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文言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无】通“勿”或“毋” 不要。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 收敛积蓄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 道路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古今异义1.【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
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2.【河】内【凶】。
【河】:(古义:专指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古义:副词,更。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4.弃甲曳兵而【走】。
【走】:(古义:逃跑。
今义:行走)5.【或】百步而后止。
【或】:(古义:有的人。
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6.是亦【走】也。
【走】:(古义:跑,逃跑。
今义:行走)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古义:粮食的统称。
今义:谷子)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shēng】:(古义:尽。
今义:胜利)9.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古义:斧头。
今义:重量单位。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11.非我也,【兵】也。
【兵】:(古义:兵器。
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古义:年成。
今义:年)13.【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古义:那么。
今义:这;于是)14.【填】然鼓之。
【填】:(古意:拟声词。
今译:填充,...)一词多义·1.数①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2.直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⑤理直气壮成语?正确·3.发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②百发百中成语?发射③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开放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⑧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发射·4.兵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②穷兵黩武成语?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④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淝水之战》?士兵·5.胜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②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宏伟的·6.时①不违农时《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季节②无失其时《寡人之于国也》名词,时机,机会·7.王①王无罪岁《寡人之于国也》大王,名词,读wáng②然而不王者《寡人之于国也》称王,统一天下,读wàng·8.食①谷不可胜食《寡人之于国也》动词,吃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寡人之于国也》前一个“食”为动词,吃;后一个“食”为名词,食物·9.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介词,比②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在④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到·10.之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助词,衬音,无意义③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④五亩之宅《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⑤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代词,代百姓;助词,的⑥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隆中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11.以①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用②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按照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把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寡人之于国也》凭借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因·12.凶①河内凶《寡人之于国也》?饥荒②汉初匈奴凶黠《》?凶恶③甫闻凶讯《》?不幸④缉拿元凶《》?杀人的人⑤凶多吉少成语?不吉利的事·13.加①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于国也》?更②山不加增《愚公移山》?增加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施加④樊哙负其盾于地,加彘肩上《鸿门宴》?放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夸大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填然鼓之】: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击鼓进军【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动词的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
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2、特殊词义(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3、一词多义(1)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2)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数罟不入洿池(密)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扶苏以数谏故(屡次)(3)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4)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5)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人(派遣)百发百中(发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6)兵非我也,兵也(兵器)穷兵黩武(军事力量)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草木皆兵(士兵)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敲鼓)树之以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然而不王者(称王)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5、古今异义(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今:泛指河流)(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谷物收成不好今:凶恶,厉害)(3)弃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今:行,走路)(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今:保养身体)(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凭借今:表示同意,认可)(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为这样,而意为却今:转折连词)(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归咎今:没有罪过)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2)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3)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4)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2、其(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则移其民于河东(2)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无失其时(它们的)3、之(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4)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4、焉(1)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2)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5、然(1)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6、于(1)介词,对于:寡人之于国也(2)介词,表比较,比: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4)是亦走也(5)非我也,兵也2、疑问句(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常识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常识汇总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常识(一)1、李白,盛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现存诗歌九百多首,人称(诗仙)。
他的诗歌想像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彩瑰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之后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曾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大约作于742年。
诗歌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形势,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
末段寄寓了对蜀中军阀可能割据叛乱的隐忧,意在警戒*者在形式险要之处应当好好地用人防守。
诗歌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其他长短句。
3、杜甫,字(子美),后世称为(杜工部)。
他生活中唐朝由盛而衰的时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历经战乱,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意境开阔,后世称(“诗史”),代表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
其诗形成了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他被后人称为(“诗圣”)。
4、《秋兴八首》(其一):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诗歌通过对巫山巫峡萧瑟的秋景的描写,引发对国家盛衰和个人身世的感叹,抒发了作者忧国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是杜甫以夔州或夔州附近有遗迹的五位古人(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的身世遭遇为材料,发掘古人的情愫,抒发自己的感慨。
本诗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书写自己的情怀。
《登高》: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远望,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
诗中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
让人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
此诗被后人推崇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高中必修3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必修3文言文知识点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必修 3 的文言文部分是重要的学习内容。
这部分文言文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包括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文学常识等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些知识点。
一、文言实词1、爱“爱”在文言文中常有“喜爱”“爱护”“吝啬”等意思。
例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的“爱”就是“喜爱”的意思;“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中的“爱”则是“吝啬”的意思。
2、安“安”可表示“安稳”“安全”“怎么”“哪里”等。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里的“安”是“安稳”;“君安与项伯有故”中的“安”是“怎么”。
3、被“被”有“覆盖”“遭受”“表被动”等含义。
“被发行吟泽畔”中的“被”是“披散”;“忠而被谤”中的“被”就是“遭受”;“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里的“被”则表被动。
4、倍“倍”常见的意思有“加倍”“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是“背叛”。
5、本“本”可指“草木的根”“根本”“本来”等。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的“本”就是“根本”。
二、文言虚词1、而“而”在文言文中用法多样,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修饰、假设等关系。
“蟹六跪而二螯”中表并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表承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吾尝跂而望矣”表修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假设。
2、何“何”常作疑问代词,有“什么”“为什么”“怎么”等意思。
“大王来何操”中的“何”是“什么”;“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中的“何”是“为什么”;“徐公何能及君也”中的“何”是“怎么”。
3、乎“乎”可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感叹、揣测等。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表疑问;“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表感叹;“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表揣测。
4、乃“乃”有“于是”“才”“竟然”“是”等意思。
“乃使其从者衣褐”中的“乃”是“于是”;“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中的“乃”是“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乃”是“竟然”;“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中的“乃”是“是”。
必修三文言知识梳理
1、使动用法, 二、词类活用 使……稳固 1、必固其根本 2、名词作状语, 2、貌恭而不心服 表面上 3 、使动用法, 3、则思知止以安人 使……安定 4、则思江海下百川 4、名词作动词, 居于……之下
三、文言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1、判断句 2、状语后置句
7、实在,确实 8、没有用 来……的办法\ 没有办法\不能 9、一共,总共 10、同情 思 念 11、没有 文 饰,修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2、殆 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13、间 得间奔真州 机会 间以诗记所遭 间或,有时
接近 接近 危险 大概
谏太宗十思疏
一、词语 1、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1、安定 2、永保无疆之休 2、福祉 3、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3、大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4、轻视,忽视, 4、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怠慢 5、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5、如果 诚不得已 实在,确实
6、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6、轻视 7、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7、约束 8、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8、管理 9、只是 9、惟 句首语气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表希望 思,考虑 惟草木之零落兮
鸿门宴
1、为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动词,做,担任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介词,替,给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动词,是,呈现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介词,替,给 动词,制定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表被动 客何为者 动词,做
窃为大王不取也 动词,认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动词,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句末表反问语气 是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吾属今为之虏矣 表被动,被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三涵盖了多篇经典的文言文,这些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文化知识和语言技巧。
以下是对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的详细梳理。
一、《蜀道难》1、文学常识《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2、重点字词(1)噫吁嚱:惊叹声,蜀地方言。
(2)蚕丛及鱼凫:传说中古蜀国的两位国王。
(3)开国何茫然:多么渺茫不清。
(4)尔来四万八千岁:从那时以来。
尔,那,指开国之初。
(5)西当太白有鸟道:当,对着,向着。
(6)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飞越。
(7)地崩山摧壮士死:传说中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
(8)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天梯,高险的山路。
石栈,在山崖上凿石架木建成的通道。
(9)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回转。
高标,指可以作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10)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倒流。
(1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尚且。
(12)猿猱欲度愁攀援:愁,为……发愁。
(13)青泥何盘盘:盘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
(14)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
参、井,星宿名。
胁息,屏住呼吸。
(15)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16)问君西游何时还:君,指入蜀的友人。
(17)畏途巉岩不可攀:巉岩,高而险的山岩。
(18)但见悲鸟号古木:但,只。
号,哀号。
(19)雄飞雌从绕林间:从,跟随。
(20)又闻子规啼夜月:子规,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
(21)愁空山:愁,使……愁。
(2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状语后置句,“于”字表比较,意为“比……还……”。
(23)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24)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
盈,满。
(25)枯松倒挂倚绝壁:倚,靠。
(26)飞湍瀑流争喧豗:湍,急流。
喧豗,喧闹声。
(27)砯崖转石万壑雷:砯,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
转,使滚动。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点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一)一词多义(1)“绝”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佛印绝类彌勒(非常)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2)“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博闻强记(见闻、知识)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4)“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有力的弓)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乃百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5)“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先达德隆望尊(名望)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二)文言虚词1. “而”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 “于”(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4)是亦走也(5)非我也,兵也2.疑问句(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何”在此表示反问)3.省略句(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当于“因此”)(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语“梁惠王”)(5)(孟子)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省去主语“孟子”)(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7) (王)则日:“非我也,岁也”(省去主语“王”)(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4.倒装句(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必修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必修三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寡人之于国也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释义: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释义: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释义:4.直不百步耳通“”,释义: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通“”,释义:二、一词多义1、数①数.罟不入洿池数: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数: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数: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数: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数:2、直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直:③系向牛头充炭直.直:⑤理直.气壮直:3、发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②主人忘归客不发.发:③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发: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发:⑤百发.百中发:4、兵①非我也,兵.也兵:②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兵: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兵:④穷兵.黩武兵:5、胜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②驴不胜.怒,蹄之胜: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胜: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胜:6、加①邻国之民不加.少加:②臂非加.长也加: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加:④樊哙负其盾于地,加.彘肩上加:⑤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加:7、食①鱼鳖不可胜食.食: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③谨食.之食:8、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②寡人之于.国也于: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④则移其民于.河东于:9、之①王道之.始也之:②寡人之.于国也之:③填然鼓之.之: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之:10、以①请以.战喻以:②以.时入山林以:③申之以.孝悌之义以:④以.五十步笑百步以: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三、古今异义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古义:;今义:泛指河流。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古义:;今义: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3.弃甲曳兵而走.。
走:古义:;今义:行走。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可以:古义:;今义:常连用,表示同意。
高中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寡人之于国也》实词凶:(1)庄稼收成不好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凶”在其他文章中的意思:(2)不吉祥,不幸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3)凶残、残暴攘除奸凶(《出师表》)(4)恐惧而喧嚷骚动敌入而凶(《国语》)(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嚷骚动)兵(1)兵器、武器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兵”在其他文章中的意思:(2)军事、战争兵者,国之大事 (《孙子兵法》)(3)军队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廉颇蔺相如列传》)(4)士兵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直(1)副词,仅,只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直”在其他文章里的其他意思:(2)与“弯”相对木受绳则直(《劝学》)(3)正确的、正直的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指南录〉后序》)(4)面对、遇到与单于相直(《汉书》) (与单于相面对)(5)价值,后写作“值”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6)副词,径直、一直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7)副词,竟然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数Cù(1)密,与“疏”相对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其他意思:Shù(1)数目、数量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2)几,几个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3)命运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六国论》)Shǔ(5)计算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uò(6)屡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名词活用作动词(1)填然鼓之〖鼓〗打鼓(2)树之以桑〖树〗种植(3)七十者衣帛食肉〖衣〗穿(4)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5)王无罪岁〖罪〗归罪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虚词于(1)对于寡人之于国(2)至则移其民于河东(3)也不求闻达于诸侯(4)向赵氏求救于齐以(1)用请以战喻(2)按斧斤以时入山林(3)把申之以孝悌之义之没有实际的衬字,不译填然鼓之;树之以桑句式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句申之以孝悌之义树之以桑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2)宾语前置未之有也(3)判断句非我也,岁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是……罢了,那还是……)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与……有什么不同呢?)二、《劝学》实词通假字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古典诗文02-28 0954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琵琶行》并序——白居易一、通假字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二、古今异义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今:长子、长兄等)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今:表原因)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今:色彩)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方(面))三、一词多义(1)言感斯人言(言:话语)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自言本是京城女(言L:说)(2)命遂命酒(命:吩咐,命令)命曰[琵琶行](命:取名)(3)为因为长句(v 写、作)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弹奏)为君翻作【琵琶行】(为:介词,为、替)(4)暂凝绝不通声暂歇(暂:副词,短暂)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副词,顿时、忽然)(5)幽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野芳发而幽香(幽:清幽幽的)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昏暗)(6)语琵琶声停欲语迟(语:说话,回答)今夜闻君琵琶语(语:曲)(7)暗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偏听则暗(糊涂,愚昧)四、词类活用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遂命酒(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诗)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五、文言句式1、倒装句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2、省略句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送客(于)湓浦口使(之)快弹数曲沉吟放拔插(于)弦中3、被动句感斯人言《寡人之于国也》__《孟子》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2.特殊词义(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3.一词多义(1)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2)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数罟不入洿池(密)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扶苏以数谏故(屡次)(3)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4)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5)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人(派遣)百发百中(发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6)兵非我也,兵也(兵器)穷兵黩武(军事力量)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草木皆兵(士兵)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语文必修3文言知识归纳
必修3文言知识归纳《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
今常用于对方。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
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三、一词多义:1.数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名词,数目、数量)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2.直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副词,径直、直接)3.发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4.兵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5.胜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能承受)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取胜)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6.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⑤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7.王①然而不王者(动词,为王,读“wàng”)②梁惠王日(名词,君王,读“wáng”)8.以①请以战喻(介词,用、拿)②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此处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义)③以时入山林(介词,按)以孝悌之义(介词,把)9.食狗彘食(动词,吃)人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10.之①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②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版必修3-)
必修3Ⅰ.古代文化常识梳理《蜀道难》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
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
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杜甫诗三首》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奉节东白帝山上。
东汉初年公述所筑,公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
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琵琶行》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左迁:贬官,降职。
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4.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京都声:唐代京都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贾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调。
8.管弦:指音乐。
管,箫笛之类的管乐。
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商隐诗两首》1.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
也哀痛亡国。
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
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
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
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4.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寡人之于国也》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河凶:河遇到饥荒。
河,今境黄河以北的地方。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西南部。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总结3篇(必修三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总结3篇(必修三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学问点总结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学问点总结2《寡人之于国》(一)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毋,不要2.颁白者不负戴于路矣颁—斑,花白3.涂不饿莩而不知发涂—途,道路莩—殍,饿死的人(二)词类活用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名—动,跑五十步,一百步。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动,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动,称王。
(三)一词多义1.于寡人之于国对于则移其民于河东至不求闻达于诸侯在赵氏求救于齐向2.以请以战喻用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申之以孝悌之义把3.之填然鼓之衬字,不译树之以桑衬字,不译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4.胜谷不行胜食尽予观夫巴陵胜状美而好的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5.兵非我也,兵也兵器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将兵万人士兵穷兵黩武战斗(四)古今异义1.河内凶: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2.五十者可以衣帛:古,可以以之;今,一个连词。
(五)重点词语1.尽心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强语气。
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像。
3.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4.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表谦;请回答,请你……,表敬。
5.数罟不入洿池:密;网;池塘,凹地积水。
6.鸡、豚、狗、彘之畜:鸡、小猪、狗、猪。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指学校;教,教化;申,反复陈述;义,道理。
8.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9.王无罪岁:归咎,归罪;年成。
10.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吃。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食物;约束。
12. 黎民不饥不寒:黎民、庶人、布衣、黔首、百姓均指平民百姓。
(六)特殊句式1.直不百步耳直……耳只是……罢了,不过……罢了固定句式2.未之有也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学问点总结3过度法--言传身教。
过度法是在基本学会一种学问或初步把握一种技能后,不满足于牵强记住或刚刚学会的程度,要再多复习、练习几遍,达到进一步结实把握。
文言文高中必修三知识点
文言文高中必修三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三的文言文部分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古代文化、提升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的详细梳理。
一、通假字在文言文阅读中,通假字是常见的现象。
例如,《劝学》中“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
《师说》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之意。
通假字的识别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理解文意,从而准确判断出其本字。
二、古今异义词古今词义的变化也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
像《寡人之于国也》中“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在古代专指黄河,如今泛指河流。
《劝学》中的“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多指黄金。
对于古今异义词,我们要注意积累,通过对比古今意义的差异,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
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现象丰富多样。
比如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劝学》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此外,还有形容词用作名词、动词用作名词等多种活用形式。
我们在学习时要善于分析句子成分,判断词语的语法功能,从而确定其是否活用以及活用的类型。
四、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正常语序应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2、状语后置句《师说》里“学于余”,正常语序为“于余学”。
3、被动句《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表被动。
4、判断句《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形式。
五、实词的积累实词是文言文的基础,必修三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实词。
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数”,“数罟不入洿池”中读“cù”,细密的意思;“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中读“shù”,几、若干。
《劝学》中“劝”意为鼓励;“假”有借助、利用的意思。
实词的含义需要我们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准确理解和记忆。
必修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五、重点实词
1、负
(1)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4)宁许以负秦曲 (5)决负约不偿城 (6)难分胜负
五、重点实词
1、负
(1)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凭借,倚仗)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3)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 (4)宁许以负秦曲 (承担,此处是使动用法) (5)决负约不偿城 (违背) (6)难分胜负 (失败)
4、奏
(1)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2)相如奉璧奏秦王
5、请
(1)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2)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3)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4、奏
(1)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弹奏) (2)相如奉璧奏秦王(进献)
5、请
(1)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请让我) (2)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请求) (3)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请示)
6、幸
(1)而君幸于赵王 (2)则幸得脱矣 (3)大王亦幸赦臣 (4)予之生也幸
7、因
(1)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2)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3)因人之力而敝之 (4)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幸) (2)则幸得脱矣 (侥幸) (3)大王亦幸赦臣 (幸亏) (4)予之生也幸 (幸运)
22.设九宾于廷 23.徒见欺 24.而君幸于赵王 2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6.大王来何操 27.沛公安在 28.客何为者 29.因击沛公于坐 30.吾属今为之虏矣 31.我之谓也 3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3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2.设九宾于廷(介宾后置) 23.徒见欺(被动句) 24.而君幸于赵王(被动句) 2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26.大王来何操 (宾语前置) 27.沛公安在(宾语前置) 28.客何为者 (宾语前置) 29.因击沛公于坐 (介宾后置) 30.吾属今为之虏矣 (被动句) 31.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3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 3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狗彘食人食而 不知检,涂有 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 也。’是何异 于刺人而杀之, 曰:‘非我也, 兵也。’王无 罪岁,斯天下 之民至焉。”
猪狗吃的是人吃的粮食,却 不知道制止(约束);道路 上有饿死的人而不知道开仓 赈济饥民。 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 是年成不好的缘故。’
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 我无关, 是武器杀的。’有 什么不同呢? 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年成, 那么,天下的百姓便会投靠 您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指出本字 ⑴弃甲曳( yè )兵 ⑵涂( tú,同“途”)有饿莩 ( piǎo ) (3) 鸡豚(tún)狗彘( zhì)之畜( xù ) (4) 数( cù)罟( gǔ )不入洿( wū )池 (5) 无(wú,通“毋)”失其时 (6) 谨庠(xiáng)序之教 (7) 颁(bān,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 申之以孝悌( tì)之义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 那木材便用不尽 。粮食和鱼
与鱼鳖不可胜食,材 木不可胜用,是使民 养生丧死无憾也。养
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 便使百姓供养活人,安葬 (为……办丧事)死人,不至 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百姓养
生丧死无憾,王道之 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
始也。
的开始。
五亩之宅,树之以 桑,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鸡豚狗彘之 畜,无失其时,七 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 时,数口之家可以 无饥矣。谨庠序之 教,申之以孝悌之 义,颁白者不负戴 于道路矣。七十者 衣帛食肉,黎民不 饥不寒,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
坏人的帮凶。
\翻译重点句子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
石可镂。
• (1)在远处也能看得见;顺着风呼喊,声音 并没有增强,但是听的人听得特别清楚。
• (2)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横 渡江河。
• (3)君子的本性没有特异之处,(只是)善 于借助外物罢了。
• (4)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精神和智 慧自然就会得到提升,圣人的思想就具备了。
• (5)雕刻一下就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 断;不停地雕刻下去,即使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1、读准字音
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 走也。”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 仗,就请让我用打仗来打个比 方吧。 咚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刚一 接触,(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 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 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 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 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怎么 样呢?” 梁惠王说:“不能这样。只不 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 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2)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4、朔气传金柝 5、舍相如广成传舍
(3)道 1、有碑仆道 2、吾师道也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策之不以其道 5、何可胜道也哉 6、道相似也
(4)其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4、其皆出于此乎 5、其可怪也欤 6、其出人也远矣 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 们的)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 大概,或许)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 的) 6、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 道先乎吾”的人)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重点实词
(1)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 (3)虽有槁暴 (4)金就砺则利 (5)而闻者彰 (6)假舆马者 (7)善假于物也 (8)用心躁也
停止 合乎 晒干 接近、靠近 磨刀石 清楚 借助,利用 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浮躁,不专心
\古今异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假舆马者 (3)蟹六跪而二螯 (4)用心一也 (5)金就砺则利 (6)蚓无爪牙之利
• 5、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 许多的人。
• 7、小学:(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 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 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 8、不必:(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一词多义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吾师道也 3、吾从而师之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6、十年春,齐师伐我
• 1、学者:(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 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 2、所以:(古)特殊指示代词“所” 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 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 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 的连词。
• 3、从而:(古)跟随。(今)连词, 表目的和结果。
• 4、无:(古)无论,不论。(今)没 有。
3、词类活用
• (1)填然鼓之
鼓:名—动 敲鼓
•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名—动 穿
•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
王:名—动 为王
• (4)树之以桑 • ﹙5)王无罪岁
树:名—动 种植 罪:名—动 归咎,归罪
• (6)谨庠序之教
谨:形—动 认真从事
4、特殊句式
未之有也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则何如
(7)而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1、古今异义
1、 古之学者必有师 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 吾从而师之 4、 是故无贵无贱 5、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6、 圣人之所以为圣 7、 小学而大遗 8、 师不必贤于弟子
4、一词多义
(1)北 追亡逐北 北收要害之郡 将军战河北
(2)致 以致天下之士 致万乘之势 而致千里
(3)因 因利乘便 因遗策 因河为池
(4)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5)举 包举宇内 西举巴蜀 举国欢庆 杀人如不能举
(6)之 有席卷天下……之意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东割膏腴之地 收天下之兵 聚之咸阳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有田忌……之伦制其兵
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 上了五十岁的人都可以(可凭 此)穿着丝绸了。 鸡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 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 到肉了。 百亩的田地能不误农时得到耕 种,数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 认真从事地方学校的教育,反 复陈述孝敬长辈(孝顺父母敬 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 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背负头 顶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 有丝绸,吃上肉,老百姓饿不 着、冻不着,做到了这些而不 称王于天下的,还不曾有过。
(6)秦有余力制其弊 (14)才能不及中人
(7)开关延敌
(15)非抗于九国之师
(1)致力,从事 (8)困窘,困厄
(2)诸侯间聚会而 (9)驾驭、统治
结盟
(10)延续
(3)吝惜
(11)时间短暂
(4)尊重
(12)陈列
(5)招致,招纳 (13)兵器
(6)弱点,毛病 (14)平常的人
(7)迎接
(15)匹敌,相当
(2)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斗 (3)瓮、绳:名词作动词 ,用破瓮做、用草
绳系 (4)朝 :动词使动用法 ,使……朝拜 (5)席、包、囊: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
裹、布袋一样
(6)内、南: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 (7)亡: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 (8)却:使动用法 ,使……退却 (9)亡:使动用法 ,使……灭亡 (10)弱:形容词使动,使……弱 (11)愚: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 (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 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 (2)假:古义:凭借,借助。今义: 与“真”相对。
• (3)跪: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 的“跪”。
• (4)用: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 (5)金: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今
义:黄金。 • (6)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
性) • 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 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 7、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
性) • 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
传”) • 9、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词类活用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外连衡而斗诸侯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4)序八州而朝同列 (5)席卷、包举、囊括 (6)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7)追亡逐北
(8)却匈奴七百余里 (9)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0)会盟而谋弱秦 (11)以愚黔首
(1)云、响、景:名词用作状语,像云彩那 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重点字词
梁惠王曰:“寡 梁惠王说:“我治理国家,
人之于国也,尽 真是尽心竭力了。
心焉耳矣。河内 黄河以北发生灾荒(荒年),
凶,则移其民于 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
河东,移其粟于 河内。河东凶亦 然。察邻国之政,
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北。 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 也是这样做的。 看看邻国的君主主持政务,
曰:“王如知此,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
也。不违农时,谷不 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可胜食也。数罟不入 洿池,鱼鳖不可胜食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 不完。细密的渔网不入深池, 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
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木有固定的时节(按时节),
崤函 膏腴 鞭笞 铦 鉏耰棘矜 度长絜大 逡巡 黔首 锋镝 隳 瓮牖绳枢 氓隶