A、被摄体密度B、被摄体厚度C、被摄部位的原子序数D、被摄体的体位设计25、滤线栅的栅比是指( B)A、铅条高与宽之比B、铅条高与间隙之比C、铅条厚与间隙之比D、铅条数目与间隙数目之比26、使用滤线栅的目的在于( D)A、吸收原发射线中的软射线B、吸收散射线C、吸收大量散射线及部分原发射线D、抑制原发射线,减少散射线 27、分辨率为5 LP/mm时,该组织径线为( D)A、5mmB、0.2mmC、10mmD、0.1mm28、感光效应与焦—片距的关系为( D )A、成正比B、成反比C、平方成正比D、平方成反比29、散射线的增加与( B )A、mA成正比B、KV成正比C、厚度成反比D、距离成正比30、X线摄影中,力求应用的是H—D曲线中的( B )A、起始部B、直线部C、肩部D、反转部31、下列哪一点与清晰度无关( )A、屏—片接触紧密度B、肢体运动C、显影加工D、摄影距离32、使用滤线栅时,焦片距与焦距的关系为( )A、大于10%B、小于15%C、±25%D、10%—15%33、欲缩小影像的放大率,应( )A、增大KV值B、增大mAS值C、缩小FFDD、缩小肢—片距34、mAS与FFD的关系,在KV不变时为( )A、成正比B、成反比C、平方成正比D、平方成反比35、X线焦点成像性能主要参量不包括( )A、焦点大小B、散焦值C、模糊阈值D、调制传递函数36、有关光学密度的论述,错误的是( )A、X线的曝光条件决定了X线照片密度B、照片上的密度即两面药膜的密度之和C、X线照片上呈白色的即光学密度高或组织密度低的部分D、照片上的密度值可用阻光率的常用对数值表示37、有关CT技术的特点说明,不正确的为( )A、CT能摄取薄层三维上下不重迭的图像------------------------------------------------------------B、CT的密度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高于普通摄影C、CT能检查出吸收系数差异仅0.5%的组织D、CT的本质是X线数字体层摄影38、X线照片的质量标准,不包括( )A、尽量多的照片斑点B、良好对比度C、适当的密度D、微小的失真度39、有关失真度的解释,下列不准确的是( )A、照片上的影像较原物体在大小、形态上的差异称为失真度B、影像的失真主要是不适当的摄影距离及不适当的摄影角度C、一张标准的X线照片应无任何失真D、影像的失真是同一肢体不同部分、不等量的放大结果40、将诊断与治疗融为一体的技术为( )A、传统的X线诊断技术B、放射治疗C、介入放射学D、磁共振成像技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续放射
连续放射又称为韧致放射,是高速电子与靶 物质原子核作用的结果.
当带有能量的高速电子接近靶物质的原子核 时,带有负电荷的电子在核电场(正电荷) 的吸引下.偏离原有方向。在改变方向时因 丢失能量而减速。此时电子所丢失的能量直 接以X线光子的形式放射出来。这种放射叫 连续放射(也称普通放射)。
伦琴及第一张X线照片
X线的产生
X线的产生是能量转换的结果。X线在X线管 中产生,当X线管两极间加有高电压时,阴 极灯丝发散出的电子就获得了能量,以高速 运动冲向阳极。由于阳极的阻止,使电子骤 然减速,约98%的动能产生热量,2%动能转 换为X线。
X线产生的条件
灯丝加 热获得
X线产生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
Wilhelm Roentgen
Roentgen spent the next eight weeks in his laboratory repeating his experiments. He ate and even slept in his laboratory as he attempted to determine if the rays could penetrate substances besides the air. He placed various objects between the tube and screen and he found that the screen still fluoresced but with different intensities depending on the material being used.
Wilhelm Roentgen
When he placed a lead disk, which he was holding, in the cathode ray path he was astonished to find the shadow of the round circle appeared on the screen along with the outline of his thumb and forefinger and within them the bones of his hand! He replaced the screen with a photographic plate and employed his wife Bertha (Frau Roentgen) to place her hand on the photographic plate while he directed the rays at it for fifteen mi子击脱靶物质原子的内层轨道电子,而产生的一 种放射方式。一个常态的原子经常处于最低能级状态,它永 远保持其内层轨道电子是满员的。当靶物质原子的K层电子 被高速电子击脱时,K层电子的空缺将要由L层电子补充,此 时L层电子将把多余的能量作为X线光子释放出来,此即K系 特性放射;而L层电子的空缺,则由M层电子补充,即产生L 系特性放射。
Wilhelm Roentgen
He had set up his experiment using a Crookes tube fitted with an anode and cathode,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by a few centimeters in the tube. He used a Rhumkoff induction coil to produce a difference of potential of a few thousand volts, knowing that a stream of charged particles would originate in the cathode and would be attracted to the anode.
特性放射是在靶物质原子壳层电子的跃迁中产生的。特性放 射的X线光子能量与冲击靶物质的高速电子能量无关。它只 服从于靶物质的原子特性。
Wilhelm Roentgen
Later, in 1896, he accepted the Rumford gold medal of the Royal Society and in 1901 he would be the first to receive the Nobel Prize for physics, but he bequeathed the Nobel prize money to scientific research at Wurzburg.
Wilhelm Roentgen
Roentgen hurriedly prepared his notes so that his first report "On a New Kind of Rays" could be published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Physical Medical Society of Wurburg on December 28, 1895. Not knowing what these emanations were he uses the term x-ray to describe the rays he was producing.
电子源
定向直流高压; 维持管内真空
高速电子的产生 电子的骤然减速
阳极靶
X线的产生示意图
X线机原理图
X线产生的原理
X线产生的原理,就是高速电子和阳极靶物质的原子相互作 用中能量转换的结果,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X线的产生是利用了靶物质的3种特性:即核电场、轨道电子 结合能和原子存在于最低能级的需要。
X线物理基础
江汉大学卫生技术学院 医学影像系
X线物理基础
X线的产生 X线产生的原理 X线的本质与特性 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X线质、X线量与X线强度 X线的吸收与衰减
X线的产生
X线的发现及简史 X线的产生 X线产生的条件
Wilhelm Roentgen
In October of 1895, Wilhelm Conrad Roentgen (18451923) who was professor of physics and the director of the Physical Institute of the University of Warburg, became interested in the work of Hillorf, Crookes, Hertz, and Leonard. The previous June, he had obtained a Leonard tube from Muller and had already repeated some of the original experiments that Leonard had created. He had observed the effects Leonard had as he produced cathode rays in free air.
X线的发现及简史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 (W·C·Rontgen)发现了X射线;当年12月22日伦 琴利用X线拍摄了夫人手的照片,这是人类历史上第 一张揭示人体内部结构的影像。
1896年X线就开始应用于医学,至今它经历了X线的 医学应用、X线诊断学的建立以及医学影像学的逐 步形成三个阶段.
Wilhelm Roentgen
While passing the discharge, he suddenly noticed a shimmering light on the table top. He could not believe his eyes, so he again repeated the experiment. He released the discharge many times producing the same results each time. Greatly excited, he realized that the green fluorescence was emanating from the screen. He repeated the experiment again, this time moving the screen further and further away and he still received the same results.
Wilhelm Roentgen
The laboratory Roentgen worked in that evening was very similar to all other laboratories of those who worked before him, but the conditions that existed that evening varied in three very important ways. His laboratory was dark, his tube was covered with a light-proof cardboard jacket and a screen of fluorescent material lay on a table a few feet away from the apparatus.
Wilhelm Roentgen
He became so fascinated that he decided to forego his other studies and concentrate solely on the production of cathode rays. One Friday evening, on November 8, 1895, he worked alone in his laboratory. It was the beginning of the weekend and all of his assistants had gone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